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以人为中心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原书第二版)

書城自編碼: 416431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心理諮詢与治療
作者: [英]简尼特·托兰[Janet Tolan]
國際書號(ISBN): 9787568953474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3.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隐秘的翅膀
《 隐秘的翅膀 》

售價:HK$ 79.2
B先生:梅兰妮·克莱因的成人分析故事
《 B先生:梅兰妮·克莱因的成人分析故事 》

售價:HK$ 86.9
能量!
《 能量! 》

售價:HK$ 97.9
壹卷YeBook——晚清政治史的制度脉络(论世衡史丛书)
《 壹卷YeBook——晚清政治史的制度脉络(论世衡史丛书) 》

售價:HK$ 90.2
桎梏: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大地主经济
《 桎梏: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大地主经济 》

售價:HK$ 173.8
财富的灵性法则
《 财富的灵性法则 》

售價:HK$ 49.5
经纬度丛书·三国关键之战:决定历史走向的13场战役
《 经纬度丛书·三国关键之战:决定历史走向的13场战役 》

售價:HK$ 74.8
动物结构与造型图谱 骨骼×肌肉×立体造型×生活百态
《 动物结构与造型图谱 骨骼×肌肉×立体造型×生活百态 》

售價:HK$ 98.8

編輯推薦:
本书系统性地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框架。在理论部分,作者深入剖析了三大治疗基石——共情理解、内外一致和无条件积极关注,为临床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和心理学根基。在专业技术部分,本书突破性地提出了心理联结的双重维度模型(基本认知层面与微妙层面),并基于此框架,系统阐述了治疗关系的动态建立与深化维系策略。在专业实践部分,作者聚焦心理咨询师在现实工作中面临的复杂挑战,包括机构管理的特殊要求、临床边界的把握与伦理困境的应对,以及行业前沿趋势与争议性议题的探讨,为从业者提供了极具实用性的指导。
內容簡介:
以人为中心心理治疗,是卡尔·罗杰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它强调治疗关系中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和真诚,认为这些因素是促进个体自我探索和成长的关键。本书介绍了以人为中心治疗的核心理论,如人性本善、自我概念、共情真诚等。同时,也介绍了治疗的实践,如治疗关系的建立、治疗环境的设置、促进自我了解的提问、保持来访者的主动性、关注当下的体验、促进自我实现、治疗伦理和困境等。它在心理治疗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其他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借鉴。本书适合心理咨询的从业者、社区助人者,以及心理咨询专业的学生阅读。
關於作者:
简尼特·托兰(Janet Tolan),自1979年开始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相关的工作,曾做过曼切斯特城市学院心理咨询系主任,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硕士项目主任、全职心理咨询师。她还在曼切斯特机场、索尔福德社会服务处等机构从事过管理和团队建设工作。目前,她经营一家心理咨询室,为个人、伴侣、团体和团队提供心理服务。
译者简介
李明,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客座教授,中央国家机关心理咨询中心督导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东方心理学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道家心理学方向)。发表《叙事心理治疗导论》《艺术心理治疗》《叙事心理治疗》《成人之美:明说叙事》等专著,《叙事疗法实践地图》《精神分析与中国人的心理世界》《性、生态、灵性》等译著,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缪晓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侧重领域:亲子关系、青少年成长。
目錄
理论框架 ……………………………………1共情 ……………………………………33共情理解 ……………………………………55内外一致……………………………………79内外一致实操……………………………………95无条件积极关注 ……………………………………121
