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从被孤立到受欢迎:帮孩子走出社交排斥的困境 【以】雅尔·亚伯拉罕

書城自編碼: 415904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親子/家教素质教育
作者: [以]雅尔·亚伯拉罕
國際書號(ISBN): 9787111789581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6.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范怨武讲透中医基础理论(全2册,中医临床医生范怨武历经四年精心创作)
《 范怨武讲透中医基础理论(全2册,中医临床医生范怨武历经四年精心创作) 》

售價:HK$ 118.8
四海资身笔一枝:唐寅的书画人生【全球33家顶级机构珍藏,全景展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艺术世界】
《 四海资身笔一枝:唐寅的书画人生【全球33家顶级机构珍藏,全景展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艺术世界】 》

售價:HK$ 184.8
50岁后的家庭生活:中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家务劳动与孩童照料
《 50岁后的家庭生活:中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家务劳动与孩童照料 》

售價:HK$ 140.8
《正义论》导读 壹卷Yebook 理解《正义论》关于哲学、科学、社会、历史和人类未来的批判性思考
《 《正义论》导读 壹卷Yebook 理解《正义论》关于哲学、科学、社会、历史和人类未来的批判性思考 》

售價:HK$ 90.2
万物皆有时:中世纪的时间与生活
《 万物皆有时:中世纪的时间与生活 》

售價:HK$ 96.8
英特纳雄耐尔——《国际歌》的诞生与中国革命
《 英特纳雄耐尔——《国际歌》的诞生与中国革命 》

售價:HK$ 184.8
心悦读丛书·善与恶的距离: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学
《 心悦读丛书·善与恶的距离: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学 》

售價:HK$ 74.8
崇祯七十二小时  大明王朝的最后时刻【万有引力书系】
《 崇祯七十二小时 大明王朝的最后时刻【万有引力书系】 》

售價:HK$ 85.8

編輯推薦:
1.开创性的家庭治疗师写给父母与教师的一份社交排斥干预方案和一套社交技能训练分步指南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社交排斥问题,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2.从孩子自身、父母家庭、同龄社群、教师学校等四大维度给出社交孤立的系统解决方案,重建孩子的社交能力与社交环境。
3.情绪遥控器、五步自我控制模型、侮辱与反应之轮等小工具帮助孩子正确理解自己的社交反应模式,手把手教你进行孩子的社交训练。
4.一个孩子在同伴中的地位和被排斥的经历不应该成为他的命运,我们有能力也有责任去改变社交排斥!
內容簡介:
这是一本关于支持和保护儿童与青少年免受社交排斥的开创性手册,旨在帮助教育者以及家长处理儿童与青少年所面临的社交排斥问题。作者雅尔·亚伯拉罕作为一名拥有三十年经验的教育心理学家和家庭治疗师,在本书中提供了一种既全面又可操作的干预模式,同时配有社交技能训练过程和分步指南,并提供了科学而有效的实践工具。在本书中,读者还将学到:如何发展和强化孩子的社交技能;如何建立并持久维护社交关系;如何营造没有社交排斥的课堂氛围;如何运用共情训练作为有效的干预方案;如何在家中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可以说,这本书是家长和专业人士在孩子社交技能提升与发展方面的教育“灯塔”,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交排斥问题,帮助孩子摆脱社交困境,更好地成长。
關於作者:
雅尔·亚伯拉罕 (Yael Abraham)
教育心理学专家和开创性的家庭治疗师。作为解决儿童与青少年社交排斥问题和提升儿童与青少年社交技能领域的开创者,她拥有超过三十年的经验,并就该主题发表了多篇学术文章。她开发了独特的社交干预与训练模型,用于帮助那些面临社交困难的孩子。她的著作已被翻译成俄文、阿拉伯文、英文、中文等多种语言出版,甚至还出版了盲文版本。

