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社会认知:以心灵之眼理解人间万象

書城自編碼: 415925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
作者: [美]戴维·汉密尔顿,[美]史蒂文·斯特罗斯纳
國際書號(ISBN): 9787576063059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40.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汉印精选》
《 《汉印精选》 》

售價:HK$ 206.8
思索马基雅维利
《 思索马基雅维利 》

售價:HK$ 162.8
皇帝与国王:足利义满和他的时代(颠覆天皇王权的逆贼将军,还是活用东亚朝贡规则的政治能人?)
《 皇帝与国王:足利义满和他的时代(颠覆天皇王权的逆贼将军,还是活用东亚朝贡规则的政治能人?) 》

售價:HK$ 64.9
锦衣行 (《白衣公卿》影视原著小说)
《 锦衣行 (《白衣公卿》影视原著小说) 》

售價:HK$ 54.8
乘风而上(美依礼芽中文自传)
《 乘风而上(美依礼芽中文自传) 》

售價:HK$ 85.8
金庸江湖的另一面
《 金庸江湖的另一面 》

售價:HK$ 64.9
以远见超越未见:当今时代的教育、文化与未来
《 以远见超越未见:当今时代的教育、文化与未来 》

售價:HK$ 65.8
DK草药大百科
《 DK草药大百科 》

售價:HK$ 294.8

編輯推薦:
一本理解人类心智生活的核心 ,直视人心与社会的宝藏书!
慧眼在心如明镜,人间万象尽洞察。
基本认知过程为内核,社会心理现象为外延;深化传统主题,拓展现实议题。
与《社会性动物》一起阅读,将有助于读者透彻理解纷杂的人心与社会。
社会认知是关于人们如何思考其所处社会世界中的人和事的研究。无论是针对个体、单一群体还是对自身,人们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人类、人类的行为和互动。我们会对初次见面的人产生一定的印象。我们会留意他人的外貌和行为,试图评估其所具备的特质、特征与动机。我们会注意到人们所属的社会群体,并且我们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可能会受到我们关于他们的性别、种族、年龄、国籍或性取向的信念的影响,并且这往往是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的。我们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和论据,分辨我们赞同或不赞同哪些方面,并考虑是否应该改变我们的想法以作为回应。我们会回忆与他人的社交互动,想知道为什么交流会是这样的,或者如果我们的言行不同,事情会有怎样的改变。
“慧眼在心如明镜,人间万象尽洞察”,这是一本另辟蹊径的社会心理学教材,我想应该会成为一本标志性的社会心理学教材。传统的社会心理学著作多以不同社
內容簡介:
社会认知是研究人们在观察、参与和适应社会生活时如何加工、存储和使用他们所遇到的信息的科学。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不断地获取新信息,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将其表征在记忆中,并利用它指导自己的行为。本书探讨了这是如何实现的。本章总结了社会认知的历史根源,探讨了它与其他传统以及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先驱研究的关系。社会认知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出现,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新发展领域。与社会心理学中的其他主题领域(例如,态度变化、群体动力学、攻击性、人际关系)不同,社会认知是一种研究任何主题领域的方法,它探究这些主题的认知基础,并检查这些认知过程与指导行为的其他机制(动机、目标)的交集。在过去的三十年中,社会认知的贡献是广泛的,增强了我们对社会思想和行为背后机制的理解。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作者以深刻的学术洞见展现对该学科的独特理解。书中以社会信息加工框架为核心,系统呈现理论整合与主题拓展,从认知表征、自动加工、注意、解释、评价、推断、归因、决策判断到记忆等完整信息加工过程,深入浅出阐释社会认知的体系与内容。作者突破传统主题框架,从方法论视角解读社会认知,既深化人物知觉、态度、刻板印象等传统议题的理解,又将社会认知分析延伸至错误记忆、反事实思维、医学决策、目击者身份辨认、驾驶分心等现实主题分析。本书不仅帮助读者透过认知过程的 “显微镜”理解社会认知现象,更提供可用于各种社会现象规律分析的概念框架,适合心理学研究者、学生及相关领域读者深入研读。
關於作者:
戴维·汉密尔顿(David L. Hamilton),博士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尤其是在社会认知方面)有着深远影响的杰出学者。作为社会认知的先驱和领导者,他因为对社会认知领域的贡献而获得了多个奖项和认可,包括社会认知领域的托马斯·马歇尔·奥斯特罗姆奖、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杰出贡献奖(MERIT)奖、欧洲社会心理学协会颁发的让-克洛德·科多尔奖和实验社会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家奖。他曾在许多专业组织的委员会任职,包括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学会和实验社会心理学学会的执行委员会,并且25年来一直是人物记忆兴趣小组年度会议的共同组织者。他曾担任两种期刊的副主编,并在多个编辑委员会任职。
