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山海经》的博物世界:植物(刷边特装版)博物岛系列 探寻上古草木之美纵览山川博物大观
》
售價:HK$
281.6

《
中国芍药品种图志(精)
》
售價:HK$
316.8

《
八面玲珑+无为(全2册)高级人性拆分现场社交处世思维以自在心于无为处倾听内心的声音修身养性无为
》
售價:HK$
130.7

《
现代战略家军事史:1861年以来美国的主要战争
》
售價:HK$
107.8

《
智能工业机器人技术(刘永奎)
》
售價:HK$
64.9

《
中国世界遗产全书·大美中国篇+最美非遗篇(全2册 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798.0

《
“欧洲之心”人文视角下的捷克国别研究
》
售價:HK$
107.8

《
书立方 中国文化常识口袋文库 礼盒装共30册
》
售價:HK$
330.0
|
編輯推薦: |
★ 澳大利亚知名儿童心理专家强烈呼吁: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守护人,应防患未然
本书作者比利·加维(Billy Garvey)是全球极富盛名的儿童医院之一——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RCH)的高级专家,拥有超过20年临床经验,专注于心理健康疾病诊疗。患儿要想见到他,需要排队两年以上。这本书就是为了帮助父母掌握支持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技能,对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让孩子不必去医院排队。
★ 10个真实故事,讲述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点,一目了然。
本书是一本为0-18岁孩子父母量身定制的“养育地图”,用真实的临床案例讲解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点,从婴儿到青少年都涉及,涵盖依恋形成、情绪调节、社交技能培养、自尊心建立,以及应对厌学、焦虑和抑郁等10个要点,让你对孩子的成长有全景式了解。
★ 10份指导方案,教父母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成因,支持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立等可用。
作者基于临床经验和亲身养育经验为父母提供能够滋养孩子心理的养育策略,比如:
* 如何帮助总爱发脾气的孩子?
* 社交能力滞后对心理健康有什么影响,父母应如何做去?
* 孩子很努力,但就是成绩上不去
|
內容簡介: |
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童年,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但要守住心理健康的底线。 一本呵护孩子心理健康的科学养育指南
当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面临心理问题的困扰,父母们也为此焦虑不堪。症结何在,如何去做?澳大利亚发育儿科领域的权威专家比利·加维博士认为,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守护人,父母们可以防患于未然,在日常养育过程中为孩子心理健康打下基础。
凭借二十年的临床经验,比利·加维博士在书里深入探讨了从婴儿期到青少年的不同阶段,孩子们在心理发展上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并为父母提供实用的指导和策略。书中涵盖了依恋形成、情绪调节、社交技能培养、自尊心建立,以及应对厌学、焦虑和抑郁等重要问题。
通过阅读本书,父母们将提升对孩子心理的洞察能力,更好地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
關於作者: |
[澳] 比利·加维 Billy Garvey
澳大利亚发育儿科领域的权威专家
一位拥有超过20年经验的发育儿科医生,现为一家全球知名的儿童医院的高级专家。他为有行为障碍、情绪障碍、学习困难等发育问题的0-18岁孩子进行诊疗,并培训儿童发展和心理健康领域的临床医生和其他专业人士,开展相关的科研工作。他倡导父母应防患未然,积极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做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守护人。
此外,他创办了一家社会企业“引导成长思维”(Guiding Growing Minds),旨在让所有儿童有机会发挥潜力,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译者简介
钟煜
资深育儿媒体人,育儿书作者、译者。著有育儿随笔集《陪着陪着就长大了》,童书《漫画适应小学》系列。
