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江南风俗图录·第2卷·衣香鬓影

書城自編碼: 415940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历史地理
作者: 仲富兰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32662401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140.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新宏观经济学 来自后凯恩斯主义-老制度主义-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第一本宏观经济学教科书
《 新宏观经济学 来自后凯恩斯主义-老制度主义-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第一本宏观经济学教科书 》

售價:HK$ 283.8
《山海经》的博物世界:植物(刷边特装版)博物岛系列 探寻上古草木之美纵览山川博物大观
《 《山海经》的博物世界:植物(刷边特装版)博物岛系列 探寻上古草木之美纵览山川博物大观 》

售價:HK$ 281.6
中国芍药品种图志(精)
《 中国芍药品种图志(精) 》

售價:HK$ 316.8
八面玲珑+无为(全2册)高级人性拆分现场社交处世思维以自在心于无为处倾听内心的声音修身养性无为
《 八面玲珑+无为(全2册)高级人性拆分现场社交处世思维以自在心于无为处倾听内心的声音修身养性无为 》

售價:HK$ 130.7
现代战略家军事史:1861年以来美国的主要战争
《 现代战略家军事史:1861年以来美国的主要战争 》

售價:HK$ 107.8
智能工业机器人技术(刘永奎)
《 智能工业机器人技术(刘永奎) 》

售價:HK$ 64.9
中国世界遗产全书·大美中国篇+最美非遗篇(全2册 精装典藏版)
《 中国世界遗产全书·大美中国篇+最美非遗篇(全2册 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798.0
“欧洲之心”人文视角下的捷克国别研究
《 “欧洲之心”人文视角下的捷克国别研究 》