史蒂文·斯特罗斯纳(Steven J. Stroessner),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社会/人格心理学博士,现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传播学教授。?他还曾担任迪士尼研究中心(Disney Research)高级研究科学家和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的心理学教授。他是美国心理学会的会士,也是实验社会心理学学会的会士和执行官。他是最近出版的《社会知觉:从个体?到群体》一书的共同编者,也是《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杂志的副主编。
译者
陈文锋,心理学博士、教授。长期从事认知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社会认知和情感计算等领域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和澳门城市大学工作,任助理/副研究员、副教授/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80多篇,承担和参与科研项目20项,参编参译9部心理学著作,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情感智能专委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情感计算与理解专委会委员、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神经经济管理专委会委员等。
董妍,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导。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并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一直从事社会心理研究,目前担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 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4部。
吴胜涛,中国科学院心理学博士、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博士后,现任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兴趣包括人工智能心理与治理、文化变迁与适应、正义动机与善治等。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心理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多篇咨询报告被中央采纳。任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等。
邢采,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玉章青年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心理学、决策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担任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经济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决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老年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出版学术专著三本,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曾获得2022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优秀教案奖。
目錄
译者序
作者简介
译者简介
序言
致谢
第一章
社会信息加工:一个概念框架
社会认知中信息的核心地位
社会认知的历史根源
社会认知的兴起
为什么研究社会认知?
一个社会认知的框架
总结
推荐阅读
第二章
认知表征:心智的结构
什么是认知表征?
记忆中的表征基础
社会认知中的表征模型
阶段性总结
认知表征的激活
认知表征对信息加工的影响
随意分类及其效应
多类别成员身份
自我、他人和群体的认知表征
总结
推荐阅读
第三章
自动加工:识之无形,行至不觉
无意识加工
自动性
自动加工的证据
知觉与行为的联接
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
意识的作用
对自我、他人和群体的理解中的自动加工
总结
推荐阅读
第四章
注意:观内察外,心眼照世
设定情境
注意的重要属性
选择性注意:它是如何起作用的?
影响注意的因素
对自我、他人和群体的理解中的注意过程
总结
推荐阅读
第五章
解释:赋予意义,解读万象
应对模糊性
模糊性的多样化
影响解释的变量
对自我、他人和群体的理解中的解释过程
总结
推荐阅读
第六章
评价:好坏分明,态度自成
评价过程是优先进行的吗?
判断过程中的信息整合
评价中存在负性偏向吗?
评价性反应的基础
记忆中评价性表征的本质
评价在对自我、他人和群体的理解中的作用
总结
推荐阅读
第七章
推断:探赜索隐,洞察秋毫
推断性阐释
印象形成中的特质推断
对自我、他人和群体的理解中的推断过程
总结
推荐阅读
第八章
归因:凡事有缘,断其因果
我们何时问“为什么”?
因果归因的属性
因果归因的理论
因果推理的认知过程
归因过程的文化差异
对自我、他人和群体的理解中的归因过程
总结
推荐阅读
第九章
判断:推理与决策
判断中的直觉与推理
判断和决策的基本过程
对自我、他人和群体的理解中的判断决策
总结
推荐阅读
第十章
记忆:存储和提取
记忆的本质
提取
对自我、他人和群体的理解中的记忆过程
总结
推荐阅读
第十一章
时间维度:理解过去,预测未来
心理学中时间的概念
理解过去
预测未来
总结
推荐阅读
第十二章
社会认知与行动:思考和行为
认知与行动的结合
认知何时引导行为?
认知如何引导行为?
对行为的内隐与外显影响
行为如何引导认知?