翻译《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养育女孩》《朋友还是敌人——儿童社交的爱与痛》《青春期情绪密码》等家庭教育书籍,以及多种儿童绘本。
|
目錄:
|
前言? 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守护人 /1
第 1 章? 建立依恋关系,给孩子良好的心理健康起点 /1
父母与婴儿之间的依恋纽带为他们日后的社交能力、情感发展以及心理健康奠定了关键基础,将陪伴他们的一生。
第 2 章? 解码问题行为,看见孩子的心理需求 /25
孩子大发脾气甚至打人,往往是因为处在情绪困境,心理需求未被满足。理解问题行为的深层原因,而不仅仅是矫正行为,将避免心理问题持续下去。
第 3 章? 培养社交能力,帮孩子构建健康的人际关系 /53
良好的社交能力能帮助孩子建立支持性人际关系,增强归属感,减少孤独和抑郁风险。社交互动能力是心理韧性的重要指标。
第 4 章? 支持情感发展,降低孩子发生心理障碍的风险 /73
如果一个孩子在情感发展早期没有得到支持,那么他遇到困难情绪时往往只有一种反应:情绪爆发。这对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都有负面影响。
第 5 章? 建立稳定自尊,保护孩子免受心理伤害 /93
过高的自尊容易让孩子受挫,稳定的自尊则能增强抗压能力,减少自卑或完美主义倾向。稳定的自尊基于自我接纳和内在价值感,而非外在评价。
第 6 章? 焦虑始于儿童早期,千万不能忽视 /115
儿童焦虑的早期干预至关重要,若未及时缓解,可能演变为慢性焦虑障碍,影响学习、社交和整体心理健康。
第 7 章? 孩子与大人冲突,用“关系先于规则”的方式教育 /133
在亲子冲突中应优先维护情感联结,而非强制服从规则,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尊重意识与心理健康,避免逆反心理或情感疏离。
第 8 章? 儿童抑郁难以识别,风险更大 /151
抑郁的孩子通常会把苦恼藏在心里,自我孤立,而这会让他们的心理状况更加恶化,使他们面临更大的风险。
第 9 章? 帮助“坏孩子”摆脱负面标签,重建自信 /173
“坏孩子”标签会强化孩子的负面自我认知,导致恶性循环。通过重塑积极叙事,将帮助孩子摆脱污名,重建自信,促进心理健康。
第 10 章? 父母的心理健康,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 /193
父母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焦虑、抑郁的父母可能无意间削弱孩子的心理安全感。
后 记 /211
致 谢 /214
参考文献 /216
译后记? 每个孩子都在努力,每个家庭都有希望 /228
|
內容試閱:
|
前言 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守护人
关于童年,一个普遍适用的真理是:总是有希望。作为一名发育儿科医生,在 20 多年为家庭服务的工作经历中,我见证了最难安抚的婴儿学会被安抚,最狂躁的幼儿最终能将精力用在恰当的行为上,最敏感的孩子也能茁壮成长,最“顽劣”的青少年最终找到自我。
我的诊疗对象范围很广,既包括出生刚几周的婴儿,他们在子宫外面的世界感到又冷又饿,处境艰难;也包括站在成人门槛上的青少年,他们正在与心理疾病作斗争,这些疾病让他们和他们所爱的人不堪重负。这本书旨在帮助你,为任何一个年龄段的孩子提供支持。如果你正在照顾一个年幼的孩子,这本书适合你;如果你正在抚养一个青少年,这本书同样适合你。我的目标是:通过讲解孩子们所经历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帮助你掌握支持儿童和青少年的技能。我们常常认为,时间自然会将这些重要技能教给孩子们,但其实时间什么也 教不了。孩子能自己入睡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学会了如何自我安抚。一个上小学的孩子可能还经常会大发脾气,而青春期的孩子可能已经错失了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因素。 所有的孩子都有可能面对这样的风险:人们只看到他们的 年龄,却看不到他们需要的具体帮助。
如果我们仅仅因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期望他们自己能解决问题,这就已经为他们埋下了失败的隐患。其实,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一件事是:先降低期望值,使之符合孩子们现有的能力水平,然后,在那些让他们感觉吃力的特定领域,温和地帮助他们进一步发展技能。
在这本书中,我将与大家分享我在提升儿童心理健康方面所学到的知识,让他们在未来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心理疾病。14 年的大学学习让我能从科学的角度帮助他人,而那些我在诊所里遇到的人们,他们的诚实和信任,让我深刻理解了孩子们所经历的巨大挑战、恐惧和遗憾。我从每个人身上都学到了很多,我非常感谢他们。当然,科学研究为我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指导,但孩子们教会了我什么才是有效的。请注意,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我在本书中虽然更改了人物的姓名和个人资料,但背后的故事都是真实的。
