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张爱玲 我的后半生 纪念张爱玲逝世30周年
》
售價:HK$
75.9

《
大局观:真实世界中的经济学思维 何帆
》
售價:HK$
97.9

《
鸟类图典
》
售價:HK$
43.8

《
古典与文明·《周官》之制与大一统
》
售價:HK$
86.9

《
海外中国研究·朝贡·海禁·互市:近世东亚的贸易与秩序(一部刷新明清外交与通商认知的典范之作。挑战朝贡
》
售價:HK$
107.8

《
财报防坑指南:20分钟看透企业真实现金流与盈利陷阱
》
售價:HK$
76.8

《
安逸哲学:锦绣天府人生智慧“安逸四川”三部曲第一部 安逸是中华文明为世界贡献的人生智慧
》
售價:HK$
96.8

《
风月狩(全二册)
》
售價:HK$
71.5
|
| 編輯推薦: |
本书从青年人的爱情、亲情、友情出发,揭示了剧中情感话语的发展流变,分析了情感凝聚、认同与疗愈的多元机制。
本书不仅指出了当前青春剧存在的情感迷茫、数字化与压力等问题,更提出了注重现实表达、加强情感教育等切实可行的对策。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以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为研究内容,运用西方的情感研究和中国的情感哲学观照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以情感社会学相关理论和梅斯特罗维奇的后情感主义理论为分析工具,采用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视野探讨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特征、情感逻辑与情感功能,进而指出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所存在的问题,为青年群体的情感与价值引导提供策略与方法。
|
| 關於作者: |
|
田晔,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为电视与新媒体艺术研究。现已在《中国文艺评论》《中国电视》《当代电视》《电影评介》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参与撰写书籍10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北京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
| 目錄:
|
目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本书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情感的界说
第一节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情感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中华传统美学中情感研究的理念变迁
二、西方情感研究的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情感的内涵与外延
一、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概念界定
二、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情感的内涵
三、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情感的外延
第三节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情感话语的发展流变
一、萌芽阶段:青年话语抢占与风格凸显(2000—2013年)
二、生长阶段:抵抗收编与同质化青春图景(2014年至今)
第二章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特征
第一节 青年人的爱情:两性关系的再思考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
二、高中校园与大学校园的不同爱情观念
第二节 青年人的亲情:家庭伦理的新秩序
一、和谐平等的家庭关系
二、从“小家”到“大家”的家庭关系
第三节 青年人的友情:建立拼搏进取的社交关系
一、亦敌亦友的镜像人物
二、团结友爱的群像人物
第三章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逻辑
第一节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青春景观与多元情感
一、情感与后情感并存的情感状态
二、跨媒介语境下的“在线青春”
三、参与式文化下的情感共同体
第二节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内核与心理征候
一、拟态环境下的青春追溯与怀旧
二、甜宠情感与青年人焦虑
三、励志精神的正向激励
第三节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后情感表征与意义
一、消费社会下情感的“快适”与情感“展示”
二、数据库思维与情感碎片
三、“游戏化”介入与“爽感”机制
第四章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功能
第一节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凝聚
一、媒介作为内容的情感再生产
二、界面的拼贴叠加与情感表达
三、情感符号的建构与情感中介
第二节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认同
一、时空认同的共情机制
二、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消解
三、社会身份认同的缺位与补位
第三节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疗愈
一、创伤的寓言化表征与书写
二、创伤的话语表达
三、创伤的疗愈过程
第五章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问题
一、青年人的情感迷茫与困惑问题
二、青年人的情感数字化问题
三、青年人的情感压力问题
第二节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对策
一、注重现实表达,深入青年群体的真实生活
二、加强情感教育,弘扬新时代青年精神
三、强化情理互融,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四、增强互联网思维,满足青年群体的情感需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主要剧目选
|
| 內容試閱:
|
前言
