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如何从烦恼中获益 烦恼人人都有 如何从中反向获益 畅销欧美70年 亚马逊4800+五星好评 Goodreads1.2万人给出满分 人人都能学会的自愈自渡心法

書城自編碼: 415960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心灵疗愈
作者: [美]阿兰·瓦兹,著 金嘉欣,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687357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5-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54.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乳腺整合肿瘤学 国际经典乳腺肿瘤学译著 一部聚焦乳腺肿瘤综合治疗的实用专著
《 乳腺整合肿瘤学 国际经典乳腺肿瘤学译著 一部聚焦乳腺肿瘤综合治疗的实用专著 》

售價:HK$ 140.8
识药食药——免“疫”防病
《 识药食药——免“疫”防病 》

售價:HK$ 53.9
钩针编织曼陀罗花样
《 钩针编织曼陀罗花样 》

售價:HK$ 65.8
两晋南北朝史 一口气看懂两晋南北朝史
《 两晋南北朝史 一口气看懂两晋南北朝史 》

售價:HK$ 74.8
这样吃 长得高 临床营养师和新手父母的儿童营养指南 专注解决0到16岁孩子营养问题
《 这样吃 长得高 临床营养师和新手父母的儿童营养指南 专注解决0到16岁孩子营养问题 》

售價:HK$ 57.2
暗黑历史书系·古代战争史
《 暗黑历史书系·古代战争史 》

售價:HK$ 107.8
索恩丛书·马克斯·韦伯:跨越时代的人生
《 索恩丛书·马克斯·韦伯:跨越时代的人生 》

售價:HK$ 108.9
无路之路
《 无路之路 》

售價:HK$ 65.8

編輯推薦:
1.本书巧妙结合心理学、哲学和东西方宗教智慧,揭示了烦恼、焦虑、不安、痛苦等心理困扰的深层次原因。
? 2.书中独创的“反向获益定律”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来应对生活中的烦恼、焦虑、不安、痛苦,让读者能够以智慧的方式接纳它们、转化它们——将痛苦成为深度自我探索的入口;将不安转化为培养内在定力与智慧的土壤;让恐惧变成勇气的来源……
? 3.本书作者阿兰?瓦兹因推广和普及东方智慧而为西方所熟知,且接受过系统完整的佛教禅宗训练。中国读者在本书中,会读到许多倍感亲切的观点,但经由这位西方哲学家说出后,却总能焕发出了不起的新意,令人叹为观止。瓦兹这种的罕见天赋,被《洛杉矶时报》形容为“优雅地书写那些不可书写之物”。
? 4.书中金句、警句频出,如“不想对痛苦更敏感,我们就不能对快乐更敏感”、“渴望安全感恰恰是内心不安的根源”、“我们以为自己是变形虫,可以分裂成两半,通过扔掉‘坏的’、保留‘好的’来保护自己免受生活的伤害”……
內容簡介:
我们无法避开所有烦恼,却可以选择转化它、利用它。这本书将教你“反向获益”的艺术:如何让痛苦成为深度自我探索的入口?如何让不安转化为培养内在定力与智慧的土壤?如何让恐惧变成勇气的来源?……最终,你将学会一种新的人生智慧——在不完美、不如意的境遇中,能够保持觉知,主动转化。将那个“不安的自我”揉进安定的心,让生命获得宁静与圆满。
關於作者:
阿兰?瓦兹(Alan Wilson Watts):
?美国哲学家、作家、演讲者,因推广和普及东方智慧而为西方所熟知。
?出生于英国,24岁时移居美国,并在纽约开始禅修训练。拥有神学硕士学位,更多?时间是在美国亚洲学院任教。
?著有《禅之道》等多部畅销书。