身为父母,我们常常感到迷茫,希望有一本指南,帮助我们在崎岖的道路上前行,把孩子培养成快乐、健康的人。这本书旨在培养我们作为父母和监护人的技能,以更好地面对我们在未来旅程中遇到的任何挑战。我们还将探 讨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包括当这些情绪恶化成心理疾病 时我们该怎么办。虽然我不能为每一位读者看病,但我希望能与大家分享一些在诊所与我这样的医生见面时可能会经历的事情。由于越来越多的儿童陷入困境,而服务资源又不足,世界各地医院的候诊名单都在增加,获得专家支持变得越来越困难。这一残酷的现实进一步加重了那些迫切需要帮助的人的负担,也往往加剧了我们所照顾的儿童所面临的挑战。
尽早发现,尽早处理,这是改善心理健康问题的最佳途径,然而许多家庭却要等待数年才能见到有经验的专业人士,大多数人则从未获得这样的机会。不过希望还是有的。我想要告诉你,在那些紧闭的门后面没有魔法,生活也并不会在咨询室里继续。我在诊所里遇到的孩子们在现实世界中仍然需要指导。如果你现在无法获得专业支持,也不要灰心。在孩子面对生活的挑战时,你仍然可以做很多事情来引导和支持他们。
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清晰、可实行的途径,帮助你和孩子应对其中的一些挑战。无论你的孩子年龄多大,我都鼓励你从头到尾读完这本书,以便了解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如果你的孩子还小,这本书将帮助他们为未来做好准备;如果你有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现在回过头来关注孩子发育及身心健康的核心问题也为时不晚。
我们的社会正淹没在精神痛苦之中,日常生活不堪重负,似乎这就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命运。自杀是导致青少年和成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对家庭和社区造成的破坏是其他致命疾病无法比拟的。但我认为,如此毁灭性的损失其实是可以避免的,而认识到可以避免却没有能够避免又加剧了这种无谓的痛苦。在世界各地,成人心理健康服务往往都只提供给那些 有资源或患有严重慢性疾病的人。但大多数成年人的心理疾病都始于童年,通常是在十几岁之前。如果没有适当的支持和疏导,心理疾病早期阶段的困境会对人的自尊、人际关系和日常功能造成终身的影响。
但是,没有哪个孩子注定要患上心理疾病,无论其所处环境或先天禀性如何。当我在诊所里遇到处在困境中的孩子时,我总是希望我能更早地为他们提供帮助。任何人,只要觉得孩子遇到的困难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请寻求帮助。一旦发现问题的苗头,我建议你去预约家庭全科医生咨询;如果孩子年龄较小,尚未入学,那么可以咨询妇幼保健医生。在等 待看临床专家的过程中,你可以做很多事情来帮助有困难的孩子,这样等到了看诊时间,他们的状况会好转,而不是变得更糟,或者,你甚至不需要再去看专家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问题的早期征兆有充分了解,以确保尽早发现这些迹象,而不是等到孩子已经完全无法承受时才采取行动。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去看专家真的很难。公共系统已经不堪重负,许多家庭为第一次预约就诊要等上好几年。这就意味着,当患有心理疾病的儿童见到像我这样的专业医生时,他们的病情通常已经恶化到一定程度,让孩子、家人和支持他们的相关人员都精疲力尽、不知所措。对那些个人执业的同行来说,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需求量如此之大,以至于许多医生已决定不再接受新的转介预约。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探讨如何更好地让孩子们掌握保持心理健康所需的技能,以及我们在应对挑战时该扮演什么角色。如果我们能找到一种方法来确保所有人都感到安全、被认可,并拥有自我价值感,我们的社区就会更加强大。数十年的科学研究为我们指明了道路。诀窍就在于找到教科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2019 年,我申请了丘吉尔奖学金,以探索如何更好地支持父母引导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健康。我仍对最后的面试记忆犹新。申请流程十分漫长。在等待最后面试的时候,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资格站在那栋豪华的大楼里,穿着我从未感到舒适的西装。当我坐在由 12 位面试官组成的面试小组面前时,我竭尽全力才能保持镇定。其中一个穿着考究的人突然问了第一个问题:我们读了你的申请 坦率地说,我不认为有任何证据表明抚养孩子的方式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请你对这个观点做出解释。这本书就是我对当时那个问题的回答的详尽版本。鉴于我获得了奖学金,我想他们认为我的回答很有帮助,希望你也能从中受益。
