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博物馆里的中国 故宫
》
售價:HK$
85.8

《
海洋治理与中国的行动(2024)
》
售價:HK$
107.8

《
阿萨姆茶园:一部环境文化史
》
售價:HK$
107.8

《
乐道院潍县集中营资料编译·第一辑
》
售價:HK$
107.8

《
绝对历史主义何以可能?--黑格尔主义进路下的葛兰西绝对历史主义思想研究
》
售價:HK$
96.8

《
拍出绝世佳作 世界顶级摄影师私藏技法解密
》
售價:HK$
140.8

《
意大利读画记
》
售價:HK$
74.8

《
当代艺术的十九副面孔 大师与我们的时代 2025版
》
售價:HK$
118.8
|
編輯推薦: |
*写给每一个在母亲面前感到疲惫、内耗的女儿。
*这本书将帮助你停止对母亲的过度共情、愧疚、牺牲自我换认可……
*阅读这本书,你将收获:
◆认知重构:认清关系模式,理解“共生”与“控制”背后的心理根源。
◆有勇气建立清晰的边界:克服愧疚感,真诚、坚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情感上互相支持但不过度卷入。
◆找回自己的主体性:打破代际创伤循环,练习自我接纳、自我关怀。
◆心理疗愈实操方法:同情见证练习、心脑协调练习、身心同步练习、呼吸锚定练习、清晰表达话术……
◆健康、平等的新型母女关系:尊重彼此的独立性,接纳关系的不完美。
*母亲不改变,你也能自由!
|
內容簡介: |
面对母亲时,你是否: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永远不够好,总是被挑剔。
?总是背负母亲的各种情绪。
?不顺从母亲就会内疚。
?想为自己已设立边界却很困难。
……
如果你有上面的困扰,很可能是陷入了“好女儿综合征”的心理陷阱。
这本书将教会广大的“好女儿”们,摆脱童年时期就开始在潜意识下与母亲立下的“心理契约”,打破代际创伤的循环,在母亲未改变时,先将自己从过度共情、愧疚、总觉得自己不够好、牺牲自我换认可中解放出来!
|
關於作者: |
作者:凯瑟琳?法布里齐奥,心理学硕士,执业临床心理咨询师,母亲,作家。三十余年来,她致力于帮助深陷“好女儿”角色、难以摆脱强势妈妈影响的女性。她的工作核心,是帮助女性从“好女儿”的桎梏中解脱,拥抱真实自我。
译者:王逅逅,本科在美国主修英语文学,从18岁起陆续出版了3本书;三十几年在母女关系的漩涡里打转,终于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找到了一根“浮木”。
|
目錄:
|
1 你是“好女儿”吗? / 001
是什么让“好女儿”“好”,而“问题母亲”“难缠”? / 005
成为“ 好女儿” / 006
2 如果妈妈爱我,她为什么要伤害我? / 013
受伤的人会继续伤害别人 / 016
母亲的情感“包袱”如何影响你? / 017
让痛苦循环往复 / 017
创伤如何影响你的大脑? / 019
什么是生存脑? / 019
未经处理的创伤 / 022
母亲是如何被触发,然后伤害你的? / 024
什么是掌控? / 026
敏感话题 / 027
这一切让你何去何从? / 027
3我的妈妈有人格障碍吗? / 029
什么是防御机制? / 031
一切是如何开始的? / 033
活在你心中的母亲 / 033
你有血有肉的母亲 / 034
当母亲的防线崩溃时会发生什么? / 036
自恋型人格的母亲 / 037
边缘型人格的母亲 / 038
表演型人格的母亲 / 041
成瘾的母亲 / 042
与人格障碍母亲共同生活 / 042
人格障碍母亲是如何“养育”孩子的? / 043
母亲不公平对待你的其他方式 / 045
母亲能改变这一切吗? / 047
母亲能打破循环吗? / 048
打破“咒语”,打破循环 / 048
4让我们聊聊你…… / 051