售價:HK$ 107.8

編輯推薦:
(1)历史图像稀缺性:收录3200余幅1840—1949年间的江南民俗影像,填补近代风俗史视觉素材空白,为研究者提供珍贵的一手图像史料。
(2)多维互证方法:独创“图像 文献 竹枝词”三重考据体系,通过老照片、民俗画与民间诗词的交叉印证,还原市井生活的真实细节。
(3)民俗分类系统性:按风味饮食、服饰冠履、民居建筑、行旅交通、生产商贸、文教卫生、娱艺体育、人生礼仪、岁时乡情、生活信仰等十大主题分卷编纂,清晰呈现江南民俗的完整谱系与流变脉络。
(4)学术创新性:突破文字叙事的局限,以动态视角解析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变迁,为社会史与视觉文化研究提供新范式。
(5)大众传播价值:泛黄影像与朗朗上口的竹枝词结合,兼具学术严谨与可读性,适合文化从业者普及推广或普通读者直观了解江南文脉。
(6)跨学科研究价值:融合民俗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视角,为江南地域文化研究提供跨领域分析框架,适合高校及科研机构文化工作者以及普通读者作为参考工具书。
(7)文化传承意义:通过影像与文献的立体记录,抢救性保存濒临消失的江南传统习俗,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
(8)装帧设计亮点:整套书圆脊精
內容簡介:
“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江南风俗图录(1840—1949)》十卷本系统收录近代江南民俗影像3200余幅,涵盖风味饮食、服饰冠履、民居建筑、行旅交通、生产商贸、文教卫生、娱艺体育、人生礼仪、岁时乡情、生活信仰等十大主题。全书以“图像 文献 文学”互证方法,为地域民俗研究提供新范式。是融民俗史、社会史、视觉文化于一体的江南民俗文化图谱。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江南风俗图录 ·第2卷· 衣香鬓影》
本卷“衣香鬓影”是《江南风俗图录》的第2卷。聚焦近百年间江南服饰的演变脉络,不仅系统呈现江南蚕桑养殖的碧浪千顷、丝绸织造的机杼声声、缂丝刺绣的针线春秋、蓝印花布的靛染工艺,更以旗袍为核心意象,梳理旗袍从旗人窄袖到海派时尚的嬗变轨迹——从苏州绣娘飞针走线的团花氅衣,到上海名媛剪裁考究的高领锦袍,每件华服都承载着时代烙印。一册在手,仿若漫步江南绸缎庄,看苏绣的牡丹在襟前绽放晚明风韵,观海派旗袍的修身剪裁融合西洋光影,于盘扣襻带间触摸蚕桑文明的千年肌理,在染缸织机旁聆听传统手工艺与近代工业的文明对话,感受人们“穿在身上的历史”所承载的风土人情与时代精神。
關於作者:
仲富兰:当代民俗学家。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曾供职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任高级记者。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创始会长及名誉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首任新闻学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创始人之一。现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非遗与传统文化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民俗文化学、民俗传播学,是中国民俗文化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86年至今已出版《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中国民俗学通论》(三卷本)、《上海六千年》(三卷本)、《上海小史》等多部著作(详见“著述系年”),另有大量论文和文章散见于海内外报章期刊。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江南风俗图录(1840—1949)》(全十卷)及上海市相关文创研究课题。作为领衔课题负责人,完成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传统节庆与市民生活专题研究》等项目。2023年先后获“全国社科联优秀社会组织工作者”、“致敬30年,30人”(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教育慈善公益30年30人)等荣誉称号。
目錄
江南风俗图录·第2卷·衣香鬓影(目录)
概述
第一章 晚清服饰变革的倾向015
面血洒将黄马褂——长袍马褂... 017
衣裳时样年来瘦——女子服饰... 020
此时反悔衣冠累——官吏服饰... 025
衣取称身何必美——士绅新装... 028
缟素衣裳偏称体——平民服饰... 032
白屋朱门无懒妇——江南农妇... 036
青年士女各情长——青年士子... 041
衣裳朴素容幽静——女学生装... 044
自昔通行百裥裙——女子裙服... 048
第二章 剪辫、放足与等级服饰制废除053
拖尾曾经各国嘲——剪辫风潮... 055
天足徜徉极自由——废止缠足... 058
胸部丰腴不可耻——天乳运动... 062
瓜皮小帽趁时新——瓜皮小帽... 067
爱着皮鞋底样翘——高跟皮鞋... 070
领带西装蛮挺骨——领带领结... 074
往来多是读书人——长衫飘飘... 077
只重衣衫不重人——劳工短打... 081
青莲衫子藕荷裳——水乡衣衫... 085
第三章 现代民族服饰的形成089
更有西装新少年——西装流行... 091
大半旗装改汉装——中山装兴... 094
簇新时派学旗装——旗袍改良... 097
玄葛大衣玄兔毛——大衣风衣... 100
江州司马青衫湿——职业服装... 104
金丝眼镜自由头——眼镜流行... 108
不是摩登不少年——摩登备品... 112
尚有裙衫同一色——西式女裙... 115
愿郎撒网妾摇船——渔娘服饰... 119
第四章 日新月异的南女时装123
时新衣服剪纱罗——时装流行... 125
西装旧服广搜罗——西装定型... 128
暮暮朝朝换妆束——西式裤装... 132
西纱西缎暑寒分——寒暑换装... 135
春江女子感文明——女子泳装... 139
女扮男装浑莫辨——女效男装... 142
白衫黑裙长筒袜——丝袜走俏... 146
中西合璧市招摇——混搭之风... 149
春风一路看摩登——时装表演... 153
第五章 男女发型与佩饰、鞋履157
六宫争学牡丹头——发髻时尚... 159
文明模样仿西洋——男子发型... 162
髻盘委堕鬓如云——女子发型... 166
少女淡妆梳辫秀——辫子姑娘... 170
短发蓬蓬不着钗——女子烫发... 174
云髻罢梳还对镜——梳头娘姨... 177
做得荷包各式殊——包袋谈往... 181
布袜青鞋为长吏——青鞋布袜... 185
倾瓶香水浑身洒——化妆用品... 189
第六章 近代江南女红的演变193
昼出耘田夜绩麻——纺纱纺线... 195
花布名多略告君——乡村土布... 198
蚕事既登田事起——采桑养蚕... 202
青丝笼带看蚕娘——丝绸故里... 206
阿侬家住绣花坡——苏绣顾绣... 210
机器公司号胜家——缝纫机制... 213
庸线懒针作女红——绒线编结... 217
苦道生平刻楮年——缂丝刺绣... 221
妆束工趋时世样——布艺纽扣... 225
第七章 穿在身上的江南229
西洋花布色纷纭——阴丹士林... 231
衣裳颠倒半非新——估衣提庄... 234
商人重利轻别离——三大祥店... 238
戴胜初来水染蓝——纺织印染... 242
谁把孤弦竟日弹——弹棉工匠... 246
谁人不说西装好——西服人设... 249
灯底裁缝剪刀冷——红帮裁缝... 252
洗衣切莫付贫婆——浆洗熨烫... 256
一枚银针线几缕——缝穷婆娘... 259
內容試閱
《江南风俗图录》 总序
仲富兰
