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重建意义之网

書城自編碼: 415854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人口/人類學
作者: 王鸿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208196223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2.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现代战略家军事史:1861年以来美国的主要战争
《 现代战略家军事史:1861年以来美国的主要战争 》

售價:HK$ 107.8
智能工业机器人技术(刘永奎)
《 智能工业机器人技术(刘永奎) 》

售價:HK$ 64.9
中国世界遗产全书·大美中国篇+最美非遗篇(全2册 精装典藏版)
《 中国世界遗产全书·大美中国篇+最美非遗篇(全2册 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798.0
“欧洲之心”人文视角下的捷克国别研究
《 “欧洲之心”人文视角下的捷克国别研究 》

售價:HK$ 107.8
书立方 中国文化常识口袋文库 礼盒装共30册
《 书立方 中国文化常识口袋文库 礼盒装共30册 》

售價:HK$ 330.0
突破平面Photoshop 2025设计与制作剖析
《 突破平面Photoshop 2025设计与制作剖析 》

售價:HK$ 75.9
如果未来可以被编辑 关于基因编辑的技术、哲学和艺术悖论
《 如果未来可以被编辑 关于基因编辑的技术、哲学和艺术悖论 》

售價:HK$ 64.9
数字芯片后端设计基础与实践(微课版)
《 数字芯片后端设计基础与实践(微课版) 》

售價:HK$ 65.8

內容簡介:
文化人类学家格尔茨曾指出:“人是一种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意义之网”的稳固与否,关乎个人与社会的命运。然而,近代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打破传统的束缚,做出“冲决网罗”的举动,以重建一张新的“意义之网”,构成了晚清之后中国人不得不进行的一种选择。这种“冲决网罗”的举动,促成了近代中国政治、社会、思想与文化的历史巨变,影响了近代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方方面面。问题在于,这个“冲决网罗”的历史过程是怎么发生的?在“冲决网罗”的过程中,近代中国人如何面对旧网已破、新网未结的历史困境?新网与旧网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新的“意义之网”又如何可以餍足人心?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对于这些问题,本书试图重返发生在百余年前的清末民初的“观念革命”,梳理“世纪”“文明”“国家”“主义”“尚武”“劳动”“解放”“组织”等诸多“新名词”的演变脉络,以理解重建“意义之网”的历史过程与历史意义。从表面上看,这些“新名词”构成了重建“意义之网”过程中彼此联结的关键节点。而从内在的思想理路来看,这些“新名词”实际上反映的是近代中国人在大变局的历史背景下,对于诸多长久以来困扰人类的普遍性问题的再思考与再判断。这些普遍性问题,围绕的是人之为人的诸多困惑展开,涵盖了本国历史、外来文化、宗教信仰、集体认同、个人自由等具体面向。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这些普遍性问题以一种改头换面的方式,重塑了中国人的思想世界。
關於作者:
王鸿,福建霞浦人,2020年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近期侧重于近代中国的核心观念研究。目前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在《社会科学》《人文杂志》《中共党史研究》《二十一世纪》《天津社会科学》《史林》《政治思想史》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部分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与《新华文摘》等转载或转摘。
目錄
引言1
第一章晚清知识分子的“二十世纪”意识12
第一节自西徂东的“世纪”观念13
第二节“十九世纪史”的多元内涵22
第三节想象二十世纪的可能性33
小结40
第二章辛亥革命前十年间的“文明”观念42
第一节复线的“文明”44
第二节“文明政治”的论争逻辑53
第三节强权主义与“文明排外”59
小结67
第三章清末民初“国家学”的译介脉络与思想内涵71
第一节清末“国家学”兴起的理路73
第二节思潮转向与无政府主义的“国家学”80
第三节“国家学”的阶级视野87
小结93
第四章清末民初观念转型中的“孔教”与“主义”95
第一节清末“保教”的衍生议题97
第二节民初“孔教运动”中的观念辨析106
第三节新文化运动中的“宗教”与“主义”113
小结121
第五章清末民初的尚武传统与“主义之军”的崛起123
第一节清末的“军国民主义”与军人崇拜125
第二节五四时期的“去兵”浪潮132
第三节从“欢迎新军人”到“主义之军”138
小结147
第六章清末民初“劳动”观念的兴起与困境150
第一节“劳动”与“下等社会”的联结152
第二节五四时期的“尊劳主义”157
第三节从“文化运动”到“劳动运动”163
第四节“劳动运动”的思想困境171
小结177
第七章五四时期“解放”观念的历史演变180
第一节“解放”的内涵181
第二节“解放时代”的短暂探索189
