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体脂肪的秘密
》
售價:HK$
75.9

《
社会史:理论与实践(增订版)(德国著名社会史学家于尔根·科卡重要文集。全面展现德国社会史学派的兴起与
》
售價:HK$
107.8

《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 首次系统论述时间观疗法 菲利普·津巴多 著 自我觉察 活在当下 津巴多 心理学 当
》
售價:HK$
75.9

《
亲爱的族人:菲利普王之战的新叙事(横扫北美史学界各项大奖 以印第安女王视角重写北美大陆的反殖民之战)
》
售價:HK$
140.8

《
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
》
售價:HK$
93.5

《
什么是新疆
》
售價:HK$
195.8

《
多资产多策略投资实战
》
售價:HK$
97.9

《
乳腺整合肿瘤学 国际经典乳腺肿瘤学译著 一部聚焦乳腺肿瘤综合治疗的实用专著
》
售價:HK$
140.8
|
編輯推薦: |
(1)历史图像稀缺性:收录3200余幅1840—1949年间的江南民俗影像,填补近代风俗史视觉素材空白,为研究者提供珍贵的一手图像史料。
(2)多维互证方法:独创“图像 文献 竹枝词”三重考据体系,通过老照片、民俗画与民间诗词的交叉印证,还原市井生活的真实细节。
(3)民俗分类系统性:按风味饮食、服饰冠履、民居建筑、行旅交通、生产商贸、文教卫生、娱艺体育、人生礼仪、岁时乡情、生活信仰等十大主题分卷编纂,清晰呈现江南民俗的完整谱系与流变脉络。
(4)学术创新性:突破文字叙事的局限,以动态视角解析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变迁,为社会史与视觉文化研究提供新范式。
(5)大众传播价值:泛黄影像与朗朗上口的竹枝词结合,兼具学术严谨与可读性,适合文化从业者普及推广或普通读者直观了解江南文脉。
(6)跨学科研究价值:融合民俗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视角,为江南地域文化研究提供跨领域分析框架,适合高校及科研机构文化工作者以及普通读者作为参考工具书。
(7)文化传承意义:通过影像与文献的立体记录,抢救性保存濒临消失的江南传统习俗,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
(8)装帧设计亮点:整套书圆脊精
|
內容簡介: |
“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江南风俗图录(1840—1949)》十卷本系统收录近代江南民俗影像3200余幅,涵盖风味饮食、服饰冠履、民居建筑、行旅交通、生产商贸、文教卫生、娱艺体育、人生礼仪、岁时乡情、生活信仰等十大主题。全书以“图像 文献 文学”互证方法,为地域民俗研究提供新范式。是融民俗史、社会史、视觉文化于一体的江南民俗文化图谱。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江南风俗图录 ·第1卷· 饭稻羹鱼》
本卷“饭稻羹鱼”是《江南风俗图录》的第1卷。以数百幅高清图像与翔实史料,构筑江南饮食文化的视觉史诗。书中不仅收录江南糕点、水上捕鱼场景等经典画面,更以人类学视角捕捉水乡晨雾中茶市的竹椅沸盏、中秋家宴上桂花糖芋艿的暖香流转等动态民俗。特别甄选历代竹枝词与《清嘉录》等文人笔记中的饮食轶闻,深入解读莼鲈之思背后的乡邦情结、腌笃鲜配伍中的节气哲学、船点造型里的吉祥寓意等文化逻辑。从秦淮河畔到莫干山的竹楼,文人雅士曲水流觞时的烫酒声韵,集器物、技艺、节俗、雅集等多维视角,全方位勾勒江南饮食从市井烟火到诗意栖居的双重品格,图文交织间,读者可品味舌尖上的文化基因与时光醇味。
|
關於作者: |
仲富兰:当代民俗学家。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曾供职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任高级记者。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创始会长及名誉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首任新闻学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创始人之一。现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非遗与传统文化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民俗文化学、民俗传播学,是中国民俗文化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86年至今已出版《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中国民俗学通论》(三卷本)、《上海六千年》(三卷本)、《上海小史》等多部著作(详见“著述系年”),另有大量论文和文章散见于海内外报章期刊。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江南风俗图录(1840—1949)》(全十卷)及上海市相关文创研究课题。作为领衔课题负责人,完成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传统节庆与市民生活专题研究》等项目。2023年先后获“全国社科联优秀社会组织工作者”、“致敬30年,30人”(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教育慈善公益30年30人)等荣誉称号。
