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探古论金--曾侯乙青铜器工艺图解
》
售價:HK$
437.8
《
死亡与右手(修订译本)
》
售價:HK$
63.8
《
东方美学口袋书 华夏青铜
》
售價:HK$
43.8
《
初识密码学
》
售價:HK$
140.8
《
政策与对策 宋代政治史探索 大沨丛书009
》
售價:HK$
94.6
《
美国货币与财政史(1961-2021)
》
售價:HK$
118.8
《
中华后土文化·万荣后土祠卷
》
售價:HK$
184.8
《
植梦花园:从游走世界到回归故乡的园艺旅程
》
售價:HK$
96.8
編輯推薦:
本书是一次对“活着”的深刻追问。
当碎片化信息淹没日常,我们成了自己生命的局外人。奥格登的这本书把精神分析从诊室带回生活现场,提醒我们“活着”不是状态,而是需要不断练习的能力。
奥格登以温尼科特、比昂为镜,重写精神分析的坐标:从解释转向体验,从“理解”转向“成为”。他强调“未被活过的经验”——那些在焦虑、倦怠、麻木里被放过的瞬间——正悄悄掏空当下。通过温尼科特与比昂的理论,他示范如何在对话、写作、独处中重启真实体验:先允许自己被看见,再允许世界重新发生。在算法替我们思考的时代,这本书提供了一条逆流之路:回到身体、回到呼吸、回到“我与你”之间那片尚未命名的空地,让每一次相遇都成为刷新自我与世界的契机。
你会在字里行间,看见那些你未曾说出的自己——并找到回应的方式。
內容簡介:
本书以20世纪50~70年代唐纳德·温尼科特和威尔弗雷德·比昂引领的精神分析变革为背景,探讨了精神分析从“理解”到“体验”的重心转移,强调病人与分析师共同创造分析体验过程的重要性。作者认为,这种转移是精神分析从认识论维度转向本体论维度的范式变革,温尼科特的“悖论性思维”对这一变革贡献深远。书中创造性地重读了温尼科特的四篇论文,探讨了“活着意味着什么”这一核心主题,关注语言初萌时的心理转化,认为意义是在当下真实创造出来的。全书共九章,涵盖临床实践中的本体论、存在的悖论、无意识的重新构想、分析中的关系回馈、身体的鲜活体验、语言象征的转化等多方面内容,最后以给年轻写作者的信作结,表达书写过程也是创造生命的理念。
關於作者:
托马斯·H.奥格登(Thomas H. Ogden)博士
托马斯·H.奥格登是一位精神分析大师、杰出的医学专家。他的学术背景深厚,毕业于阿姆赫斯特学院、耶鲁大学医学院,并在旧金山精神分析协会完成了他的专业培训。他曾任职于伦敦著名的塔维斯托克诊所,担任精神科医师。目前,他担任精神科高级研究中心的联合主任,同时也是旧金山精神分析协会的教员,以及北加利福尼亚精神分析协会的督导师和分析师。
托马斯·H.奥格登著有13本关于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的书籍和3部小说。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25种以上的语言。他在精神分析领域屡获殊荣。2004年,他凭借卓越的学术成果荣获《国际精神分析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年度重要论文”奖。2010年,他因在精神分析临床、教学与理论研究方面的杰出表现,被授予Haskell Norman奖。2012年,他因对精神分析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Sigourney奖。2014年,他凭借在精神分析领域的终身成就,荣获Hans Loewald奖。奥格登现居旧金山,专注于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以及创造性写作的教学工作。
目錄 :
本书赞誉
推荐序
引 言
第1 章 认出我:临床实践中的本体论
第2 章 活着意味着什么:存在的悖论与中间经验的真实
第3 章 意义即世界:去构无意识
第4 章 那些未被活过的事:共时性、历时性与经验的重组
第5 章 如实返还:分析中的关系回馈与真实存在
第6 章 呼吸如起伏的鸟腹:鲜活的身体
第7 章 说出世界,说出我:语言象征的转化
第8 章 我一个人,但你也在:独处、在场与真实生命的展开
第9 章 鲜活的写作:给年轻写作者的信
致 谢
內容試閱 :
在20 世纪50~70 年代,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与威尔弗雷德·比昂(Wilfred Bion)引领了一场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的深刻变革。这场“革命”标志着精神分析的重心从原先强调通过增进自我理解以促成心理改变的学科,转变为一种由病人与分析师共同创造的分析体验过程。在其中,病人逐步获得了体验自身是一个真实而鲜活存在的能力。这一从“理解”到“体验”的重心转移,并非否定自我理解的价值;相反,当理解是源自病人与分析师共同经历的某些过去无法真正活出的生命时,它反而成为心理变迁的关键动力。在病人重新拥有那些“未曾活过的生命”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他们能感受到自己被真正地看见——不但作为此时此刻的自己,还作为那个正在成为的自己。这种“未曾活过的生命”,并不总是以无意识冲突、被压抑的欲望或幻想的形式出现,更常以一种内在的空虚和徒劳感呈现出来—— 一种仿佛从未真正活在自己生命里的体验。我将这场由“理解”向“体验”的重心转移,视为精神分析从认识论维度转向本体论维度的范式变革。本书第1 章将展示我在本体论精神分析方向上的临床工作路径。