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专名:相遇之书

書城自編碼: 415915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伊曼纽尔·列维纳斯 著,王嘉军 张书圣 尉光吉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884442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85.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文以载道: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
《 文以载道: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 》

售價:HK$ 88.5
高句丽史
《 高句丽史 》

售價:HK$ 184.1
随他们去:别把精力浪费在无法掌控的事情上
《 随他们去:别把精力浪费在无法掌控的事情上 》

售價:HK$ 81.4
聊斋志异:2025全新插图珍藏白话版(全4册)
《 聊斋志异:2025全新插图珍藏白话版(全4册) 》

售價:HK$ 588.8
史记的文化发掘:中国早期史学的人类学探索
《 史记的文化发掘:中国早期史学的人类学探索 》

售價:HK$ 199.4
风起红楼:百年讹缘探秘
《 风起红楼:百年讹缘探秘 》

售價:HK$ 221.8
跑外卖:一个女骑手的世界
《 跑外卖:一个女骑手的世界 》

售價:HK$ 68.4
封关运作背景下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丛书)
《 封关运作背景下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丛书) 》

售價:HK$ 85.8

編輯推薦:
列维纳斯这部文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哲学和文学兼顾。列维纳斯没有出版过论文学的专著,但文学是理解其思想的必要路径。本书中收录的《论布朗肖》和他对策兰、普鲁斯特、阿格农等文学家的评论,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他的文学观,从而完整地理解列维纳斯,也为想比较他和其他哲学家的读者提供了直接参考。
本书也可以看作是列维纳斯的哲学溯源之书。在这些文章中,他选择讨论的思想伙伴的作品以及讨论的方式,都是对他自己的哲学思想的某种注解和补充。对列维纳斯而言,这是一种在谈论自己的同时绝妙地谈论他者的方式,他似乎想要通过这些精准的快照,来定格那些多年来陪伴他思考之人的肖像。
內容簡介:
本书是伊曼纽尔·列维纳斯的代表作之一。书中论及了多位著名哲学家和文学家, 如克尔凯郭尔、马丁· 布伯、德里达、普鲁斯特、策兰、阿格农和布朗肖等,每篇文章都围绕列维纳斯哲学问题域中的某个特定问题展开,既呈现了列维纳斯本人的思想来源,也为有关其思想的核心议题如现象学、犹太哲学、存在主义、对话哲学、解构等架设了研究路线。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专名》是朝向他者敞开的相遇之书,是“自我被他人唤醒”的具体表现;它也是一本综合之书,既是列维纳斯哲学与文学思想之综合,也是所涉及的思想伙伴之综合。
關於作者:
作者|伊曼纽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1906—1995)
法国20世纪著名哲学家。出生于立陶宛的犹太家庭,在法国、德国接受哲学教育,是最早将现象学引介到法国的学者之一,并以其独创性的他者哲学和“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构建而闻名于世。代表作有《时间与他者》《从存在到存在者》《总体与无限》《困难的自由》《专名》等。
译者|王嘉军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著有《存在、异在与他者:列维纳斯与法国当代文论》《外国文学经典十四讲》《他异与间距:西方文论与中国视野》,译有《时间与他者》《导读列维纳斯》等,主编《文艺理论简明教程》。
译者|张书圣
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巴黎文理研究大学(PSL)高等研究实践学院(EPHE)“哲学、文本与知识”专业博士。主要从事西方文艺理论、保罗·利科诠释学研究。
译者|尉光吉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准聘助理教授。主要研究西方文艺理论与法国思想,著有《沉默与死亡:布朗肖思想速写》,编有《对诗歌的反叛:安托南·阿尔托文集》《最后的言者:为了保罗·策兰》等。
目錄
译 序
专 名
自 序
1 诗与复活:有关阿格农的笔记
2 马丁·布伯和认识理论
3 对话马丁·布伯
4 保罗·策兰:从存在到他者
5 查娜·德洛姆:佩涅洛佩或模态思维
6 雅克·德里达:全然别样
7 今日之埃德蒙·雅贝斯
8 克尔凯郭尔:实存与伦理
9 关于《活着的克尔凯郭尔》
10 让·拉克鲁瓦:哲学与宗教
11 罗杰·拉波尔特与终寂余声
12 马克斯·皮卡德与面容
13 普鲁斯特作品中的他者
14 神父赫尔曼·利奥·范·布雷达
15 让·瓦尔和感情(sentiment)
16 无 名
17 论布朗肖
诗人的目光
女仆及其主人
安德烈·达尔马与列维纳斯的访谈 
关于《白日的疯狂》的练习 

