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世界文明史(上)
》
售價:HK$
209.0

《
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 文字编
》
售價:HK$
424.8

《
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汉英对照)(国家博物馆“国际交流系列”丛书)
》
售價:HK$
587.6

《
世界在前进
》
售價:HK$
81.4

《
文以载道: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
》
售價:HK$
88.5

《
高句丽史
》
售價:HK$
184.1

《
随他们去:别把精力浪费在无法掌控的事情上
》
售價:HK$
81.4

《
聊斋志异:2025全新插图珍藏白话版(全4册)
》
售價:HK$
588.8
|
編輯推薦: |
√1分钟冥想法,拯救没时间的你。不用苦熬30分钟,随时随地用碎片时间找回平静,再忙也能练习。
√清空大脑太难?从呼吸开始。无需强迫放空,简单关注呼吸,轻松入门,适合屡试屡败的冥想新手。
√科学有效,快速减压。短时高效,缓解焦虑、提升专注,比睡觉更能恢复能量。
√灵活实用,随时随地。堵车、排队、通勤、开会前、睡前……任何场景都能练,让冥想自然融入日常。
|
內容簡介: |
《1 分钟冥想》是一本颠覆传统冥想方法的实用指南,它揭示了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道理:真正的通达与轻盈不需要漫长的静坐,它就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每个刹那。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从最基础的1 分钟冥想练习开始, 逐步深入至单次呼吸间的觉醒,教会人们如何在堵车、排队、会议间隙等碎片时间里, 通过呼吸与当下的深度连接,实现从焦虑到平静、从混乱到专注的转变。书中不仅提供了可立即上手的冥想技巧, 更重新诠释了时间的本质, 让读者在快节奏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平和的生活方式。
无论你是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上班族, 还是屡次尝试冥想却半途而废的修习者, 抑或渴望在快节奏中保持清醒的思考者, 这本书都将为你打开一扇通往刹那当下的大门。许多问题的答案并不在外界的喧嚣里,而在内心刹那的宁静中。
|
關於作者: |
马丁·保罗森(Martin Boroson),资深心理治疗师与冥想教练。保罗森毕业于耶鲁大学哲学系,后师从精神病学家斯坦尼斯拉夫·格罗夫,专攻突破性体验心理学。他深入学习西方哲学、东方静修与心理学,拥有丰富的心理治疗与突破性体验引导经验,开创了“1分钟冥想”(One-Moment Meditation?)的练习方法,其著作《1分钟冥想》已被译为13种语言,帮助超过百万人在繁忙中快速获得宁静与专注。
|
目錄:
|
引言
第一部分: 基础修习
基础1分钟
领悟1分钟
何时何地
你将受益
他人将获益
常见挑战
热身
放松
修习和圆满
1分钟和祈祷
潜在副作用
第二部分: 中级修习
轻便1分钟
紧急1分钟
惊奇1分钟
奖赏1分钟
第三部分: 时间意义上的刹那
感知时间
时间的本质
第四部分: 高级修习
单次呼吸周期
抛开边界
刹那留意
刹那觉知
第五部分:与刹那相逢
何为刹那
刹那之前
知名刹那
刹那之后
何非刹那
第六部分:超高级修习
环视四周
四处走走
于现世修习
第七部分:刹那的奇迹
休憩与娱乐
选择的刹那
永恒的青春
高级时间管理
管理刹那
转变刹那
最佳时机
终极刹那
欣赏刹那
第八部分: 刹那之主
无时无刻的刹那
刹那之主
参考文献
致谢
|
內容試閱:
|
【引言】
想想那些已经“失去”的刹那:路上堵车,排队等候,会议无聊透顶。想想那些已经“浪费”的刹那:参加的派对异常无趣,需要专心工作时却总是分神,临睡前又多瞄了一集可有可无的电视剧。想想那些“偷闲” 的刹那:漫无目的地逛街,上网冲浪,摆弄手机。还有那些“被忽视”的刹那:刹那与刹那之间的碎片化时刻。我们是否想过,如果每个刹那都是一次绝妙的机缘呢?如果每一个刹那都能让我们变得更冷静、警醒、平衡和满足呢?如果在刹那时光里,我们只须做一些简单的事就可以彻底地改变自己的生活呢?
