新書推薦:

《
AI风暴:中美博弈与全球新秩序(创新中国书系)
》
售價:HK$
75.9

《
吃对一日三餐 远离阿尔茨海默病
》
售價:HK$
63.8

《
安娜·卡列尼娜 全2册 插图珍藏版
》
售價:HK$
393.8

《
布鲁克林有棵树(纽约公共图书馆20世纪重要的著作之一)
》
售價:HK$
76.8

《
影响清帝国命运的十张面孔
》
售價:HK$
85.8

《
不缩水女士:如何面对肥胖恐惧
》
售價:HK$
71.5

《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构造 活页式教材
》
售價:HK$
44.0

《
好风景
》
售價:HK$
47.1
|
編輯推薦: |
《平衡-制约-协同:山西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变迁(1949-2022)》是编者多年来从事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理论性成果,也是国家课题《黄河流域能源富集区绿色发展机制及政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平衡-制约-协同:山西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变迁(1949-2022)》立足国家高质量发展背景,选取黄河流域中游能源富集省份山西为考察对象,通过较长历史时期考察,全面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省经济与生态关系的变迁历程、变迁背后的制衡力量、表现形式和持续时间等内容,同时指出新发展阶段下山西省优化二者关系的现实约束和破解路径,为读者深刻展现了资源型地区优化经济与生态关系的艰难性和被动性。
|
內容簡介: |
”《平衡-制约-协同:山西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变迁(1949-2022)》是山西大学绿色发展研究中心承担国家课题《黄河流域能源富集区绿色发展机制及政策研究》(编号:20BJL105)的阶段性成果。《平衡-制约-协同:山西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变迁(1949-2022)》旨在探讨能源富集区的转型规律,立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选取内陆地区资源富足、生态环境天然脆弱的山西省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回顾并分阶段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复杂的互动过程,书中明确了二者关系变迁背后的历史背景、持续时间、表现形式、制衡力量等内容,分析得出在新发展阶段下进一步优化二者关系面临的约束和可能的破解路径。《平衡-制约-协同:山西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变迁(1949-2022)》的研究思路既立足学术研究前沿,又紧贴中国转型发展的实际,具有宏观性和前沿性、指导性和可读性等特点。《平衡-制约-协同:山西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变迁(1949-2022)》的研究内容主要适合从事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专家、学者学习与借鉴。 ”
|
關於作者: |
温旭新,山西大学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多年致力资源型经济绿色发展问题研究,在本领域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在CSSCI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与编制的多项发展规划被山西省政府及地市中长期决策采纳。
|
目錄:
|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2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 2
一、概念界定 3
二、理论框架 3
第三节 文献梳理与评述 7
一、经济与生态关系综述 7
二、山西经济与生态关系变迁综述 14
三、文献评述 18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20
一、研究内容 20
二、研究方法 20
第二章 山西经济与生态步入微平衡发展(1949—1977) 22
第一节 宏观背景分析 22
一、国际背景:世界局势动荡和中国重工业化道路选择 22
二、国内背景:经济发展亟须恢复与自然灾害频发共存 23
三、省域背景:农业经济规模超过工业,但恶劣生态环境制约生产建设 26
第二节 重工业优先建设与农业恢复发展 29
一、恢复时期:工农业生产尽快恢复和发展 29
二、“一五”时期:工业发展基础奠定与农业继续恢复发展 32
三、“二五”和经济调整时期: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与农业的调整 38
四、1966—1976年和两年徘徊期:国防、机械重工业强化与农业发展 42
第三节 生态环境微变及表现特征 46
一、地下水位开始下降 46
二、局部区域出现水污染 48
三、水土流失进一步显现 51
第三章 山西经济与生态陷入相制约发展(1978—1991) 56
第一节 宏观背景分析 56
一、国际背景: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与环保意识觉醒 56
二、国内背景: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开始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58
三、省域背景:超重型能源经济全面开启与生态资源短缺 59
第二节 资源型经济发展战略的确定与农业的继续发展 60
一、能源重化工基地确立与建设 60
二、农业开始遵从生态环境特点布局发展 67
第三节 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与表现特征 71
一、水环境塌方式恶化 72
二、土壤环境全面破坏 81
三、大气环境污染加快 86
四、林业产品供需紧张 87
第四节 经济与生态关系相制约的代价与应对 89
一、工农业争水矛盾突出和居民生活用水紧张 89
二、生态恶化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民身体健康 91
三、环保政策的出台与污染治理的投入 92
第四章 山西经济与生态趋向协同发展(1992—2011) 94
第一节 宏观背景分析 94
一、国际背景: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 94
