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战争日记 硝烟中的生命诗笺 战争亲历者以第一视角记录一战凡尔登战役
》
售價:HK$
86.9

《
赢家法则 : 股市交易的底层逻辑
》
售價:HK$
74.8

《
新加坡科学之路 从1965年至今 科学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HK$
129.8

《
1922至1923年孙中山在沪期间各地来电辑释 全3册
》
售價:HK$
657.8

《
站在自己这边
》
售價:HK$
60.5

《
micro:bit 硬件编程快速入门与综合实战
》
售價:HK$
74.8

《
南宋新出碑志文献辑补
》
售價:HK$
217.8

《
故宫博物院百年百事
》
售價:HK$
140.8
|
| 編輯推薦: |
|
“大国工匠人物传”丛书之一,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作序推荐
|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大国工匠人物传”丛书之一,是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杨戌雷的个人传记。通过文学故事的形式,主要以时间先后为节点,对杨戌雷的个人成长历程、生活情况和工作感悟进行全景扫描,细腻地呈现新时代大国工匠的精神世界。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杨戌雷,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白龙港污水处理厂车间主任、特级技师。自2002年进入污水处理行业,亲历上海水环境质的飞跃,他带领团队接管亚洲最大污水处理厂——白龙港厂的污泥处理系统,攻克消化、干化、深度脱水三大技术难题,实现污泥零填埋和资源化利用。
|
| 關於作者: |
|
马淑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第三届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第五、六届理事。出版诗文集7部,发表报告文学、散文作品200余万字。作品获首届“秋白中短篇报告文学奖”等奖项。
|
| 目錄:
|
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家风家教与支持信任苏州河边的小男孩泵站的磨砺与锻造来自白龙港的新考验向污泥进军,啃下“洋骨头三支火炬在冬夜点燃钻风箱寻漏点,油管堵漏创造“管道森林”的神话实践与创新的楷模走上大国工匠发布盛典的颁奖台用真诚之心凝聚团队以“帮带教”传承匠心“戌雷学院”与“双带头”工作室新时代的劳模风貌与风尚
后记
|
| 內容試閱:
|
第三章 苏州河边的小男孩
吴淞江是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段支流。1843 年 11 月17 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上海正式开埠。善于冒险的外国人发现沿江向上游航行可直达苏州,于是就把吴淞江的上海段称为“苏州河”。
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不仅催生了大半个旧时上海,又用一百年时间搭建起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水域框架。苏州河不仅仅是自然的概念,它的每一束水流、每一朵浪花,都蕴含着历史与文化的元素。
今天的苏州河,河水清清,碧波荡漾。南岸高楼林立,北岸绿树成荫。天光楼影映在水中,随波纹抖动,不断聚散与重合。河的臂弯里,一排游船静候游人。沿北岸西行,进入水滨公园,虽是深秋,绿茸茸的草地,点缀几枚红红的落叶,像是季节的红唇深情亲吻着大地。
杨戌雷深情地走在苏州河边,看着河两岸如诗如画的美景,他有些蒙了。他先是往西走,感觉好像不对,又转身往东走。他远远看到公园花坛边有个值班室,急忙奔了过去,问道:“师傅,您还记得原来河边有个小泵房吗?”
师傅想了想,答道:“你算是问对人了,年轻人还真不知道,你问的是原来河边那间抽臭水的小泵房吧,早拆了,你看见河那边那片高楼了吧,原来泵房就在那座最高的楼下边的位置……”说话时,师傅指着对面一片高楼。杨戌雷谢过师傅,朝着河对岸走去。他在寻找河边那间小泵房的影子,更是在寻找苏州河边那段决定一生选择的记忆。
杨戌雷的母亲是上海人,曾是国棉 21 厂的工人。外婆家就住在国棉 21 厂南边的周家桥,周家桥在上海长宁区的中北部,距离苏州河很近。如今多个居民区沿河而建,因此被称为“苏河周桥”,周家桥已从过去的“臭河浜”变成今天美丽的风景带。
