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时代狂澜与士人心波:晚明传奇中的情与理研究
》
售價:HK$
96.8

《
日本侵华战争及其战后遗留问题和影响
》
售價:HK$
74.8

《
敢于愤怒:正确发脾气,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
售價:HK$
65.8

《
百越:公元前10至前3世纪东南沿海的文化与社会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
》
售價:HK$
162.8

《
面向全球南方——欧盟与新兴经济体战略伙伴关系研究
》
售價:HK$
86.9

《
罗马法与欧洲:一种法律文化的历史
》
售價:HK$
68.2

《
英国大历史:时间线上读懂英国3000年,全球化视角下日不落帝国的荣光与动荡
》
售價:HK$
64.9

《
掌心物语:玩转棉花娃娃一本通
》
售價:HK$
86.9
|
編輯推薦: |
“破损”之形同样值得爱与祝福,差异本就是世界的常态!
残障作家的痛彻生命体验 戳破幻梦的颠覆性童话解读 呼吁社会联结的残障正义宣言
★从《灰姑娘》里削去脚趾的继姐,到《美女与野兽》中面貌丑陋的怪物,从《莴苣姑娘》里被刺瞎双眼的王子,到“007”系列里带疤的反派……无论是格林兄弟和安徒生的经典童话,还是迪士尼的银幕再现,抑或当代流行文化叙事,残障与残缺为何不是被塑造成邪恶的象征,就是通往幸福的障碍?承载人类美好幻想的童话,何以沦为反残障叙事的温床?
★我的身体不是你的隐喻!童话里,疾病必定痊愈,残障终被克服,主角总能“从此幸福地生活下去”。现实中,三岁确诊脑瘫,嘲笑、歧视与霸凌从未停歇,身体之痛与内心创伤耗尽直面生活的勇气。作为象征的残缺与异常会随情节而消失,真实的艰难处境和边缘地位却始终如影随形。唯有重构叙事、正视真实困境,才能寻得残障群体真正的幸福结局!
★究竟是必须治愈的身体/精神缺陷(医学模式),健全者应共同承担的“社会异常”(慈善模式),抑或由环境障碍造成的困境(社会模式),哪一种理解,更贴近残障的本质和处境,并为未来指明前行方向?“残疾”或“残障”,小心翼翼地照护或自
|
內容簡介: |
就像童话总是从一道难题或一个障碍开始,主人公由此踏上探寻之旅,作者阿曼达?勒迪克的人生也是如此。她自幼确诊脑瘫,坐过轮椅、拄过拐杖,一瘸一拐地走过童年与青春,为了逃避残障身份、摆脱霸凌记忆,她远走他乡,却又跌回原点,甚至坠入抑郁的深渊。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儿时她便熟读西方童话,而今才意识到:残障就像缠绕着睡美人城堡的荆棘,早已与她的人生紧密交织。可为什么童话里从来没有跛行的公主?为什么残缺、丑陋总属于反派?为什么只有完美的躯体才配得上圆满结局?寄托世间最美好幻想的童话,竟在不断将“残障”推至不见阳光的暗处。
作为一位曾幻想自己成为公主的残障者,勒迪克重新解读经典童话,狠心戳破绚丽的泡沫,她迫使自己,也迫使我们,直视那些故事在对待残障和边缘群体时的偏狭与残忍。她用切肤的生命体验表明:残障不是象征或隐喻,而是真实且复杂的现实。社会排斥残障,童话再度加深此种排斥,现实与叙事就此互为回响,陷入健全主义与完美迷思的恶性循环。如果不重新讲述故事,又如何击破温情之下的冷酷内核?勒迪克借本书提醒我们:所有身体都应被承认,“破损”之形同样值得爱与祝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建构一个接纳多样存在的现实世界。
|
關於作者: |
阿曼达?勒迪克(Amanda Leduc),加拿大作家,残障群体权益倡导者、活动家,也是一位患有轻度脑瘫和痉挛性偏瘫的残障人士。她撰写的故事和文章在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刊载,也在北美多地发表过与残障相关的演讲。她担任“文学多样性节”(Festival of Literary Diversity, FOLD)的传播协调员,这是加拿大首个关注多元化作家和故事的文学节。另著有小说《野性生命》《半人马的妻子》《普通人的奇迹》。
|
目錄:
|
序 言
第一章 浸没于黑暗中的孩子
第二章 残障:一则童话
第三章 从前,愿望尚有回响:童话故事在法兰西和德意志
第四章 我的王子终会到来:迪士尼与阴影被遗忘的世界
第五章 沉默的弃儿:安徒生的丑小鸭故事
第六章 “低于人类的存在”:美与兽的辩证
第七章 荒凉之地
第八章 怪物与奇迹
第九章 盛大的崩解
后记
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
內容試閱:
|
序言