二、国内背景:科学发展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 95
三、省域背景:产业结构加速调整探索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 95
第二节 资源型经济结构调整与复归 96
一、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构思演变 96
二、传统产业迈出集约化、新型化步伐 98
三、旱作节水农业建设开始探索 101
四、新兴产业发展初见势头 105
五、产业结构调整中传统产业进一步加强 106
第三节 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曲折中向好 108
一、水资源短缺得到缓解 108
二、水质总体状况趋向好转 119
三、大气环境质量实现反转 123
四、地质灾害仍很严重 127
第五章 山西经济与生态迈向高质量发展(2012—2022) 130
第一节 宏观背景分析 130
一、国际背景: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130
二、国内背景:经济全面绿色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关键时期 131
三、省域背景:积极探索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132
第二节 山西经济发展绿色转型 132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 132
二、多维布局能源绿色供给体系 136
三、加快谋划、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143
第三节 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与价值转化 148
一、“水瓶颈”向“水支撑”全面转变 148
二、林业绿色屏障功能显著提升 151
三、土壤环境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152
四、“两山”转化路径探索与成效 154
第六章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158
第一节 山西经济与生态关系变迁总结与反思 158
一、山西经济与生态关系变迁历程总结 158
二、山西经济与生态关系变迁历程反思 159
第二节 山西经济与生态关系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约束 160
一、“绿色门槛”约束效应突出 160
二、生态价值的创造动力仍不足 161
三、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基础薄弱 163
第三节 山西经济与生态关系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政策建议 164
一、以重大生态项目为牵引推动绿色产业集聚 164
二、强化能源收益管理和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机制建设以扩大绿色市场规模 165
三、积极融入贸易分工新发展格局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166
四、提升区域势能推动一体化发展 166
参考文献 168
|
內容試閱:
|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设。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经济将从注重规模与体量增长,转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发展逻辑也将由要素规模投入,转向创新要素组合和产业链提质升级,进而全面推动经济与生态关系的和谐统一,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因此,全面梳理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有助于明确发展优势与短板,精准定位发展方向,进而提升国家区域经济地位,这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是典型的能源富集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省经济发展紧密依托矿产资源的高效开发及其衍生产业的拓展与深化,为国家建设和区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累积了沉重的生态历史债务。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双碳”目标、《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相继出台,对山西经济与生态关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史为鉴,深入剖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阶段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经济活动类型及能源经济的历史背景,进一步探讨生态环境与经济活动的复杂相互作用关系,并从理论层面解析经济与生态关系变迁背后的制衡力量、表现形式及其持续时间,才能立足新发展阶段,对山西经济与生态关系当前面临的困境和进一步突围的路径作出深刻判断。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本书展开了对山西经济与生态关系变迁的理论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多学科交叉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法、学术研讨分析法等,在挖掘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分阶段考察了山西经济发展与生态关系的复杂互动过程,全面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省在优化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变迁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历程、被动局面以及反复出现的挑战,同时指出当前山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进一步优化的难点和痛点,并就如何突破困境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新发展阶段下以山西为代表的能源富集区加快绿色转型提供理论指导。
