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 文字编
》
售價:HK$
424.8

《
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汉英对照)(国家博物馆“国际交流系列”丛书)
》
售價:HK$
587.6

《
世界在前进
》
售價:HK$
81.4

《
文以载道: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
》
售價:HK$
88.5

《
高句丽史
》
售價:HK$
184.1

《
随他们去:别把精力浪费在无法掌控的事情上
》
售價:HK$
81.4

《
聊斋志异:2025全新插图珍藏白话版(全4册)
》
售價:HK$
588.8

《
史记的文化发掘:中国早期史学的人类学探索
》
售價:HK$
199.4
|
內容簡介: |
本书收录40篇文章,分为四组:“读书困惑录”,是作者多年读书的困惑与在困惑中读书的种种疑窦迷思,希望朋友们释疑解惑;“紫石斋说瓠”,是对一些古往今来的社会生活与 文化现象等的感悟,杂文杂言,怪说奇谈;“学苑趣谈”,写的是北大校园中的奇闻趣事,以及作者在多年来招生过程中的所见所遇,加上一些欣赏小说戏曲的杂感,;而“师长杂忆”,则写的是作者极其敬重的十位师长,记先生们的绝学高德和嘉言懿行,相信会对朋友有很好的教益。
|
關於作者: |
漆永祥,男,汉族,1965年生,甘肃漳县马泉乡紫石村人。1983年-1990年在西北师范大学攻读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主管本科生、留学生日常教学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文献学史、清代学术史、清代考据学与朝鲜《燕行录》研究等工作。
|
目錄:
|
001.自序
001.读书困惑录
003.书籍的困惑与困惑的读书
011.国学刍议
014.什么是经典
017.一样心事的为谁?
...——古籍撰著、刊刻、收藏与流布的故事(上)
040.一样心事的为谁?
...——古籍撰著、刊刻、收藏与流布的故事(下)
062.烫手的史传
...——从我的乡先贤元代汪世显家族说起
086.百家争鸣中的不和谐音符
...——商鞅燔《诗》《书》
091.焚烧书籍与摧毁肉体的结合
...——秦始皇“焚书坑儒”
094.以人废言的典型案例
...——“乌台诗案”与《苏轼集》《黄庭坚集》
09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陈起与《江湖集》
100.劝善课子之经典
...——《颜氏家训》
104.杨慎与《丹铅录》
107.“忧郁”的繁体字
...——也谈汉字的简与繁
118.浅谈古代人物小传的撰写
130.如何撰写博士论文的“后记”
135.紫石斋说瓠
137.年终纪怀
...—— 一个无志者的2017年年终总结
142.思往忆今无诉处,行行不便度生涯
...——拧巴的左撇子
148.日本的新年号“令和”
...——“来一挖”
153.也谈“崖山以后无中国”
162.清代教师的几副楹联
168.上当
173.梁秋燕重孙女的婚事
178.瘸子康复记
182.“炒地皮”游戏发微
187.学苑趣谈
189.北大校园里的奇人异事
194.清人藏书印趣谈
219.筒子楼杂忆
228.啼血子规在,东风唤不回?!
...——高考阅卷与招生纪事诗趣玩
240.读《红楼梦》刘姥姥札记六则
265.八代承传演旧典,百年流变谱新声
...——秦腔《三滴血》观剧杂谈
283.师长杂忆
285.魏建功先生朝鲜授课事略
301.金宝祥先生逸闻十则
310.记赵俪生先生二三事
315.郭晋稀先生逸闻十则
324.先师李教授庆善先生训诫录
343.陈守忠先生逸闻十则
353.黄永年先生趣闻十则
362.怀念陈新先生
378.白化文先生趣闻十则
387.严绍璗先生逸闻十则
394.后记
|
內容試閱:
|
这册拙稿取名为“紫石斋说瓠”,还真有一点儿小小的缘由。2007—2008两年间,我在韩国高丽大学中文系任全职教授,课余无聊,清夜孤寂,于是就赶时髦在网上开通了一个博客,取名为“紫石斋说瓠”。当时所撰《紫石斋说瓠序》曰:
说瓠者何?瓠为瓜蓏、为葫芦、为康壶、为虚无。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剖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然庄子曰:不必忧其瓠落无所容,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故余之说瓠,记述小民疾苦,则皆为实录;踪迹仙怪妄诞,则半属凿空。不庄不谐,亦神亦颠。斥鬼说狐,难入高士之目;指天戳地,不跻大雅之堂。身居人海,鲜有庙廊之语;心归莫野,颇多江湖之思。故每欲觅大椿于无何有之乡,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矣。
