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ETF投资 低利率时代财富进阶必修课(普通人躺赢的投资方法,领先一步学会ETF投资,早日赢得财富自由
》
售價:HK$
75.9

《
肩部康复训练 损伤预防 评估与恢复(修订版)
》
售價:HK$
107.8

《
速写随手画 临摹训练素材集
》
售價:HK$
61.4

《
女性的奥秘
》
售價:HK$
85.8

《
理解人性:成熟不是看懂事情 而是看透人性 任何事件中 都别低估人性的影响
》
售價:HK$
61.6

《
看见情绪价值2(做个情绪自由的成年人 不要和别人一起欺负自己,你的情绪比全世界的期待都重要)
》
售價:HK$
54.8

《
罪案调查科:罪终迷局
》
售價:HK$
58.1

《
从达·芬奇到互联网 : 文艺复兴以来的技术与文化
》
售價:HK$
94.6
|
編輯推薦: |
在20世纪上半叶,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智慧为刃,以科学为剑,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烽火中,书写下不朽篇章。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科学与科学家》,回望人类群星闪耀时,探寻那段被科学光芒照亮的历史。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抵御侵略者的飞机、大炮,乃至各种生化武器。民族危亡之际,科学家们以知识为武器,在科学救国的信念中坚守科研阵地。冀中敌后,平津师生土洋结合的炸药研制展现了民间智慧与科学的完美融合:四川大山里,航空工程专家殚精竭虑,以竹木制造出的飞机,翱翔天空;延安大生产运动中,以科技推动农业发展,保障了军民需求……
在欧美,科学技术的突破为坚守正义的人们带来胜利曙光。雷达的发明让侵略者的轰炸机无所遁形,曼哈顿计划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喀秋莎”火箭炮的怒吼撕裂了闪电战的神话,密码破译的革命性进展绞碎了纳粹的“狼群战术”……
我们看到科学家在战火中坚守的身影,也见证了李约瑟等国际友人远渡重洋,在战火中架起科学桥梁。在人类文明的至暗时刻,科学家为守护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烽火中并肩而立,共同举起真理与希望的火种。
|
內容簡介: |
该书由清华大学杨舰教授领衔编写。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全书聚焦科学家及科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发挥的关键且重要的作用,分为两辑“科学救国 共筑新长城”和“捍卫正义 携手建奇功”,每辑各10篇。关注重大科技工程与科学家责任、科技发明与军事应用、重要科学家与科技推动者等典型问题,深入探究科技与抗战紧密融合的诸多方面,包括科技与抗战的融合、科技助力根据地建设与医疗保障、科研机构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交流互鉴等诸多议题。本书丰富了战争研究的视角,展现了科技与战争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尤其重视弘扬科学家精神,展现了中国科学家投笔从戎、在艰苦环境下坚持科研以支援抗战的故事,能够极大地激发读者的爱国情感,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在国家危难时刻,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和爱国情怀,对培养年轻一代的爱国精神具有重要教育意义。
|
關於作者: |
主编:杨舰,湖南芷江人,侗族。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主要为科学技术史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中日科学技术的交流与比较研究及当代社会的关联性。
|
目錄:
|
目 录
科学救国 共筑新长城
012 面对法西斯毒气的威胁
——发出毒气战警示与防毒面具的研制
028 支撑起蓝天的屏障
——战时航空研究院的技术攻关
042 投笔从戎,土洋结合造炸药
——平津师生与冀中抗日根据地的抗战
056 救命神药
——二战时期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与中国科学家的试制工作
068 吃什么?怎么吃?
——持久战中的营养保障与研究
080 烽火探宝
——谢家荣的地质抗战
093 筑起粮仓
——重建大后方的农业
102 大生产运动中的科技力量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作物培育与改良
118 战火隔绝中的坚守
——王淦昌与中微子的发现
130 烽火中的文明对话
——李约瑟与抗战中的中西科学交流
捍卫正义 携手建奇功
146 战场“千里眼”
——雷达技术的开发
159 移动的火焰山
——“喀秋莎”火箭炮的发明
173 抢在希特勒的前面
——曼哈顿工程中的科学家及其社会责任
185 硝烟中的“电子大脑”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
196 挽救生命的奇迹
——血浆技术的突破
206 巩固战线的化学利器
——DDT 的辉煌与滥用之殇
218 种子方舟
——纳粹围困中幸存的种质资源库
229 从密码破译到人工智能
——图灵与图灵测试
244 以“氧”许国
——诺奖得主卡皮查
252 科学战的指挥官
——万尼瓦尔·布什
266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序
杨舰
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世界各地都在准备举办纪念活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全球范围内正义反对邪恶的战争,它跨越了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等多个战场,先后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其中,据不完全统计,战争造成的伤亡有9000余万人。这是人类历史上一场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战争,它改变了战后人类历史的进程。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又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科学和科学家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投入到战争当中,并在各条战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众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科学界很多有才华的青年才俊被送上了战场;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峙双方的统帅部都将宝贵的科学家留在了实验室中。如果说忽视了科学和科学家的力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给很多国家的深刻教训,那么也可以说正是科学和科学家的参与,赋予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鲜明的现代属性和特色。