本书就起念于刹那之间。
一般情况下,我每天都会冥想 30 分钟。有天清晨,当我准备修习时,却发现自己坐立不安,心烦意乱,思绪万千,时间也过得异常缓慢。当时我脑子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念头:会不会忘记设计时器了?是不是已经枯坐数个小时了?当时的状态,只有一个词能形容,那就是“度日如年”。我如坐针毡,总想着去检查一下计时器,可是我也不想轻易放弃,所以只好硬着头皮继续枯坐。最后,我实在忍无可忍,还是放弃了。
我拿起闹钟,发现自己并没有忘记设定计时器。而此时,只差一分钟,30 分钟的冥想就该结束了。也就是说,我刚刚用了整整 29 分钟在疑神疑鬼,满心狐疑地觉得自己早已度过了 30 分钟。此时的我,无比沮丧,心想: “只有一分钟了,今天干脆就算了,到此为止吧。”忽然,
一个想法触动了我:“何不做个一分钟冥想?我渴望在 30分钟冥想里获得的体验,为什么就不能在一分钟冥想里
体验一下呢?”于是,我决定从头开始,重新冥想一番。我决定,不管还剩下多少时间,我都要冥想。我决定,冥想一分钟……嗯,这感觉好极了。
从那一刻开始,我对时间的看法渐渐发生了变化。
我开始越来越少花心思去思考长期目标,而更多地用心去关注当下的各种机会。我开始思考短期之内自己能够取得怎样的成就。我不再像从前那样,单单用每天早上30 分钟的时间,坐在专属坐垫上冥想。我开始以新的方式冥想:无论身处何地,火车上、书桌前还是健身房里,在一天之内,我随时随地都会简单地修习。我开始发现,越快体验到平和,越少借助道具,我就越有可能拥有美好的体验。简言之,只要有刹那的时间,我都会开始 冥想。
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无法领悟到刹那时光所蕴藏的无穷潜力,这是因为我们将刹那视作了一个非常短暂的时间单位。但是,实际上,“刹那”(moment)这个词源于拉丁词汇,它的原意是“足以改变刻度的微粒” (a particle sufficient to turn the scales)。也就是说,刹那具
有变革的特质,它足以颠覆你的生命。在本质上,它极其重要。
想象一下,刹那之间可能发生什么事情—大坝炸裂,地震,干燥的森林突然起火,等等。在刹那之间,醉醺醺的司机加足马力,全速行驶,飞速冲过了停车牌,一下子撞到了你的车子上。在刹那之间,股票的价格开始下跌。你永远无法知道,现在你拥有的一切,会在什么时候突然离你而去。
但是,刹那也可以是疗愈、启迪和欢乐的时刻。刹那之间,灵光乍现,一个奇思妙想意外地大驾光临,造福你的大脑。刹那之间,他人了却了令你头痛不已的难题。抑或,刹那之间,久未联系的故友打来了问候的电话。在经历多年的割裂之后,横亘于两地之间的高墙刹那间轰然倒地,土崩瓦解。长年累月饱受疾病之苦的你,刹那间峰回路转,开始痊愈,没有人能说出个所以然。
但是,无论改变命运的刹那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是波及全球的还是个人专属的,它都在提醒着我们这一点:寻常生活其实蕴藏着无限可能,它随时会变得难以捉摸,面目全非,超乎想象。刹那之间,寻常生活“噼里啪啦”撕裂开来,而那个曾经一度被深深掩埋、厚厚遮掩着的另一个真相从中跳脱出来。也就是说,戏剧性的变革根本无须长时间地等待—刹那足矣。
我曾经帮助过许多人,指导过很多机构,而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剧烈的蜕变。尽管整个变化的过程需要时间,但是,当蜕变真正开始的时候,往往顷刻即成。无人能够预料蜕变发生的时间或者内容,但是蜕变的最佳状态是:人能够身处其中,活在此时此刻,心里憧憬着无限的可能。也就是说,无论自己制订了怎样的计划,保持着哪些习惯或怀抱几多期许,这一刻,都要全身心地拥抱急剧的变化,这一刻为剧烈变革提供了无限可能。
本书将会帮助你留意这些刹那,领悟它们,欣赏它们,全身心地活在此时此刻,并为刹那注入无限可能。而且,这并不需要多长时间。我保证,第一个修习只需每天用上一两分钟即可。当你有所进步的时候,这个修习实际上会相应地变得越来越短,耗费的时间也会越来越少。最终,刹那之间,你就可以完成整个修习。