对自我、他人和群体的理解中的社会认知与行动
总结
推荐阅读
內容試閱
第一章 社会信息加工:一个概念框架

社会认知是关于人们如何思考其所处社会世界中的人和事的研究。无论是针对个体、单一群体还是对自身,人们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人类、人类的行为和互动。我们会对初次见面的人产生一定的印象。我们会留意他人的外貌和行为,试图评估其所具备的特质、特征与动机。我们会注意到人们所属的社会群体,并且我们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可能会受到我们关于他们的性别、种族、年龄、国籍或性取向的信念的影响,并且这往往是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的。我们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和论据,分辨我们赞同或不赞同哪些方面,并考虑是否应该改变我们的想法以作为回应。我们会回忆与他人的社交互动,想知道为什么交流会是这样的,或者如果我们的言行不同,事情会有怎样的改变。
社会思维是心智生活的核心,以至于我们几乎从未停止社会认知的过程。一些学者推测,人类拥有专门负责社会认知的神经网络;该网络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在个体走神的时候处于主导地位。利伯曼认为,社会认知网络“就像反射一样启动,引导我们思考其他人的思想、情感和目标”(Lieberman, 2013)。在应对社会环境时,社会认知过程既是无处不在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它们是我们对所经历事件的知觉、解释和反应的基础,而我们加工信息的方式是后续做出判断和行为的基础。它们涉及人类社会行为的各个方面,从日常琐事到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
本书介绍了来自社会认知领域的最新知识,2即一种研究如何加工、存储和使用来自社会世界信息的方法。它特别侧重于认识涉及社会思想和行为的各个方面的认知过程。我们展示了一系列核心认知过程是如何在广泛的情境和主题中构成社会思维与行动的基础并起作用的,而这些情境和主题以前通常是孤立研究的。我们希望,这种方法将使传统上采用不同假设、方法和分析层次的研究发现产生更大程度的整合。
在试图跨越并整合不同的内容领域时,本书重要的是要强调我们的观点:社会认知是一种方法,而不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独立的内容领域。从历史上看,社会心理学教科书常常会有一个关于社会认知的小节,通常关注印象形成、刻板印象,或者更近期的自我研究的发现。正如我们将要讨论的,在这些研究领域中,社会认知方法在早期提供了许多清晰的新颖见解。然而,将社会认知局限于对这些现象的分析是错误的。我们的观点是,在关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和一套适合探索这些加工过程的相关方法的视角下,社会认知方法能够并且应当被用来研究传统上没有通过这种视角探索的社会现象。实际上,社会认知的框架和方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心理学研究文献中,包括消费者行为、人际关系、健康行为和程序正义。此外,社会认知还影响了非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如医学、法律和公共政策。我们使用社会信息加工视角讨论了社会认知领域的现象,以此作为我们框架的基础,从而可以确定不同知识体系中相似的发现,并为新知识的发展提供机会。
社会认知中信息的核心地位
社会认知的核心是社会信息的加工。因此,明确什么构成社会认知方法中的“信息”至关重要。信息指的是环境中影响个体感官系统的所有刺激。“刺激”当然是一个泛泛的术语,它既包括环境的非社会方面,也包括社会方面。如果你简单地思考一下在任何特定时刻我们周围的所有非社会信息,你很快就会发现,人们无法同样彻底地充分注意所有这些信息。想象一下,你走进一个课堂,参加新学期的第一堂课。房间里的大多数物理特征可能不会引起你的注意。你可能不会过多考虑房间的物理结构、家具的摆放、照明或墙壁的颜色。这些信息几乎在任何教室中都是可获得的。然而,这些特征通常不会吸引我们的注意,除非缺少必要的物品(比如课堂里没有椅子)或它们特别不同寻常(比如舒适的新椅子替换了破损的旧椅子)。
如果我们将分析限制在环境中可用的社会信息上,如进入房间的人、他们的行为、他们之间的互动、聚集在一起的群体,以及这些人对你的明显反应,那会怎么样?所有这些都是同时发生的。3即使我们只考虑这些社会方面,情境中的信息仍然丰富得使我们的感觉、知觉和认知系统无法跟上正在发生的一切。因此,我们专注于有限的可用信息,将注意和认知资源分配给加工非常重要的、信息量丰富的、令人惊讶的或与我们目标相关的信息。回到我们前面举的例子,当你走进教室时,你可能会马上看到一个上个学期和你一起上课的朋友。你还可以瞥见几个学生在激烈地轻声交谈。你会注意到一个显得格格不入的大龄男人和一个看上去莫名其妙焦虑的女人。你发现自己的注意被那个紧张的女人吸引了,因为你对她焦虑的原因感到困惑。于是你打算与她交谈,希望能帮助她减轻明显的焦虑。当你走向她时,你注意到与其他学生相比,她的发型、衣着和鞋子都有些不同寻常。你用一个简单的“嗨”开始了对话,这换来了一句听起来像是外国口音的回应。“啊哈,”你可能会想,“我敢打赌她是个交换生。”