托德老师
本名郭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学博士。拥有十余年心理咨询经验,临床咨询时数超过5000小时。心理学科普平台“托德学院”创始人,儿童与青少年问题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丁香医生签约育儿课程导师,畅销书《超实用儿童心理学》《点燃孩子的学习动力》作者,《童年最重要的事》(合著)作者。
吴璇
有方心理高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毕业于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新广行风热线特邀心理专家。
目錄
译者序?致每一位孤独的孩子,和每一位愿意伸出手的大人
引?言?社交排斥如何影响早期记忆
第一章 社交排斥现象
社交排斥领域的理论方向 / 005
如何确定初始治疗干预的焦点 / 007
第二章 针对孩子个体干预的框架
第一阶段:观察并理解孩子周围的社交环境 / 015
第二阶段:聚焦观察孩子与同伴间的社交互动情况 / 031
第三阶段:探究孩子在社交情境中的内心体验 / 035
第四阶段:评估孩子的社交技能 / 043 第五阶段:为孩子制订个性化的干预计划 / 062
第三章 治疗性小组
小组干预对被排斥孩子的益处 / 078
小组干预的框架 / 080
对小组干预内容的设计 / 082
评估指标 / 106
第四章 对社交排斥的敏感性
拒绝敏感性是如何形成的? / 115
如何诊断拒绝敏感性? / 116
区分拒绝敏感性与社交焦虑 / 119
对拒绝敏感性治疗中的三个关键点 / 120
第五章 教育者与班级
班级或小组作为系统的概念 / 129
群体排斥与“替罪羊”的形成 / 131
教育者在预防和应对社交排斥现象时的角色 / 140
第六章 对父母的治疗与指导
被排斥孩子的父母复杂的情感体验 / 166
养育的发展性特征与代际传递 / 170
家校沟通会议:父母与班主任或心理辅导员的协作 / 183
父母行动指南:帮助孩子摆脱社交排斥的具体措施 / 186
第七章 社群干预
对社群干预的描述 / 198
干预计划的三个阶段 / 206
家长的参与 / 215
第八章 促进社交发展小组
社交排斥作为权力的表现 / 224
排斥现象的应对规程 / 226
班级干预计划:应对社交排斥 / 227
来自心理学家/心理辅导员的支持 / 232
长期跟踪干预 / 235
结论 为自己赢得朋友 / 24
內容試閱
社交排斥如何影响早期记忆
无论是小学、初中或高中,谁不记得班上那个被排斥的男 孩或女孩呢?包括在我们的青年社团和朋友圈里,我们大多数 人都记得他们的名字,可能也记得他们的姓氏、长相,甚至有 时还记得他们的家庭是什么样的。回忆一下,我们可能还记得 发生在那些“被排斥的孩子”身上的故事:孩子们如何欺负他 (她)、嘲笑他(她),以及他(她)是怎样回应的,并且做了什么。
“我一直是个温和还有点害羞的孩子,从未打过任何人,甚 至从未对别人大声说过话。六年级之前,我的社交生活还算顺 利——我按自己的方式做事,没人欺负我,也没人打扰我。但 我记得,当我高中转学到另一所学校的时候,有一堂课上老师 给我们读了一则关于一个软弱男人的故事。接着一个女生说道:‘你是说像史蒂夫那样软弱吗?’整个班级哄堂大笑,而老师也 在微笑。从那时起,我就成了全班的笑柄。同学们开始肆无忌 惮地欺负我,尤其是有一个男孩,每天都打我,还嘲笑我不敢 还手。只有当我再次转学后,欺凌才停止。我当时就觉得,至 今也依然认为,是那个微笑的老师给了孩子们伤害和欺负我的 正当理由。我至今都无法忘记他那个微笑。直到现在,每当我 在学校看到我的学生时,我会特别关注那些安静、温柔的孩子, 觉得有必要去保护他们。”(史蒂夫,35岁,高中教师)。
我们所描述的那些被排斥的经历,无论是排斥他人还是被 他人排斥,都生动且深刻地储存在我们的记忆中。这些记忆充 满细节,往往包括颜色、气味和各种各样的感受。
“我记得二年级时有个叫丹尼尔的男孩,他和其他孩子不 太一样。他个子很高,每次课间休息时都会吃一根黄色的、熟 过头的香蕉。他没有朋友。班上的孩子们喜欢惹他生气,因为 他一生气就会咬自己的手掌并尖叫。孩子们会不断地逗他,直 到他发出尖叫。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们画了一幅画,在上面写着 ‘驴子丹尼尔’。令我感到惊讶的是,过了这么多年,他竟然是 我在那段时间里所有同学中唯一记得名字的孩子。”(乔纳森, 65岁,高校讲师)