本书以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为研究内容,运用西方的情感研究和中国的情感哲学观照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以情感社会学相关理论和梅斯特罗维奇的后情感主义理论为分析工具,采用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视野探讨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特征、情感逻辑与情感功能,进而指出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所存在的问题,为青年群体的情感与价值引导提供策略与方法。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具有激情澎湃、含蓄内敛以及青涩懵懂等特征,具有青春气息。它与饱经沧桑、相濡以沫以及隐忍包容的中年人情感不同,与老年人在黄昏恋中渴求陪伴的情感需求也不同,显示出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情感特征。因此,将情感作为切入方式和理论视角,进一步研究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具有重要意义。
在结构上,全书分为五章。第一章包括:中华传统美学中情感研究的理念变迁、西方情感研究的相关概念辨析;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概念界定、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情感的内涵与外延,并将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情感话语的发展流变分为青年话语抢占与风格凸显的萌芽阶段、抵抗收编与同质化青春图景的生长阶段。当下的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突破了校园空间,向着家庭空间、社会空间等多种空间发展,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情感状态。
第二章立足于青年人的爱情、亲情、友情,揭示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特征。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展现出高中校园与大学校园的不同爱情观念。高中校园的学生是未成年人,少男少女们对异性产生好感是正常现象,但是需要理性对待懵懂情愫的产生与发展。聚焦大学校园的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减少了堕胎、出轨、背叛、车祸、绝症等故事情节,凸显出“双向奔赴”“势均力敌”的爱情观念。从亲情角度出发,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不仅展现出家庭成员的共同成长,更是以情感为纽带表现出热情温暖的邻里关系。从友情角度出发,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通过亦敌亦友的镜像人物、团结友爱的群像人物,彰显出友爱互助的中华传统美德,传递出青年群体奋斗的励志精神。
第三章围绕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逻辑,继续从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情感的内涵出发,指出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呈现出多元混杂的情感状况。一方面,从怀旧元素、甜宠元素以及励志元素三个方面切入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表现部分青年在情感方面的迷茫与困惑,指出受众不同的情感诉求和心理征候;另一方面,面对当下社会的“后情感”特点,创作者强调情感的“快适”与情感“展示”,并采用数据库思维和游戏化思维,调动起青年群体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第四章结合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从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情感的外延出发,聚焦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功能。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采用情感凝聚、情感认同以及情感疗愈层层递进的方式,有利于唤起观众对青春故事的情感共鸣和情感认同。同时,当下的年轻人面临着种种压力,有些人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能够进一步发挥出疗愈心灵的重要作用。
第五章讨论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问题与对策。首先,对此问题的探讨,离不开对整个中国网络剧创作维度的思考。所以找到在叙事表达过程中的共通问题,并将情感视为一种纠偏方式,有利于解决青年人的情感迷茫与困惑问题。然后,从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出发,探讨了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人类情感与科技的关系与发展。最后,从情感出发,为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发展提供对策与建议。
本书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助于加强研究的薄弱环节。本书以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特征、情感逻辑与情感功能为切入点,厘清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与电视剧的区别,梳理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不同于其他题材网络剧的独特之处,从而找到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特点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与建议。第二,有助于
青年群体调节不良情绪,通过情感疗愈创伤。由于青年人的情感是不稳定的、流动与变化的,带有很强的情境性,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中存在着复杂多样、立体多面的情感。本书关注到青年人在情感上的多元需求,重点探讨了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功能。第三,有助于传播新时代青年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青年群体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本书不仅涉及青年人的爱情、亲情和友情,还聚焦青年人的共同体情感,有针对性地论证社会语境、网络语境经由情感所产生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情感的内涵与外延
本节基于上述情感研究的相关理论体系,按照戏剧与影视学研究方法和网络剧自身规律,进一步明确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研究的边界,为本研究确定研究框架和具体研究路径。
