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有引力书系 万川毕汇:世界环境史国际名家讲座
》
售價:HK$
96.8

《
企业可持续发展/ESG工作实用手册
》
售價:HK$
50.6

《
卧榻之侧:赵匡胤、李煜和他们的时代
》
售價:HK$
87.9

《
HR数智化转型:人机协同与共生
》
售價:HK$
79.2

《
范怨武讲透中医基础理论(全2册,中医临床医生范怨武历经四年精心创作)
》
售價:HK$
118.8

《
怪诞行为学·漫画版——战胜拖延症
》
售價:HK$
41.8

《
四海资身笔一枝:唐寅的书画人生【全球33家顶级机构珍藏,全景展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艺术世界】
》
售價:HK$
184.8

《
50岁后的家庭生活:中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家务劳动与孩童照料
》
售價:HK$
140.8
|
| 編輯推薦: |
|
从美国西部片到国产扶贫剧,从理论建构到文化反思,本书全方位展现影视评论的深度与温度,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
|
| 內容簡介: |
本书收录了作者薛晋文20余年来在文艺评论领域的成果。作者深耕影视文化与艺术研究,秉持“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理念,聚焦影视创作乱象与社会问题,以美学和历史标准展开批判与反思。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书中内容涵盖评论、理论、文化三大板块,涉及美国西部片叙事、奥斯卡奖启示、都市言情剧荣辱观、农村题材剧创作误区、扶贫剧得失等具体议题,亦探讨现实主义影视创作、文艺批评重返现实、中国式文艺评论建构等理论问题。
|
| 關於作者: |
|
薛晋文,山西吕梁学院党委书记、文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共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应邀担任中宣部外宣作品评审专家组成员、教*部长江学者评审专家组成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委会副主任,山西省文联副主席。
|
| 目錄:
|
| 评论篇 |
美国西部片叙事特征新探
? ? ——以《正午》《关山飞渡》《与狼共舞》为例 2
“奥斯卡”带来的思考 10
论都市言情剧创作中的“荣辱观”取向 14
“乡村爱情”缺乏农民情感 26
名著重拍后的冷思考 29
相亲栏目的“时代之潮”与“时代之惑”
? ? ——从《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说开去 32
雷剧:与电视剧中国梦背道而驰 39
《后会无期》与《小时代 3》的病象 45
文艺队伍不需要投机分子 49
《色·戒》:个体生命的温情凝视 51
省级卫视须有“文化自觉” 56
音乐选秀节目要向高标准迈进 60
疯狂看脸是一种病态和堕落 64
极端的艺术追求并不代表深刻
? ? ——从热播电视剧《都挺好》说开去 67
物欲·类型·想象
? ? ——直面当下农村题材剧创作的三大误区 71
新世纪农村题材剧的缺失与期待 80
当下扶贫剧创作和传播的得失管窥 89
加强现实主义影视创作供给侧改革 105
新时代现实主义电影的新浪潮 107
票房并非中国电影的唯一诉求 111
喜看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回归 115
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和成就 120
| 理论篇 |
影视与文学:百年论争的再审视 126
行走在传承与创新之间
? ? ——论漫画电视剧的审美特征 137
现实主义应是电视剧守正创新的主流 147
现实主义影视创作的可能走向和必然趋势 155
新时期以来农村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美学反思 170
新时代影视创作观的建构和创新路径研究 184
正视现实主义影视艺术的三重内涵 200
文艺批评如何重返现实 203
文艺创作如何更好匹配新时代 207
文艺事业应努力回答时代之问 211
文艺新风需多方合力共振 215
中国式文艺评论高质量发展刍议 219
当代农村电影美学的基本特征 224
新时代十年农村题材电影高质量发展回眸 239
电视剧研究的方法、思想与立场
? ? ——曾庆瑞教授访谈录 244
国产电视剧接受与传播的新特征 264
论当下电视剧的创作与传播方向 276
电视剧批评标准刍议 287
呼唤电视剧“本体批评”回归 297
美育文化是青春影视剧的血脉筋骨 302
| 文化篇 |
文化不应被当作电视剧的装饰品 308
传统戏曲文化的青春之路 310
文化强国建设应避免陷入误区 314
做好文化传承创新“三道题” 320
影视文化建构应拒绝平庸 324
文化创新:敢问路在何方 328
站在新时代制高点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333
文化强国建设的新思路、新收获与新期盼 337
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如何增强文化自信 343
加快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358
影视科技赋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363
以平等交流的审美方式互鉴文明
? ? ——从央视文化节目《遇鉴文明》谈起 366
|
| 內容試閱:
|
