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夏天,正值研究生二年级的我,加入了IBM“青出于蓝”(IBM Extreme Blue)暑期实习计划。在那里,我有幸第一次接触到了信息可视化技术。在此之后的20年时间中,无论是在IBM中国研究院担任研发工程师,还是在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抑或是毕业后担任美国IBM T. J. Watson 研究院的研究员,再到现在成为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教授,我从来没有间断过对信息可视化理论及技术的研究工作。自2016年起,我开始在上海纽约大学及同济大学分别面向计算机及数据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及设计专业的研究生讲授“信息可视化导论”课程,先后有数百位同学选修了这门课。伴随教学的推进,团队中越来越多的老师们加入了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的内容也在学生的建议当中不断调整、打磨,逐渐形成了本书目前的主要内容。书中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信息可视化基础知识,即第1~5章,系统地介绍了从数据分析、到设计准则、再到评估方法的相关基础知识;第二部分为面向不同数据类型的可视化方案,即第6~11章,介绍了针对不同数据类型的经典的可视化设计及布局方法。整体而言,这本书适用于信息可视化的初学者。全书凝结了整个教学团队过去近十年的本科及研究生教学经验,很多知识不仅源自领域中的经典论著,更来源于本书的编著人员对相关知识的集中梳理及高度总结。例如,第3章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基本设计准则,作者在整理了领域中的诸多论著后,系统性地将可视化的设计定义为一个优化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梳理总结了领域中相应的可视化设计准则。与现有的数据可视化书籍相比,本书聚焦于“信息可视化”这一数据可视化的重要分支,在介绍可视化技术的同时(面向计算机专业),也注重对可视化设计规则的讲解(面向信息设计专业)。为了便于学习者掌握重点、进行课后复习,在每一章的最后还添加了对应的练习题。为了方便教学,本书提供了配套的电子课件、教学大纲等资源,读者可以在本书的官方网站(https://visbook.idvxlab.com/)上找到对应的下载链接。本书从开始编写到最终完稿前后历时三年,经过了三批次学生的系统修改与迭代。特别要感谢我指导过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们,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将很难完成这本书的编著。我也深知这本书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们愿意随时接受读者的批评与指正,也希望大家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完善本书。最后,谨以此书献给曾经在同济大学“智能大数据实验室”中挥洒青春与汗水的老师与同学们,这本书也见证了实验室师生砥砺笃行、不断奋进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