一、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概念界定
网络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剧指的是在互联网上播放的剧集,而狭义的网络剧特指网络自制剧。张智华和朱怡璇在《中国网络剧发展路径》一文中提到,网络剧是由网络媒体投资拍摄、首播平台为投拍媒体、制作与内容符合剧集要求、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符合网络传播的剧集。总之,不管制片方、创作者、首播平台是何种情况,最关键的一点是,网络剧应该适合在网络上播出和传播。就题材来看,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网络影视剧信息备案系统”中登记且符合重点网络原创视听节目制作相关规定的网络剧是以题材作为划分依据的。因此,本书也是基于题材对网络剧进行划分的。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释义需要把握“校园”和“青春”两方面。 “校园”规定了故事发生的时空和人物,一般包含幼儿、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校园空间。以此为切入点来看,本书所指的“校园”主要是指高中校园和大学校园。比如《教室的那一间》《我的同桌又上热搜了》《原来是老师啊!》《班长大人》《班长“殿下”》《拜托了班长》等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以校园内的学生职位、老师身份作为剧名,涉及的主要空间为高中校园和大学校园。这些剧集围绕原生家庭、校园恋爱以及教育改革等社会热点话题,通过青年人的成长经历与情感困惑,反映出羞涩而又充满激情的青春,折射出当代青年群体的现实处境、生活体验以及情感思考。反观《世界欠我一个初恋》的女主人公年龄在24岁,虽然充满青春气质,但是故事完全集中于校园外,属于都市爱情题材网络剧,不在本书的研究范围内。《全职高手》作为一部融合电竞元素的网络剧,能使观众感到热血沸腾、青春励志,但是并不涉及校园内的空间,也不在本书的研究范围内。同为融合电竞元素的网络剧《穿越火线》讲述了校园中所发生的故事,在本书的研究范围内。
关于“青春”的释义,如果仅按照年龄划分较为不当。因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年龄分段,青少年群体的年龄范围在10—19岁,青年群体的年龄范围在15—24岁。但是,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出现了人口老龄化和未成年人早熟等问题,青少年群体和青年群体的年龄范围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关于青春的概念界定无法以年龄作为划分标准,它更多的是指一种精神风貌和气质。
谈及青春的概念界定,由于各大网络视频平台都围绕着“青春”这个关键词进行战略布局,我们有必要梳理网络视频平台的“剧场化”之路。剧场化作为一种商业策略,极大地增强了用户黏性,有助于网络视频平台对同类题材网络剧进行品牌化经营,以较快的速度实现情感凝聚。同时,剧场化秉承着“短专精”的制作模式,为用户快速打包投放同类产品,具有明确的预期收益。2018年,爱奇艺成立“爱青春剧场”,标志着中国首个互联网类型剧场正式诞生。“爱青春剧场”以优质内容和互动玩法吸引观众,试图打造能够聚集年轻用户的线上观影剧场。随着网络视频平台的不断革新,在2021年的第二季度,爱奇艺踏上甜宠列车推出主打甜向情感类型的“恋恋剧场”。目前该剧场已经逐渐吸收了爱奇艺的“爱青春剧场”。优酷先是设置了“甜少女剧场”“恋恋春风剧场”等多个甜宠赛道的剧场,但始终没有产生品牌效应,且只播出几部后便销声匿迹。2021年3月,优酷推出“宠爱剧场”,试图采用热播剧带动剧场热度,这一商业策略虽然没有取得全面成功,但是为甜宠剧的数量提升做出了贡献。其中包含着部分具有甜宠元素的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
截至2023年4月,我们登录爱奇艺界面,就可以发现“小逗剧场”“迷雾剧场”“恋恋剧场”是其主打的剧场类型;优酷界面有“宠爱剧场”“港剧场”“悬疑剧场”等的标签;芒果TV也设置了多种兴趣标签,其中以“心动剧场·行走的青春”“甜虐爱情·为TA着迷”作为标签的单元都曾播出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同时,腾讯视频也将“青春校园”设置为观众能够选择的单独类别的标签。可以看出,相较于爱奇艺、优酷、芒果TV等网络视频平台而言,腾讯视频的剧场化道路还未成熟。与早已走上精品化、剧场化的悬疑题材网络剧一样,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具有商业价值,但是整体发展较慢。悬疑题材网络剧对剧本更加考究,而校园青春题材网
络剧更加重视情感把握。从整体来看,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量大而质不足”,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甚至有些剧集呈现出“高点击量、低价值”的两极发展格局。
虽然各个网络视频平台的剧场名称不同,但是都在发展悬疑剧和甜宠剧,而在这些剧集里或多或少包含着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比如《胆小鬼》在优酷的“悬疑剧场”播出、《循环初恋》在爱奇艺的“恋恋剧场”播出,诸如此类的剧集不在少数。这也恰恰印证了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正在与其他元素进行融合的现状。比如《穿盔甲的少女》讲述了桑甜凭借不懈努力,考进了母亲的母校六叶大学体院的花滑队,与“恶作剧男孩”闻冰相识,两人因彼此勤奋上进的性格而相互吸引,在收获爱情的同时圆满实现冰球梦的故事。该剧不拘泥于展现情侣之间苍白无力的爱情套路,而是将男女主人公的职业精神深深嵌入恋爱过程,是融合了体育竞技元素的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因此,可以看出当下网络视频平台不断进行“校园青春 ”的
多维度探索。
本书所指的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青少年和青年为主人公,将人物从校园空间延伸到城市空间、家庭空间和社会空间,通过多重空间建构折射出青少年群体和青年群体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同时,去伪存真地展现出青年人的爱情、亲情以及友情,通过个人性格、梦想抱负以及成长过程传递出正面价值观,具有引导受众的积极作用。
二、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情感的内涵