温尼科特与比昂所带来的这场精神分析革命,也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分析理论的多个维度。在这一进程中,温尼科特的贡献或许最为深远。他以独到的方式引入了“悖论性思维”。这种悖论构成了他一系列开创性概念的核心,包括过渡性客体与现象、潜在空间、游戏的体验、独处的能力,以及一切形式的创造性体验。作为回应,我也提出了对“无意识”与“分析时间”这两个核心概念的重新构想(详见第3 章与第4 章)。温尼科特的每一篇论文都以独具一格的方式重塑了精神分析理论。在本书中,我创造性地重读了他的四篇具有转折意义的论文。第2 章、第5 章、第7 章与第8 章中,我不仅在“阅读”温尼科特,也在某种意义上“书写”温尼科特——我试图延展他曾提出却尚未充分展开,甚至可能尚未意识到的思想脉络。在第8 章中,我进一步探讨“活着意味着什么”这一核心主题,聚焦于语言初萌之际所发生的心理转化。在这一阶段,意义并非从前语言状态简单转化为语言状态,而是在当下被真实地创造出来。全新的认知体验与情感状态由此诞生,一种截然不同的生命形式应运而生。本书最后以一封写给一位年轻写作者的信作结。在信中,我表达了on:在我们书写任何体裁的过程中,我们并非仅仅在记录生命,而是在参与创造生命。
2025 年3 月,我邀请意大利的朱塞佩·奇维塔雷斯(Giuseppe Civitarese)来华教学时,带他在上海南京东路漫步,聊起奥格登的精神分析作品在中国受到很多精神分析同行的关注。朱塞佩饶有兴致地说起,奥格登在2024 年刚出版了一部新作品,还把这部作品献给了他和安东尼诺·费罗(Antonino Ferro)。我当时很好奇,这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
之后,我在网络上查找奥格登2024 年出版的新书,发现是What Alive Means: Psychoanalytic Explorations(《活着意味着什么:精神分析的深度探索》)。阅读这部作品后,我注意到它源于奥格登 2019 年的论文《本体论精神分析:你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2021 年,我因督导研究需要采访美国关系精神分析代表人物之一的艾德丽安·哈里斯(Adrienne Harris),她向我推荐了奥格登的这篇论文,并称其极为重要。当时正值新冠疫情,活动较少,我便组织研究生翻译了这篇论文。在论文中,奥格登重新定义了精神分析的工作方式,即认识论的精神分析与本体论的精神分析。所谓认识论的精神分析,是以还原论为背景、以诠释为中心的精神分析传统;本体论精神分析,源于温尼科特、比昂等人为代表的流派,以“成为什么样的人”为核心,将精神分析的工作重新假设为启动每个人自身所蕴藏的生命种子,让我们成为所是之人,让我们发出所是的呐喊,让我们梦出所是的梦。
阅读时,我有种感觉:当代精神分析的发展正与人文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融为一体。虽然这样的思想在精神分析早期先驱(如荣格、费伦奇、赖希等学者)的著作中已出现,但它真正被精神分析主流逐步接纳的时间,却是在科胡特、温尼科特、比昂等学者的职业生涯的后半段。在这些学者的探索下,精神分析在摆脱对“意识理性之光照耀无意识黑暗”的执念后,重新让无意识的审美之光回归人类心灵。
在教学和督导精神分析取向案例时,我发现不少同行对精神分析理论和概念有深入理解,在工作中常以某些概念、术语思考和讨论个案,逻辑环环相扣、密不透风。这相比几十年前心理咨询刚在中国起步时,自然规范了很多,也进步了很多。但我却常常感受到人类存在的缺失——这里的“人类”,不仅指来访者作为人类的存在,也包括咨询师作为人类的存在。我认为任何心理咨询都不应如此,精神分析取向的工作更不应如此。精神分析工作,应当帮助来访者的心灵从“活在别处”回到“活到当下”。否则,咨询师的位置就像“死亡母亲”:虽然她身处此地,却又并不在此。这样的工作会让咨询场景陷入死寂而缺乏活力的僵局,或许几年下来,来访者会脱落,但来访者的付费已然消耗。这绝非咨询师应做的工作。这样的场景其实让来访者回到了缺乏生动想象或想象匮乏的病理场域。而奥格登、费罗、朱塞佩等延续荣格- 比昂临床思想的学者所提出的“第三方”(也可称为“场域”)中的遐想,正是带来生机的关键。在咨访双方的死寂场景中,正是这些生动鲜活的视觉图像、身体遐想乃至梦境的发展过程,使得那些未被言说的呐喊、未被梦到的梦境得以象征化表达。奥格登在本书中大量思考温尼科特的思想,发掘其未被言说的隐秘,为临床实践中生动鲜活的生命性提供了绝佳注解,也让我们得以发现温尼科特思想的新意义。
阅读此书时我虽饶有兴趣, 却因忙于组织翻译《科胡特文集》、《真相与无意识》(Truth and the Unconscious in Psychoanalysis ) 及撰写自己的作品,未能亲自翻译,实属遗憾。但幸运的是,杭州的心理咨询师黄维锋告知我,机械工业出版社即将出版本书的中文版。我既惊讶于这部作品能如此迅速地被译介,也深深感谢出版社和翻译者的努力。因此,我自告奋勇为这本书写下这篇推荐序,希望这些富有意义的当代精神分析临床思想能被更多国内同行接触和了解。
徐钧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常委
上海市心理学会临床心理与心理咨询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南嘉心理咨询中心创始人
2025 年7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