译后记 每个孩子都在努力,每个家庭都有希望
我过去的20 多年一直在家庭教育领域工作,一方面为家长提供养育咨询,另一方面也为孩子上游戏课。这些年我接触了成千上百个家庭,听到过关于养育的各种大大小 小的困难。我也见过许多许多孩子,他们各有自己的认知行为模式,也各有各的成长挑战。所以,能翻译这本书我感觉很幸运,整个过程就像在儿童心理和行为的专业科室实习,而带我的导师,是一位卓越的经验丰富的发育儿科专家——本书作者比利·加维医生。
打开这本书,就像“走进”比利医生的诊室。我们会听到他对家长耐心解释:许多孩子的攻击行为、学习困难、社交退缩、情绪爆发,其实都是他们在发出“信号”——他们在表达:“我正经历一些困难,我需要帮助。”每个父母都爱孩子,很想帮助孩子。但要想真正帮到孩子,仅靠爱远远不够,专业的基础知识与互动方法必不可少。加维医生将他希望家长们了解的专业知识总结为 10 个方面,结合工作中的案例以及自己作为父亲的养育经验,逐一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形成了这本书的十个章节。每一章都像一块拼图,最终拼出一个温暖而有力的儿童心理支持体系。这里我想简单分享最打动我的三个章节。
首先是第二章:解码问题行为,看见孩子的心理需求。比利医生说,“没有哪个孩子一早醒来就密谋着让大家的日子不好过。”他邀请我们当一名“行为侦探”,不是去“控制”孩子,而是带着好奇和尊重去“理解”:这个行为,是不是孩子在应对焦虑?是不是一种求助信号?是不是某个能力的发展“卡住了”?比如那个总是乱发脾气的孩子,可能是因为他还没有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不安;那个看似“固执”的孩子,也许是对环境变化过于敏感。我们不是去对抗这些行为,而是去找到它背后的“不能”和“还不会”,然后慢慢教、耐心等。
比利医生讲了 11 岁男孩杰克的故事。杰克很小就被带离父母身边,在救助机构的支持下生活。他因为攻击行为被送到治疗中心,但是也非常不配合。一次,比利医生请杰克帮忙布置孩子们的障碍比赛场地。杰克不情不愿地去了。比利医生介绍说,比赛规则是:参赛的孩子每失败一次(比如从平衡木上掉下来),计算成绩时就在原有时间上增加 5 秒。杰克听后说:“这样不对。你应该为他们顺利完成的每一个环节减去时间,而不是因为他们掉下来而惩罚他们。你只关注了他们搞砸的部分。”比利医生非常感慨:“我简直不敢相信。一个 11 岁的孩子,一直过着相当糟糕的生活,却能敏锐地指出,鼓励远比惩罚更有用。”我们总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但只要给他们一个信任的起点,他们往往会超乎你的想象。
然后是第七章:孩子与大人冲突,用“关系先于规则”的方式教育。这句话听上去再普通不过,但在育儿的压力之下,我们往往先讲规则、讲边界,却忘了,孩子愿意配合的前提,是他们相信父母“站在我这边”。最后是第十章:父母的心理健康,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在工作中,我见过太多为孩子操碎心的家长:他们夜里睡不好,白天情绪崩溃,心里一边努力、一边自责。一些家长说:“我没资格休息”“等孩子好了我再考虑自己”……但比利医生提醒我们:如果父母累垮了,孩子就失去了最重要的资源——父母的稳定和温柔。照顾好自己,不是自私,而是一种责任。我们不是完美的父母,我们只是在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旅途中,一边学习,一边陪伴。这个过程中,孩子也在看我们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寻求帮助、如何恢复和继续。他们不只是学习“怎么做个孩子”,也是在学着“怎么做个大人”。
完成这本书的翻译后,我重新理解了“支持”这两个字。它不是拼命去改变孩子,而是调整我们的期待,理解他们的节奏,然后站在他们身边,让他们知道“你不需要表现得更好也值得被爱”书里有一句话我很喜欢:“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一件事,是先降低期望,使之符合孩子现有的能力水平,然后,在那些让他们感觉吃力的特定领域,温和地帮助他们进一步发展技能。”我们无法选择孩子的气质,但我们可以选择怎样回应他们的气质;我们无法避免所有的困难,但我们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庇护所”——一个无论发生什么,都有人爱你、理解你、愿意和你一起努力的地方。
比利医生说:“童年正是我们可以拉住他们,引导他们走向更美好未来的时候。”他相信,童年意味着总是有希望。读完这本书,我们都有理由相信——我们总有希望,走向一个更友善,更包容,并能为所有孩子提供有力支持的未来。
第 2 章 解码问题行为, 看见孩子的心理需求 怎样教孩子学会调节情绪?