这里似乎存在一个悖论——当时那个被排斥的孩子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然而许多年后,他(她)却在我们的记忆中占 据了如此重要的位置。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记得我家隔壁曾经住着一个和我同龄的孩子,但他没有 和我们一起去上学,而是去当了搬运工。每当他从我们身边经 过时,孩子们都会嘲笑他,朝他扔石头,还喊着‘疯子汤米’。 他会跑开,有时也会停下来向我们扔石头回击。”(尼克,75岁, 现为志愿教师的退休人员)
在一篇2024年发表的关于“学校早期记忆”的论文中,心 理学家阿洛斯(Aroas)研究了发生在学校环境中的某些事件对 学生的心理、行为和自我形象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有时这种影 响比我们想象得更加深远。在这个实验中,被要求回忆学校经 历的成年人,经常会提到一些对自己的人格有塑造性和创伤性 的经历(McDougall et al.,2001)。这些经历带来的变化,很 有可能成为这个人生活中的转折点。尽管这些事情已经过去了 很多年,但许多人在描述这些事情的时候,仍然会带入强烈的 情绪,回忆中的画面依然栩栩如生。用一个心理学名词来描述: 这些记忆大多属于“自我定义记忆”(Self-defining memories)。 (自我定义记忆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那些塑造了我们是 谁、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以及我们如何应对生活的重要记忆片段。 它比一般的生活记忆更加会影响一个人的未来发展。——译者注)
根据辛格(Singer,2012)的说法,这些记忆通常非常鲜 明、生动,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另外一位心理学家皮利梅尔 (Pillemer,2001)认为,自我定义记忆并不是像历史记录那样静 静地存储于我们的脑海里,而是会持续影响我们的生活。当我们遇 到类似的事情时,这些记忆就会被激活,像回声一样在我们的脑海 中响起,让我们重新感受到它们的力量和意义。
“我记得有一个女孩,她来自一个贫困家庭。她总是被别人 忽视,也总是被边缘化。她很爱哭,也特别敏感。我记得有一 次她的妈妈来学校,之后所有的孩子都嘲笑她。这个女孩学习 成绩不好,很少做作业。我还记得老师们因为她没做作业而辱 骂她,似乎老师们也在排斥她。这段记忆对我成年后的人生影 响很大,也塑造了我今天的样子。我对那些在社交中被排斥的 孩子特别敏感,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立即站出来帮助他 们。在每年开学的家长会上,我都会特别强调,学校的社交环 境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在我的课堂上,绝不允许发生任何形式 的社交排斥。我一直记得那个女孩,她的样子常常浮现在我眼 前。”(索菲娅,35岁,教师)
这些年来,我为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艺术治疗师、中 小学辅导员、教师以及幼儿园教师团队举办了很多场以“社交 排斥”为主题的工作坊。我发现,我们可以把大脑中对被排斥 的男孩或女孩的记忆看作是“自我定义记忆”。许多参与者表示,他们对曾经被排斥的孩子,心中仍然感到内疚或羞愧。他 们还表示,这段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选择从事教育或 治疗工作的决定。有些人甚至提到,在遇到类似情况或场景时, 对那些被排斥孩子的记忆还会不时地浮现在脑海中。