又说瓠之文,非驴非马,非散非杂,非古非今。无庄骚之瑰奇,少马班之整饬,厌六朝之藻丽,鲜韩柳之畅达。但以平常日用,描摹心志;唯用俗语俚言,闲话家常。我手写我,世上无此文体;笑骂由他,人间绝少知音。若必有类,则紫石斋之说瓠体乎?
此中文字,多竹头木屑,琐语谰言。乃穷极无聊之日,抑郁孤愤之时,忆往昔之岁月,叙今日之诡言。淙淙汩汩,既冗且长。每欲删繁就简,无处下手;常恨语重句沓,唯有挠头。昔先师李教授庆善先生诲诫之曰:汝所为文,遣词结句,颇耗心血,又气脉流畅,自具精神,然能长而不能短,是所憾焉。若以小块之文,铸就思精之篇,方为高境界耳。小子勖之哉!惜光阴倏迫,马齿徒增;文无长进,学难自立。青荧灯火,烛台迷雾;捉蠹书斋,案头生冰。每思先师之言,略无地以自容矣。然又尝思之,若拦截设障,其势不能畅流;唯导引疏渠,其性适足消遥。故任其瓠落溢滥,正所谓积重难返,无可如何者矣。
故读者诸君,于此等说瓠文字,耐读则读之,不耐读则弃之可耳。于余则度日之需,于君为哂笑之资。古语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释氏曰:“麤妙之识,迁流随缘。”刘彦和(勰)曰:“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其语虽异,其义则一焉。余述汉唐之事,犹白头宫女,絮絮叨叨,时断时续;君窥狐鬼之怪,若红粉少年,莺莺恰恰,或笑或啼。则各取所需,两不相欠也。昔杨升庵(慎)有言:“知我罪我《春秋》笔,今吾故吾《消遥篇》。”若是者,则余小子何敢,亦唯师其意而已焉。升庵生时,隐于疯癫,迹类狂徒。若小七者,乃真疯颠狂徒也。知我罪我,其在读者诸君乎!
博客初开,热情高涨,兴味浓盛,杂感怪谈,断断续续,随思随写,大部分是在韩国行旅所见所闻,以供网友一乐。在完成高丽大学执教工作返国前夜,我将博客内容全部删除,其中一部分文字留存在我后来所撰《韩国旅游锦囊》一书中(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其他的都已经随风飘散了无爪痕,而我也由彼时的“小七”,蹉跎成了今日的“七爷”,时光飞逝,岁月绝情,正如戏词所唱“十八年老了王宝钏”!
我曾于拙著《乾嘉考据学研究》的《后记》中署“漏雨楼百鸣室”,有友人函札通问,深意若何?开通博客后,也有网友问我,究竟家藏什么“紫石”,价值若何,是镇宅之宝么?我唯有含胸羞愧而已。
偶忆原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刘教授起釪先生之言,或问先生高名大义微言之所在,先生答曰:自己为“起”字辈,伯氏起钇,仲氏起钊,叔氏起釪,若以耕夫村妇之语读之,实即刘老大、刘老二、刘老三,并没有什么深意。刘先生言谦意恭,可谓妙解。我之所以署“漏雨楼百鸣室”,是曾经住在中关村科学院的筒子楼顶层,霖雨时节,屋漏嘀嗒;当时正在修建四环路,每天机器轰鸣,窗户玻璃被震得噼啪作响,加上室内电视声、冰箱声与犬子啼声,混合成一种奇葩的噪音,故有此室名。至于“紫石斋”,则因为我是大甘肃行省漳县马泉公社紫石大队人,表示不忘本根罢了。敝系刘教授勇强兄,见我空有斋名而无藏石,遂赐紫石一方,裹以锦
,盛以宝盒,乃女娲补天所遗,月壤流星所坠,白日敛迹,霜夜发光,灾祲不兴,.魉远避。自此以往,寒斋遂真有了镇宅之宝,可传之永久,世世宝重,本想创作《紫石斋赋》,以为夸耀,然终因腹空笔涩,至今仍未能就,愧对六哥也多矣!
现斗凑出来的这本小册子,所收内容已经与当年序文所言大不相符,但思虑精神,所念所求,仍一以贯之。全稿所收拙文,勉强分为四组:“读书困惑录”,是自己多年读书的困惑与在困惑中读书的种种疑窦迷思,希望朋友们释疑解惑;“紫石斋说瓠”,是对一些古往今来的社会生活与文化现象等的感悟,杂文杂言,怪说奇谈,供大家批评;“学苑趣谈”,写的是北大校园中的奇闻趣事,以及我在多年来招生过程中的所见所遇,加上一些欣赏小说戏曲的杂感,希望能博大家一乐;而“师长杂忆”,则写的是我极其敬重的十位师长,记先生们的绝学高德和嘉言懿行,相信会对朋友们有很好的教益。
