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部落:文化本能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
》
售價:HK$
86.9

《
匹配
》
售價:HK$
86.9

《
ETF投资 低利率时代财富进阶必修课(普通人躺赢的投资方法,领先一步学会ETF投资,早日赢得财富自由
》
售價:HK$
75.9

《
肩部康复训练 损伤预防 评估与恢复(修订版)
》
售價:HK$
107.8

《
速写随手画 临摹训练素材集
》
售價:HK$
61.4

《
女性的奥秘
》
售價:HK$
85.8

《
理解人性:成熟不是看懂事情 而是看透人性 任何事件中 都别低估人性的影响
》
售價:HK$
61.6

《
看见情绪价值2(做个情绪自由的成年人 不要和别人一起欺负自己,你的情绪比全世界的期待都重要)
》
售價:HK$
54.8
|
內容簡介: |
《古文献学简纲》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学著作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文献学知识体系。主要内容包括“文献与文献学”“文献目录”“文献校勘”“古籍版本”“文献辨伪与 辑佚”等五章,分别涵盖了文献与文献学简史、目录学、校勘学、版本学、辨伪学和辑佚学等文献学的基础知识板块。本书反复斟酌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对文献学基础知识、古 文献及文献学流变情况以及历史上的文献学重大成果等,都作了提要钩玄式的讲解。讲义框架合理,要言不烦,语言雅洁,足资教学与研究之用。
|
關於作者: |
贾二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古文献学、中国古代史及古代民俗的教学与研究。著有《清代版本图录》(合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唐宋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等。
|
目錄:
|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
一、 关于文献学
二、 古代文献与古文献学
(一) 古人的文献概念
(二) 古文献的种类
1. 古籍
2. 甲骨、金文
3. 简牍帛书
4. 石刻
5. 敦煌吐鲁番文书
6. 明清档案
三、 古文献学
第二节古文献学的历史发展
一、 先秦两汉的文献学
(一) 孔子修六经
(二) 刘向、刘歆父子的文献整理
(三) 郑玄整理群经
二、 魏晋至隋唐的文献学
(一) 四部分类目录的产生与确立
(二) 校勘之学的进步
(三) 注释体裁的扩展
(四) 文献辨伪的初兴
三、 宋元明的文献学
(一) 私家目录的兴起与目录内容的拓展
(二) 校勘之学的日趋成熟
(三) 疑古精神的高涨与辨伪之学的精密
(四) 文献范围的扩展
(五) 文献辑佚与史料考异学的发展
(六) 版本学的萌芽
四、 清代的文献学
(一) 文献整理和传统图书分类目录的集大成
——《四库全书》与《四库全书总目》
(二) 校勘之学的发达
(三) 版本之学的兴盛
(四) 辨伪的成熟
(五) 规模空前的辑佚
(六) 清人在古文献学上的贡献
五、 百年来的文献学
(一) 古文献学理论体系的创立与不断完善
(二) 古文献领域的扩展
(三) 辨伪学的巨大成就
(四) 校勘学理论的成熟
(五) 古籍版本学研究的系统化
(六) 文献注释的新格局
(七) 古文献的标点和索引
(八) 古文献的数字化
1. 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
2. 一切传世文献电脑化资料库
3. 《文渊阁四库全书》及《四部丛刊》电子版
4. 中国基本古籍库
5. 汉籍全文检索系统
6. 国学宝典
第三节古文献学与相关学科
一、 古文献学的分支学科
(一) 目录学
(二) 校勘学
(三) 版本学
(四) 辑佚与辨伪
(五) 注释与索引
二、 古文献学的关联学科
(一) 金石学、简帛(牍)学与敦煌吐鲁番学
(二) 语言学、古代文学与历史学
(三) 其他第二章文献目录
第一节古籍目录
一、 《汉书·艺文志》的六分法与《四库全书总目》的
四分法
(一) 《汉志》的分类
(二) 《四库提要》的分类及其类目简析
1. 经部
2. 史部
3. 子部
4. 集部
(三) 《提要》与《汉志》的主要异同
二、 四部分类法与新分类法
第二节文献目录的类型和内容
一、 目录的类型
(一) 公藏书目
(二) 私家书目
(三) 史志目录
二、 目录的内容
(一) 篇目和书目
(二) 书名
(三) 卷(篇)数