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科学和科学家,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取得了辉煌的业绩。诸如:迅速发展的雷达和密码破译技术,不仅在战争初期帮助英国军队抵抗了强大的法西斯德国军队的疯狂进攻,而且伴随着战争的进程,最终在助力盟军打败德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曼哈顿工程中的科学家,为了赶在希特勒的前面,隐姓埋名,夜以继日地奋战,最终将原子弹这一影响战争进程的巨大杀器,掌握在了反法西斯阵营的手中;苏德战场上苏军新装备的“喀秋莎”火箭炮,安装上美国援助的卡车底盘,不仅成功地遏制住了德军闪电战的钢铁洪流,而且在乘胜进军道路上成为摧毁德军装甲集群的利器;DDT作为一种有效的杀虫剂,它的发明为盟军在大部队的军事行动中,减轻了士兵的疾病感染,控制了疟疾和斑疹伤寒等疾病的传播,进而对减少部队的非战斗减员发挥出显著的功能和作用。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时期,中国的科技力量尽管从总体上来说还十分薄弱,但这并不妨碍中国科学家在战争中与他们的国际同行一道,拿起科学的武器投入反侵略的战斗!全民族抗战爆发伊始,华北地区的科学家和众多大学生一道,将书本上的知识和当时艰苦的客观环境相结合,用土洋结合的办法,研制防毒面具、炸药等战时必需的军事物资;在以持久战为特征的中国抗日战场上,尤其是在相持阶段最艰苦的日子里,中国科学家在营养学研究和营养保障体系的创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赢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科技工作者,除利用土法创造了打击敌人的种种手段之外,还运用现代科技知识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
战争期间的科学家,不仅运用科学创造着种种战胜敌人和保障自我的新手段,而且在战争的艰苦条件下,为了全人类持久的幸福与未来,坚持不懈地努力,推动和发展着科学。王淦昌在贵州的大山里,继续着物理学基础理论的中微子研究;西南联大的师生,在敌机轰炸下的简陋教室中,坚持着高质量的教学和科学前沿的理论探索;列宁格勒全苏植物培育研究所的科学家在德军的重重包围中誓死保卫种子并设法开展研究,即便是在断粮的情况下,有些人直到饿死也没有动用一粒种子充作食粮。
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科学共同体同人,像盟军的战士们一样,相互之间展开了密切的支援与合作。无论是在曼哈顿工程中,还是在雷达、计算机、航空等诸多领域,我们都可以看到来自反法西斯阵营的不同国家的科学家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紧张而有序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在他们当中,我们看到了吴健雄、钱学森、蓝天鹤、周培源等中国科学家的身影,看到了班威廉、林迈克、马海德、白求恩、柯棣华、罗德米尔克等各国优秀的科学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中国科学家沈同在康奈尔大学的老师和同学自发地捐献维生素给在中国前线从事营养学研究的友人,希望能以此助力他的研究,或者在必要的时候,“哪怕能拯救几个中国士兵或民众的生命”。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更是跑遍了抗战时期遍布大后方的各个研究机构,他在向中国科学界提供着力所能及的援助的同时,又将中国战场上出现的紧急研究课题和重要研究成果迅速传递给他的欧美同行,他高兴地看到“中国科学家取得了大量的成就,其中一些正在被盟国所利用着”。
反法西斯战争中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不但在助力盟国军民赢得这场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深刻改变了战后世界历史的进程。大量军事研究和后方保障的研发成果,被运用到战后重建与经济发展当中。从原子能到宇宙航天,从新型材料的开发到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从微电子到计算机等,科学技术活动在诸多领域中广泛展开。在战时的密切合作中壮大起来的科学共同体,战后继续巩固着其业已形成的机制,受到社会高度认同与关注的科学在与社会的互动中以大科学的姿态开始了新的征程。
反法西斯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科学,也强化了其伦理和道德指向。为维护正义,反对邪恶而战的科学家,不但在战时像战士一样拿起科学的武器投入战斗,而且以科学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意识,审视科学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参与曼哈顿工程的科学家在制造出原子弹之后,以集体的名义呼吁决策当局对待原子弹的使用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伴随着战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科学技术极其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对科技风险的防范也要求人们呼唤科学活动中的道德水准,强化科学家与工程师的良知和社会责任。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面对变幻的世界风云,本书的作者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回顾和揭示反法西斯战争中各个战场上的科学家,再现他们曾怎样以科学的力量助力维护正义的人们扫除横行一时的法西斯阴霾,并以高尚的理性和人格力量推动着科学的车轮行进在维护人类福祉的正确轨道上。愿他们的功绩为人们所铭记,愿他们以不屈的奋斗所赢得的和平,为千秋万代所珍惜!
杨舰,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主要为科学技术史、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中日科学技术的交流比较研究、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的关联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