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印度神话(从众神角度深入解读古印度的两大史诗;窥览三相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的神秘职责;探索诸神提婆与恶魔阿修罗的长久斗争)
》
售價:HK$
108.9

《
算法竞赛核心教程:策略与算法深度解析
》
售價:HK$
96.8

《
道不远人:近代中国的儒学与儒生
》
售價:HK$
96.8

《
深入理解PyTorch
》
售價:HK$
174.9

《
校园有戏——中小学戏剧教育实践指南
》
售價:HK$
85.8

《
资本的扩张
》
售價:HK$
79.2

《
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学术文库)
》
售價:HK$
107.8

《
以色列史:应许之地的现代叙事 | 看世界 | 区域国别史
》
售價:HK$
94.6
|
編輯推薦: |
1.真实案例分析:基于700多位职场人士的真实故事,还原职场中的中年群体在面临退休、待遇变化、被动调岗、代际冲突中的真实困境,让读者在他人经历中看见自己。2.跨学科融合:融合健康社会学与心理学视角,突破员工个人单一叙事,从社会环境与个人互动关系中解析意义感缺失根源,提供更系统的破局思路。3.实操方法论:提出“余热疗愈”“盐腌程度检测清单”“半径3米关系重建”等工具及方法,将抽象的人生智慧转化为可执行的日常行动,帮助读者重建生活秩序。4.反焦虑叙事:打破“退休即衰退”的刻板印象,通过具体案例,证明后职场阶段可通过技能传承、人际重构等方式实现价值跃迁,重塑积极人生态度。5.直击时代议题:直面日本超高龄社会下“大规模退休孤独”“养老金焦虑”等现实问题,其洞察对正在步入老龄化的中国社会同样具有前瞻参考价值。
|
內容簡介: |
当职场头衔在岁月中褪色,当熟悉的日常习惯悄然瓦解,职场中的中年群体该如何在人生的下半场重构自我价值?这本书深刻剖析了现代社会中职场转型及退休问题,作者通过700多位职场人士的真实故事,深入探讨了调岗、退休前后人们面临的孤独感、身份认同丧失和职场挑战等社会痛点。本书不仅揭示了这些问题的根源,更提出了“半径 3 米世界重建”“9:1 困境应对法则” 等实用方法论和建议,帮助读者在生活的转折点上找到新的方向和动力,帮助职场中的中年及面临退休、调岗的人士在后职场时代重新认识自我、重塑生活意义的智慧。本书也适合企业管理者和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老员工的需求和价值,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
關於作者: |
河合薰:日本健康社会学家,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医学系研究科博士课程结业。从干叶大学教育系毕业后进入全日空航空公司,也曾作为朝日电视台“新闻站台”等节目的气象预报员出镜。后进入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医学系研究科学习,她的研究方向是人的工作方式与环境,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她还进行演讲和写作,已出版多部著作。
|
目錄:
|
前言 人生即公司 III无处寻觅的退路 VAI 与资深员工的隐性知识 VII超越金钱与地位的意义感 IX他人的经验 X大规模退休的孤独社会到来 XII第1 章 探访古战场,窥见孤独世界:日常习惯的丧失“生前葬礼”的消失让人难以释怀 002心理上的懒散大叔 003潮湿的落叶 005无法冷却的余热 006退休后的自我呐喊 008头衔消失日 009寻找归属感,造访古战场 011面对不同头衔而本能地改变声调 013在职时偶然获得的头衔 014跟不上下属话题的困扰 016消失的下班后活动 017余热疗愈:过渡期的自我重塑 019日常习惯的丧失 021会议、年会、午餐的价值 023毫无用处的劳动 025余热冷却与人生新篇章 027第2 章 “盐腌大叔”的退休困境:孤独者与非孤独者再就业仅半年就请辞的前任领导 030盐腌班味难除:职场习惯的延续 032不受欢迎的怨念大叔 036盐腌程度检测清单 037职场文化或年龄之惑 038嘲讽、蔑视与家人的放任 040对“过去荣光”的科学解析 043从正义大叔到易怒老人 044再就业即换工作 047老年人之间的无义之战 049中年女性的强大沟通力 050妻子问“你渴了吗?”