借助这种修习,你将会变得神清气爽,焕发新生。而在一天之中,你将可以无数次地体验到这一点。你将在行动(这是你的本性)中体验到深层次的安宁(这也是你的本性),以一种全新的角度看待时间。一旦你掌握了这种修习,你就可以让原本拥挤不堪、忙忙碌碌的一天变成胸襟开阔、蕴含无限可能的一天。
在修习时,你对这个哲学命题的理解也会不断加深,也会逐渐蜕变成所谓的“刹那之主”。“主”在这里的意思不是要你去支配或者控制刹那,当然也不是要你臣服于它或者让它控制你。简单地说,成为刹那之主,就是内心平和地活在此时此刻,在你与此时此刻发生的任何事情之间,没有焦躁不安、剑拔弩张的对立情绪。
在讲座中,在工作室里,在电台节目中,在领导力研讨会上,在培训中,我都曾经传授过这种修习方法,也目睹了人们是如何在许多方面从中受益的。如果你刚刚开始接触冥想,那么这个方法在你身上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轻而易举地与你生命的实相相契合。如果你曾经尝试过冥想却以失败告终,那么这个方法就是个让你重试一次、从头再来的机会—这个方法关注的并不是长远的成功,而是短期的机缘。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奔波劳碌、无暇冥想之人,那么这个方法不会给你任何借口,毕竟每个人都有刹那的闲暇。
尽管本书主要是为初学者而写的,但是实际上它也适合高阶冥想练习者,因为他们总能保有重新开始的心境。因此,即便你已经对冥想颇有心得,我还是希望你能够敞开心扉接纳这种方法。你会发现,它会让你以一种焕然一新的角度、激情满怀的状态来看待现有的修习,或者能够受到启发,将现有修习融入时时刻刻面临的挑战中去。如果你属于那种执着于“无论静坐多久都能不起妄念”的修习者(这其实是冥想大男子主义)—那么这个方法对你而言就是一个提示:世间万事——包括修习本身——都需秉持“一时只取一境”的智慧。
刹那冥想,真的有可能吗?
许多人将冥想视作一种耐力测试,总以为只要能够内心平和地端坐在那里,时间越长,他们就会变得越有精神。许多人认为,只有远离了俗世生活,选择宁静而美丽的清修之地才可以修习冥想。毫无疑问,他们之所以执着于这类想法,是因为他们认为大多数精神遗产是由僧侣、修女、隐士和先知传下来的,后者大都放弃了熙攘俗世,选择了归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陷入无言的沉思之中。
但是,时代在变,我们对冥想的认识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科学研究证实,冥想的益处不仅仅体现在其深奥性或者精神层面,还表现在可操作性上。科学实验和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冥想可以改善情绪,缓解焦虑,减轻忧郁,降低血压,增强免疫系统,增进乐观情绪,并提高适应力。
今时今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冥想可以随时为我们所用,只要我们需要,无论是半路塞车、工作还是给孩子换尿布,随时随地都可以冥想。今天,很多人非常希望将冥想或者冥想法则引入自己的人际关系、养育和工作中来。大家也发现,其实政治、商业决策和当众演讲这些场景也需要冥想的方法。当然,能够让内心快速平静下来,需要的道具越少越好。因此,我想告诉你的是做到刹那冥想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我们总会时不时幻想,若换一个时间、地点,我们就能收获内心的安宁。我们幻想着未来某刻的安宁,比如一日将尽的时刻、周末、孩子长大成人后,或者退休的那一天。我们幻想着或许换个地方自己就能内心平静下来,这个地方可能是教堂、公园,也可能是无人的沙滩。但是,每当我们这样幻想的时候,其实自己已经错过了眼下的时刻,而此刻就在我们手中。我们纵容自己无视当下时刻,这就是典型的拖拉放任、自暴自弃。此刻,我们最需要的是内心平和,而最难做到的也是内心 平和。
“要达到内心平和就需要下功夫、花时间,目前看来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也许今后我可以做到。”无论何时,只要我们心存此类想法,就说明我们其实是执着于如何变得平和而非达到此刻的平和。这让自己始终陷于“渴求”的状态,而这种“渴求”状态,本质上是与“存在” 或“拥有”的状态相悖的。所以,如果你认为自己必须通过长期的冥想才能心境澄明的话,实则是在给自己施加更多压力。