文献信息
內容試閱
专名(节选)
(此篇为法文版前言)

《专名》,或者说相遇之书。马丁·布伯、保罗·策兰、雅克·德里达、埃德蒙·雅贝斯、索伦·克尔凯郭尔、罗杰·拉波尔特,等等,这些名字在此提供了一些闪现的篇章,仿佛伊曼纽尔·列维纳斯想要在几帧快速而精辟的快照当中,定格那些多年来陪伴他思考之人的肖像。不过,就列维纳斯而言,我们也可以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只有一种简单的见证之愿望。事实上,它犹如一种真正哲学上的必要性,一种通过自身的直接经验来验证其思想原则本身的道德关切。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专名》应被视为朝向他者(Autre)敞开,“自我被他人、自我被陌异者唤醒”的具体表现。
因此,这里涉及一些人名和作品,智性的亲近,思想的同伴。一整个沉思和论题的网络,对人的思考的交汇,列维纳斯的思想在与这些思考的对照中逐渐成形,他与这些反思相关联,要么是因为与之有所区别,要么相反,因为与之相接近。因此,譬如主体性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在与他的作品面对面时,列维纳斯对其进行了一种去标签化处理。在他看来,克尔凯郭尔在其分析的展开中太过偏激,并没有很好地摆脱黑格尔主义,他像很多人一样掉入了总体性的陷阱。列维纳斯指出:“对克尔凯郭尔而言,伦理意味着普泛。[……]与他人的关系,是否就是进入与消失于普泛性当中?这便是我们针对克尔凯郭尔,也针对黑格尔所要质询的问题。[……]主体性就存在于这种责任当中,唯有不可化约的主体性才能承担一种责任。伦理,即是如此。”这些发人深省的语句,在概括性地回顾克尔凯郭尔的言论之余,表明了列维纳斯所采取的批判性间距,并让他顺便表达出了自己的分析,尤其是重申“人们在其中向我们展示其面容的外部性,使总体性爆裂”,因此,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存在一些独异的模态,它们不允许任何从他者到自我的还原——这些模态正是伦理学的根基。
……
事实上,《专名》的每篇文章都围绕列维纳斯哲学问题域(problématique philosophique)中的某个特定问题展开。这就是为何读这本书就像重拼一幅拼图:一块接着一块,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拼接。到最后,作者们消失了,一个显明的事实则浮现出来:致敬也是一种揭示的机会和手段。保罗·策兰与存在之诗:乃是为了表明语言超越了文字,诗歌暴露和“前揭示”(pré-dévoile)无法言说之物,它位于“纯粹触摸、纯粹接触的时刻,在抓住和紧握的时刻,这也许是一种直至将给予的手也给予出去的给予方式”。雅克·德里达与形而上学的撕裂:因为通过他,哲学的凝视才得以触及西方思想的根基,使其最隐秘最深藏的前提突显出来。马克斯·皮卡德与面容之教导……马塞尔·普鲁斯特,他异性的解密者……罗杰·拉波尔特,静寂的吟诵者……让·瓦尔或者对感情的解读……对伊曼纽尔·列维纳斯而言,这是一种在谈论自己的同时绝妙地谈论他者的方式。《专名》最终是一本综合之书。关乎所有综合:所涉及的思想家们之综合,列维纳斯的思想之综合。


自序(节选)