“我记得四年级有一个女孩,名字叫丽贝卡。她是深色皮 肤,比班上其他孩子都高。班里的孩子都远离她,说她身上有 异味,还说她身上有虱子。没有人愿意和她做朋友,她上课时 总是一个人坐着。有一天,老师问哪位同学愿意和她坐在一起, 但没有一个人愿意。最后,班里一个很受欢迎的孩子举手,说: ‘老师,她很臭,根本没办法和她坐在一起。’全班哄堂大笑。 我记得她当时哭了起来,冲出了教室。没有人为她挺身而出, 包括我自己。直到今天,每当我看到有同样遭遇的孩子时,我 都会感到担忧,并尽力确保没有孩子像她当时那样感到被孤立。 我总是想起她,自问为什么当时要和其他孩子一起嘲笑她。我 感到很内疚。”(汉娜,45岁,心理学家)
此外,那些拥有过被拒绝和排斥的屈辱经历的参与者强调, 那段记忆是多么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脑海中,并且直到今天, 仍然影响着他们作为成年人的行为和处事方式。
“直到今天,我还会问自己,我那时候到底缺什么?为什么 他们不愿意和我做朋友,为什么要远离我?他们对待我的样子,就好像我根本不存在一样。如今,作为一名校长,我看着班里 的女孩们,心里想,我要让你们都成为‘女王’,就像是把小时 候的我重新养一次!我对自己,也对学生们承诺,我绝不会让 在我小时候的遭遇再次发生。我看着我的女儿和儿子,他们那 么可爱,又那么惹人喜爱。他们还很小,但我最大的恐惧就是 他们会像我一样受苦。我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有时候,我看 着他们,尤其是我的儿子,会想,也许他也有机会成为班上的 ‘王’。”(伊丽丝,41岁,校长)
在我多年的教育心理学实践中,我常常遇到家长、教师、 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在面对社交排斥时所表现出的无助感。很 多时候,“无计可施”的感觉占据了主导地位。许多人会说:“这 就是世界的规律,总会有人被排斥。如果不是这个孩子,那也 会是另一个孩子。” 这本书是过去二十年间,我们在“社交排斥”领域深入和 全面的治疗实践的成果。本书的目的在于,为教育从业者和心 理工作者的这种无助感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同时告诉大家无论 从个体着手还是从群体着手,我们对这些孩子进行干预是完全 有可能的,继而鼓励那些教育工作者和治疗师对社交排斥进行 更有针对性和系统化的干预。我坚信,一个孩子在同伴中的地 位和被排斥的经历不应该成为他的命运。我们有能力,也有责 任去改变这种状况。
这本书共有八章。第一章,我介绍了社交排斥这一现象。 第二章到第七章,我详细讲解了多年来我所开发的各种干预和 缓解社交排斥的方法。在第二章中,我提出了一种针对被排斥 儿童的个体化工作框架,重点是帮助孩子发展社交技能。这是 我开发的第一个治疗工具,许多治疗师已经采用了这一方法, 并与我分享了他们的成功案例。第三章,我将介绍我开发的另 一种治疗工具——一个包含十二次小组干预活动的模型,专为 那些在社交适应方面有困难的孩子而设计。这一小组干预模型 已经在多个教育机构中被成功实施,甚至成为学校社交治疗师 的常用工具。第四章,我讨论了“拒绝敏感性”这一概念—— 这是遭遇社交排斥的孩子的一种独特特征。第五章,我探讨了 班主任针对被排斥的孩子所在班级或小组所进行的工作。第六 章涉及与被排斥孩子的家长开展的指导性治疗工作。第七章, 我介绍了社区工作,这种方法结合了多种干预方式,包括与学 校、教师、家长、班级以及被排斥孩子的整合性合作。第八章 讨论了社交排斥中最为痛苦的极端形式——社交孤立。这一章 介绍了一个创新的干预方案,该方案已经在多个学校成功实施。 最后是对全书的简短回顾和总结。
我要感谢“希伯来心理学”(Hebrew Psychology)网站,他 们在2011至2013年间发表了我的第一批文章,其中部分内容成 为本书的基础。读者的反馈让我认识到关于社交排斥的书面材 料的需求,并鼓励我撰写和出版了这本书。
感谢多年来我的许多学生以及接受我辅导的人们,你们将 各种干预方法应用于实际,并向我证明,总能找到更有创意的 方法来摆脱孩子被排斥的处境。感谢我最爱的孩子们——尤瓦 尔、诺亚和博阿兹,你们是我的骄傲和喜悦之源,也是我人生 中最伟大的成就。感谢尤里,我的挚爱和最好的朋友,感谢你 阅读了本书的手稿,并从我职业生涯初期到本书出版的整个过 程中,一直支持并相信我。
最后,衷心感谢我的患者们,你们向我分享了被排斥的 痛苦,并让我有幸见证、陪伴甚至帮助你们在社交适应过程中 成长。
注:本书中所有患者的详细信息均已作修改,以保护他们的隐私。