即使这只是简短的分析,有一些事情也变得显而易见。当进入某个环境时,人们常常会引起我们的注意。有些人成为我们注意的焦点,但许多其他人则没有成为焦点。你注意到的人是那些与自我高度相关的(朋友)、某种程度上在环境中不同寻常的(中年学生),或者行为方式容易引起他人注意的人(激烈交谈的情侣和焦虑的女人)。我们还依赖社会类别来解析这些社会信息,将人们分为“我的朋友”“同事”“中年男人”和“紧张的人”。这些类别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应该将更多注意资源分配到哪里(“我想知道那个女人为什么紧张?”)以及如何行动的信息。你决定接近那个女人以获取更多信息,关注那些可能特别有用或有信息量的信息(她的衣着和行为)。你尝试通过发起对话来寻求了解更多信息,这可能有助于你理解、解释和预测这个人是什么样的。当你与她互动时,额外的信息让你能够形成对她的更详细印象和对她行为的解释。
这个例子仅仅初步展现了社会环境中可用信息的实际丰富性。然而,它的确说明了个体必须选择性地关注信息的一个子集,以应对甚至算得上简单的社会情境。它还突出了社会认知中的许多核心过程。这些过程包括注意(注意到行为异常的女人)、推断(从她的行为推断她感到焦虑)、社会分类(判断她可能是一名交换生)、归因(认为她的行为可能是由于对环境的不熟悉造成的)和行为调节(决定接近她以获取更多信息)。所有这些过程都是社会功能的核心,每一个过程都在社会认知领域中获得了广泛的研究关注。
社会认知的一个核心目标是识别和刻画构成社会思维和行为基础的核心认知过程。它还试图回答关于这些过程的本质的问题:它们如何以及何时运行?什么因素影响它们的运行?这些过程的利弊是什么?这些过程在多大程度上是不由自主的或在我们的控制之下运行?我们意识到这些过程了吗?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贯穿于全书。尽管并非所有问题都得到了充分解决,但我们的目标是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提供当前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在开始这一探索之前,我们先简要概述社会认知领域的历史。虽然概述绝非详尽无遗,但它将提供对社会认知方法的哲学根源的理解、4发现促进其兴起的过程,以及将社会认知与其他理解社会思维和行为的方法区别开来的特征。关于这一历史和背景的另一讨论,可参见汉密尔顿等的论文(Hamilton & Carlston, 2013)。
社会认知的历史根源
20世纪70年代中期,社会认知作为一种理解社会行为的独特方法开始出现。然而,社会认知试图解决的问题拥有更悠久的历史,往往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例如,社会认知试图解释社会环境对社会思维的影响,但早在柏拉图时代,哲学家们就推测了群体对个体思维过程的影响(McClelland, 1989)。稍晚些时候,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的社会互动理论强调了人的集合体对个体和人际过程的影响(Gabriel Tarde, 1898,1903)。同为法国人的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 1897)认为,群体会削弱理性思维和自我意识,导致“传染”现象,即个体的信念和价值观被野蛮的原始本能冲动所取代。社会认知还试图解释态度变化所涉及的过程,但亚里士多德推测了“人品诉求”(发言者的道德品质)、“理性诉求”(论证的力量)和“情感诉求”(情绪和其他受众特征)在说服中的作用。社会认知也试图认识意识和无意识过程在人类思维和行为中的作用。当然,这些问题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极为关注的。因此,社会认知感兴趣的问题往往并不新奇。
既然这些问题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么就这些问题而言,社会认知方法的新颖之处是什么呢?社会认知方法与以前尝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使用科学方法来回答关于心理过程的问题。使用实验法研究社会行为和出现了可以直接探究潜在过程的研究工具,这是社会认知的两个特征,但两者并没有同时出现。实际上,它们的发展几乎相隔了一个世纪。用实验法研究思想和行为始于19世纪末,应用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初。然而,直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才出现了用于检验认知的科学方法。这两个发展都是20世纪70年代社会认知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出现的必要前提。