伊曼纽尔·列维纳斯

世界大战,以及区域性战争;国家社会主义,斯大林主义,甚至祛斯大林化;集中营,毒气室,核武器,恐怖主义和失业——许多这些事情都只为独独一代人所经历,哪怕有一些人只不过是旁观而已。
然而,从早年求学时开始,我们就震撼于柏格森的绵延(la durée)概念所带来的对更新的承诺。我们从胡塞尔那里学到,通过研究我们如何(comment)思考对象,通过避免意识中不可识别的意向性带来的意义滑移,通过发现存在(l’être)在我身上所规定的它的显现(Appara.tre)方式,来确定我们所思考的对象。此外,多亏海德格尔,我们的耳朵学会了在其动词性的回响中,去倾听存在,那闻所未闻,又难以忘却的声音。这一声音,使我们开启了存在本身,开启了那一意欲不欲求的意志(vouloir qui veut ne pas vouloir),以及“让存在(l’être)存在”的慷慨,也即开启了“泰然任之”(Gelassenheit)。这个词或许应该用其词源意义上的“放松”(dé-ception)来翻译,并以此来思考déception的直接意思“失望”,是否不是“解离存在”(dés-inter-essement)的唯一可能情形。我们几乎就要被这些深刻的教诲所俘获了。不过,我们中的某些人,可能有其他失望的理由。
无论如何,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历史经验,比这个时代更为沉重地施压于思想;或者说,至少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比这个时代更为意识到这种重量。在我们的文明被编入的25个世纪中,上帝之不可攻克的峭壁,我思之不可动摇的根基(le fundamentum inconcussum du Cogito),世界之星空,一直在一个接一个地抗拒着时间的流动,并确保着一种现在(présent)的在场。而如今,有关上帝之死、有关思想中的人类偶然性之劝教,以及人文主义之衰退,尽管在上个世纪末就已经被听闻,却带来了一种启示录的意味。新的对语言之漂浮不定的不安,不正毫无迂回地宣告了世界之终结吗?从此,任何迂回都不再可能,或完全丧失了说服力。
时间在语句(phrase)的同时性(simultanéité)中,不再能传输其意义。命题不再能把事物聚合在一起。没有所指的“能指”玩着一种“符号的游戏”,没有示意,也无关得失。就好像,数个世纪以来一直维持着再现/表象(la Représentation)之统一性的柏拉图式回忆,变得健忘了,就好像无序不会不可避免地接合成另一种秩序。有识之士厌倦了作为安置(position)的理智(le sensé),厌倦了胡塞尔的“信念命题”(thèse doxique),控诉形式逻辑之严格性,认为它具有压迫性,痴迷于在胡言乱语、口误、粗言秽语中寻找不可表达、难以言传的东西,寻找微言大义;系谱学取代了解经学,[它充斥着]词源学中肿胀的词语之尸骸,以及文本的激流对逻各斯的剥夺——这就是在话语(discours)的痛苦断裂之中的现代性。诚然,它最忠诚的代表目睹了这种现代性,但是这种现代性已经被变卖成了粗浅的真理和时髦的谈资。
那些其诉说(le dire)指示出一张面容的人名——在所有通用名称和陈词滥调之中的专名——不正抵抗着意义的消解,并帮助我们言说吗?它们不正在言语的沉沦之后,在某种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é)的终结之后,允诺我们去推想另一种可理解性的黎明?正走向完结的,或许只是一种合理性(rationalité),它排他性地(exclusivement)依附于词语所承担的存在,依附于诉说中的所说(le Dit),依附于传输知识和真理的所说,知识和真理在这里以坚固不变的同一性之形式存在。这种理性自我接合为一种存在或体系之自给自足的同一性,它圆满、完善,拒斥或包罗差异,就好像差异是对它的一种背叛或限制。这是一种在黑格尔所确证的“同一和非同一”的终极同一性中,达至顶点的可理解性,这种终极同一性或许已使得同一哲学、内在性哲学或本体—逻辑学(onto-logie)大功告成。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