的真正含义 051“多管闲事”的关怀 053公司与社会:沟通力的反比定律 054第3 章 孤独的前兆:寻找意义感133 位打工人的肺腑之言 058无声的女服务员 060坠毁事故与胆小的自卫官 061全力以赴带来的意义感 063自尊的本质 065小小英雄的目标 066终究只是公司的螺丝钉 068坚持自我 07050 岁:男人衰弱,女人变强 072组织人的男人与职业人的女人 075家庭、工作、健康的幸福之球 077他人的影响 0799:1 法则 080平衡人生的幸福之球 081第4 章 比死亡更可怕的孤独世界:身份认同的丧失那些“算了吧”的瞬间 084无图航行:身份认同的重建 085退役启示:重建半径3 米内的人际关系 087切肤的孤独 089社交网络的虚伪 090霸凌与同期文化 092拥有专利却被降职的男人 096负面孤独与正面孤独 098心中的上司 099嫉妒妻子的丈夫们 100忍受不了丈夫的妻子们 102卒婚的绝佳机会 104“卒妻”的宣言与丈夫的自卑感 106“锡纸烤蘑菇”的幸福 106男性特质极高的日本社会 108决定健康的力量 110纳粹集中营幸存者的启示 112让孤独的人振作起来的力量 114成事在人 116当不再能干后才意识到的事 118第5 章 创造生活的意义自我实现的幻想 122盲目乐观的危险 124圣诞节出现大量死亡情况的原因 126思考的哥白尼式转变 128人生职业彩虹:对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129帮助他人的囚犯 132超级志愿者的坚持 134按自己的价值判断生活 136在夜雾中飞行的飞行员 139能预防肥胖的人际连接 140丰富人生的松散连接 143重回同学会 145退休后,大家都是普通人 146不会说英语的50 多岁的人 148日本的未来属于50 多岁的人吗 150老练司机的现场应变能力 153岁月沉淀的财富 155自我期待的动力开关 156半径3 米世界中的变与不变 158结 语 结束与目标 160
|
內容試閱:
|
前言人生即公司人生是无常的。它不断地激励、驱使、推升着我们,然而却在某一天突然抽掉了帮助我们前进的梯子。可以说,人生就像一家公司。在我们公司,员工到52 岁时就要接受第二职业培训,俗称“爷爷奶奶的培训”。我想培训内容应该跟其他公司没什么差别,大致是关于退休养老金、生活规划、现在辞职养老金会有多少等。培训会上还会发放关于手工制作面条和成人钢琴课程的传单。我听说过这些传闻,但实际参加培训时,我的积极性完全降了下来,甚至感到有些愤怒。毕竟,我还有未完成的工作和足够的动力,为什么要在这时进行这些培训呢?不过,这只是个开头。在许多公司,员工一到55 岁就面临退休了。无论你多么努力,以后几年的工资都不会增加,甚至还会减少,这确实让人很痛苦。即便我内心明知道未来的工资会减少20%,但看到实际的到账金额时,我还是会备受打击,惊讶于减少的幅度之大,于是我赶紧缩减了住宅贷款的每月还款额。如果企业将员工的雇佣时间延长到60 岁的话,55 岁之后的在职员工工资就会减少50%吧。大家都在说这很伤自尊,去年我们还在兴奋地说在这种公司待不下去,要辞职。但在外面面试的时候,我却被问了很多现在的工作内容,最后对方还问我“有没有其他合适的推荐人”。当然,如果有好机会,我会马上行动,但也听传闻说退休年龄会延长,人事制度也会变动,所以我暂且先观望着。虽然说完全没有不安是假的,但我不想主动去做让自己陷入困境的事情。在这充满忧虑的日子中,我拼命保持情绪稳定。这就是我的情况。某食品厂员工 松田(化名) 57 岁无处寻觅的退路当到45岁以上时,每个人都会深刻感受到自己在公司的命运和市场价值。即便如此,他们仍然拼尽全力想做得更好。在某食品厂工作的57岁的松田也是其中之一。他们忍受着说话随意的上司,为了维护公司提出的“工作方式改革”的旗帜,代替年轻员工免费加班,日常还要与难以沟通的下属打交道,为了家庭回应着不合理的要求。社会把采取这种工作方式的人称作“社畜”,觉得他们仿佛除了公司就没有别的归属,实在可怜。但实际上,他们并非仅仅为公司而工作,内心更希望充分施展自身能力。工作虽然很艰辛,但也曾有有趣和黄金的时期。他们甚至曾期待过“也许能成为高管”,这绝不是出于对升迁的贪念,而是想通过升迁来创造自己的位置。这些都是作为员工的自豪感和动力。然而,一旦到了50多岁,公司便用各种手段逼迫他们。各行各业纷纷提出“50岁问题”,各种杂志都在报道“尴尬的50岁”,许多企业不断进行名为“被动离职”的解雇行动,专门针对泡沫经济时代的企业员工。最近,甚至不断出现打着“趁着公司业绩还好,赶紧辞掉”的口号积极地对40岁到50多岁的员工进行结构调整的企业。尽管前辈们都说人生的后半场,重要的是如何顺利地退场,然而,就在退场的时间还没有到的时候,突然一天这些人就遭到了“炮轰”。年轻员工们也在背后嘲讽50多岁的人,说“什么都不做,却拿着我的2倍工资”“那些人的经验根本毫无用处,只会讲昭和时代一1的事”,对他们冷眼相待。一 昭和时代:指1926 年12 月25 日— 1989 年1 月7 日。——编者注AI与资深员工的隐性知识工作并非仅局限于那些看得见的任务。尽管这可能让人感到意外,但在应对突发情况时,真正有用的是资深员工的“隐性知识”,这是一种通过经验获得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知识。资深员工通过将丰富的经验点滴连接起来,形成独有的解决问题的灵感,这是只有人类才能创造的“秘密武器”,而AI(人工智能)永远无法构建这样的世界。然而,无论我们如何高声呼吁重视50岁以上员工的价值,但在公司里,似乎只能听到这些人如丧家之犬的无奈悲鸣。尽管医学的快速进步使人的寿命显著延长,但从商业逻辑的角度来看,年长者还是会被视为不受欢迎的存在,这真是令人遗憾。即便50岁并不能称为老年人,但公司仍把这些饱尝酸甜苦辣的中年人排除在战斗圈之外,扔在地上,这实在是太荒唐了。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人常常会有两种心理状态:一种是由“我没事吧?”而产生的不安的自我,另一种则是由“总会有办法的!”而产生的毫无根据的乐观的自我。