?曾主讲系列电视节目《东方智慧与现代生活》,在美国的影响力一度超过吉杜? 克里希那穆提。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烦恼不是你的敌人,而是在提醒你……
第一章 别把生命装进预设的意义里
何必把生命装进“意义”的框架里
有些事情坚持本就没意义
逆向努力定律
第二章 别总是关注渴望的对象,而没有真正关注到自己
迟钝点儿不好吗
去掉痛苦,剩下的就是快乐
意识之恶:将人的注意力引到当下之外
第三章 别把生命一分为二,并让一个部分去征服另一个部分
把一些东西指定为“我”并严加守护
言语和思考是固化现实的工具
命运的转折如何成为可能
第四章 别对大脑过度认同,而遗忘了身体的智慧
脑体冲突
和身体分裂的大脑没有那么强大
大脑是如何成为问题之源的
第二部分 当你感到烦恼时,你应该……
第五章 完全且充分地觉察
觉察是光
渴望安全感就是内心不安的根源
警惕一切逃离当下、分裂自我的念头
第六章 让心按其本性自然地发挥作用
原原本本地接受当下
开放的心与稳定的心
超越概念、观念和理念
第七章 还原生命的本来面目
宇宙是我,我是宇宙
与自然合一,但不是与你想要的自然合一
发现心的统一性
第八章 守护自由,守护爱
自由是道德的存在理由
防止欲望的扩张
跳出自私之爱
第九章 保持好奇,穷尽未知之地
像信仰上帝一样信仰当下
无我的真义
生命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內容試閱
我知道在如此严肃的谈论中使用轻率的比喻太草率了,但如何从仿佛一团乱麻的生命历程中发现意义,这个问题确实让我想起了给别人邮寄一汪水的幼稚愿望。收件人解开包装,正将精美的水流放在腿上欣赏,突然,水冲破了包装,浸湿了他的膝头。这个恶作剧不会成功,因为纸包不住水。有些纸的确不会因潮湿而开裂,但麻烦在于将水做成你想要的形状,还要保证在系上包装绳时包装不会破裂。
越是研究那些才华出众的人针对政治、经济、艺术、哲学、宗教等问题所给出的尝试性解决方案,就越会得出这样的印象:他们在如何将生命的水流装进整洁、牢固的包裹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上,真可谓做到了殚精竭虑。(第一章)
人类仿佛只有在拥有一个可期待的未来时才会感到幸福——无论这未来是明天的“美好时光”,还是超越死亡的永恒生命。出于各种原因,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后一种未来不可信。可是,前一种未来带给我们的幸福也不可靠,因为如果看不到更多的“美好时光”在前方等着我们,即使当下的“时光”很“美好”,我们也很难尽情去享受。如果幸福总是依赖于对未来的期待,那我们就是在追逐一个永远无法把握的幻影,直到未来和我们自身都消散在死亡的深渊中。(第一章)
一个人的信念,不论他信的是上帝还是无神论,在看见现实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都是妨碍性的而不是促进性的。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确区分“信念”(belief)和“信仰”(faith),因为在一般实践中,信念已经变成了一种与信仰几乎相反的心态。我所说的信念,指的是一个人执着地相信真相就是他所“愿望”(lief)或希望的那样。只有在现实符合他预想的观念和愿望的前提下,他才会向现实打开心扉。相反,信仰则是对现实无保留的开放,而不管现实呈现出什么样子。信仰没有先入之见,它是对未知的全身心投入。信念是执着,而信仰则会放手。从这个意义上讲,信仰是科学的基本品德,同样也是任何不自欺的宗教的基本品德。
大多数人信上帝是为了感觉到安全,为了让个人生活显得有价值和有意义。这其实是对生命的一种执念,一种为了自私的目的而试图将生命牢牢抓在手中的尝试。但只要你试图牢牢抓住生命,你就无法理解生命及其奥秘。事实上,你无法抓牢生命,就像你不能把一条河流装进桶里带走一样。如果你想抓住流动的水并把它放进一只桶里,那只能说明你并不懂流水的性质。你注定会失望,因为水在桶里不会流动。要“拥有”流动的水,你必须放手,让它流动起来。对生命和上帝而言,也是如此。(第一章)