从更深的层面看,如果我们的自我满足感完全依赖外界环境的变化,那么外在的任何变化都会严重影响我们;如果只有万事如意、事事顺心的生活才会让我们心满意足,那么命运多舛、穷苦困顿的生活则会随时将我们抛入谷底。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这并不是持久稳定或者深层次的满足。真正的自我满足其实已经超越了生活中的跌宕起伏,它拥抱此时此刻的生活,接纳生活中的所有残缺与不完美。也就是说,抵达真正的清明之境的不二法门,就是对此时此刻的生活心满意足,自得其乐,即便此时此刻的生活并不平静。
对此,心灵导师克里希纳穆提曾经言简意赅地用这样的妙语描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它的意思不是说如果你此刻无法安享安宁,那么你将永远无福消受;而是说当你不再一味地将期许抛向未来时,你的期许才真的有可能实现。这里用的是现在时,说明只有在此时此刻,一切才有可能,否则一切枉然。当你真正处于此时此刻的状态,思绪不再执着于“渴望”与“拥有”之间的区别时,你就会感到心满意足。
既然满足感只存在于此时此刻,这也就意味着,拥
有它根本无须等待。刹那之间,你便可心满意足。因此,始终近在咫尺,唾手可得。它主动将自己呈献给你,就在此时此刻,无论你身处何地。但是你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你正忙于其他事情,比如试图变得平和。
因此,请将我的方法当成入门之径。既然平和的心态在此时此刻是唾手可得的,而且也只有在此时此刻才会近在咫尺,那么你何不即可践行?但这并不是说,我想让你用这个方法替代任何其他形式的冥想、祈祷、自我发现的途径、各类优秀的自助类或领导力书籍。无论你选择了何种途径,寻求何种帮助,如果你没有学过如何成为刹那之主,那么你成功的可能性都将受限;但是,一旦你真的学会了,你将势不可当,所向无敌。这个方法讲的就是这些,仅此而已。
本书的核心就是刹那。但是因为刹那飞逝如电,不
易把握,所以,找寻它亦非易事。这就是为什么在第一部分基础修习里,你将会从简单易行的修习开始,先让头脑活络起来,一分钟即可。(一分钟就像一个两端各有边界的刹那。你知道哪里是起点,何处是终点,因此很容易把握。)在“基础一分钟”中,你将学会如何在一分钟里抵达清明之境,体验平和。
第二部分“中级修习”将告诉你如何将基础一分钟发挥到极致。它会变成你的贴身工具,随时随地,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即便在紧急状态,你都可以把它信手拈来。第三部分“时间意义上的刹那”更具哲学色彩。它会陈述人类长久以来形成的对时间的认知,同时也会揭示时间的本质,从中你将看到时间竟然如此多变,富有弹性。第四部分“高级修习”会指导你如何一步步地将基础一分钟缩短,直至你可以在刹那之间体验到它的益处。第五部分“与刹那相逢”揭示了更深层次的刹那,将为你展示那些超凡之人的例子。在第六部分“超高级修习”里,你将学会体验安宁,而安宁就在你的身边,一直都在,它就蕴含在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之中。第七部分“刹那的奇迹”会告诉你许多巧妙又有趣的方法,帮助你发掘每一个刹那的神奇潜力。最后,第八部分“刹那之主”将会要求你迈出最后一小步,让你变得精通此道。
尽管本书的章节内容较短,但它们皆为高度浓缩的精华,所以切忌不加消化、囫囵吞枣。(如果你这么做,可能会导致精神“消化不良”,而这种情况大多是因为阅读过多观点而无法透彻理解而导致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细嚼慢咽,细细品读。每读一个章节都请反复咀嚼,然后再读一遍。修习它们。与它们同在。
只有在你确信已经完全消化了它们,并渴望了解更多内容时,方可开始下一章的修习。