这两种状态进进出出、忽隐忽现、反反复复、不断交替,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保障费用逐年增加、养老金领取年龄不断提高,甚至政府还不时地宣称民众的社保账户“有2000万日元亏空”,公众的焦虑会被不断激发。结果导致人们的脑海中不断出现诸如“现有的钱够吗”“未来到底需要多少钱”“是不是必须通过投资来增加钱”等担忧,使得大家心中对老年破产、低收入老人、孤独死等潜在的不安被迅速激发出来。50岁左右正是一个非常尴尬和令人感伤的年龄阶段。日本朝日电视台的综艺节目《孤独的家》能够获得超过20%的收视率,也许是因为观众被如何在世俗观念中保持自己独立的生活方式这一点所吸引。当下,有不少人对如何拥有这样的价值观需要具备的是什么,以及对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感到迷茫困惑。超越金钱与地位的意义感即使在这个未来充满不安、压力不断袭来的世界里,依然有人能够成功地应对这些挑战,过上令人满足的生活。即便“悠然自得”这一美好词语变得过时,那些依然可以保持心灵和生活富足、优雅度过人生后半程的人,始终拥有一种可以自我治愈心灵的精神状态。那就是“意义感”。意义感使一个人能够不再依赖于属性或头衔,而是以自己的名字认可自己。意义感强的人能够凭借直觉筛选出对自己有意义的事物,并积极应对压力和困难,将其视为对自己的挑战。我在50 岁时被降职了。起初的半年里,我很沮丧。但我意识到,我虽然促使项目成功立项了,但由于没有进行技术转让,我在公司中没有了立足之地。最终,我被安排去做质量管理的工作,但不可思议的是,这段时间是我在公司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我把自己积累的经验技术传授给后辈,并给予他们支持。我并非只是嘴硬不服输,反而感激公司让我最后获得了这样的经验。前汽车制造厂员工 石黑先生(化名)63 岁做出如此陈述的石黑先生通过专注于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并改变了与半径3米内的其他人的互动方式,提高了自己的意义感。意义感既可以是自己工作的价值,也可以是自己存在的意义。提升意义感,可以获得对自己真正的自豪感。他人的经验本书基于700多位职场受访者的真实故事,从健康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退休前后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并从多角度具体解释如何提高意义感。这本书探索了无人敢于询问的“他人的经验”,并由此归结出如何获得意义感。健康社会学是一门聚焦于人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的幸福感和生存能力的学问。与心理学关注“个人如何变强”不同,健康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人变强的环境”。在一些情况下,个人即使被要求变强,却无法变强;或者被要求有目标,但也不知道该设定什么目标。无论怎么被要求“要相信自己是最重要的”,但仅依靠个人能力是无法做到的。健康社会学关注的是社会要提供一个环境,让人觉得即使改变一点也会有希望,使人愿意试着迈出一步,即迈出那个围住自己的“半径3米的世界”。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并不总是对自己有利,因为这样的理想环境相对少见。但我们不要只是从正面观察,试着从不同角度,比如侧面或上面来观察自己所处的环境,有时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有趣之处。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他人的经验,这会对克服50岁后可能面临的不公平对待大有帮助。大规模退休的孤独社会到来根据日本总务省“人口推测”2020年1月的报告,在日本成年人口中,40岁以上人群占74%,50岁以上人群占57%,这样的超高龄社会,等待我们的是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退休孤独”的社会潮。所谓“退休孤独”,是将退休和孤独结合在一起的新词。不管是正常退休还是退休后再就业,尽管我们还不清楚退休后孤独的社会会是什么样,但只要一个人的意义感强,即使成为退休孤独者,也无须恐惧,无须与他人比较,就可以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充实地前行。在如今的就业环境中,上一代人的职业道路大多不具参考价值,我坚信意义感是生活中所必需的。人生中遭遇的那些困难,回头看往往大多是微不足道的。将九成的困境一笑而过,只专注于一成想做的事就足够了。既然人最终都会死,与其怯懦地活着,还不如竭尽全力做自己想做的事再离去。读完本书后,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对充满荒诞和意外的人生产生“有趣的生活就是胜利”的想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