第一件事——为什么我称之为“陷阱”? / 054
陷阱是如何布下的? / 054
你从未意识到自己签过的“协议” / 056
这不就是设定边界吗? / 060
5 永远不够好陷阱 / 061
母亲必须让自己看起来非常完美 / 064需要赢的母亲 / 065
想要改变你的母亲 / 067
永远不够好陷阱背后的心理机制 / 069女儿们的故事 / 071
为什么你还不能做得更好? / 074
为什么愤怒无法让你走到最后? / 075“零和游戏”的纠缠让你无法自拔 / 076
6内疚陷阱 / 079
陷入内疚陷阱 / 081
你是如何陷入内疚陷阱的? / 082
母亲放不下你 / 085
内疚陷阱背后的心理机制 / 087
成年后的表现 / 088
女儿们的故事 / 089
7自我怀疑陷阱 / 095
与“内化的母亲”一起生活 / 097
你是如何陷入自我怀疑陷阱的? / 098
你遇到的问题 / 100 焦虑的作用 / 101
自我怀疑陷阱背后的心理机制 / 103
你将何去何从? / 104
8 矛盾信息陷阱 / 111
9 从受伤到疗愈 / 125
10 觉 醒 / 141
11 重建你的大脑 / 151
12 逃离永远不够好陷阱 / 165
13 逃离内疚陷阱 / 191
14 逃离自我怀疑陷阱 / 223
15 逃离矛盾信息陷阱 / 249
16 走出荒原,走进生活 / 277
|
內容試閱:
|
推荐序
好几次听到“我是你的骄傲吗?”这句歌词,我的眼泪总会突然涌出。这泪水里,有爱,有自我感动,有温暖,或许也藏着心底的恐惧与委屈,又或者,这些情感本就交织在一起。毕竟,母女关系这个人生母题,既承载最深沉的托举与力量,也暗含着最猝不及防的打击与窒息。
三十多岁了,我惊讶地发现,身边的那些平素成熟独立、待人平和、处事冷静的女性朋友,即便身在异国,也仍然没有走出母亲控制欲的巨大阴影。有时一通越洋电话里母亲几句熟悉的批评,就能瞬间击碎她们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自信。从最重要的人生选择,到最细碎的生活细节,循环往复的取悦、挫败、争吵后的自责、反复的自我怀疑,最终又将她们推向新一轮的取悦——而她们最终会用“这是爱”“妈妈为我牺牲太多”“女儿该尽的责任”,来消解内心的撕裂。旁观者难免会问:如此优秀的女儿究竟为何总被挑剔?这般清醒理性的人为何会困在畸形的亲情模式里?
当我从最初的震惊中缓过神来,心底却泛起更深的寒意:作为女儿的我们,遇到的困境,也许不过深浅之别——有的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如影随形,有的被藏在内心最深处的焦虑和恐惧,和对爱与认同的期待里。
在“我是一个好女儿吗?”这个问题里,藏着多少光鲜表象下的隐痛:内里的压力、愧疚、恐慌,未曾得到的肯定、无法挣脱的控制、行将决堤的窒息。有人想割断关系但总会回头;有人怨恨累积、愤懑不平,却又有强烈的想要被肯定的冲动。是什么让人产生如此执念?是爱,是软弱,还是如这本书所说,是不该承担的责任和需要逃离的陷阱?
这些复杂感受被冷静而清晰地描述,本身就开启了一场治愈。当我们无法倾诉或不愿细想的内心世界被精准描述,被从神经科学、心理学角度理性分析,就仿佛被倾听、被解释,从而被安慰。因此,它们就不再只是无法表达的脆弱、阴暗、“我的问题”,而是被根植于父权、代际、社会和跨文化人性的,人的困境。借此,我们理性而坦然地看见自己所处的陷阱,而后寻找方法逃离。是的,除了那些已然察觉自己深陷陷阱的人,或许还有像我这样的人,同样需要这份治愈——我们还不愿意相信自己也曾、正在或将会受困。
在母女关系里,爱和伤害,都是真实的。我们为这真相难过,也藉由它获得解脱。重要的是,寻找方法,相信方法,尊重方法。
詹青云律师、辩手、《奇葩说》(第六季)BBKing2025年9月
第16章 走出荒原,走进生活
