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看见情绪价值2(做个情绪自由的成年人 不要和别人一起欺负自己,你的情绪比全世界的期待都重要)
》
售價:HK$
54.8

《
罪案调查科:罪终迷局
》
售價:HK$
58.1

《
从达·芬奇到互联网 : 文艺复兴以来的技术与文化
》
售價:HK$
94.6

《
绑架游戏(东野圭吾相当出色的设定系推理)
》
售價:HK$
65.8

《
逆战: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之警示(日本财政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金子胜深刻解读日本经济 敲响中国警钟)
》
售價:HK$
74.8

《
不要担心2小时和8公里以外的事情(一本鼓励你用“微小的锚点”稳住“巨大的不确定”的心理指南!)
》
售價:HK$
54.8

《
叫卖伦敦:街头商贩与英国都市生活
》
售價:HK$
85.8

《
写给不同体型健身者的力量训练指南
》
售價:HK$
107.8
|
編輯推薦: |
感动世界的中国家庭影像
王乃功拍摄的《九儿》系列,荣获——
第 67 届世界新闻摄影(WORLD PRESS PHOTO)比赛亚洲区长期项目奖
第 11 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上榜作品
第 23 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评审委员会大奖
第 29 届全国摄影艺术展纪录类长期关注单元入选作品
第 9 届侯登科摄影奖入围项目
第 12 届蚂蚁摄影优秀奖
联合国人口基金“感知女性力量·2022 Upower 青年公益摄影展”特殊荣誉奖
并在全世界多个国家、城市展出。
由两位女性共同完成的庄严之书,充满女性的坚韧与力量
九儿,在生命的最后旅途中,并非被动的被拍摄者,而是与摄影师合作,主动参与影像的创作,并将她向死而生的生命态度作为礼物,留给自己的女儿们,也将这份影像,当做留给世人的无畏施。摄影师王乃功,拍摄九儿,也陪伴九儿,甚至和九儿一起,操持她对人世的告别。她突破了摄影的诸多界限,忘情投入,超越了摄影,也拓展了摄影。在此过程中,两位女性相依相守,共赴命运,彼此映照,在生与死的边界,透见生命的意蕴。这是一部充满女性力量的庄严之书。
一个闪耀着爱与尊严的生命样本
|
內容簡介: |
九儿,一位三个孩子的年轻母亲,不幸罹患癌症,在生命的最后旅途中,她与摄影师王乃功一起,以无限的坚忍与深情,留存下她与家人日常生活及与死亡较量的影像,并将这“向死而生”的生命态度作为礼物,留给自己的女儿们。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摄影师拍摄九儿,也陪伴九儿,甚至和九儿一起,操持她对人世的告别。在此过程中,两位女性相依相守,共赴命运,彼此映照,在生与死的边界,透见生命的意蕴。
《九儿》系列发表后,荣获了一系列大奖,包括第67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亚洲区长期项目奖,第23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评审委员会大奖,并登上第 11 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感动了跨越国界、跨越文化的广大观众。
《照见:〈九儿〉摄影手记》,收录了《九儿》系列照片140幅,王乃功并以日记体记录了这趟缓慢而庄重的拍摄旅程。这是一本由两位女性共同完成的书,九儿以她的生命和意志,王乃功以她的摄影、文字和深情。这是一本讲述生命消逝的书,却希望能够照见活着的意义。
|
關於作者: |
王乃功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理事,辽宁省摄影家协会理事,渤海大学客座教授。从事摄影二十多年,潜心研究大画幅传统工艺与创新,专注于生命、女性、家庭、个人身份与文化属性的关系。代表作有《家有考生》《傩者自观》《九儿》等。
|
目錄:
|
前言:生命会彼此照见
2020
2021
2022
后话:虽然不舍得你离开,但我知道爱永远都在
附录:授奖词
后记
|
內容試閱:
|
前言:生命会彼此照见
九儿,三个孩子的母亲, 因为九月出生,能饮酒,生得小巧安静,于是“九儿”这个名字就叫开了。2019年,36岁的她“中奖”了,肿瘤晚期。2020年,经过十次化疗二十余次放疗,还是被医生宣布,此生进入一年的倒计时。