新世纪前后,尤其是步入新时代以来,影视艺术犹如阳光、空气和水分一样,成了滋润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影视学研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这本自选集正是回顾和记录影视显学繁荣发展的一份珍贵档案。笔者20多年来主要致力于影视文化和影视艺术研究,追求“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的治学目标,努力在聚焦社会问题中研究社会问题,在回应社会问题中促进社会进步,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引领民族文化健康发展。多年的研究实践中既植根于传统的文艺理论沃土,又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打破固有模式,以新的视角、新的理论、新的思想努力激浊扬清或匡扶时弊,希冀抱定宗旨、坚守定力、永讲真话为人民代言。
笔者多年来坚持以判官之笔努力净化社会风气,自选集收录了20余年中针对形形色色文艺思潮的批判成果,有的与导师、同事和弟子合作完成。众所周知,文艺批评天然肩负着针砭时弊的责任和使命,不能看市场和金钱脸色行文,也不能谄媚西方的话语体系,对影视创作中存在的种种乱象和怪象,应当以美学的历史的标准客观公正地予以评判,以期实现影视艺术化世导俗、澡雪精神和成风化人的审美理想。在我看来,文艺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对伪现实主义、拜金主义思潮、泛娱乐化倾向应予以严肃批判,先后对东北赵家班系列低俗农村剧、充满拜金主义的各类相亲节目、思想混乱的名著改编等亚健康文艺现象及时进行反思批判,推动了新世纪初期雅俗论争文艺思潮的深入发展。我时常警醒和告诫自己,文艺评论家应该拥有“疾恶如仇、除恶务尽”的操守和气概,用有力的思想笔触揭示本质,阻断劣质文艺作品带给社会和人民群众的伤害,不断扶正气、驱邪气,从根本上催生文艺新风和社会进步,倘若文艺评论不能帮助解决社会问题,其处境必将狼狈不堪,倘若文艺不能帮助人民群众提高审美理想,其作用必将隔靴搔痒。为此,本人奋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批判理念,坚守为人为文的志气、节操和风骨、气势,表现人民群众求生存和求发展的生命困境和情感欲望,发挥艺术的救赎力量和引领功能,探索政治诗学批评的新模式和新流派。
笔者多年来以赤子之心执着于农村影视剧研究,自选集收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研究农村影视的部分代表性成果,农村影视剧作为中国影视艺术的源头和底色,在影视文化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结合自己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和生命感悟,努力在农村影视沃土中精耕细作,为沉默的大多数立言和代言,为底层苦难和弱势群体积极发声,主张中国影视创作要坚守“影以载道”的文化传统,牢记“影以明德”的文化追求,践行“影以亲民”的文化宗旨,从而将问题意识、时代担当和为民情怀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学术主张引起了学术界的重点关注,有的资深学者认为这是基于中国传统文论,对当下影视美学研究的新探索和新尝试,也是跳出西方影视理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喜人收获。专著《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研究》《当代农村电影的创作与传播研究》,以及即将完成的《百年农村题材电影的传承与发展》均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收获的果实,为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笔者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批判武器,自选集收录的文章既注重文艺批评的实践性和有用性,又努力做到前瞻性和预判性,坚守现实主义的批判立场。部分成果在学术界和舆论界曾产生过较大影响,有的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批示。在我看来,影视文化的研究需要面向现实生活,深入反映时代生活的本质特征,表现人类共同的生活情感和人性理想,预言未来的可能走向和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文艺才能改良社会风气、造福于时代和人民,才能在先知先觉中引领民众绕过暗礁和坎坷顺利前行。为此,繁荣文艺评论事业,不仅要敢于解构,更要善于建构,笔者于2024年撰文率先提出了“中国式文艺评论”的学术概念,引起了学术界的思考和重视,换句话说,中国式文艺评论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引领下,坚持中国话语、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价值和中国范式的文艺评论道路。在我看来,建构和确立中国式文艺评论的体系和地位,对践行“第二个结合”理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加强文化自信自强十分迫切,中国特色的文艺评论应从“源”与“流”的历史思维中把握中国文论的主流和主脉,在守正创新中抵达培根铸魂和固本培元的理想境地,倘若说“守正”是土壤,“创新”就是种子,种子只有植入深厚肥沃的土壤才能大树参天。