在这本书中,我几乎分享了我所知道的关于好女儿和“问题母亲”的一切,以及将她们捆绑在一起的陷阱。我已引导你穿越社会、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复杂网络,这些因素把你带到了今天的境地。我也已经帮助你找到了一条通往解脱之路,使你能过上你应得的生活——你一直都应得的生活。在这本书里,我已经尽我所能。现在,我们的旅程即将结束了。
但你的旅程,亲爱的“好女儿”,才刚刚开始。而这段旅程,你将与一个“全新的你”,一起前行。
那个“全新的你”,就是你真正的自我。
你真正的自我,从未离开。她一直在等,等你终于醒来,看见她早就知道的那些事。她看着你的“孩童自我”受困于生存本能,一直努力做个“乖孩子”,却始终无法真正活出自我。她看着你接受那些不公平的潜意识协议,以及你相信的那些关于自己的不实之词。她本想告诉你:那些让你受伤的声音并不是真的。可她不敢开口。她看到了,感受到了太多危险的真相,所以选择了沉默,试图遗忘。
但现在,你醒了,她也醒了。
说实话,现在已经没有回头路了。那些曾经被掩埋的真相,一旦被唤醒,就再也无法重新被埋藏。你已经“看见”了,“知道”了,“意识”到了。你无法再假装糊涂。你已经知道得太多了。
如果你选择继续为妈妈而活——在你已经知道所有真相的前提下——那将是一场几近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你得拼尽全力,把你现在知道的一切重新压回潜意识里,只为了维持现状。如果你真是这么想的,你当然可以这么做。但问题是:你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
其实,顺着你现在拥有的这些觉察出发,生活会轻松得多。更不用说,它会给你带来无比丰厚的回报。
你可以真正完成“情感上的离家”,开始为自己而活。虽然这一路会有痛苦,但你已经知道,这些新的认知终将让你自由。那些曾经埋藏在潜意识中的感受,现在被你带入了意识层面,也终于让你那真实的自我得以发声,并找到了她灵魂深处始终坚信的答案:
她一直都没有错。
你,也一直都没有错。
这就引出了本章的核心问题:既然你已经知道了这些事,那么,接下来呢?你希望自己的生活在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后会是什么样子?一位六十多岁的奶奶曾说:“‘将来’会在眨眼之间到来。”你现在的选择,将决定那个“将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正如你在本书中完成的疗愈练习所体会到的,保持觉察、避免下意识的反应,是需要练习、时间和不懈的努力的。你可能仍然需要面对现实中的母亲,她仍然存在于你的生活中。你也可能需要面对你脑海中的那个“母亲”,她用恐惧或自我怀疑牵制你。但无论是哪一种,你已经不再需要一个“母亲”来告诉你该怎么做了。过什么样的人生已经是你自己的责任了。
你走过了一段艰难的路,但你无须继续扮演受害者,永远困在母亲的局限里。
我要说的是:你努力回避的东西,最终会成为囚禁你的牢笼。这对你和妈妈都一样。为了逃避内心的恐惧、平庸、空虚或孤独的感觉,妈妈为自己筑起了一道道围墙。可那些本是用来隔离可怕情绪的围墙,最终也把她自己困在了里面。那些墙让她在某些方面感到安全,却也限制了她,让她变得“难相处”。
小时候,你并不知道妈妈早已被她自己的性格所囚禁,被困在那些无形的牢笼中,在很多重要方面你根本无法触及她的内心,但这并没有阻止你不断地去靠近她,试图和她建立联结、取悦她,只为换取那一点点你渴望的爱。你一次次撞上她的“铁栅栏”,有时甚至伤痕累累,但你依然忠诚不改。为了更好地取悦她,你不断牺牲自己的需要,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乖巧”,仿佛在告诉她:“看,妈妈,我不需要你操心,我没有需求。”你不知道这一切注定徒劳,于是尽你所能维持你们的“联盟”,不让她不安,不让她失控,只想让她好好地。你签下了一纸纸潜意识的协议,拱手让出自己的权利,穿上了“好女儿”的“囚衣”。对母亲来说,你是“好”的;对你自己来说,你却陷入了一种无声的困境。