本书由绪论、正文、结论三大板块组成。绪论板块为全书的第一章,主要对研究背景及意义、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文献梳理与评述、研究内容与方法等进行阐述,为正文的展开论述奠定了前期理论基础。
正文板块包括第二章至第五章。每章研究主要涵盖经济与生态关系背景分析、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与推动原因、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与生态关系变化的应对及成效。第二章主要考察1949—1977年山西经济与生态的互动关系。该阶段,山西致力于迅速恢复经济,强化生态环境对农业的支撑作用,积极推行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及水利设施建设等举措,并响应国家重工业发展策略,规划布局钢铁、国防军工及化工等行业。在此期间,山西经济体量较小,且围绕农业发展构建了生态环境体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资源开发导致的地下水位降低、局部水污染问题,以及开荒和砍伐引起的水土流失。总体来看,经济与生态处于微妙的平衡状态。第三章主要分析1978—1991年山西经济与生态的互动关系。该时期,受改革开放政策红利影响,全省经济发展迅速,生态环境功能由上一阶段主要“服务”农业,转向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各领域。在此期间,农业改变了过去以扩大复播面积和增加高产作物玉米、高粱为主要内容的作物种植结构,开始根据生态环境特征调整并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布局;工业方面,山西被赋予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任,能源经济的确立和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尽管全省采取了多项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但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影响,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第四章主要讨论1992—2011年山西经济与生态的互动关系。为缓和上一阶段经济与生态环境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实施“三基四建”、潜力产品培育、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等经济发展战略后,全省传统产业迈出集约化、新型化步伐,旱作节水农业建设开始逐步推进,新型产业也呈现初步发展的态势。但受前期能源基地建设和市场变化影响,全省经济增长点仍集中在能源开采行业。此时,山西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向好,在水资源短缺和水质状况、大气环境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改善,经济与生态关系趋向协同。第五章主要研究2012—2022年山西经济与生态的互动关系。该时期,绿色发展成为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标尺,“双碳”目标的提出与深化实施,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更高层次。围绕经济与生态关系的高质量发展,山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加速构建绿色能源供应体系,精心规划并培育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做好水、林、土壤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双向转化机制,推动生态经济模式的深入发展,促使经济与生态关系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稳步迈进。
第六章为结论部分,主要内容为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具体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山西经济与生态关系变迁历程进行全面总结与反思,指出两者关系从1949—1977年相互依赖实现发展,到1978—1991年牺牲生态环境保障能源基地建设,再到1992—2011年践行科学发展观,强化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关系,最后到2012—2022年探索经济与生态关系高质量发展。一路走来,山西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呈现艰难性、被动性和反复性。这种关系的背后推动力,既包括国家层面基于时代使命的区域发展分工,例如,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推动了资源型经济的发展;也受制于山西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长期以来,山西以能源重化工产业为主,位于经济圈层结构的外围区域,极易受核心区域的经济虹吸效应影响,难以实现人力资本、绿色资本的集聚,同时还受产业体系发展模式陷阱的约束。一般而言,现代工业的演进历程通常会经历从劳动力驱动到资本驱动,再到技术与人力资本驱动的自然转变过程。然而,山西主要以能源重工业为主导,这类工业部门的价值创造主要依赖于煤炭资源所天然具有的“租”的特性,具有较强的市场垄断性,通常无须过多劳动投入即可实现其在经济体系中的价值。这种特殊的价值实现机制导致该地区产业不具备自我演化升级能力。当前,中国全面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期,其他地区因发展基础良好,生态环境历史债务较少,经济绿色发展的程度较高。但生态关系极其脆弱且经济仍需大力发展的山西,在优化二者关系上,仍面临“绿色门槛”的约束效应突出、生态价值创造的动力不足、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基础相对薄弱等多重现实挑战,需要从以重大生态项目为引领,推动绿色产业集聚;加强能源收益管理,建设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机制,以扩大绿色市场规模;积极融入贸易分工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提升区域势能,推动一体化发展等多个方面入手,从而构建适应绿色发展的新格局和动力源泉。
编 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