但是,你可能更喜欢从头到尾一口气读完,以便对大概内容了然于胸。这样很好。但是,请允许我提醒你,在匆匆忙忙通读全篇的时候,你可能无法真正理解它,这是因为我描述和界定刹那的方式随着书本的进度而不断深入。每一个章节都是本着这样的考虑:因为你已经修习了前面的章节,所以你自身已经有了些许改变。也就是说,本书的结尾是为一个截然不同的你而写的。
请以严肃而专注的心态投入这场修习,但是也请不
要过于较真。请抱着放松、娱乐的心态对待它,不要将自己变成苦行僧,并请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情况做出调整。本书不会告诉你哪些方法肯定有效,或者何时会起作用。
本书提到很多刹那及时间的本质,它们是如此神秘而又似是而非,想要解释清楚,甚至连想清楚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于你而言,本书的观点并非全然有效,也并非时时刻刻有用—有时候,它们把我都搞糊涂了。所以,你可能会将本书合起来暂时束之高阁,过段时间再回过头来重新细细品味一番,届时你或许会对它产生截然不同的想法。
本着言简意赅的写作宗旨,我刻意回避引用文字、研究成果、宗教语言、流程图、表格和跨文化比较。你要做的不过是多加修习而已。你不需要辞职,不用专门给孩子找个保姆,更不必专程寻觅一座湖边小屋。你不需要购买任何特殊的衣服,不必记日记。你不用加入小组,寻找特殊的设备,重新布置你的办公室,下载新应用程序,或者从我的网站购买教学光盘。你需要的一切都已就绪,它们全都在这里—就在你的身边。
【基础一分钟】
修习基础一分钟,你需要设定计时器或者闹钟,这样做会帮助你精确地把握一分钟。在以后的修习中,你可能用不着这样做,但是,此时此刻,这样做是必需的。
你需要为自己专门安排出时间和地点以保证自己不会被人打扰。请把这一分钟当成意义深远之事,虽然它不过是一分钟而已。请敞开怀抱接纳种种可能性吧,正如苏菲派诗人鲁米所言:
“能给予你的最有价值的礼物,就是容许你在房间里安静地独处。”
从操作层面看,它的意思就是:关门闭户,关掉手机,关掉邮箱,调低电话自动答录机的音量,在门口挂上“请勿打扰”的牌子。也就是说,请为你的日常生活按下暂停键。一分钟足矣。请你这样想:有些事情是如此紧迫,时不我待。
现在,你已经为自己挖好了一分钟独处的洞穴,请坐进来吧。最好选择一个表面稍微坚硬些的地方,比如椅子的边角,或者地板上紧实的坐垫,这样你才不会无精打采或者在休息过程中陷进去。不要让自己倚靠任何物体,比如椅子的扶手。现在的一切由你掌控。
现在,轮到你的双腿。请选择任何舒服的坐姿,确保自己全身平衡,身体对称而安稳,足以支撑你在一分钟的时间里无须变换身体姿势。如果你坐在地板上,那么可以试着盘起双腿。如果你坐在椅子上,那么可 以让双脚紧紧贴住地板,当然也可以牢牢勾住椅子腿。(不要让一只脚悬空,否则它会不自主地晃动。)无论你选择了哪种姿势,其关键点都是:当你端坐下来,达到全身平衡的时候,你就是在练习保持平衡、稳定和 静止。
现在,你已经坐下来,请将身体坐直。想象一下,头顶被人向上提拉,慢慢脱离了地面。请不要太用力,只须轻柔地将脊柱慢慢拉直即可。虽然感觉起来像是在做身体舒展,但是请你这样想象一下:你在地球上生活的这么多年,一直都活在地心引力之中,它自始至终都在向下拉扯你,所以,你需要下定决心才能将自己向上提拉起来。慢慢地,这将会成为你的习惯,而你则会逐渐摆脱这个世界加之于你的重力,请将其视作来自宇宙的牵引吧。
现在,你已安坐,请全身放松。当你对这种姿势越来越熟悉的时候,以下这种情况就会很快出现:你的头部开始向上移动,一切他物正在离你而去;你的器官各就各位,肺部多出了些许内在空间,一切都运作 自如。
现在,请精确地设定一分钟计时。你可能会觉得这样做很蠢,一分钟还用得着设定计时器吗?但这是必要的步骤,因为计时器会帮助你彻底忘记时间,也会确保你不至于昏睡过去。可能你认为自己可以一边修习,一边扫视闹钟,但是请摒弃此类想法。对这一分钟而言,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请容许时间来接管你。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设定闹钟。
你可能会想设定一分多钟,而非精准的一分钟。从理论上讲,一个人修习得越久,他从中受益就越多。但是请你不要这样做。本次修习旨在让你相信,你的的确确可以在一分钟的时间里体验到真正的内心平和。如果你端坐修习得过久,会适得其反。