正如在第 1 章“依恋关系”中讨论的那样,我们的大脑是为联结而生的。这是我们成功成为地球上的优势物种的主要原因。新生儿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寻找面孔、声音和触摸,以帮助他们的大脑建立神经连接。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会在寻求和创造这些丰富体验的过程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从而促进大脑负责情感和社交的那些部分的成长。行为不良的孩子也在寻求同样的联结。
有些孩子总是行为过激,以致对人际关系造成了不好的结果,这往往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是更加健康的行为方式。他们需要支持,学习如何通过联结来帮助自己平复情绪,这就是共同调节的基础。然而,共同调节的第一步实际上并不是联结,而是自我调节。这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我们自己。
共同调节是学习自我调节的方式,最好能在童年时期就进行这种学习。自我调节是指我们观察自己的感受,并保持对行为反应的控制能力。在我们试图与一个情绪失调的孩子沟通之前,必须确保我们了解自己的感受,并且保持冷静。如果我们试图帮助孩子恢复平静,但自己却情绪失调,那么就很可能导致彼此情绪进一步失调,这是大家都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我们都有不同的自我调节技巧,这些技巧与我们各自的天生性情和成长经历密切相关。安娜丽丝就比我更加擅长自我调节。这曾让我抓狂,但后来我意识到,我只是需要更多的练习才能达到她的水平,在面对养育压力时让自己平静下来。一旦我接受了这一事实,并给自己适当的学习机会,要做到这一点就容易多了。用动画片《冒险时间》中的一句话来说:“擅长某件事情的第一步就是不擅长。”一旦我们掌握了相关技巧,就可以进入第二步:共同调节。
与像即将喷发的火山一样正在积累压力的孩子沟通是很困难的,而他们一旦爆发,我们就失去了所有的沟通机会。他们无法调用大脑中处理信息和运用理智的高级功能,他们的情绪引发了血流、激素和神经活动的巨大变化。就像科学家试图通过小型地震预测火山喷发一样,我们也需要对早期征兆有所了解。就像之前那个乐高积木的故事中那样,我一直在学习找到这些早期征兆。在诊所里,我要帮助麦克斯的妈妈学习找到这些征兆。当我们注意到这些征兆,并且能够让自己保持平静,那么就可以尝试在孩子情绪爆发之前与他们沟通。这种沟通大多是通过非语言的共同调节来完成的。对于年幼的孩子,我们不妨蹲下来,保持身体放松、呼吸缓慢、面部表情平静。我们以这种方式回应他们的行为,就是在示范如何调节情绪,并希望他们也能够相应地调节自己的状态。这叫作“镜映(mirroring)”。这种方式会让我们的大脑非常乐意建立神经元连接。
如果要开口说话,我们说的话应该具备重要意义。很多人都会说“没关系”。这句话看似无害,其实并不好,原因有二:第一,对孩子不好。正如我们将在第 4 章中讨论的那样,所有的情绪都是有用的,我们要努力纠正的是情绪之后的行为,而不是情绪本身。对伊薇特来说,乐高不听她的话就是不对的,这对她来说是一种威胁,导致她无法按自己的想法搭建完美的机场。第二个原因是,说“没关系”可能削弱我们为有困难的孩子提供帮助时的影响力。这就是为什么我更喜欢说“我在这儿呢”。这句话告诉孩子,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会在他身边。它也提醒我们,我们的角色是为困难的情绪提供帮助,而不是期望它们被压抑,日后爆发,或隐藏在未来的挑战中。
虽然大一点的孩子可能已经不再扔乐高了,但同样的原则也适用。我们可以通过联结了解他们所面临的挫折,从而认同他们的经历。也许是没有入选网球队,也许是与朋友闹翻了,这些情境都让我们有机会引导他们通过恰当的行动和语言安全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我看得出你很难过。我想了解一下发生了什么,这样我就能帮上忙了。”带着真诚的好奇和支持的态度说这句话,不要有评价或失望,表达我们支持的意图。此时,非语言因素也不可或缺。平静的语气、放松的姿势和开放的肢体语言也能为我们提供良好的机会,引导儿童或青少年保持冷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