|
目錄:
|
江南风俗图录·第1卷·饭稻羹鱼(目录)
概述
第一章 穿越千年的名馔美食 015
吴姬酒肆近人船——水乡船菜... 017
淞江水兮鲈鱼肥——莼鲈之思... 020
银刀脱网鱼跳白——太湖三白... 024
水生四季有蔬菜——水中八仙... 027
一年四季卖时新——逢熟吃熟... 031
秋末晚菘霜打甜——苏菜杭笋... 034
乌饭新饮芼臛香——夏日素食... 037
嫩剥蛏儿味更鲜——南食海味... 040
九十团尖膏满筐——鱼肥蟹美... 043
第二章 传统面食与糕饼 047
汤饼一杯银线乱——汤面象征... 049
嫩白鲜羹玉面条——面制食品... 052
三鲜大面一朝忙——面上浇头... 056
一盏开阳咸菜面——面馆招牌... 060
撑腰相劝啖花糕——水乡糕团... 063
干湿相兼凭点中——小食茶食... 066
郎若闲时来吃茶——嘉湖细点... 069
人间济楚蕈馒头——馒头别解... 073
生煎馒头蟹壳黄——生煎烧卖... 077
第三章 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与接受 083
万钱一食亦何心——西餐初识... 085
寿头最怕请西餐——番菜褒贬... 088
器皿精工皆用盘——生昌番菜... 091
几家番馆掩朱扉——异域情调... 094
大菜先来一味汤——大菜风气... 098
海上风行请大餐——海派西餐... 101
西餐兼具东方味——牛排猪排... 105
屠门大嚼又红蹄——混合中西... 109
不供匕箸用刀叉——进餐方式... 112
第四章 食品加工向工业化迈进 115
香粳熟后话丰年——神农祭祀... 117
米业公所嘉谷堂——江南米市... 119
为作储存日夜忙——丰备粮仓... 123
舂米碓杵运成风——牵砻碾米... 126
香闻炒麦磨成粉——面粉加工... 130
黄酒坊殊老酒坊——酿酒进步... 133
春风一度满村香——榨油行业... 137
粉团满担好安排——食品生产... 140
东滩鱼汛四时鲜——水禽肉蛋... 144
冬至农家屠宰忙——屠宰场坊... 147
第五章 嬗变中的民众日常饮食 151
朝晡细嚼家常饭——家常便饭... 153
南烹北果聚君家——海派菜肴... 157
楼上房间各自由——说本帮菜... 161
百叶窗开面面风——菜馆林立... 165
日日江鱼入馔来——鱼鲜食品... 168
玄色缎子咸板鸭——禽类食物... 170
买来配煮花猪肉——猪行肉摊... 174
大梆馄饨卜卜敲——柴爿食担... 177
逐时施行索唤郎——经济饭摊... 180
第六章 中西饮食交融和发展 183
乡农入市起中宵——菜场初起... 185
洋场食品罗搜遍——西点创新... 188
气味多膻杂奶油——面包诱人... 191
装入洋瓶售各家——牛奶饮用... 194
一有饴糖偏觉甜——糖果往事... 198
密聚如林之梅海——罐头寓意... 201
考非何物共呼名——咖啡译名... 204
饼师手段竟如何——茶食饼干... 208
荷兰冰水最清凉——汽水饮料... 211
第七章 传统饮食的流风余脉 215
物美争尝共认牌——酱园溢香... 217
腊肉腌菜尽出缸——腊味醇厚... 220
晶盐透渍打霜菘——冬月腌菜... 224
清泉玉脂豆花香——豆腐制品... 228
行货半入于南货——南货食品... 231
酸甜滋味自分明——蜜饯果脯... 234
桂花栗子白杨梅——时令水果... 237
曾带脂香唾舌尖——干果炒货... 240
街头炒栗一灯明——糖炒栗子... 243
|
內容試閱:
|
《江南风俗图录》 总序
仲富兰
拙作10卷本的《江南风俗图录》,有幸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并由编纂和出版《辞海》的上海辞书出版社付梓出版,我由衷地感到高兴。运用图片与竹枝词结合的方式来梳理与叙述江南风俗文化,是我多年来的夙愿,也是一个新的尝试。值此本书推向市场之际,我结合“图录”编撰,谈几点感想,也可以算是感悟,向广大读者与学者通人请教。
中国有丰富的文献资源,有目前世界上罕有的从古到今不曾中断的历史记载,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些历史记载,为帝王将相或治世精英歌功颂德的不在少数,更多的内容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真正关注民众生活层面的著述略显不足。四十多年前,欣逢改革开放,这种现象有了改变,民俗出版物多了起来,有的也成为热点,可喜可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进步除了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外,还取决于自然环境、人口、社会制度、社会精神意识、社会心理、文化传播等多方面因素。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其重要性完全不在帝王将相、王侯贵族之下。
我将这套书命名为《江南风俗图录》,而不叫《江南民俗图录》,这一命名背后蕴含着这样的学理考量。“民俗”与“风俗”虽同属文化研究范畴,却存在显著学术差异,主要体现在概念内涵与研究范畴两个维度上。从概念内涵来看,“民俗”指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现象总和,涵盖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等领域,强调文化传承性与集体性;而“风俗”则侧重特定地区或群体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风尚习俗与社会行为,更突出行为习惯的外在表现。