全稿共收录四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曾经发表在各类报刊上,因历时跨度二十余年,有些话题或内容,在当时可能时髦热闹,波浪翻涌,但在今天看来稀松平常,不泛涟漪;有些字词与说法,也略显陈旧,而少了新意,此次结集时也进行了修改与增润。当今社会,网络发达,人们获取知识与乐趣的途径,渠道多方,花样翻新,读书只不过是其中一条小径而已。以此之故,本集所选文章,都不是掉着书袋板着面孔的学术论文,而是尽量写得有趣而好玩。除三数篇长文外,余皆由短篇组成,以免引起朋友们的反感与厌倦。如果读者诸君能在繁重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之余,读了本书能获得些许的快乐,那就是我最大的荣耀了!
癸卯(2023)仲春惊蛰后二日吉时陇右漆永祥匆书于京北紫石斋
书籍的困惑与困惑的读书
案头青山乱垒,壁间插架森森,书读久了,面对林林总总的巨籍单篇,竟令人产生几许疑惑,几许厌恶甚至几许恐惧来,似乎眼底所置不是圣贤经典,而是吗啡鸦片。
先民造字,据说是目睹龟甲裂纹或山川鸟兽草木之形而感发引起的,但就六书中最能直接表达意境的象形、指事、会意字,也无法完整地体现出该字所应体现的全部内容,至于形声、转注、假借字,则更是人们笔端见拙,无可奈何时拈来权宜表音表意之符号而已。因此文字从产生时,就有了先天的不准确性。时代发展,字数激增到十数万字,而形音义也屡加嬗变,与先民造字之初大相径庭。用如此不可靠又生涩不通的方方块块记言记事,便成了“难得可怕”而“阻碍传布智力的结核”(鲁迅《门外
文谈》)。
这样,人们一旦把见闻心思形诸文字,就已经失去了准确完整的第一性而成为第二性的东西,经后人加工润色,则更成为第三性以后的余渣。同时又有古今之隔,“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而仍留疑义”(戴震《尔雅文字考序》)。这是由于古今悬隔,时代使然。难怪元代有一书生读《楚辞》不通,竟诅咒屈原“写文章如此艰涩,投水死得活该!”(元吾邱衍《闲居录》)这样一来,人们便在遇到文字难以表达的意境时,或自己委实不通古人文句时,便只能用“妙不可言”“笔墨难以形容于万一”之类的词来搪塞,七分无奈,三分无赖。
文字写定,便成书册,所谓“书契之本,见于文字”。好事者踵而继之,或抄或传,或训或释,结果却是讹文谬字与日俱增,误训乖释更为益炽。同时,书籍流布中的虫蛀风蚀、兵燹战乱及人们有意无意的裁汰散佚也极严重。仅“兵燹”而言,据《隋书·牛弘传》和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载,前后历代就有“五厄”“续五厄”之多,近人祝文白有“再续五厄”之说。可见书籍流传愈往后世,愈传愈少,愈失本旨,鱼鲁豕亥,千疮百孔,奄奄一息,不绝如缕。
最为可恨的还要数人为地制造不真实。以史书为例,清人昭梿读史兴浓,一日,忽焉发出“前代正人君子名节隆重,指不胜屈,近时人材寥寥,何古今之不相及若此”的疑问,他向时人毕华珍(子筠)讨教个中三昧,毕氏告诉他这是前人“史笔有所润饰”的缘故。其实,前人早已深明此理,如宋时奸相丁谓就说过:“古今所谓忠臣孝子,皆未足深信,乃史笔缘饰,欲为后代美谈耳!”(均见昭梿《啸亭续录》卷三)可见古人著史,在“秉笔直书”的幌子下在做何勾当。至于记述仇雠之国的史实,如《魏书》讥南朝为“岛夷”,《宋书》刺北魏为“索虏”。则互相指斥,与泼妇骂街无二。再如历朝皇帝的《实录》,一俟书成,草稿及其他资料全部付之一炬,这里面除了部分不可泄露的国家机密外,恐怕更大部分是封建帝王暴虐荒淫、奢侈腐化的污行秽史,这是万万传不得的。如此《实录》,还要被屡加改易。清朝诸帝在即位之始,便改窜先帝《实录》,直到满意为止,名为《实录》,简直是一莫大的讽刺。至于私家所撰如碑传、族谱等,更是水分太多。东汉末年,蔡邕为当时“党锢之祸”时蒙难的太学生领袖郭泰撰写碑铭时就深有感触地说:“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泰)无愧色耳!”(《后汉书·郭泰传》)蔡氏博雅磊落君子,尚不免笔端缘饰,后世之人,更是褒贬任由,全凭胸臆,笔下之人,生时有桀纣之暴,死后备尧舜之贤。如此碑传,岂能深信?!
由于以上诸多主客观因素所致,使我们手中的书籍无论字面文字,还是字里义理,皆讹谬满纸,不可卒读。更为不可思议的是即或同一部分甚至同一句话,因读者领悟能力不同、见解不同以及运用于实践的方式不同,有人读了,浪子回头,成为贤才;有人读了,本为贤士,反成盗跖。有人读书明理成为栋梁之材,上裨于国,下益其身,名垂青史,千古称颂;有人却因读书治学,竟成奸人贼子,祸国殃民,以至于骨朽人间,骂犹未销。更多的人幼时治经,白首尚不能通,生龙活虎般的躯体硬是让书本耗成几根白骨,至死仍不明白为何落得如此之下场。真不知孽根究竟是书还是人!
于是,为了减少文字书籍的讹误,为了消除书籍的副作用,把那些死啃书本的“蛀虫”从书缝里拉出来,古往今来,人们便绞尽脑汁,想出了众多的法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