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希特勒与第三帝国(全二册)(第三帝国通史写作的里程碑!7年魔鬼养成期+6年帝国崩塌录=13年人类至暗
》
售價:HK$
206.8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东亚的车舆社会史
》
售價:HK$
196.9

《
大西洋现实主义:帝国与国际政治思想的德美交汇
》
售價:HK$
87.8

《
四海车书总会同 元代文人游历与行旅诗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售價:HK$
140.8

《
接触 2025全新升级版
》
售價:HK$
74.8

《
21天打造翘臀
》
售價:HK$
64.9

《
匠心传承:山西非遗日历·2026年·木版年画
》
售價:HK$
151.8

《
唐诗中的历史:战争、王朝与兴衰之歌 追随唐人“诗路”印记剖析大唐历史盛衰
》
售價:HK$
74.8
|
編輯推薦: |
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带头人47载医史研究成果集成。郑金生从事医史文献研究47年,在古医药文献整理方面不仅组织完成多项汇集类编的历史重任,还主持海外散佚古医籍的抢救回归课题等,学术成就突出,成果丰厚。本书全面梳理其学术生涯中所撰写的论文,精选其中独具创见的文章集结成册,旨在为后学提供医史大家的研究思路、方法、经验、教训,使读者方便地看到其在海外或国内稀见的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和重要的学术意义。
梳理中国医史学科发展脉络。在47年的研究生涯中,郑金生的工作都围绕医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展开。此次整理,作者以“后记”的方式,在正文之后简述写作背景与缘由,其中包含不少学科建设过程中的艰辛、趣事等,是梳理中国医史学科发展脉络的良好素材。
拓宽中医文献研究视野。本书论文数量众多,涵盖面广,知识点丰富,为读者奉献一场中医文献学相关的学术盛宴,让读者从更深层面了解中医,为宣传中国中医文化贡献力量。
|
內容簡介: |
本书精选郑金生进入医史文献领域47年间撰写的文章,共计50 篇。选文以具有创见的学术论文为主,尤其注意选择有研究心得之文、网上不易获得之文、尚未发表之文与讲稿等,以便与国内学者交流。部分文章之后,附有作者编后按语,提示与此文相关的重要内容。正文按“本草典籍研究”“药史药物研究”“医史文献研究”分类。书后附“文著题录”“文著分类索引”,全面梳理郑金生所有未收录进本书的论文、主编或参与编纂的书籍等;最后附郑金生学术研究简历,简单回顾其学术历程及成就。
|
目錄:
|
目 录
本草典籍研究
《履巉岩本草》初考/ 2
宋代本草史(提要)/ 9
《证类本草》中“唐本馀”的考证/17
试论《本草纲目》编纂中的几个问题/20
《本草纲目》所引《汤液大法》考/47
《天宝单方药图》考略/53
明代画家彩色本草插图研究/58
新浮现《补遗雷公炮制便览》研究初报/92
论中国古本草的图、文关系/98
李中立及其《本草原始》的考察/109
《续神农本草经疏》解疑/113
本草研究的概况与创新/115
药史药物研究
中药早期药理考略/124
“道地药材”的形成与发展(Ⅰ)/146
“道地药材”的形成与发展(Ⅱ)/149
历代中药功能变迁的原因及其背景/153
中国古代对外国药物知识的接纳——谈中国本草文献中对非中国原产药物的结合/161
关于宋代“以药入食”风气的思考/168
中药材经验鉴别法及其发展/177
注意中药品种的历史性/182
中药研究应注意了解药物兴衰史/184
“龟甲、败龟、龟板”考辨——论龟甲当用上、下甲/188
旋覆花汤中的“新绛”考/194
从唐代底野迦到宋代人工牛黄/197
诺藤、含水藤与大瓠藤原植物的考订/ 201
走方医伪药初探/203
紫草茸名实功效考辨/208
“青黏”考/214
莂藤考/220
医史文献研究
宋金元时期南北分裂对医学发展的影响/224
《医学史》分卷的框架和体例/229
近代医史研究的重要史料——1949年前的医药期刊概述/232
现代中国医学史研究的源流(节录)/239
中医文献学刍议/252
《医学疑问》——明末中朝医学交流纪实/256
明代女医谈允贤及其医案《女医杂言》/259
蔡西山《脉经》考/264
海外求书二十年——国内失传珍稀中医古籍调研回归之路/268
日本内阁文库所藏元明医籍的初步考察/271
冤哉,姚球!——姚球医学著作初考/289
谈民间旧抄本医书中的“打胎”/293
陈承的籍贯、生平及其对医药学的贡献/304
明季太医傅懋光传略/306
张冠李戴的“药王”/309
此生又为读书来——丁福保医学业绩概述/313