(四) 著(撰、作)者
(五) 版本第三章文献校勘
第一节古籍的错误
一、 古籍的致误
二、 古籍的错误类型
(一) 误(讹)
1. 形近而误
2. 字形的其他错误
3. 音同音近而误
4. 误改而误
(二) 衍
1. 形似而衍
2. 因字义同而衍
3. 因不明文义而衍
4. 注文误入正文而衍
5. 因误据他书而衍
(三) 脱
1. 因原书缺损而脱
2. 因重文而脱
3. 因上下文而脱
4. 正文误入注文而脱
5. 因误删文字而脱
(四) 倒
1. 因上下字句关联而倒
2. 因错简错叶而倒
3. 因不明词义文义乙正而倒
4. 因误乙正而倒
第二节校勘学的基本方法——校法四例
一、 前人的校勘方法与“校法四例”的产生
二、 底本与对校本
三、 校法四例
(一) 对校
(二) 本校
(三) 他校
(四) 理校
四、 从事校勘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校勘记
一、 校记的体裁
(一) 随文
(二) 卷末
(三) 篇末
二、 校记的撰写
(一) 校记的内容
(二) 校记的体例
三、 校记的作用第四章古籍版本
第一节概念术语与工具书
一、 几个概念
(一) 古籍与古籍版本
(二) 版本与善本
二、 常用术语
(一) 刻书系统
(二) 书册形制
(三) 版式
三、 工具书
第二节版本鉴别
一、 版本鉴别的依据
二、 唐五代刻本及其鉴别
三、 宋辽金刻本及其鉴别
(一) 宋浙本及其鉴别
(二) 宋建本及其鉴别
(三) 宋蜀本及其鉴别
(四) 辽、金刻本及其鉴别
四、 元刻本及其鉴别
(一) 元浙本及其鉴别
(二) 元建本及其鉴别
(三) 元平水本及其鉴别
五、 明刻本及其鉴别
(一) 明前期刻本及其鉴别
(二) 明中期刻本及其鉴别
(三) 明后期刻本及其鉴别
(四) 明建本及其鉴别
六、 清刻本及其鉴别
(一) 清前期刻本及其鉴别
(二) 清中期刻本及其鉴别
(三) 清后期刻本及其鉴别
七、 活字本及其鉴别
八、 伪本及其鉴别
第三节版本目录
一、 综合性版本目录
二、 善本书目
三、 版本源流
(一) 版本题跋
(二) 藏书志
(三) 善本提要第五章文献辨伪与辑佚
第一节文献辨伪
一、 辨伪的必要
二、 伪书出现的原因
(一) 托古传道
(二) 邀赏牟利
(三) 争胜嫁祸
(四) 避禁避嫌
三、 伪书集中产生的时期
四、 伪书的种类
(一) 全部伪
(二) 部分伪
(三) 内容不伪而书名伪或作者伪
(四) 版本伪
五、 辨伪方法
(一) 前代无著录
(二) 前代有著录但久佚
(三) 今本来历不明
(四) 题某人旧撰不确
(五) 今本与前人引真书原本不符
(六) 书中记事在著者身后
(七) 有部分伪则全书须鉴别
(八) 书中记事与事实相反
(九) 两书矛盾
(十) 文体及文句
(十一) 社会发展
(十二) 思想渊源
六、 伪书的价值及利用
第二节文献辑佚
一、 辑佚的涵义
二、 辑佚的现实意义
三、 辑佚方法和要求
(一) 确定范围
(二) 明确体例
(三) 文字校勘
后记
|
內容試閱:
|
一、 关于文献学
“文献”一词,今人的解释已相当宽泛,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根据此定义,不仅传统的纸本载体,以及纸产生以前的竹木简牍、帛书这些习惯上归入文献范围内的记录文字内容的载体形式属于文献,而且历代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出现的摄影作品、影视胶片、录音磁带、电脑磁盘等,均属文献。如果作为一门学问,这不仅有失于学科内容过于宽泛、过于综合,而且有的内容与人们所理解的一般文献学相距甚远。作为课程名称中的文献,与上述定义名实并不完全相符,我们要讲的只是传统意义的文献,即古代以纸载体为主的文献。
文献学作为一门学问,确实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根据前人的说法,可以上溯到孔夫子的时代,所谓孔子修“六经”者就是。至少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大规模整理国家藏书,就是作为学问在做,当时叫“校雠”。从那时以来,从事这门学问者代不乏人,其作为一门学问不断有所发展,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的方法和规范,尤其是在清代,在乾嘉考据学的推动下,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可是其真正具有“文献学”的名称,应当说历史并不算长。近代受西方学术影响,一些传统学术被冠以“××学”之名,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分别是字书、韵书、训诂,这是传统的称呼。