译者序 致每一位孤独的孩子, 和每一位愿意伸出手的大人
当我们第一次读到这本书的英文原稿时,几乎是带着激动 的心情一口气读完的。作为长期在教育与心理支持领域工作的 我们,这本书更像是一道照进现实的光,带来了一种久违的希 望——它不是在讲大道理,而是手把手告诉我们如何帮助遭遇社交 排斥的孩子:如何做,怎么做,从哪里开始做。完成翻译后,我 们还时常想——如果我们遇到的大部分心理学读物都是这样的 品质——那将会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
在信息洪流淹没思考力的今天,我们太需要一本“脚踏实 地”的书了——书中每一种理论都有方法支撑,每一个方法都 能立刻落地实施。对于无数正在一线工作的教育者和父母来说, 这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给社交困难的孩子的一本 “解构 和关爱指南”。它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操性,让我们一次次 有那种想让全国老师和所有父母都来读它的冲动!我们甚至迫 //?III 不及待地想把它推荐给身边的校长、班主任、心理老师和家长 朋友们——“请你们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并且把它用在孩子们 身上!”
我们曾认为,交朋友和建立友谊是孩子们童年天经地义的 事。但身处这个变化飞快的AI时代,连成人的大脑都来不及适 应,更何况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与青少年!角色转换太快、评 价系统太残酷、网络暴力太隐蔽、面对面的活动太稀缺……而最让人揪心的,是那些“被排斥的孩子”,他们仿佛在社交的洪流中被 困在一个个透明的泡泡里,看得见别人,却无法靠近别人,仿佛被无声地隔离了。
正因如此,我们深知这本书的价值不止在于帮助孩子。它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重新理解“教育”这个词本来的含义:不 是传递知识,而是守护人性。在AI可能替代许多行业的今天, 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支持和理解,将成为这个时代最稀缺、最 不可替代的能力。如果一个教育工作者所提供的是“情绪价 值”“共情联结”以及“社会融合”,那么我们相信,他或她的 付出将永远不会被遗忘。
这不仅是一本写给孩子的书,更是一本写给所有大人的书。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想起那些坐在角落里的孩子, 那些在班级中始终无法融入的小小身影,那些因为一句嘲笑就 彻夜难眠的弱小灵魂。我们也想起了那些曾一次次失败却不肯 放弃的教育者,他们不被理解,不被支持,却依然努力撑起孩子们的世界。
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也收获了许多来自身边伙 伴的温暖支持。特别感谢我的助理郭秋彬在翻译、校对过程中 的细致与专注,他帮助我们反复斟酌翻译语言,让每一个词句 都更贴近孩子与教育者的真实心声。同时,还要感谢出版社 的各位编辑老师,是他们的敏锐眼光和努力付出,才让这本 重要的书得以走进中文世界,成为我们共同关怀孩子的力量。 有了他们的帮助,我们才能把这本书郑重地献给——
那些曾经在童年里被排斥过、误解过、伤害过的孩子们,
也给那些愿意回头多看一眼,并坚定选择伸出手的大人们。
你不是一个人,永远不是。
译者 托德老师、吴璇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