大师谈医是与非——章太炎先生中医论说简介/330
医史学科奠基人——王吉民先生创建医史学科业绩简述/345
专家专史闯路人——中国医学史开山大师陈邦贤/357
中外文化交流的史料甄别/369
两极看中医与中医理论“蚕山”说/372
中日韩越传统医学之相互交流与促进/379
附 录
文著题录/396
文著分类索引/441
作者简历/448
|
內容試閱:
|
前 言
《医林扫径》,友人说像是老和尚写的书,我说这就对了!我就是中医之林的扫地僧,终老为林子清扫落叶残枝,以便大家在林中徜徉之时,少些磕绊与窒碍。我习岐黄60年,专攻医史文献也有47年,守着蕴藏丰富典籍的中医宝库,搜寻清点,整理绍介,供广大中医爱好者来利用鉴赏,这不就是医林扫地僧干的活吗?
回顾研究生涯的前十来年,我主要是向前辈学习医史文献知识,并跟随导师李经纬研究员参与编写《中医人物词典》《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史》等多部学科基础书籍,此是练兵阶段。以撰成《历代中药文献精华》(1989)为标志,我开始独当一面, 在自己主攻的本草领域发力。此后主编了《中华大典·药学分典》(1994—2013),又协助编纂《中国本草全书》(1996—2002),从而完成了搭建本草(中国古代传统药学) 资料平台的历史重任。在此过程中,还开展复制回归散佚海外的珍稀中医古籍项目, 费时20余年,主编的《海外中医珍善本古籍丛刊》(2016)也在中华书局出版。这20 多年间,我奔走中外,并在德国参与了“《素问》英译”“《本草纲目》词典”等4个课题, 拓宽了眼界,增强了自信。2009年退休以后,我依然退而不休,又与其他学者合作完成了《本草纲目研究集成》《国家图书馆藏中医稿抄本精粹》等大书的编纂。今后伏枥的老骥若还能奋蹄,我还会继续前行。抽空编辑本书,权当暂歇。
在编辑本书的日子里,重温自己几十年间亲笔撰写的旧文,百感交集。忙碌固然辛苦,忙得有收获,也是最大的幸福!更要感谢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厚爱与大力支持,使本书得以问世,以就正于方家。
本书正文分为“本草典籍研究”“药史药物研究”“医史文献研究”三大类,选文50篇, 故设副书名“47载医史研究文选”, 书名全称为《医林扫径——47载医史研究文选》(以下简称《文选》)。选文原则有二:一是选自觉有些研究心得之文,希望有裨于读者;二是网上不易搜索到的拙文,例如个人早期发表之文、中国台湾地区期刊发表之文, 尚未发表之文与讲稿等。当今时代, 网上下载期刊文章非常方便, 故属“大路货”(网上容易找到)类的拙文,选择从严,以免读者多破费。而为了让读者知道拙文发表的出处,本书附录设置了“文著题录”,重要之文有“后记”予以简介, 并出示本人所有文著的分类索引,以便检索。
《文选》各文之后均出示原发表之出处。为了真实反映原文面貌,除明显笔误径改之外,凡观点、数据、语言习惯等一般不加润饰或更改,唯繁体竖排者一律改用简体横排,参考文献格式亦遵现代通行的方式统一修改。
与一般个人论文集在形式上不同,《文选》各篇正文之后,都有“后记”,长短不一、形式不拘,简述该文写作背景与缘由、提示重点、自揭不足或有误之处、链接该文相关文著,以及感谢撰写该文时曾获得的帮助等。此“后记”虽属个人反思,也可辅助阅读,发挥“链接”未能收入《文选》的其他相关文著之用。
《文选》书末附录“文著题录”,以发表年份为序,罗列与本人所撰相关的文章和书籍的名称及发表信息。本人在医史文献研究中的所得,部分撰写成文,也可见于所撰书籍、整理的古医籍之中。2009年退休之后,我很少为报刊撰文,更多致力于书籍的编辑与撰写。这些书籍的“题录”,也是本人医史文献研究的重要部分。
“文著题录”诸题之后,或仿正文,添加“后记”。收入题录的文著数量远超过正文所收之文,其中有本人独著、主编、合作主编及参与编述(含古医籍整理)的百余种书籍、科普类文章或演讲稿、用外文发表的论文、古医籍评介或提要、为师友著作所写的序文与书评、在年鉴中发表的综述、现代医药人物传记、医药评述类文章,以及已经被《本草纲目研究札记》《科技之星》等其他书籍收入的文章等。文著或大或小, 形式不一,敝帚自珍,都是自己的研究“足迹”,故和盘托出,供大家批评指正。
整理《文选》的第一步,是收集本人40多年间散在发表的论文,并将其集结制成文本。这是一项颇费时间和精力的工作。承蒙张志斌首席研究员及其弟子于大猛研究员、侯酉娟副研究员的大力协助,才得以收齐所需文章,并完成部分文章的输入校对。我儿郑铁则在将中国台湾地区发表的繁体竖排文章转换成文本方面费力颇多。其他帮助过我编辑《文选》的亲朋弟子还有数位,谨此致谢!本人学术生涯中还曾得到许多亲朋好友、热心读者的帮助与支持,亦在此一并致谢!
郑金生
2025 年1 月25 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