说来也巧,本书的灵感正是我在林间漫步时萌生的。2018年夏天,我有幸在西雅图外海惠德比岛(Whidbey Island)上的赫奇布鲁克农庄(Hedgebrook Farm)参加为期三周的写作静修。当时,我正埋头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历经创作艰难的一天后,我独自步入林间,希望寻得些许慰藉。小屋门前倚着根手杖,我不假思索地拿起它,向庄园深处走去。在农庄最北隅的某处,长着丛生的黑莓,我迫不及待地想去那里,采得莓果满载而归。
走在路上,我漫不经心地想道:这根手杖像一个沉默无声的伙伴,有它陪我穿越凹凸起伏的森林,一切都轻松了许多。即便是在我住的地方附近铺得很平坦的路面上,它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握着手杖,顿感信心倍增,内心从容而坚定。我左右交替换脚时,它精准地平衡着我的重量,令我为之惊叹。
“这是不是说明我平时都该拄着手杖呢?”在走向黑莓丛的路上,我不禁生出疑问。“这样真的会有帮助吗?那又会如何改变我在这个世界中行走的方式呢?”
平时走路时,我并不会使用手杖。我患有轻度脑瘫和痉挛性偏瘫,虽然我走路时跛行明显,但在我人生的前35年里,我的平衡力足够让我自如行走,无需任何辅助。
然而,我走路时总是盯着地面,这一点我竟全然未曾察觉,直到27岁那年,一位足病医生在我就诊时提醒了我。又过了几年时间,我才想明白,自己之所以总是注视着地面,是因为脚下的路充满了隐患。混凝土块之间的缝隙、不平整的砖块,以及人行道上的裂缝,这些危险既难以预料又多变无常。几乎可以肯定,在走路时,如果我不时刻留意脚下,迟早会摔个跟头。
我心想,手杖或许会有用吧。
对许多像我这样的残障者来说,森林常常暗藏危险。除非有一条标记清晰、地面平整的小径,否则坐着轮椅是无法穿行林间的;即便身边有导盲犬相伴,要想穿越密林也举步维艰。我甚至确信,有隐性残障的人在森林中也同样面临困难,森林中常常昏暗荫蔽,各种气息混杂,冲击着感官,即使是非残障者,也时常会在其中迷失方向。
我小心缓慢地穿过灌木丛,心中暗想:“坐轮椅的公主可摘不到这些黑莓吧。”这个念头让我顿住脚步,自己先笑了。坐轮椅的公主?谁听过这种事呢?
可当我终于到了黑莓丛边时,那位轮椅上的神秘公主占据了我的全部思绪。不仅是她,还有帮助白雪公主的七个小矮人,能将稻草纺成金线的侏儒怪,《美女与野兽》里面容狰狞的野兽,《白雪公主》中化身驼背老妇的恶毒王后,在莴苣姑娘被女巫逐出高塔后双眼失明的王子,因魔法长久陷入沉睡的公主。《汉赛尔与格莱特》中拄拐杖的巫婆,格林童话版本的《灰姑娘》里被鸽子啄瞎双眼的继姐,以及那些容貌丑陋的王子和公主,凭借机智登上王位,最终不是被施与美貌,就是揭露他们本身就有着美丽的容颜。
蓦然间,我不再是林间的独行者。这些思绪缠绕着我——残障与童话的关联如此明显,我怎么从未察觉呢?
应该写一篇关于这个主题的文章,我想。但这类文章想必早已被写过,童话与残障的联系肯定早被剖析过千万遍。这其中蕴藏着太多值得书写的内容,远比我聪慧的人定然早已这么做过,且卓有成效。我采摘着黑莓,仿佛用它们填满我的内心,然后折返小屋,继续埋首小说的创作。
在森林中的时光却依旧在我的脑海中萦绕不散。残障与童话,童话中的残障。回到家后,我查阅文献,却惊讶地发现相关研究寥寥无几;总疑心自己遗漏了什么,便进一步深入挖掘。于是,我探索到了安?施米辛(Ann Schmiesing)与她精彩的著作《格林童话中的残障、畸形与疾病》(Disability, Deformity, and Disease in the Grimms’Fairy Tales)。我也接触到了莎伦?斯奈德(Sharon Snyder)与戴维?T. 米切尔(David T. Mitchell)关于“叙事义肢”(narrative prosthesis)的论述,读到了残障研究学者托宾?西伯斯的理论,以及杰克?齐普斯(Jack Zipes)广博而深刻的学术研究。
这番探索终又将我带回了童话世界。那些我童年时熟知的迪士尼故事,竟然有着更加黑暗的原型,而就连迪士尼改编的故事中,也暗藏着以前未曾察觉的阴暗时刻。为什么《狮子王》中的反派刀疤仅因那道划过脸庞的伤痕为人所知?为什么“钟楼怪人”卡西莫多的形象让我不寒而栗?为什么我从未关注过《小美人鱼》中用自己的双脚踏上陆地的爱丽儿,从未意识到双足战栗、步履蹒跚的她身上竟重叠着自己的身影?
在这些故事里,主角总是渴望变成其他人,但为什么需要改变的总是个体,而非这个世界?
在本书中,我将尝试在残障正义(disability justice)的框架下,剖析那些为人熟知的西方童话原型。为了理解要如何消除这些原型可能带来的伤害,我们必须先追溯它形成的根源:为什么有外貌差异的身体历来都被看作残缺的存在?童话似乎承载着赋权功能(empowerment),为何却沦为反残障叙事(anti-disability narrative)的温床?这些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又如何持续影响着现今人们对残障的认知?若要在故事的讲述中修正残障叙事,我们就需要理解,为什么童话及其他故事自诞生之初便对残障充满执念,以及故事如何通过污名化差异与残障,来构建普遍的认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