你不知道的是,正是你建造了囚禁自己的监狱。
你习惯了那种压抑、局促的生活方式,觉得自己不够好、总是内疚、充满怀疑、时常羞愧。这些情绪成了你的常态,久而久之,你甚至适应了它们。最终,这样的生活竟让你有了家的感觉。
但这些都已成为过去,现在可不一样了。
现在,你已经签下了新的协议,脱下了“囚衣”,卸下了牢笼的铁栏,真正自由地走了出去。作为一个自由的女儿,你可以把那些曾经的伤口,转化为给自己的礼物。
我知道这是句很重的话,但请听我说完。
你的敏感与共情能力精准地觉察到了妈妈所缺失的东西——真正的力量与价值感。许多人选择操控他人弥补这种缺失。而你要么成为这种缺失的牺牲品,任由它剥夺你的自主权;要么让这份缺失成为蜕变的契机。
如果你就是那个该去改变的人呢?如果妈妈带给你的那些伤痛,并不是命运的惩罚,也不是宇宙开的玩笑,而是具有某种深远意义的安排呢?也许,我们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刻,需要重新理解“爱”的含义。
我愿意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我们正处在一个需要意识进化的时代。在这个女性声音亟须被听见的时代,我们必须更清晰地认知自己。而最核心的实践领域,莫过于母女关系——这是身份认同与情感依附最初的源头。而你,恰好在这个伤口上拥有极其私密、深刻、切身的经验。这不仅是你个人需要疗愈的家庭创伤,更是人类在文明层面必须共同面对的创伤。
你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自己的“母亲”,一个负责任的成年人,保护并安抚你内心的小女孩,而不是将她的命运交给别人。这样一来,你就能打破循环,迈进全新的意识状态,也就是成年人该有的意识状态。具体来讲,下面就是你应对每种困境后可能出现的结果。
●“永远不够好陷阱”:当你不再试图通过取悦他人、赢得他人的认可来换取爱时,你终于可以正视自己内心的空虚了。这个曾让你惧怕的空洞,在有意识的支持下,可以成为一个宁静的空间,让你重新认识自己、找到你真正想要的东西。你不再只是回应,而是开始创造。你开始拥有自己人生的自主权。●
“内疚陷阱”:当你把内疚感当作信号,去识别你在哪些地方还在为妈妈或其他人承担本不属于你的责任时,你就知道该从哪里开始放手。放下那些你无法改变的部分后,你可以把精力用在那些确实可以改变的地方。当你接受失去是人生的一部分,内疚感也就变得无关紧要了。你会按照内心清晰的标准来与他人划清边界。放下控制欲,你就学会了从容。●
“自我怀疑陷阱”:当你拒绝继承妈妈对你投射的恐惧和怀疑时,她就不再是你内心世界的中心了。你开始接受,人生总是在不确定性与控制感之间寻求平衡,你学会活在当下——不再为未来忧虑,也不为过去悔恨。你逐渐学会信任自己,于是培养出了真正的自信。
●“矛盾信息陷阱”:当你不再附和妈妈那些看似关心、实则羞辱的言语时,你就停止了对自己的背叛。当你自己活得真诚一致,你就会发出清晰、直接、不带操控的表达。你承认自己的负面情绪是完整人性的一部分,这些情绪也就不再控制你。当你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在自己身上看到他人,你就明白我们原本彼此相连,于是你学会了真正的慈悲。
你所拥有的这份新的力量,带给你的最具转变意义的一件事,就是去面对那些妈妈无法面对的真相。当你做到这一点,当你能以彻底坦诚的态度看待妈妈也看清你自己,那些曾经塑造并定义你的心理防御机制,就不再对你产生控制力了。你从妈妈那里接过接力棒,完成了她没能完成的部分,这就意味着你终结了她对你的影响,真正开始了属于你自己的人生。当你完成了这些工作,你便获得了“免疫力”。妈妈再也无法激怒你、刺激你、左右你,因为那些“按钮”已经不在你身上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