近代学术大师梁启超应是最先提出“文献学”这一概念的学者之一,20世纪20年代,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初史学之建设》一节中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含义不是太清晰,应是指史料学,最多也只是所谓文献考证。比他稍晚,郑鹤声、郑鹤春所著《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是文献学开山之作,内容包括古籍的分类、目录、校勘、编纂、翻译、版本、印刷等章。虽其范围、分类与今天的理解并不完全相符,也未必很恰当,但确实是按照一门学科在论述。
文献学真正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门独立学科,时间则更晚。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毛泽东对于古代典籍有着浓厚兴趣,尤爱读史,提出要标点整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籍。这本身确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近代以来第一次动员国家的力量,大规模地校点整理古籍。当时主要是一批从事历史学的学者参与此事,他们在工作过程中感觉到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前辈学者从小接受传统儒家学说教育,而经书学习是最基本的内容,其中就涉及文字校订方面;他们对于古代学术整体上也比较熟悉,而新式学校教育在这一方面存在缺陷。到20世纪50年代末,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翦伯赞等几位教授首先建议,为培养专业人才,应当创立文献学专业。随后于1959年率先在北京大学创立了国内第一个古典文献学本科专业。因专业需要,须开设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等基本课程,而这些课程当时都在中文系,因此把这个专业归于中文系,从属于汉语言文学学科,也按中文系学生要求招生,是为该专业的由来。
“文革”以后,恢复高考招生制度。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华中师范学院从事文献学的老一辈学者张舜徽先生提出招收文献学研究生。因其本人是历史系教师,而当时体制下无法在中文系招生,于是从历史专业角度出发,又在历史系设置了历史文献学专业。从此形成古典文献、历史文献两个专业并存的局面。由于历史原因,古典文献学归属中文学科,历史文献学归属历史学科,所以一般也就理解为古典文献的研究整理对象是语言文学方面的典籍文献,而历史文献主要是历史学科中作为史料的文献。应当说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或者说是一个误区,是相当偏狭的,原本翦伯赞提出时是说:“设置这个专业的目的是培养整理中国文化遗产的人才,主要是整理中国古典文学、史学、哲学方面的文献。”(《从北大古典文献专业谈到古籍整理问题》,《光明日报》1959年7月17日)因此,上述对文献学的这种人为划分可以说是曲为之解。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国内高校,设置古典文献学的要多于设置历史文献学的。
其实,就文献学本身来说,这是一个很宽泛的学科,研究内容很广,应有古今之别。这一学科名称,最早其实也是单指古代文献。以古代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从研究方法上很难区分古典文献与历史文献,其实翻看若干年来出版的作为教材的有关著作,以及两个学科的课程设置等,实在也差不多。过分强调学科差别,很容易造成培养上的误区,如现在中文专业、历史专业的学生,在使用古文献时,往往会出现一些由于专业区分造成的失误,即使是培养出的文献学人才,也常有这方面的问题。
其实学界早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关于学科问题也曾有过讨论,但尚没有达成一致认识。目前仍保留了古典文献、历史文献并存的局面。对于学科来讲,这种局面的存在不一定就是合理的,下一步怎么办,还要看学科发展,还需要有认识上的统一。学界有人提出建立“中国古典学”,有一定的合理性。目前不需要太多的争论,可以采取暂时搁置的办法,但培养时还是需要注意可能存在的不足和偏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