杨戌雷从小就常跟着母亲到外婆家住。那时,苏州河是小戌雷常去玩的地方。他清楚地记得,夏天,外婆的屋里很热,但不敢开窗户,因为只要刮北风,苏州河飘来的一股股臭味儿便立刻灌满房间。小学一年级暑假,小戌雷又到外婆家住。一天,他又到河边玩的时候,看到不远处有一间小房子,觉得很好奇,悄悄地走了过去,从门口往里看。屋里值班的叔叔看到了这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忙上前搭话:“小朋友,你到这里来干什么?”小戌雷歪着脑袋问:“叔叔,您在这个房子里干什么呢?”叔叔看着这个可爱的小男孩,耐心地告诉他,叔叔是看管水泵房的,就是把各家的污水收集起来排走。听完叔叔的解释,小戌雷又歪着小脑袋问:“污水都让您收起来了,怎么还这么臭啊?”孩子的童言无忌,让叔叔难以招架,他苦笑着摇摇头说:“是啊,等你长大了,好好治理这些污水,这河就不臭了。”
那条散发着臭味的苏州河,那间小小的泵房,看管泵房叔叔的话,成了杨戌雷永久的记忆,也成了他一生的职业启蒙。有时他想,可能这就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吧。
杨戌雷父亲在上海第七纺织机械厂工作。杨戌雷初中毕业的时候,父母就业的纺织业失去了往日的辉煌,逐渐走下坡路,行业越发不景气,最终导致父母双双下岗。看到家里的境况,杨戌雷就想着早些参加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听到上海城市排水技工学校招生的消息,杨戌雷很兴奋,因为他听说这所学校已经五年没有招生了,现在突然招生,那准是排水系统急着用人了,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于是,他报考了上海城市排水技工学校。一天,家里收到一封信,打开信封,里边有一张粉红色的纸页,是学校寄来的录取通知单。杨戌雷的分数在全年级 150 人中名列前茅,他的专业是污水处理化验和监测,这个专业总共 40 多人。杨戌雷很高兴,因为他想起了小时候探寻苏州河小泵房的经历。学校已经五年没有招生,杨戌雷想,自己选的这个专业工作分配肯定不会有问题。但现实有时却是残酷的,开学第一天,学校就郑重宣布,从本届起,学校不再包分配,学生毕业后自找出路。杨戌雷并未因此失去信心,他坚信,只要自己学好知识,掌握本领,就一定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选择,照样能干出一番天地。
杨戌雷是城市排水技工学校 1998 级的学生。当时学校共有三个专业,杨戌雷是污水处理与化验专业的,但三个专业学的科目都差不多,只是侧重点不同,主修科目相对教学更有深度。杨戌雷在认真学习污水处理与化验专业的同时,还下功夫学习钳工和电工两个专业的技能知识,并且在班里担任了钳工和电工的课代表,他的电工和钳工水平,即使放在其他两个班级,也是最好的。各门课程对杨戌雷都有巨大的吸引力,他不仅注重理论学习,也很重视实际操作。学校里布置了钳工镶嵌的手工作业,需要自行设计并制作,杨戌雷一个人拿着工具默默研究。为了锤炼自己的技能,他还特地让父亲买了一个台虎钳,拿着锯子、锉刀、游标卡尺,一个人有空就琢磨练手。周末休息的时候,几个同学来找他:“戌雷,出去踢球吧。”在阳台的杨戌雷却说:“我这里还有些事,你们去踢吧。”同学们好奇地挤到阳台,看到这间小阳台已经被改造成“工作间”,里边摆放着那个小台虎钳,旁边架子上整齐地摆着各类工具,杨戌雷正聚精会神地练镶嵌。
“杨戌雷,你可真用功啊,走,先出去玩会儿吧。”
“我真的不去了,你们去吧。”
同学们见拉不动杨戌雷,就都走了。这时,杨戌雷的父亲走过来,看到儿子正在做钳工镶嵌,就手把手地给他做指导,教他怎样用锉刀,人该怎样站位,手应该是什么姿势。
杨戌雷的父亲是 1949 年 10 月 1 日出生的,和新中国同一个生日,所以名叫杨新生,是工厂里技术水平很高的工人,动手能力很强,人也很聪明,单位很多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杨新生都能解决。在父亲的指导下,杨戌雷把两块铁板巧妙地镶嵌在一起,中间的缝隙很细小。看着儿子的作品,父亲满意地笑了。
在技校学习的三年时间里,不管是主课还是副课,杨戌雷学习得都很认真,也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受到老师和校领导的称赞,就连他自己也很满意,该学的东西都学到了,收获满满,就像一位辛勤耕耘的农夫,金秋时节获得了累累硕果。
杨戌雷这个苏州河边的小男孩,此后将用他最初的知识储备和精神能量培育一颗矢志不渝的初心,去迎接一个崭新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