本书认为,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是“主体”在围绕网络剧的情感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特征、情感表达形式。“主体”在情感活动中既包括网络剧的创作团队和网络剧观看者,又包括网络剧本身。实际上,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处于创作者与受众关系的中介位置。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作为主体,是情感的承载者,将情感传递给观众。虽然创作者和受众也都是情感的主体,但是创作者的情感需要通过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具体内容来表现,而受众则是可以根据情感需求对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进行选择、传播以及消费。因此,对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研究,需要回归文本内容,通过以文本为中心的分析方法,对具体文本内容进行提炼与分析。
首先,对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具体文本而言,其人物必须是处于青春时期,以青少年和青年为主。时间可以是过去时或现在时,也可以是两者都有。空间必须以校园为主,主要包含高中校园和大学校园。比如《暗格里的秘密》共24集,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集开场,时间为现在时,空间为大学校园。紧接着进入第二部分,时间被拉回高中时期,
讲述了男女主人公的高中校园故事。在第15集,叙事从高中校园发展到大学校园,也就是回到第1集开场的故事情节中,这是第三部分。再比如《我在未来等你》共33集,直到第23集女主人公才从梦境回到现实生活。也就是说,该剧的前23集主要集中于大学校园,校园故事对解开都市生活的迷茫与困惑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该剧属于本书的研究范畴。其次,要展现出青年人的爱情、亲情以及友情等情感内容。最后,要具备情感符号,比如怀旧符号、甜宠符号、励志符号,展现出感伤怀旧的情感基调、完美理想的甜宠爱情、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表达出青少年和青年在青春时光的情感流动、情感体验以及情感经验。
情感作为网络剧的表现,是网络剧的内容与形式,其表现的具体情感特征决定了此类题材网络剧的发展方向。情感也是一种文化,其内涵既包含着个体意义上的主观体验,还包含社会层面的现实情感。一方面,在主观性领域,情感是个体对自我人生意义的追求,库存性(时间性)和场域性(空间性)是情感个人结构的两个重要的情境性特征。另一方面,立足于社会层面的考察也就是涂尔干所指的“社会事实”。社会学家强调情境、结构、面对面互动的动态机制、社会结构以及文化变量对情感的限制。情感能够被社会所建构,与情感相关的观念与认知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所以,情感具有多面性、复杂性、立体性、流动性的特点。
三、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情感的外延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通过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决定。内在因素是构成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人物形象、叙事策略、视听语言、故事主题、场面调度等,这是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情感的内涵。外在因素是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所涉及的社会背景、时代语境以及媒介属性等,还有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情感的延伸影响,这是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情感的外延。通过确定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情感的外延,就能明确研究的边界。所以,本书的第二章“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特征”、第三章“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逻辑”都是关于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情感内涵的研究,第四章“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功能”是关于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情感外延的研究。这也就从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情感的内涵延伸到外延部分,建构起本书的研究框架。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作为网络视听的重要内容,与时代背景、社会发展以及个体命运紧密相连。网络剧借鉴电视剧的发展模式,其类型不断成熟、制作不断专业化和精品化。与此同时,电视剧也受到网络剧的影响。同时,校园青春题材的微短剧也开始逐渐发展,使得网络剧显示出多面立体的青春图景。校园青春题材微短剧具有节奏密集、故事冲突强、爽点多、糖分高的特点。比如抖音平台上的校园青春题材微短剧《恶女的告白》讲述了“钢筋直女”姜十七与“校霸”刘浩群从校园走向家庭的爱情故事,兼具甜宠与虐恋,汇聚了三角关系、婆媳关系,剧情跌宕起伏。同时,网络视频平台试图打造能够播放短剧的剧场。比如芒果TV“大芒计划”中的“下饭剧场”即以甜宠、情感类短剧为切入点,满足了女性用户的需求,实现了短剧观看的场景化,为观众带来沉浸式观影体验。
本书提到的《曾少年之小时候》《快把我哥带走》《爱很美味》《良辰美景好时光》《我的巴比伦恋人》《你是我的荣耀》《两个人的小森林》属于本书的研究范畴。虽然这些剧集展现校园内部故事的集数较少,男女主人公并不一定都是高中生和大学生,但是都或多或少涉及由校园空间展开的情感问题、成长烦恼以及青年人的迷茫与困惑,这是一种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中的情感的延伸。比如《曾少年之小时候》讲述了出生于北京胡同的少男少女们一起经历的青春故事,校园是人物情感发展所处的重要场域。《爱很美味》的三个女主人公作为从校园到社会的朋友,其性格形成与校园的青春经历密切相连,所以在该剧片头多次出现三人在校园时期的故事。《良辰美景好时光》的男主人公的身份是计算机系大数据研究方向的大四学生,所以剧中出现了一些校园生活的场景。他通过研究人类复杂的心理信息与行为信息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并基于扎实的计算机专业能力和素养,影响着周围同学,为社会做出贡献,并因大数据与女主人公相识相知。《两个人的小森林》中也多次出现大学校园的场景与故事。一方面,女主人公受到男主人公的影响成为一名鸟类博士,所以在闪回中常常讲述两人在大学校园的经历。另一方面,男主人公的职业是一名植物学教授,女主人公辞掉了美妆博主的工作,回到学校成为一名青年教师。同时,该剧也反映出青年群体在当下社会所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比如高校科研压力较大、年轻人容貌焦虑等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