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几个世纪以来,涉及人类思想和行为的问题被视为是最好由哲学和社会学来解释的现象。19世纪中叶的一些哲学家,如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和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曾提倡对人类行为进行科学研究,但这种研究直到1879年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实验心理学实验室时才开始。冯特是第一个自称为“心理学家”的人,他通常被视为“实验心理学之父”。在冯特的领导下,实验室进行了关于人类感官体验的研究。这项研究经常依赖于内省法,这是一种我们现在知道存在问题的方法。尽管如此,但该实验室的建立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因为它将科学方法应用于心理学问题的研究。
5很快,研究开始探索社会因素在心理功能和行为中的作用。法国农学家马克斯?林格曼(Max Ringelmann)在一系列实验中发现,在拉绳任务中工人们在一起时比独自一人时用力更小(尽管这项工作是在1880年进行的,但直到1913年才发表;参见Kravitz & Martin, 1986)。比内和亨利这两位心理学家在1894年发表了一篇论文,表明儿童的记忆可能会受到成人评论的影响(Binet & Henri, 1894;参见Nicolas, Collins, Gounden, & Roediger, 2011)。尽管有这些早期的例子,但通常认为是诺曼?特里普利特(Norman Triplett, 1898)进行了第一项社会心理学研究。他证明了其他人的存在可以提高个体在运动任务中的表现。
这些开创性研究通常关注社会因素对可观察行为的影响。其他工作则开始更直接地探究社会知觉者“头脑中”正在发生的事情。例如,瑟斯顿开启了一项关于态度的科学研究项目,他将态度定义为“个体对任何特定主题的倾向和感受、偏见或偏差、先入之见、想法、恐惧、威胁和信念的总和”(Thurstone, 1928,第531页)。他专注于开发一种方法,用于测量特定社会群体在特定时间内态度的分布,同时认识到通过说服,态度容易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谢里夫探索了基本感官体验是否也可能受到社会影响(Sherif, 1935)。在他的研究中,个体报告了他们对一个光点在黑暗房间中移动距离的判断。即使光点是静止的,但对光点移动距离的判断往往会在一个社会群体内趋于一致,而且这些影响被内化,以至于个体在后来单独判断刺激时继续做出类似于他们群体规范的判断。这些研究表明,可以系统地研究内部认知结构和过程,以及他人可能对这些过程施加的影响。
20世纪中期,占据美国实验心理学主导地位的是行为主义,内部过程可以被科学研究的可能性与行为主义的核心原则形成鲜明对比。受到约翰?华生(John Watson, 1913)启发的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该只关注可观察的现象。与知识、信念甚至意识相关的内部思维过程被认为不适合科学研究,因为它们无法被观察和验证。因此,行为主义者没有将认知过程作为对行为有因果影响的因素。华生甚至进一步主张,“任何想要将意识作为一种现象或作为一种力量介入身体的化学和物理过程的人,是因为他具有精神决定论和活力论的倾向”(Watson, 1928)。随着行为主义的发展,它包括了一系列理论观点。斯金纳承认思想和感觉存在的合理性,但他没有给予它们任何因果的力量(Skinner, 1938)。对他来说,内部过程存在于一个无法科学探究的“黑盒”中。赫尔承认内部状态的作用,但希望根据外部操作来定义它们(Hull, 1943)。例如,用剥夺的小时来定义驱动力的强度,用先前的条件反射经验来定义习惯的强度。尽管行为主义的支持者对认知研究的排斥程度各不相同,但社会心理学对认知过程及其负责这些过程的结构的关注,意味着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美国主流心理学脱节。
这种脱节的一个后果是,社会心理学长期以来作为心理学内一个小而孤立的领域而存在。尽管对不可观察的内部认知结构和过程的研究在当时显得过时,但社会心理学仍密切关注个体的内在思想、信念和感受。6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认为这些过程是人类经验不可或缺的,并在解释人类判断和行为中起着因果作用(Zajonc, 1980a)。这个时期涌现出了几种理论,它们体现了认知过程在人类经验中的重要性。这些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以及后来的社会认知领域的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直到今天,这些理论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
勒温的场论