现在,轮到你的双手了。在一天之中的大多数时间里,你的双手都在忙忙碌碌,忙于做事或表达你的思想,却也最常被你忽视。但是,在基础一分钟里,你需要将所有能量都汇聚到一个地方。那么,就请试着将双手分别放置在膝盖上吧,或者将它们放在大腿上,双手交叠也可以。无论你如何摆放双手,都务必保证双手像你的双腿那样,处于平衡、对称、稳定的状态,这点很 重要。
现在,请闭上双眼。轻轻地用鼻子吸气,呼气。如果这听起来有点怪异,或者你目前处于感冒状态,那么你也可以用嘴呼吸。如果你的吸气耗时比呼气要长,请不要担心,这没什么关系,反之亦然。只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继吸气之后,紧接着就呼气,循环往复,保持这种状态。
现在,请将注意力带入呼吸。对有些人而言,“集中注意力”这个意念会为你拉响警铃,就好比体内有个教官在吼叫:“坐直,集中注意力。”这可不是修习基础一分钟应有的态度,因为它立马就会引发内心的剧烈冲突和恐惧,更不会引导你抵达安宁之境。因此,“专注于你的呼吸”这个指示可能更好。
但是,这也有问题。“专注于你的呼吸”言下之意像是在说你要完成某项任务,而这可能会将你导向失败,从而引发挫败感。同时,它也暗示要将意念和呼吸分离开来,也就是说,你的意念在这里,而呼吸却在那里。怀着这样的想法,你将永远无法体验同一时刻、同一个地方的“全部的你”。因此,“将意念融入呼吸中”“将意念安放在呼吸上”“将自我浸润在呼吸里”,或者我最爱说的,“容许你的意念在呼吸里安驻”,可能会更好。请随心所欲地挑选你喜欢的指示吧。
现在,我想谈谈呼吸。只要你还活着,你就时时刻刻处于呼吸中。你的身体可能会漫无目的地徘徊,意念会漂移,但是呼吸却永远都在此时此刻,永远都与你同在。在基础一分钟里,你要做的是将意念安放在一个永远活在此时此刻的事物上。
在拉丁语中,“呼吸”这个词是 spiritus,是 spirit
(精神,心灵)、inspire(启发)和 inspiration(启迪)的词源。这表明呼吸本身具有心灵层面的含义,而很多不同的修习(例如瑜伽)其实就是在深层次地探索呼吸的心灵层面。但是,在基础一分钟里,最好不要思考任何精神层面或心灵层面的内容。什么都不要想,全身心地与你的呼吸同在,仅此足矣。请这样做,直至计时器 响起。
本次修习只需要一分钟,所以请充分利用。但是,你可能会发现,虽然你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却仍然无法集中注意力:你会忘掉呼吸,开始胡思乱想,你可能想知道“我真的无法集中注意力吗?”。是的,我们都是如此。不要担心。当你意识到自己分心的时候,请不要责备自己,也无须多虑。只要对自己“嗯”一声,然后重新将意念拉回到呼吸上即可。在一分钟里,这样的情况可能会发生很多次,只须把意念随时拉回到呼吸上即可,直至计时器响起。
一天之中,你可以多次修习基础一分钟。重要的是,
你要承诺每天至少做一次。但是也要注意不要让自己陷于失败的境地。立下太多目标却无法坚持,就会产生挫败感,而这种挫败感会不断侵蚀我们。其结果就是,当我们再次开始修习的时候,再也无法像之前那样热情洋溢了。
基础一分钟则完全不同。首先,它只需一分钟,所以,你每天都能够有时间修习。其次,如果你有一两天没做,这也没问题。因为基础一分钟并不需要累积,它并不像计算卡路里、参加赛跑或者完成销售目标那样。它也不像戒烟,一次疏忽就会让你前功尽弃。基础一分钟就没有这样的要求,即使你一天没练,你也无须从头开始。原因恰恰是每次在修习基础一分钟的时候,你都应该重新开始,就像第一次修习那样。(修习得越多,就越容易重新开始。)
因此,即便你每天都在修习基础一分钟,也请试着将每次修习当成第一次。将每次的一分钟当作一个新的开始,怀着开放的意念开始每次修习。如果你今天有空,就试试吧。如果你明天有空,请试试吧。如果你后天有空,请试试吧。但是你为什么不现在就试一下呢?
基础一分钟
1. 找个可以独处的地方。
2. 坐下来。
3. 将双腿摆放成放松、平衡、稳定的姿势。
4. 坐直。
5. 将计时器设成一分钟。
6. 将双手摆放成放松、平衡、稳定的姿势。
7. 闭上双眼。
8. 让意念安放在呼吸上。
9. 当计时器响起,停下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