拙作10卷本的《江南风俗图录》,有幸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并由编纂和出版《辞海》的上海辞书出版社付梓出版,我由衷地感到高兴。运用图片与竹枝词结合的方式来梳理与叙述江南风俗文化,是我多年来的夙愿,也是一个新的尝试。值此本书推向市场之际,我结合“图录”编撰,谈几点感想,也可以算是感悟,向广大读者与学者通人请教。
中国有丰富的文献资源,有目前世界上罕有的从古到今不曾中断的历史记载,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些历史记载,为帝王将相或治世精英歌功颂德的不在少数,更多的内容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真正关注民众生活层面的著述略显不足。四十多年前,欣逢改革开放,这种现象有了改变,民俗出版物多了起来,有的也成为热点,可喜可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进步除了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外,还取决于自然环境、人口、社会制度、社会精神意识、社会心理、文化传播等多方面因素。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其重要性完全不在帝王将相、王侯贵族之下。
我将这套书命名为《江南风俗图录》,而不叫《江南民俗图录》,这一命名背后蕴含着这样的学理考量。“民俗”与“风俗”虽同属文化研究范畴,却存在显著学术差异,主要体现在概念内涵与研究范畴两个维度上。从概念内涵来看,“民俗”指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现象总和,涵盖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等领域,强调文化传承性与集体性;而“风俗”则侧重特定地区或群体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风尚习俗与社会行为,更突出行为习惯的外在表现。
在研究范畴方面,“民俗”作为跨学科研究对象,广泛涉及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旨在探究文化现象的起源、发展与演变规律;“风俗”的研究对象则更为具象,聚焦于具体风俗习惯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影响。在实际应用中,“民俗”常用于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表述,如“民俗文化研究”“民俗学理论”;而“风俗”则多应用于日常生活,用以描述地域特色中的传统习惯与风土人情。
基于以上考量,本书采用“风俗”命名,意在通过以3 200余幅老旧真实影像,聚焦江南地区的生活行为、礼仪习俗与传统节庆等具象文化表现,以直观视角展现江南独特的生活风貌与地域文化。同时,“风俗”一词更能凸显江南传统生活中的礼仪规范及其对社会秩序的维系作用,精准传达江南文化的独特韵味与传承脉络,使读者得以领略江南风土人情的鲜活魅力。这就是为什么当年我在做“民俗文化学导论”时,用的是“民俗”;而当今做“江南风俗图录”则用的是“风俗”,特此先做一个说明。
风俗与人类的历史始终相伴。从时间上看,风俗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从空间上看,不论是昔日偏远的少数民族部落,还是今日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繁华都市,风俗都是它们重要的伴生物。民俗文化的特性既是物质的、可度量的,又是精神的、不可度量的,这种精神与物质、可度量与不可度量的连接,决定了它既承载着物质性,又表现为非物质性。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即被我们这里炒得滚烫的“非遗”,其实就与中国人说的“民俗文化”相重叠。它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也是历代先民创造并至今存活的文化瑰宝,凝聚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文化创造的结晶。它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间社区的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世代相沿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我在拙作《中国民俗学通论》三卷本里将它英译成Folk-Culture,并对此有过专门论述,兹不赘言。
这套10卷本《江南风俗图录》就是在我提出的“民俗文化论”的基础上进行编撰的,它论述范围的边界:时间上限定在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百余年;空间上则以学界公认的江南地区,明清时期的“八府一州”,即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应天(今南京)、杭州、嘉兴、湖州八府及由苏州府划出的太仓州为基本框架,兼及其他。尽管叙述范围不完全受此束缚,但大体上离不开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而尤以变化最为显著的上海及周边地区为主。
江南文化的繁荣,历史上有三个重要的节点,那就是六朝的建康(今江苏南京)、南宋的临安(今浙江杭州)和明清的苏州。鸦片战争之前,江南诸多城市先后开始对外通商。上海和江南城市之间一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上海是江南的一部分,江南是上海的母体,苏州文化是海派文化的先声,这种联系是很密切的。通商之后,第一个因素,与上海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面向辽阔的大海,背靠环太湖流域的纵深腹地,从海上来的西方列强当然首选上海。第二个因素,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州、杭州的摧残甚烈,在清军与太平军绞杀的过程中,苏州就受到重创。而开埠后的上海因为有列强的干预,受战火的影响则微乎其微,这种态势就使得江南区域的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大江南地区的人流、物流、财富流一股脑儿涌向上海,从1843年开埠到1863年,大约20年的时间,上海坐稳了江南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头把交椅,坊间戏说的“大苏州”与“小上海”的角色转化,是真切发生的事实。第三个因素,上海具有完善的江河海陆交通网,江南水系、长江航运和内外海运,构成了上海颇具独特性的交通优势。上海作为中国内外贸易第一枢纽大港,1843年以后就奠定了经济中心的地位,直至今天。
江南是一个地域概念,又是一个文化概念。认识江南,当然不能脱离区域景观和环境特征,河网密布、温热湿润的自然环境,是一个基本的条件,唯此才会有饭稻羹鱼,才可能产生精工和细作等这些深入骨髓的基因。自古以来,江南地域,特别是吴方言区的民众,可以说同俗并土,俗相近,人相亲,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通过共同的劳作与生活,人口流动与社会互动,在风俗习惯上衍生出多种文化现象。这无论对于民俗文化的显性形态还是隐性特质,乃至描摹各种具体的民俗事象,都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积极意义。
(以下略,详见随套书附赠的“别册”或查阅上海辞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