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山海经》的博物世界:植物(刷边特装版)博物岛系列 探寻上古草木之美纵览山川博物大观
》
售價:HK$
281.6

《
中国芍药品种图志(精)
》
售價:HK$
316.8

《
八面玲珑+无为(全2册)高级人性拆分现场社交处世思维以自在心于无为处倾听内心的声音修身养性无为
》
售價:HK$
130.7

《
现代战略家军事史:1861年以来美国的主要战争
》
售價:HK$
107.8

《
智能工业机器人技术(刘永奎)
》
售價:HK$
64.9

《
中国世界遗产全书·大美中国篇+最美非遗篇(全2册 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798.0

《
“欧洲之心”人文视角下的捷克国别研究
》
售價:HK$
107.8

《
书立方 中国文化常识口袋文库 礼盒装共30册
》
售價:HK$
330.0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基本动因、调节因素、区位资源及动员体制视角,探讨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局部扩张与权力制衡特征及二者之间的互动结构。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基本动因是地缘不安全,包括边境开放性和领土陆权性,调节因素包括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区位资源包括纵深、缓冲、边缘优势,动员体制则具有军事导向,上述因素之间的多维互动,导致俄罗斯对外政策兼具局部扩张与权力制衡倾向,并试图在两者之间实现某种平衡。此外,本书对俄罗斯传统对外政策进行分类与评估,以揭示其获得成功与遭遇失败的基本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代俄罗斯的对外政策与其传统对外政策进行比较分析。
|
關於作者: |
初智勇,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吉林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博士,主要从事俄罗斯对外关系与安全战略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其中包括:《俄罗斯对外结盟的目标形成及影响因素——基于权力结构、地缘关系、意识形态视角的分析》《意识形态对俄罗斯国家对外目标的影响》《俄罗斯国家安全要素的互动与结构——地缘不安全语境下的循环与延续》《中俄利益互助型战略合作的形成机制及特征——兼析其在美国“南海航行自由”问题上的表现》《俄罗斯安全观的嬗变、延续与回归》等。
|
目錄:
|
第一章 地缘政治环境
第一节 边境开放性
第二节 领土陆权性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军事动员体制
第一节 对外扩张
第二节 安全竞争
第三节 动员体制
第四节 思想文化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权力结构与意识形态
第一节 对外政策的调节因素
第二节 对外政策调节因素的互动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区位优势
第一节 纵深优势
第二节 缓冲优势
第三节 边缘优势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对外政策分类与评估
第一节 对外政策的平衡模式
第二节 对外政策的失衡模式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当代俄罗斯对外政策
第一节 与西方的安全关系
第二节 基本动因
第三节 非对称性平衡
第四节 联盟制衡
第五节 小结
结语
|
內容試閱:
|
总 序
东北亚作为一个地缘区域,包括中国、日本、朝鲜、韩国、俄罗斯、蒙古六个国家。东北亚国家之间有着天然的链接与利益的紧密联系,在长期的历史相处与交往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北亚情结”“东北亚文化”与“东北亚认同”。
历史上,中国与朝鲜和日本曾书同文,结成了“汉字文化圈”,思想文化交流基础深厚,建立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地区秩序。
近代,东北亚经历了综合实力对比的变换、关系和秩序格局的翻转。其中,最重大的转变是,作为中心国家的中国衰落,日本崛起并走向了帝国扩张道路,占领了朝鲜半岛,侵略中国,与俄国争夺地区霸权,原有的地区秩序崩塌。
现代,东北亚地区关系与格局历经了重大的转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苏美结成反法西斯同盟,日本战败并被美国占领。战后,苏美反目,发生冷战对抗,中国发生内战,新中国诞生并与苏联为伍,蒙古加入苏联阵营,日本成为美国的盟友,朝鲜半岛一分为二,韩国成为美国的盟友,朝鲜加入苏联阵营,由此,东北亚陷入以冷战为背景的对抗格局。值得提及的是,二战后,由于美国直接介入东北亚事务,并且在日韩驻军,在关系与利益界定上,东北亚中的美国因素变得非常重要。因此,论及东北亚,不能不提美国。
这种格局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发生变化。中苏关系发生裂变,进而成为敌对国家,中美建交并共同对抗苏联,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而朝鲜半岛的分裂与对抗延续。冷战结束,东北亚地区关系与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中俄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并进一步确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之后,又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韩建交并实现双边关系快速发展,而朝鲜半岛核问题使地区安全关系复杂化。中国的迅速崛起,不仅使中美关系发生转变,也对东北亚地区的综合关系产生影响。引人注目的是,作为冷战产物的朝鲜半岛分裂格局并没有因为冷战结束而发生转变,而2018年开启的美朝对话、南北和解,虽然带来求解的希望,但能否为半岛带来真正的和平,东北亚地区能否构建基于长久和平的新机制,还有待观察。在世界上,像东北亚这样充满大变数的地区为数不多。
在发展上,东北亚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区。二战以后,日本经济获得快速恢复,在不长时间内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韩国实现经济起飞,进入发达经济体行列,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实现腾飞,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被安全同盟体系分割的中、日、韩三国,以开放的市场为平台,发展起了经济的紧密联系,并且建立了三国合作机制。事实上,东北亚地区的联系与合作发展出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机制,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有大区的,也有次区的;有经济的,也有社会文化的;等等。
从教学与研究角度看,东北亚既是国别,又是区域,具有区域与国别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区域与国别教学和研究本应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因为任何单一的学科都不能说清楚区域的问题、国别的问题,以及区域与国别交叉的问题。区域与国别教学和研究,一则需要探究作为合体的区域综合性问题,二则需要探究作为单一的国家特殊性问题。因此,区域与国别,二者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不同。从本源上说,国别是研究的基础,国别研究内容包罗万象,既有经济、政治、社会、语言、文化,也有地理、资源、人口、科技等。区域作为国别存在的地缘和利益依托,涉及国家间的关系、区域秩序与治理。在当今时代,区域连接越来越紧密,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尽管东北亚没有建立起像欧盟那样的区域组织,但是发展和提升具有东北亚特色的区域机制与区域治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越来越具有紧迫性。
当然,东北亚不是一个封闭的地区,而是一个具有很强开放性与外向性的地区,这显著地表现在各国的对外关系、安全机制、经济关系的构建上,在许多方面,区域内的联系甚至弱于区域外的联系。比如,在安全领域,至今没有一个区域性的机制;在经济领域,自贸区构建的重点在域外,区内贸易、投资比重低于区外比重。在区域观方面,公众与政治家的认同感基础并不牢固。因此,国别性是东北亚地区的凸显特征。
2017年,山东大学决定在威海校区建立东北亚学院。东北亚学院集教学与研究于一体,具备多学科配置,拥有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学位的授权,被确立为新兴交叉学科发展的试点单位。我们编撰这套“东北亚研究丛书”就是为了推动作为新兴交叉学科构建的东北亚教学与研究体系,也是为了让人们能够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更深入地了解东北亚。
张蕴岭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山东大学讲席教授
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