灵魂的救赎只能通过上帝的人身形象的死亡来实现。这个观点并不新鲜,但是要准确领悟它的真实含义并不那么容易。在这里,上帝的人身形象不仅仅指历史上的基督,还包括人们心中所依附的绝对事物的形象、观念和信念。这正是诫命( the commandment)的全部意义:“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它……”(第一章)
不想对痛苦更敏感,我们就不能对快乐更敏感。通过记住过去,我们拥有了计划未来的能力。但是多数时候,我们计划快乐的能力恰好被害怕痛苦和担忧未知的“能力”给抵消了。此外,我们对过去和未来的感知越敏锐,对当下的感知就相应地越模糊。话句话说,我们似乎来到了这样一个阶段:意识带给我们的好处正被它带来的坏处超越,极端的敏感使我们变得越来越不适应当下的生活。(第二章)
从一开始,就很明显,想要在一个本质上是变幻无常、流动不息的世界里找到绝对的安全感的愿望是自相矛盾的。这一矛盾不止是对安全感的渴望和充满变化的现实之间的冲突,它触及的层次更深。如果我想要获得安全感,也就是不想再受生命之变动的影响,那么我实际上就是在希冀着与生命本身分离。然而,正是这种分离之感让我们感到不安全。也就是说,为了获得安全感,我就得把“我”(I)从生活中隔离出来并严加守护,但“我”(I)的被孤立,恰恰是我之所以会感到孤独和恐惧的原因所在。换句话说,我能获得的安全感越多,我就越发地渴望获得更多的安全感。
更直白地说,对安全感的渴望和对不安全的感受实际上是同一回事。屏住呼吸就是失去呼吸。一个以追求安全感为基础的社会,不过是比赛憋气的赛场。在这块赛场上,每个人脸上的肌肉都紧绷得像鼓皮,面色紫胀得像甜菜根。(第五章)
活中的困难,如死亡、痛苦、恐惧或饥饿,并不是真正令人沮丧的原因。真正的问题在于,当这些困难出现时,我们只会围着它们打转、跳脚、折腾、躁动,想方设法把“我”(I)从经验中分离出来。我们以为自己是变形虫,可以分裂成两半,通过扔掉“坏的”、保留“好的”来保护自己免受生活的伤害。人之所以能获保持内在的平衡、完整和统一取决于以下这个认识:我们不是分裂的,人和他的当下经验是一体的,不存在一个独立的“我”(I)或一颗独立的心。
只要我们坚持认为“我”(I)与当下的经验是分开的,就会产生困惑和混乱。这种分离感阻碍了我们对当下经验的觉察和理解,从而使我们无法真正地吸收和融合这些经验。为了理解当下这一刻,我们必须全身心投入,而不是试图与之分离。这就像不要去干憋气十分钟那样的傻事一样,与当下这一刻分离也不是我们该做的事。在现实中,活在当下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其他所有尝试都是疯狂的,因为它们相当于去做一些本质上不可能的事情。(第五章)
在极度开心快乐的时刻,我们通常不会停下来想:“我很快乐”或“这是快乐”。我们只有在快乐过了它的顶峰,或者担心这种感觉会消失时,才会开始考虑这些想法。当我们全身心地沉浸在快乐中的时候,身心完全被当下这一刻充满,根本不会想到拿此时的经验去跟其他经验比较。因此,我们也不会给此时的经验命名,因为除了感叹之外的所有命名都是基于比较的。“快乐”与“悲伤”,是经由比较心的一种状态与它的另外一种状态,才区分出来的。如果我们从来不知道快乐,就不可能把悲伤认作悲伤。(第六章)
当双手不再牢握自己,便能自由地操作;当双眼不再凝视自己,便能自由地观看;当思想不再自以为是,便能自由地思考。在这样的感受、观看和思考之中,生命既不需要有一个未来完满自己,也不需要做什么解释来证明自己。在这一刻,它已然完成了它自己。(第九章)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