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 1935)提出了场论,这反映了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意识体验是一种心智建构,而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场论认为,行为(B)是个体(P)和心理环境(E)的产物,用符号表示为B=f(P, E)。这一公式将行为视为个体特征(包括性格、动机和愿望)和个体对现有社会情境知觉的产物。个体和情境变量是相互依赖的、动态的;当它们作为一个单位组合在一起时,就构成了一个生活空间,代表了个体在任何时间点的完整心理环境。
场论的核心概念还包括个体与情境元素之间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的动态相互作用。动机源于个体知觉到的需求与对这些需求能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得到满足的信念之间的关系。当个体在家庭、工作或学校等生活空间中穿行时,行为是知觉到的场域(情境背景)促进或阻碍满足潜在心理需求的能力所引起的。与弗洛伊德关于行为反映了稳定的无意识驱动力的观点不同,场论将动机视为目标导向的力量,这些力量在不同的心理场域中变化。同样,与行为主义不同,场论为个体的思想、情感、目标和态度在与社会环境的主观知觉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中提供了因果作用。
海德的平衡理论
另一个强调认知元素及其动态关系重要性的理论是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 1946)的平衡理论。平衡理论假设,认知元素之间的一致性是首选的心理状态。海德对这一假设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很感兴趣。他关注个体(P)、另一个个体(O)和第三个元素(X)之间的关系,这个元素可能是一个物体、一种态度,甚至是另一个人。这些元素之间的链接的效价要么是正的( ),要么是负的(-),而对这些关系状态的相对满意度可以通过将三个链接的效价相乘来确定。如果这一乘法过程的乘积是正的,那么系统是“平衡的”,个体(P)对与另一方(O)的关系状态感到满意。然而,如果乘积为负,就会产生不平衡,人们就会有动力去减少不平衡。不平衡可以通过调整元素之间链接的效价来减少,恢复平衡和满意度。
例如,在初次约会时,讨论各种兴趣和品味以衡量两人之间的相似程度和共同兴趣是很常见的。假设约会开始得很不错,那么你和约会对象之间的链接很可能是正效价(即,你喜欢这个人)。面对你们共享的兴趣时,所有链接都是正效价,平衡得以维持( × × = )。7而针对你们所共同的不喜欢的元素(如你们俩都不喜欢外国电影),平衡也是有保障的( ×-×-= )。然而,你可能会发现你的约会对象对某一要素持有与你不同的态度,比如说,你的约会对象喜欢暴力动作电影,而你不喜欢。在这种情况下,关系是不平衡的( ×-× =-),你将有动力修改链接的效价以恢复平衡。你可能会改变你对动作电影的看法,改变你的观点以使之与你的约会对象相一致。或者,你可能改变P-O链接的效价,即减少对约会对象的喜欢,以使你对约会对象的态度与你对电影的评价更加一致。发现自己的认知元素处于不平衡状态的人倾向于修改最容易改变的链接(如果你对电影的态度不强烈或电影对你而言不太重要,就改变你的电影偏好,或者如果约会关系刚开始并且有其他约会关系可供选择,就改变你对约会对象的看法)。平衡理论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它能够解释诸如人际和群际评价等多种现象,还因为它强调了维持认知元素之间一致性的动机。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与维持一致的基本动机相关但更广泛的一个理论是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根据费斯廷格的观点,两个认知元素之间或认知元素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会使个体产生一种称为失调的不愉快心理状态(Festinger, 1957)。正如平衡理论一样,个体有动机去消除失调这种不愉快的状态,并可以通过几种方式实现这一点。例如,考虑一个有家族心脏病史的男性,他知道自己应该定期锻炼,但仍然不运动。他知道自己应该做的事和他实际做的事之间的差异导致他产生了不适(失调),这进而促使他减少这些元素之间的差异(以及相关的不适)。例如,他可能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如果他开始进行定期锻炼,那么他将不再感到焦虑,因为他的行为不再与他的信念有分歧。或者,这个男人可能尝试通过改变他的信念来减少失调,同时保持他的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例如,他可能会说服自己,心脏病更可能由压力而非不运动引起。如果他成功做到这一点,他可能会觉得避免剧烈的体力活动,转而寻找他喜欢的活动来尽量减少焦虑和紧张是更明智的。作为第三种选择,他可能特别关注一些研究,这些研究表明缺乏锻炼和心脏病之间的联系有些牵强,为减少思维和行动之间的知觉差异提供了另一种方法。