个案研究:接纳说谎的来访者……………………………………151
心理联结——基本联结和认知联结 ……………………………………161心理联结——微妙的联结 ……………………………………185治疗过程……………………………………203开始与结束 ……………………………………237专业问题……………………………………269机构工作的管理 ……………………………………293边界问题与伦理问题 ……………………………………317实践中的争论与发展……………………………………345
参考文献……………………………………389
內容試閱
一本有关“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咨询”的著作,本该强调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这才是它的根基。可是题目里竟然有“技术”这 个词,这看起来好像不太正常。但愿读者很快就可以看到,本书 绝不是“技术”的罗列,它生动、直观地呈现了“以人为中心的 心理咨询”是怎么做的。本书并不是要规定具体的做法,而是通 过举例来为读者提供一个参考。我可以展示自己的两把刷子,但 是毕竟无法代替别人挥洒作画。 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咨询著作颇丰,它们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 案例来诠释这个理论。本书的目的却非如此,我首要的目的是将 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咨询的实践生活化。我希望这能给初学者一种 方向感,也能为更多有经验的咨询师提供拓展实践的素材。 我要感谢心理联结工作的先驱罗斯·卡里隆(Rose Careron) 对本书的贡献。也要感谢阿兰·布里斯(Alan Brice)提供的“说谎的来访者”案例,这个案例很感人,也很有启发性。当然,还有许多作者和咨询师在过去20年来对我都 有深刻影响。我消化、吸收了他们所教的内容,可是搞不清具体 受益于谁。同样的情况对我的学生也成立,他们有时候会想出精 辟的短语或者辞藻。我知道我时常“借用”这些智慧的表达,但 忘记了它们是谁最早提出来的。对此,我向他们表示歉意。 “咨询”与“治疗”这两个术语我不加区分,因为我认为清 晰划分二者之间的边界是毫无意义的。当我笼统地以第三人称谈 到人的时候随机使用“他”和“她”,但是在案例中倾向于用 “她”来表示咨询师,而用“他”来表示来访者和督导师。 我还要感激过去和现在的来访者、学生及同事。虽然这看起 来有点陈词滥调,但是我的感激是真实的,也是诚挚的,尤其是 对那些鼓励过我、阅读本书手稿并提出有益建议的人。此外, “周四小组”对我的鼓励,让我一开始就相信我能够写这本书; CCTPCA网络的几个成员对我前面章节的积极反馈;以及弗朗 西斯卡·英斯基普和艾莉森·波伊纳,这个系列丛书和塞奇 (Sage)出版社的编辑对我无尽的耐心;还有戴维·梅恩斯的建 议使我重新振奋;吉尔·琼斯的持续支持,在此一并感谢。
理论的重要性
以人为中心的理论,言简意赅,广大悉备。就像原子的发现 让我们得以理解整个物理世界,以人为中心的理论让我们得以理 解人类复杂而丰富的经验世界。 人只有处于极端的心理痛苦中,或者为奇怪的想法或行为所 困扰时,才会选择咨询。如果我们不想被吓倒,不想被淹没,那 么我们就需要了解为什么他们会处于如此状态,而我们如何做才 会有所帮助。如果我们在听到别人糟糕的生活时感到不适,这也 是人的正常反应。“咨询只有一周一次,来访者的痛苦这么大, 我能期望咨询取得什么重要进展呢?”于是,我们一种可能的反 应是退缩,用这个方法来掩饰自己在共情方面的不足——我们深 入分析这些痛苦的根源,而不去倾听和理解这些痛苦。还有一种 可能,就是迫不及待地出手帮助——提供建议及问题的解决方 案,试图使他人的生活变得容易些。这两种反应都使我们与他人的痛苦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从而让我们更容易应对来访者,更有 效地缓解自己的不适。 可是……让人表达出自己极大的痛苦又有什么意义呢?难道 这不会弊大于利吗?帮助一个人继续他的生活,而不是任由他沉 湎于痛苦之中,难道不是更好的选择吗?他现在感觉比第一次见 我时还要糟糕,看来以人为中心的理论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 难道我要另辟蹊径吗? 没有理论,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如何获得信心?当我们遇到 困难时,除非能对正在发生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有所理解, 否则我们很容易陷入自身的不安感中。理论就像地图,指引我们 通过那些陌生的、看似危机重重的地域。理论帮助我们坦然面对 路途上的崎岖坎坷,不必因为恐惧而逃入丛林。
什么是理论?
为了有效地和他人工作,我们需要一套能回答下列问题的假 设或假说。这些问题是:
对我们而言,“人”和“人格”的含义是什么?我们如何理解人的发展方式?我们如何界定“正常”“健康”和“适应良好”?我们如何界定“不正常”“不健康”和“适应不良”?这种状 况是怎么造成的?人们又是怎样从4转向3的?我们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为当事人提供最大的帮助?