起初,九儿一家想留一张正式的全家福,而我是发小圈里出了名的发烧友,有暗房,有影棚,玩传统大底片……于是,一组有仪式感的8×10全家福诞生了。后来在一次聊天中,九儿说:“嫂子,你拍的那组《家有考生》我看了,把孩子拍得真好,有几张我都掉眼泪了。我这三个宝贝我也拍,但拍不好。有时间的话也拍拍我吧,我也想把和她们在一起的时光留下来……”
于是,世上便有了这组《九儿》。
九儿的家庭本是三线城市的小康之家,面对疾病,先是积极治疗,得知不可逆转便毅然转身,回家从容面对余生。
九儿的日常状态,没有输液架,没有各种点滴瓶,没有卧床不起,没有抢救设备,更没有让人揪心的呻吟……
九儿的生命虽然仅仅比医生断言的期限延长了半年,但她活着的每一天都值得记忆,九儿和她的家人彼此守候陪伴,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我拍九儿,也陪伴九儿。起初,只是想为九儿、为这个家庭留下美好的记忆。随着拍摄的深入,这项工作变成了和九儿一起,为孩子们制作一份家庭相册《和你在一起》,将妈妈对生命的态度作为一生的礼物,留给三个正在成长的女儿。这不再只是我的摄影作品,也是九儿对人世最后的告白。在每张照片下面,九儿以强大、乐观,甚或自嘲的口吻,一一写下自己的感受——
她说:谁说我长胖了,我这是对生活过敏而导致的水肿。
她说:没有人生来就擅长活着,既然来到这个世上,俺就没打算活着离开。
她说: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其实是个天使,之所以留在人间,只是因为腿重。
她说:你可以任性,但必须配得上你的本事。
她说:肚皮上的刀疤,是生活被我俘获的微笑。
她说:这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我们在一起,虽然中途离去,但我也是竭尽所能陪你们走到了这里。
她说:碎碎念念连成岁岁年年,今天,是余生里,最年轻的一天。
她说:一些小美好正在井然有序地发生着,好想这样永久地保护你们。
她说:生活给我那么多磨难,是不是就因为我是主角?
她说:宝贝,我只是提前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为你们布置新家了,就如同你们还没来到这个世上的时候,我已经布置好了这个家。
……
但事情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料。当病魔静默而迅疾地袭来,我工作的本质已悄然改变:我要和九儿一起,为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做准备,我要和她一起,完成对人世的告别——对此,我毫无经验。
最终,我们没有战胜死亡,但或许,我们可以抵抗遗忘。
* * *
2022年4月,九儿去世之后,我开始编辑、整理这两年多留下的碎片化的影像。按照和九儿的约定,我先是制作了给孩子们的礼物:《和你在一起》。九儿没有给孩子留下其他的叮咛嘱托,只有生命的陪伴和这本凝结着九儿全部的爱的书。九儿希望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捧起这本书时,会意识到,妈妈连死亡都能淡然处之,生,还能难到哪儿去呢?
九儿临终前,我们曾就作品将来的发展有过一次谈话。那天我们聊到了家庭相册的呈现,聊到了蚂蚁摄影奖和平遥摄影展,聊到了专业美术馆的展陈设计,聊到了中国摄影与世界摄影,甚至还聊到了去国外办展和外文版的专业画册等等——九儿对此也充满期待,她把这部自己亲身参与的作品《九儿》,当作留给世人的无畏施。我当时的自信与笃定,更多的是给予九儿安慰,至于未来的路,我设想至少需要十年来完成。当然,我们还畅想了可能遇到的质疑和阻碍,我的态度是忠于内心的声音,用最真诚的态度打磨作品,让它有尊严地被世界上更多的人看到。
真正的工作在九儿去世后才刚刚开始,精扫、修整、建档、拍摄、编辑、文案、排版、设计、印刷、投送……从零开始。多少个通宵达旦,多少次极限挑战,多少回曲折坎坷,终于迎来自己人生的一次大手术。我不聪明,最大的天分就是能耐住性子。
2023年初,当蚂蚁摄影的令胡歌联系到我时,那份激动刻骨铭心,因为九儿一念成真!事实上,《九儿》也从此重生。
清明节,收到《中国摄影》样刊,这意味着对《九儿》工作方式的认可和肯定。
4月,九儿去世一周年,收到联合国人口基金“感知女性力量”特殊荣誉奖证书。
5月,《中国青年报》整版刊发,标志着这一摄影作品不仅进入大众视野,其本身也获广泛关注。