认知失调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引发了大量研究,并持续至今。这一理论对社会认知发展的历史重要性在于,它强调了认知的中心地位,强调了思想和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失调情感状态在引发思维和行动变化上的促进作用。
海德的归因理论
除了引入平衡理论,海德还激发了社会心理学数十年来对归因的研究(Heider, 1944,1958)。事实上,海德认为平衡理论和归因理论密切相关,8尽管这两个主题的研究是独立进行的(Crandall, Silvia, NGbala, Tsang, & Dawson, 2007)。归因关注人们对环境中发生事件的解释。在前面讨论的例子中,观察者注意到一位年轻女子明显焦虑,决定接近她是为了收集解释其行为的信息。海德提出,人们自然而然地做这样的事,但也遵循直觉,像“直觉科学家”(Ross, 1977)一样,通过寻找和综合可用的信息来解释行为,直到得出合理的因果解释。
海德认为,人们会区分行为的内因和外因。内因将行为的起源定位在行为人身上,而外因则将行为的起源定位于行为发生的环境中。如果焦虑的女士所处的环境可能会让任何人感到紧张(如在一个满是陌生人的房间里却不会说他人的语言),那么该女士的焦虑可能被归因于外部原因。另一种可能是,如果该女士即将面试她非常渴望的工作,那么她的焦虑可能被归因于内部原因。海德认识到,人们倾向于内因解释而非外因解释,因为它们提供了建立行为可预测性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如果行为可以归因于行为人的内在特征,那么我们就可以获得对那个人未来行为的了解。为什么我们会寻求对其他人有这样的“感觉”呢?有效的社会互动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调。如果我们能预测他人的反应,那么我们就可以相应地指导自己的行为,以在互动中实现互惠互利。对使用特质来解释人们行为的关注,激发了大量关于归因的研究。然而,海德的理论认识到个体的动机和意图作为行为人的内在特征也在理解和解释行为方面起作用(Malle, 2004)。
阿希对印象形成的研究
另一项为社会认知奠定基础的重要研究,也关注于人们如何推断他人的性格特征。然而,它关注的是在人们试图了解另一个人性格本身时所发生的过程,而不是去解释他或她的行为时所发生的过程。这一关于印象形成的研究始于所罗门?阿希(Asch, 1946),其对内部认知过程和心理表征的关注直接预示了社会认知领域的发展。阿希认为,人们在印象形成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人们不是被动地积累关于个体的信息碎片,而是通过将信息整合到不断发展的印象中,随着新信息的接收而积极地建构印象。当个体了解他人时,他们会组织所接收到的信息,并将新信息与已经形成的印象进行比较。
阿希认为任何单一人格特质的意义取决于个体的整体特征,这反映了他在格式塔心理学方面的训练。例如,他证明了“聪明”而“冷漠”的人的智力与“聪明”且“热情”的人的智力被认为是完全不同的。通过积极使用动态过程,个体试图发现潜在的一致性或“主题”,从而据此提供一种将人描述为独特个体的准确且相对丰富的特征。阿希的工作强调了人们的认知过程在整合社会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方面的核心和积极作用。
9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尽管这些例子展示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发展时,对认知结构和过程的持续关注;但如果没有该领域一些其他关键性的发展,社会认知就不会从社会心理学中涌现出来(Gardner, 1985)。首先,在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作为心理学中的主导力量开始衰落。在此期间,出现了一些仅仅通过强化难以解释的发现。例如,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1959)指出,斯金纳对言语学习的解释是不充分的,他注意到孩子们表现出学习和修改语言的强大能力。单纯的强化无法解释语言为何如此迅速地发展,或为什么儿童在说话时经常表现出可塑性。在没有明显强化条件的情况下发生的潜伏学习(Stevenson, 1954),如果不借助认知也很难解释。观察性学习,即人们仅通过观察他人来学习行为,也被证明是在没有条件化的情况下产生的(Bandura, Ross, & Ross, 1961)。因此,人们普遍认识到,行为主义很难解释许多新出现的现象。
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聚焦信息量化和传播的新研究领域在工程和数学的基础上兴起。信息论试图在不依赖信息内容的情况下衡量信息传播的有效性(Miller, 1951; Miller & Frick, 1949)。在信息论的语言中,当信息源将信息转化成代码(或“编码”),然后通过介质或通道传输到接收器,在接收器中对其进行“解码”时,就发生了通信。信息减少了不确定性,但信息的传输并非没有错误。随着信息的传输,由于信道中噪声的引入,会出现熵或衰减。此外,可以同时传达的信息量受到信道带宽的限制。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