以人为中心的假设如下所示:
“人”和“人格”的含义是什么?
个体的人格有两个组成部分:体验与自我结构。个体的体验 来自其五感及内部感觉(内部体验)的信息。而自我结构的形成 始于儿时对于体验的命名与组织,是在意识中对于体验的符号 化。自我结构是人理解世界的方式,它使人能够“适应”家庭、 社会乃至文化,从而得到认可与关爱。 以人为中心理论提供了这样一种模式:人总是在努力将其对 于世界的机体体验同其自我结构整合起来,而当两者产生不一致 时,个体体验到不舒服,甚至会感到痛苦和情绪化。这样的不舒 服或者痛苦的体验,也许会驱使一些人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我们如何理解人的发展方式?
自我体验,有时也被称为机体体验,简单地说就是机体体验 的能力。我们看,我们听,我们触摸,我们闻,我们尝,我们感 受我们内在的情绪——忧伤或快乐、愤怒或平静。这些体验是完 全中立的——无所谓健康、不健康,好与坏,仅仅是体验而已。 没有自我结构,我们就不能对任何体验进行分析,也不能为任何 体验赋予意义。 为了对事物进行识别并命名,我们需要有熟悉的框架。大人 们会为孩子直接说出各种日常事物和色彩的称谓,不会犹豫,不 带任何评判。多数家长会自然地对他们的宝宝反复说“妈妈” “鼻子”“勺子”“杯子”“红色”“小狗”…… 伴随着其他一些词汇的习得,妈妈们不自觉地隐含了某些情 绪化的意义,比如,“不”(不认可),“脏”(恶心的),“聪明” (愉快的)。自此以后,“脏”可能就成了需要避免的东西。如此, 陶醉于在松软、凉爽的泥浆中玩耍的愉悦自我体验就被损害了。 “聪明”常常是让人骄傲、引人羡慕的事情,随之而来的优越感 有时并没有被觉察到。 自我结构是人理解我们自己与世界意义的基础。其中有些信 念来自自我体验,而另一些则来自其家庭传承的信念(这里所说 的家庭指的是参与个体养育的群体,或者群体的集合),见图 1?1。
仿佛自我结构中的一部分会在家庭与文化中“传承”下去。 如果你不服从于这个世界中的这个观点,那么你就不是我们中的 一员。我们越是想努力被这个世界接受,我们越是倾向于“传 承”这些观点,即使我们的体验很不一样。打个比方,身为对 “黑人”有某种偏见的社会团体中的一员,当外部存在另一种声 音“但是,该如何看待你的朋友奎比拉呢”时,团体成员的回答 是:“哦,她是不一样的。她是如此如此……,她是奎比拉,和 其他黑人完全不一样。” 那么到底需要多少对黑人的体验才能改变人的自我结构呢?答案是仅仅靠体验,多少都不够。人的接受能力往往取决于他们 对于黑人的信念,而这些信念常常存在于较深的意识层面。假如 他有机会进入另一个持有相反观点的群体,他可能会及时地调整 自我结构以得到新群体的认可。尽管其观点与偏见是能被他的自 我体验真实地评估的,但是只有在其感到被真正认可时,其自我 结构的改变才会相应发生。 自我结构最初是根据父母及其他养育者的价值观与命令形成 的。孩子了解到只有按照某种方式去做、去想、去感受,他才可 能得到认可与爱,就这样,价值的条件被传承下去。那些关于自 我与世界的自我结构的发展的建构,通常被当作事实,而非观点 和看法,从而成为内部价值。
被重视、被爱戴的需要是如此强烈,所以自我结构的发展与 保持也就非常重要了。那些与自我结构相左的体验,都将被曲解 或被否认。
我们如何界定“正常”“健康”和“适应良好”?
自我结构在许多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那些让 我们能做出预期的时候。虽然我们意识不到它是如何运作的,但 是我们通常准确预判当我们站在地上,地会坚守不动;而我们要 是站在水上,水则会在我们的脚下溢开。同样,我们可以预期当 以某一种方式说话做事时,我们周围的人会如何反应。 作为个体,当我们的自我体验与自我结构之间没有冲突的时候,我们就会很灵动。我们可以预期和识别什么是为我们和其他 人所接受的,我们无需损害或否认自我经验就能做出选择。我们 可以根据自身体验来改变我们的判断和价值观。 同样,当一个人的自我体验与自我结构整合得越好,或者 说,一个人越接受自己是什么样的,他就越能理解接受别人。
我们如何界定“不正常”“不健康”和“适应不 良”?这类状态是怎样产生的?
我们都需要一定程度的可预测性。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能够 适度预测“如果怎样,就会怎样”的时候,才是一个安全的地 方。自我结构给予了我们这样的安全,但是这要求我们以排斥与 自我结构不相适应的那部分体验为代价。没有人可以在意识中保 留住所有的自我体验,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我们总是倾向于 曲解或否认我们的部分体验。我在别处(Tolan,2002)谈到 自我结构的作用之一,是将那些使我们不能在自己的社会和文化 中很好地执行功能的体验排除在意识之外。但实际上,有些被我 们排除在意识之外的体验能够引导我们做出合理选择,从而实现 我们的潜能。 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自我体验的重要性,我们就不能够基于自 己和他人的需要平衡地做出灵活的选择。人们常常根据是否能为他人所接受,为他人所需要,来评判自己。他们的评判标准往往 把自己排除在外。甚至有些人在自己做判断时,是基于不受自我 体验所影响的自我结构的价值体系(内化价值)。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