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怪诞行为学·漫画版——管好零花钱
》
售價:HK$
46.2

《
甲子园 高校棒球100年与近现代日本
》
售價:HK$
64.9

《
20世纪20年代日本侵华研究(抗日战争专题研究)
》
售價:HK$
162.8

《
物联网漏洞挖掘与利用:方法、技巧和案例
》
售價:HK$
108.9

《
家族财富管理:永续繁荣的智慧体
》
售價:HK$
74.8

《
让我留在你身边升级新版
》
售價:HK$
61.6

《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蓝皮书: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发展报告(2025)
》
售價:HK$
162.8

《
我在东汉学伤寒 全两册 仲景医案解读《伤寒论》
》
售價:HK$
63.8
|
| 內容簡介: |
《营造法原》是一部完整讲述苏州传统建筑做法的技术用书,是由清末营造专家姚承祖先生将几百年来一直口口相传的“香山帮”的传统技艺加以理论化总结后,经张至刚先生编著的,深受广大古建工作者的喜爱。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1935年,刘敦桢教授从北京中国营造学社过来,出示营造法原原稿,嘱托学生张至刚整理,说:“这是姚补云先生晚年根据家藏秘笈和图册,在前苏州工专建筑工程系所编写的讲稿,是南方中国建筑之唯一宝典”。并说:1929年受姚先生之托,整理此书,但自己没有时间,于1932年介绍此书于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亲自校阅,但书中术语与北京官式不同,想商量一下,改订图释,往来信件交流太麻烦了,耽误了多年时间,姚补云,他家世袭营造事业,苏州近数十年许多住宅,寺庙,庭园都出自他手,晚年担任鲁班会长,这是江南建筑的唯一著作,不能任其湮没,张至刚教授接受了这一任务,之后就利用课余假期,着手编著、测绘、摄影等工作,并不断于姚先生商讨书中问题,1937年夏本书脱稿,全文计二十四章,约十二万家,图版52幅,插图71张。杀青之日,张教授携稿来到北京,不幸七七事变爆发,营造学社内迁,未能付印。姚先生于1939年去逝,未能亲见此书出版,实为一件憾事。本套图书应同济大学温教授及东南大学刘叙杰教授之托重新补充出版。
|
| 關於作者: |
|
姚承祖,清末营造专家,生于1866年,死于1938年,江苏苏州人,字汉亭,兮补云。曾任鲁班会会长,后于苏州工业 业学校工程系任教,苏州许多住宅寺庙园林均出自他的手笔。晚年的姚承祖在祖父《梓业遗书》的基础上结合建筑的实例,绘制《补云小筑图》,著有《营造法原》初稿,为研究江南民民居建筑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
| 目錄:
|
《营造法原》序_1
自序_4
第一章
地面总论_001
第二章
平房楼房大木总例_007
第三章
提栈总论_025
笫四章
牌科_041
笫五章
厅堂总论_061
第六章
厅堂升楼木架配料之例_083
笫七章
殿庭总论_095
第八章
装折_109
第九章
石作_129
第十章
墙垣_145
第十一章
屋面瓦作及筑脊_155
第十二章
砖瓦灰砂纸筋应用之例_169
第十三章
做细清水砖作_181
第十四章
工限_195
笫十五章
园林建筑总论_201
第十六章
杂俎_223
附录
一、量木制度_232
二、检字及辞解_237
三、鲁班尺与公尺换算表_261
|
| 內容試閱:
|
《营造法原》序
民国十五年(1926年)秋,愚承乏于江苏省立工业专门学校,而姚先生补云亦授营造术于该校。姚氏为吴匠世家,自清嘉道来,其先后营建寺刹、住宅、庭园,遍于邑内,至先生益为光大,巍然为当地匠师之领袖。晚岁本其祖灿庭先生所著《梓业遗书》,暨平生经验,编为《营造法原》一书,述厅堂、草架、月梁、排科及轩式结构,旁及土石诸工与量木、计围之法,足传南方民间建筑之真相。而清官式建筑名词,字同音近,辗转讹夺,不悉其源流者,往往于斯书得其踪迹,愚因促其付栞(刊),以惠同好,而先生谦光自抑,逊谢未遑。旋以同气之求过从日密,休沐之暇相与放怌山水,周访故迹,析奇辨难,遂为忘年之交。国军北伐东南底岁,愚移教于中央大学,戍辰己巳间,央先生代制苏式斗栱模型数种,既成,抵书于愚,谓旧作无杂,无所增益,而精力日蔽,希为校订,避免散佚。顾愚浮沉人海,俗务萦身,荏苒数载,无以报命。廿一年(1932年)秋,愚入中国营造学社,挟其书北上,先生虑图式过简,复以家藏大小木图册数种及《补云小筑绘卷》见贻,以备甄采。其明年,社长朱桂辛先生偕宋君麟徵,躬自校雠,于文字略有厘正,而南北术语,差违殊甚,原书诸图,复无缩尺,制度形象,无由悬拟,卒庋( ?)然中辍。□岁之秋,愚访先生于苏门,时年事已高,喘疾颇剧,询及书事,为之悚然不安。适及门张君至刚服务于中央大学,乃以整理此书相属。廿五年(1936年)春,张君偕其夫人王君蕙英,遍查吴中住宅,园林,测绘实例,补摄相片,遇有疑难甄,就正于先生病榻前,其谨慎可谓至矣。明年夏,初稿杀青,视原书殆将倍蓰,惟所绘之图,欲加删併,犹未定议。而愚于七月末,因事至京,张君求为校核,意甚殷挚。讵平津战事突发,愚仓卒自京至沪,间关北返,存其稿于叶逊庵先生处。秋九月,与梁思成先生自津附海舶,经鲁豫转长沙。廿七年(1938 年)春,梁先生迁昆明,愚亦于仲夏抵滇,而补云先生竟于次月病逝于苏州,享年七十有五。呜呼悲矣,时张君随校旅居重庆,诚索初稿,欲加审订,乃叶先生避地香港,稿存沪寓,交通修阻,邮致为难。廿八年(1939 年)秋,始由叶公超先生便道携滇,顾张君伉俪因病返沪,后不相及,于是此书由滇而川,什袭于社中者,又数载于兹。近张君有入川之议,而战事方殷,行期难定,余复因病,行将离社。忆往事如烟,已成陈迹,及今不述,无以昭事实而谂来兹,因叙其经过,弁之篇首,亦以志愚沓拖之罪,无以对亡友于地下也。搁笔于此,不禁黯然。
民国三十二年七月刘敦桢识于川南李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