第三节“个人解放”的终结196
小结205第八章“组织”观念的诞生与五四思想的转折207
第一节“组织”与“一盘散沙”208
第二节“小组织”的破灭216
第三节“组织时代”的来临224
小结232
结语234
参考文献237
后记251
內容試閱
引言
诚如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指出的:“人是一种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此语是格尔茨对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思想的概括。原文为:“我和马克斯·韦伯一样认为,人是一种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认为文化就是这些意义之网,因此对文化的分析不是寻找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寻找意义的解释科学。”(Believing, with Max Weber, that man is an animal suspended in webs of significance he himself has spun, I take culture to be those webs, and the analysis of it to be therefore not an experimental science in search of law but an interpretive one in search of meaning.)参见Clifford Geertz,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3, p.5。中文版参见[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意义之网”的稳固与否,关乎个人与社会的命运。然而,近代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打破传统的束缚,做出“冲决网罗”此语源自谭嗣同,涉及面向颇多,内涵也并非仅仅其字面意思所言。谭嗣同在《仁学》中与此关涉紧密的文字如下:“网罗重重,与虚空而无极。初当冲决利禄之网罗,次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学之网罗,次冲决君主之网罗,次冲决伦常之网罗,次冲决天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教之网罗,终将冲决佛法之网罗。然真能冲决,亦自无网罗;真无网罗,乃可言冲决。故冲决网罗者,即是未尝冲决网罗。”《仁学》,李敖主编:《谭嗣同全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4页。的举动,以重建一张新的“意义之网”,却构成了晚清之后中国人不得不进行的选择。这种“冲决网罗”的举动,促成了近代中国政治、社会、思想与文化的历史巨变,影响了近代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方方面面。问题在于,这个“冲决网罗”的历史过程是怎么发生的?在“冲决网罗”的过程中,近代中国人如何面对旧网已破、新网未结的历史困境?新网与旧网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新的“意义之网”又如何可以餍足人心?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存在着诸多的视角,而本书则试图重返发生在百余年前的清末民初的“观念革命”,探查其间生成的思想变迁,以理解“冲决网罗”背后的历史意义。
相较于清末民初轰轰烈烈的“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本书所谓的“观念革命”乃是当时悄然进行的一场变化,指向的是大量“新名词”在公共舆论中的兴起,以及由此促成的“意义之网”的重构历程。虽然这场“观念革命”的爆发并无明显的时间界线,但大致可以确定的是在庚子事变(1900年)之后,伴随着迫在眉睫的救亡压力与清廷新政的逐步展开,诸如“社会”“合群”“文明”“世纪”“进化”“自由”“思想”“竞争”“国家”“权利”“宗教”“迷信”“同胞”“革命”“组织”“民权”“主义”“野蛮”“民主”“专制”“运动”“人民”“国民”“淘汰”等彼时人所谓的“新名词”,迅速成为朝野上下援引的文字。它们不仅密集地出现在各类报刊上,也频繁地出现于当时官员的奏章条陈中,在短时间之内改变了中国人的文字用语,构成了二十世纪初期中国舆论界一个极为突出的现象。有关清末语境中“新名词”的研究已相当丰富,可参见罗志田:《抵制东瀛文体:清季围绕语言文字的思想论争》,《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第57—74页;黄克武:《新名词之战:清末严复译语与和制汉语的竞赛》,《“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8年第62期,第1—42页;沈国威:《新名词与辛亥革命时期之中国——以来自日本的影响为中心》,《東アジア文化交渉研究》,别册8(2012年2月),第195—206页;张仲民:《“文以载政”:清末民初的“新名词”论述》,《学术月刊》2018年第2期,第161—171页。虽然其中部分的“新名词”可以在传统的典籍中寻获其身影,但在清末的历史语境中,它们基本上都是内涵源于西方、以“二字词”为主要形式的“和制汉语”,是大量知识分子通过日本的中介性渠道接触与传播西学的直接结果。沈国威:《汉语近代二字词研究:语言接触与汉语的近代演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