“追梦岂盼一地遥?逐日不畏九重天”,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自勉诗句,在浮躁的时代从事文艺评论需要一种夸父逐日的勇气和坚守,即将步入五十知天命之年,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越来越强,唯有勤勉刻苦为学才能守住学人的初心使命,唯有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才能步入学问之殿堂。
“二元对立”模式是西方结构主义美学对艺术作品进行结构分析时常常使用的最重要、最简单的关系原则。“二元对立”模式既是二者择其一(二元选择)的思维模式,也是人类观察自然,思考世界的一种深层心理机制。西部片严格遵守“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多数西部片不仅展示了矛盾双方造型形式上的简单脸谱化对立,矛盾同一方内部之间的套层对立,而且还“犹抱琵琶半遮面”地显示了在文化反思和历史反思进程中不同意识形态之间显性和隐性之间的对立。所有这些鲜明的“二元对立”模式使西部片成为美国类型片的典型代表,它集中代表和传达了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审美追求和价值理念。
一、“二元对立”的网状叙事模式
脸谱化的形式对立。西部片的这种形式对立处处可见,但我们不能把这种形式进行简单化的理解,形式往往关乎内容,经典性的艺术作品形式本身就是内容。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卢卡契认为:“内容首先是由艺术形式才得以显现,内容转化为形式,又以形式转化为内容为结局,艺术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过程被理解为一种高度抽象过程。”在多数西部片中我们不难发现:以文明、秩序、道德化身自居的白人总是衣冠楚楚(清一色的西装革履),而印第安人总是蓬头垢面、披头散发、用两块破布在身前和身后勉强遮羞。《与狼共舞》中用制服武装起来的邓巴和青面獠牙的苏族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仅仅从直观形象层面上已经把文明人和野蛮人的界限划得一清二楚。白人往往是先进文明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占有者,印第安人总是处于混沌、未开化的被启蒙地位。《正午》中警长胸前熠熠生辉的警徽和匪徒手中咄咄逼人的来复枪就是一种寓意深刻的对立符号。警徽是文明和正义的标志性语言,持有来复枪的匪徒往往是需要文明和正义匡复的野蛮群体,是需要文明和法律启蒙的野蛮的一代。《与狼共舞》中邓巴用咖啡来招待苏族首领并给他们讲咖啡是什么东西、把长筒望远镜交给苏族首领观察敌情,用大批的枪支弹药来取代苏族人的弓箭抵御外族的入侵。这些貌似简单的形式对立背后折射的是苏族人的愚昧落后和迂腐不堪。西部片向观众展示这些程式化的对立,不仅是市场对西部片审美主体反复检验的结果,更是美国民众(白人群体)心目中集体意识的流露。
矛盾同一方的同层对立。西部片中不仅有白人和印第安人矛盾双方之间的对立,而且在矛盾的同一方内部也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如果说矛盾双方之间的对立体现了不同民族和种族之间文化意识和价值体系的根本冲突,那么矛盾同一方内部的对立则折射出了同一民族或种族内部对待历史和世界的不同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正午》在表现警长和匪徒的斗争中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警长的太太劝警长早日离开这些是非之地,副警长以权力和职位为砝码换取他对警长的支持,警长恳求法官出任他的行动帮手也被拒绝,就连昔日和警长厮守的妓女也拂袖而去。矛盾同一方内部的这些对立告诉我们:面对匪徒的威胁更多的个体生命选择了“避世全身”的生存哲学,在危机到来的时刻这些对立刻画出了一幅幅“苟安”的众生相,从侧面烘托出了匪徒的残暴以及警长的悲壮和崇高。《与狼共舞》中白人邓巴用自己真诚的行动拆除了横亘在面前的种族隔离墙并与苏族人融为一体。在白人眼中邓巴无疑是白人内部叛逆的异端和另类,但邓巴的行动恰恰说明了美国民众在运用个体生命的视角来重新书写美国人民曾经津津乐道的西进历史,这是个体对血腥历史的颠覆和对和平共处历史的向往和憧憬。妓女是西部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导演在妓女身上倾注了自己大量温情的抚慰和关怀。但美国社会和妓女的对立依然无法消除。《关山飞渡》中马车上的乘客数次把歧视的目光投向了妓女达拉斯,从中透视出美国社会长期积淀的审美思维对弱势群体的排斥和不齿。
显性和隐性之间的对立。倘若说在西部片中显性的对立就是展示在屏幕上审美主体能够直观的各种对立反差影像(白人和印第安人的冲突等),那么隐性的对立是以笔断意连、草蛇灰线的形式游走在西部片中的一道独特景观。从显性的角度来打量《与狼共舞》我们会发现:这无非是一个白人和苏族人由对立走向和解的一段感人故事,深意在于倡导民族间应该化干戈为玉帛,共存友善是不同肤色人民之间的共同追求。然而,从隐性的视角剖析这部作品我们会大吃一惊。邓巴和苏族人经过狂欢化的和睦相处后,个体的力量阻挡不了苏族人沦为白人附庸的“宿命”。笔者认为这是导演自己的人文主义和理想主义对真实历史的一次虚假置换;是导演潜意识深处的个体意识对主流意识的一次偷袭性的强奸;是对美国西进历史一次暂时性的艺术嘲弄和亵渎。18年后苏族人被迫与白人签订城下之盟这是导演用史实告诫世人:种族对立不仅不会消除,而且还要绵延不绝。从显性的层面来看似乎是秩序对反秩序,文明与反文明之间的一场斗争和冲突,但从隐性的角度却发现这是为先进文明用“铁血”征服和吞噬落后文明正名。这正是这类西部片的艺术魅力和杀伤力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