9月,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展,这是对九儿的一次还愿。那天,我们开着九儿的车,拉着满满一车的狗尾巴草奔赴山西……始料不及的是这个放在过道里的小展览却收获了人们诸多的共情。
11月,入选第29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并在厦门集美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展览。
12月,《九儿》在成都市美术馆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展览。
2024年清明节,荷赛奖入围官宣,《九儿》成为全球24组获奖作品之一,并由此开始了全球巡展。
九儿去世两周年,《中国日报》海外版刊载《九儿》,同时上榜第11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
10月,《九儿》在丽水摄影博物馆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展览。
……
似乎,冥冥中自有安排,从平遥到厦门、成都、上海、北京、沈阳、丽水……从荷兰到英国、德国、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亚、意大利……《九儿》走过了一个个国家,一座座城市。在一个个展场里,从读者们晶莹的目光中,我读到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与共情。是的,爱没有国界,是九儿的爱和勇气感动了那些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意识形态的人们。
* * *
《西藏生死书》曾说过:“我们是一个对死亡毫无准备的文明。”
就像要蹚过一条河,因为不知道河对岸有什么,才心怀恐惧。但死亡,是生命的必修课。它的另一面含义,是生活,是珍惜,是爱与被爱。
拍摄九儿,也是一趟死亡的练习。向死而生,是个抽象的大词,我说不清楚,但有那么一些瞬间,我想我在九儿身上,的确看到了普通人可以展现出的精神与意志的伟大。
对我而言,遇见九儿,可叹、可贵。在这段时间里,我和九儿一起成长,用生命影响生命。我拍下九儿的同时,也照见了我自己。
在拍摄过程中,我会匆忙记下自己的感受和体悟——也很难说悟到了什么,更多是难以名状的感受、翻来覆去的碎碎念,还有忽起忽落的情绪。但在那段日子,这些纷乱的文字,是我唯一的陪伴,是我情绪的出口,即便无人读懂,对我而言,也是一种救赎。在整理这份手记时,我删去了一些独属于我的自我激励的碎语,也对一些未说清的感受和想法进行了梳理和补充,如今的面貌,比它曾经的样子显得更加理性和克制。
书中收录了《九儿》的大部分照片,但这些照片,本身是开放的,不同时间拍摄的照片常常会发生情绪碰撞或者共鸣,它们缺乏明确的叙事边界,或自成秩序,这里有对时间的抵抗,有对叙事的抵抗,也有对逻辑有序按部就班有结果目的的抵抗。这本手记,只是呈现它们的一种方式。
我知道,阅读这本手记的感觉并不好受,身体的病痛、治疗的煎熬以及精神上的重压,时时会让人有窒息之感。我希望大家从九儿的故事中不仅看到苦难,也能看到希望,看到一点点光亮。我相信,通过感受他人面临的挑战和渴望,我们可以从不同视角发现自身的问题。有时,我们可吸取别人的经验,改变自己的生活。死亡既不宏大,也不阴暗,它只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终点。
虽然是摄影手记,里面谈到摄影的部分并不多,甚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本身。出版这本手记,我更多是希望九儿的故事,能够让我们对于死亡、对于临终关怀,乃至对于生命的整个看法,产生一些宁静的变化。
生于尘埃的我们,见到更多的,是那些如九儿这样静悄悄地来也静悄悄地去的普通生命,除了至亲好友,没有太多的人在意他们的来去。但我相信,如果你停下来,你安静地去观察,你也会像我一样,看到他们的无奈与悲伤,你也能看到他们的坦然与坚韧。
每当我看到一个新生儿的时候,我都会在心里问:“九儿,是你吗?是你变成这个可爱的宝宝回来了吗?”
希望读者从这本书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柔弱的女人在面对死亡时保持的勇气与从容,而是,人生无常,但在某个时刻,生命之光会彼此照见,这里的彼此也包含你和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