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四旋翼无人机轨迹规划与跟踪控制算法
》
售價:HK$
96.8

《
我一直在想:丹尼尔·丹尼特自传
》
售價:HK$
153.9

《
投资反脆弱修炼手册
》
售價:HK$
63.8

《
三九全景脉法
》
售價:HK$
64.9

《
我们建构的世界--社会理论与国际关系中的规则与统治(东方编译所译丛)
》
售價:HK$
96.8

《
工资的真相
》
售價:HK$
85.8

《
以色列小史 小历史·大世界
》
售價:HK$
107.8

《
空间与秩序:战后日本城市转型的治理路劲研究
》
售價:HK$
85.8
|
| 編輯推薦: |
|
选取2000年至2024年各年度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结合“时代”“报告”“文学”这三个主题,对这些作品的特性与共性做出认真分析,展示不同年份的创作亮点。本书是作者20余年积淀的成果,作者每年都对该年度报告文学的现状、特点、优劣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度剖析,一年一篇,汇聚成册,既有作家作品研究,也有文学史视野下横向的剖析和纵切面的研究,全面、细致,有广度、有深度,堪称了解本世纪头25年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历程的最佳指南,对报告文学创作者、研究者及相关从业人员有较大参考价值。
|
| 關於作者: |
李朝全,福建仙游人,毕业于北京大 学。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主任、研究 员、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 会副会长。入选全国文化名家“四个一 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著有 理论专著《文艺创作与国家形象》《非虚构 文学论》《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和《东 方文艺创作的他者化倾向》(合著),以及纪实 文学《梦想照亮生活》《最好的时代》 2020武汉保卫战》等。两次承担国家社科 基金项目。作品曾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奖、庄重文文学奖、中国文 联文艺评论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国优 秀科普作品奖等,
|
| 目錄:
|
总 论 二十一世纪头十年中国报告文学:成就、危机与新变 / 003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中国报告文学:现象·思潮·问题·趋向 /022 编 年 史 2000年报告文学:世纪交替,直面机遇与挑战 / 043 2001年报告文学:记录中国发展和世界动荡 / 050 2002年报告文学:激荡时代强音和民族精神 / 056 2003年报告文学:勇于承担记录时代的责任 / 062 2004年报告文学:关注现实热点焦点与回望历史 / 068 2005年报告文学:和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 / 076 2006年报告文学:感动我们的总是那些凡人小事 / 083 2007年报告文学:关注民生与建设民族精神家园 / 091 2008年报告文学:在场·参与·反思·担当 / 107 2009年报告文学:历史积淀与现实沉思 / 123 2010年报告文学:民生关切与人间情怀 / 145 2011年报告文学:在坚守中寻求突破 / 163 2012年报告文学:回归报告文学的文体特性 / 183 2013年报告文学:追溯大历史与反思新现实 / 203 2014年报告文学:非虚构创作的多向度与多维度 / 223 2015年报告文学:彰显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的普遍性价值 / 247 2016年报告文学:关注现实中国,报告时代新故事 / 267 2017年报告文学:文体的混融和创作的新维度、新探索 / 277 2018年报告文学:塑造出彩中国人,讲述精彩中国事 / 299 2019年报告文学:聚焦聚力新时代,萃取淬炼新人物 / 308 2020年报告文学:倾听时代巨变跫音,倾情书写当代传奇 / 324 2021年报告文学:向着历史和现实敞开,创造新时代红色精品 / 335 2022年报告文学:讲好新时代故事,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 349 2023年报告文学:主题创作、历史使命和社会担当 / 361 2024年报告文学:新时代的召唤与作家的担当 / 370 附 录 1949—2009年中国报告文学:记录共和国足迹 / 381 1949—2019年中国报告文学:与时代和社会发展同行 / 393
|
| 內容試閱:
|