在研究范畴方面,“民俗”作为跨学科研究对象,广泛涉及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旨在探究文化现象的起源、发展与演变规律;“风俗”的研究对象则更为具象,聚焦于具体风俗习惯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影响。在实际应用中,“民俗”常用于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表述,如“民俗文化研究”“民俗学理论”;而“风俗”则多应用于日常生活,用以描述地域特色中的传统习惯与风土人情。
基于以上考量,本书采用“风俗”命名,意在通过以3 200余幅老旧真实影像,聚焦江南地区的生活行为、礼仪习俗与传统节庆等具象文化表现,以直观视角展现江南独特的生活风貌与地域文化。同时,“风俗”一词更能凸显江南传统生活中的礼仪规范及其对社会秩序的维系作用,精准传达江南文化的独特韵味与传承脉络,使读者得以领略江南风土人情的鲜活魅力。这就是为什么当年我在做“民俗文化学导论”时,用的是“民俗”;而当今做“江南风俗图录”则用的是“风俗”,特此先做一个说明。
风俗与人类的历史始终相伴。从时间上看,风俗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从空间上看,不论是昔日偏远的少数民族部落,还是今日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繁华都市,风俗都是它们重要的伴生物。民俗文化的特性既是物质的、可度量的,又是精神的、不可度量的,这种精神与物质、可度量与不可度量的连接,决定了它既承载着物质性,又表现为非物质性。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即被我们这里炒得滚烫的“非遗”,其实就与中国人说的“民俗文化”相重叠。它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也是历代先民创造并至今存活的文化瑰宝,凝聚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文化创造的结晶。它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间社区的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世代相沿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我在拙作《中国民俗学通论》三卷本里将它英译成Folk-Culture,并对此有过专门论述,兹不赘言。
这套10卷本《江南风俗图录》就是在我提出的“民俗文化论”的基础上进行编撰的,它论述范围的边界:时间上限定在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百余年;空间上则以学界公认的江南地区,明清时期的“八府一州”,即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应天(今南京)、杭州、嘉兴、湖州八府及由苏州府划出的太仓州为基本框架,兼及其他。尽管叙述范围不完全受此束缚,但大体上离不开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而尤以变化最为显著的上海及周边地区为主。
江南文化的繁荣,历史上有三个重要的节点,那就是六朝的建康(今江苏南京)、南宋的临安(今浙江杭州)和明清的苏州。鸦片战争之前,江南诸多城市先后开始对外通商。上海和江南城市之间一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上海是江南的一部分,江南是上海的母体,苏州文化是海派文化的先声,这种联系是很密切的。通商之后,第一个因素,与上海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面向辽阔的大海,背靠环太湖流域的纵深腹地,从海上来的西方列强当然首选上海。第二个因素,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州、杭州的摧残甚烈,在清军与太平军绞杀的过程中,苏州就受到重创。而开埠后的上海因为有列强的干预,受战火的影响则微乎其微,这种态势就使得江南区域的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大江南地区的人流、物流、财富流一股脑儿涌向上海,从1843年开埠到1863年,大约20年的时间,上海坐稳了江南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头把交椅,坊间戏说的“大苏州”与“小上海”的角色转化,是真切发生的事实。第三个因素,上海具有完善的江河海陆交通网,江南水系、长江航运和内外海运,构成了上海颇具独特性的交通优势。上海作为中国内外贸易第一枢纽大港,1843年以后就奠定了经济中心的地位,直至今天。
江南是一个地域概念,又是一个文化概念。认识江南,当然不能脱离区域景观和环境特征,河网密布、温热湿润的自然环境,是一个基本的条件,唯此才会有饭稻羹鱼,才可能产生精工和细作等这些深入骨髓的基因。自古以来,江南地域,特别是吴方言区的民众,可以说同俗并土,俗相近,人相亲,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通过共同的劳作与生活,人口流动与社会互动,在风俗习惯上衍生出多种文化现象。这无论对于民俗文化的显性形态还是隐性特质,乃至描摹各种具体的民俗事象,都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积极意义。
(以下略,详见随套书附赠的“别册”或查阅上海辞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