二十一世纪头十年中国报告文学:成就、危机与新变随着文学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特别 是人们阅读兴趣的转移,报告文学作家的 创作兴趣和创作选择也逐渐多样化,给报 告文学的整体面貌带来了很大改变。报告文学这种纪实性文体在中国可谓由来已久,历史久远。早 在两千多年前,西汉司马迁便写出了纪传体文学史学巨著 《史 记》——中国古代非虚构纪实文学 (广义的报告文学) 的代表。通 常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报告文学出现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瞿秋 白的 《饿乡纪程》 和 《赤都心史》 为代表。1936 年,夏衍的 《包 身工》、宋之的 《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等作品涌现,标志着中国 现代报告文学步入第一个成熟期。1949 年以后,报告文学在文学 领域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以及二十世 纪五十年代中期“干预生活”创作潮中,报告文学都有突出的表 现。六十年代初则以一批颇具特色的通讯特写引起全社会一次次的 热烈关注。1977 年以后,以徐迟的 《哥德巴赫猜想》 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引起社会轰动的短篇报告文学,引领了文学的时代变革,也 为报告文学这一文体在文学史上奠定了难以撼动的坚实基础。到了 八十年代,报告文学茁壮成长,“蔚为大国”,迎来了一次猛烈的 “井喷”,《扬眉剑出鞘》《祖国高于一切》《大雁情》《一封终于发出 的信》《中国姑娘》《伐木者,醒来!》《强国梦》等大批优秀作品接 连面市,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和逐步发展,社会 生活包括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变。特别是自 2000 年以来 (上溯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数字化时代、信息时代的来 临,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整体地位以及文学自身的格局、面貌等都 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报告文学这种特别重视时效性、新闻性和信息 性的文体,遇到了空前严峻的挑战,并在阵痛中发生着如蝉脱壳、 如蛇蜕皮般的嬗变与新变。但是,其现实性、人民性品格从未改 变;其作为时代忠实记录者和人民代言人的角色从未改变;其对于 现实生活的书写、对于时代新声的引领和对于百姓心声的抒发从未 松懈,更未停住脚步。 文学生态环境对报告文学创作的影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文学生态环境剧烈变动,对报告文学产 生了很大冲击。比如报告文学失去了经常性的轰动效应,丧失了以 往的作品容易畅销的局面,好景不再。随着以网络、数字技术为代 表的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全面推进,现 代传媒使物质精神消费模式日趋多样化、多元化和分层化,包括报 告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学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中心地位开始下降。不少人惊呼“文学边缘化”,甚至有人提出“文学有可能死去” “报告文学已死”的看法。这些看法并非空穴来风、杞人忧天,尽 管失之偏颇,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文学地位的变迁,但是一种必要 且重要的警醒。客观地说,作为艺术的基础与母题,文学在任何时 期都自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读者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随着阅读期待的转移与改变,报告 文学的读者开始不断流失。这种文体真正开始面对一个“读者选 择”与“选择读者”的新课题。如果说,在此之前,报告文学是不 愁没有读者的话,那么,2000年以后,它已不能不考虑寻找读者、 认真定位自己的阅读对象,不能不关注读者的阅读兴趣、阅读期 待,亦即高度重视读者选择。读者的阅读选择对报告文学创作提出 了新的更高要求,催使其在题材选择和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较大调 整,要求作品内容、主题新鲜有趣,合乎大众关切及需求,具备思 想性、艺术性、史传性及社会效应。读者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描写社 会热点、焦点话题的深度报告,那些干预现实的社会问题报告,那 些关注现实生活中大事件、重要人物的重大题材报告,那些重在解 读历史档案、揭露史实内幕的历史纪实,那些有较大影响的人物的 传记,等等。读者的阅读热点同时也演变成了报告文学作家创作选 择的热点。从这个角度来说,阅读推动着创作,读者改变着作者。 网络普及,文学网站遍地开花,影视、多媒体娱乐、电子数字 化消费等日渐成为人们精神文化消费的主体,图像、视频阅读等轻 松阅读逐渐成为人们日常阅读的主流。现代传播媒介的兴盛,从根 本上改变了报告文学的采访创作方式、发表出版形式、传播消费模 式,为其创作、发表、传播等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迫使其必须积 极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主动借助和运用影视、广播、网络、视频等大众媒介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提升自身的价值。报告文学开始 积极寻求被改编成影视、视频、广播节目,借助电台连播、荧屏银 幕放映,利用网络平台推广,转化为电子书、音频作品等数字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