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长安四千年:都城史视角下的王朝兴衰史
》
售價:HK$
184.8

《
渔樵问对
》
售價:HK$
64.9

《
一起探索港珠澳大桥
》
售價:HK$
107.8

《
精益医疗 医疗质量、患者服务与医院效益的协同增长之道 医院管理底层逻辑解析手册+新医改时代医院生存指
》
售價:HK$
86.9

《
怪谈百物语:魂手形 宫部美雪作品
》
售價:HK$
63.8

《
北境之王 白刃 奥斯瓦尔德与不列颠七国时代 魔戒 冰与火之歌 现实版 圣王 奥斯瓦尔德及其所处的不
》
售價:HK$
118.8

《
2025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年度报告
》
售價:HK$
379.5

《
中国折纸动画
》
售價:HK$
74.8
|
編輯推薦: |
编辑推荐 一部长安“逆袭史”——一座城,如何决定一个朝代的生死:长安并非天生的都城“宠儿”,它从西垂小平原起步,却两次结束数百年乱世,五次助力创业一统天下,还缔造了3个超200年的强盛王朝,在历史长河中屡屡成为朝代终结者。书中深度诠释长安“虽微必大,虽弱必强”的逆袭之路,展现古都的非凡魅力。可以说,读懂长安的兴与废,就读懂了中国一半的历史。 创新性通过推理补全长安在西周之前作为崇方国都邑的历史,首次完整呈现4000年西安历史。以都城视角看历史,为读者提供理解王朝兴衰的全新维度:本书以西安这座古都为“主角”,横跨从夏代到清代的4000年历史时光,把西安放到国史而非地方史、城市史的框架中,讨论历代政治人物为何又如何选择西安成为古都的过程,并进一步解析一代代都城战略决策与国政方针的配合程度,以及最终收获得政治收益大小如何,兼其他古都的形成与发展,全景式展示中华古都变迁的宏大史诗。作者绘制80幅地图插图,方便读者更好的理解地理位置关系,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地理是历史的“子宫”,历史是地理的第四维,他们之间高度相关,甚至互为因果。脉络清晰,分析模式去套路化,根据阶段主要矛盾的不同来调整分析重点和
|
內容簡介: |
内容简介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何以长安?从礼周到强秦,从雄汉到盛唐,一场城市与文明持续4000年的坎坷蝶变之路
两次结束数百年乱世,五次创业一统天下,缔造3个超200年的强盛王朝,从商到清屡屡成为朝代终结者,看西垂小平原上的长安如何诠释“虽微必大,虽弱必强”的古都逆袭天命。
本书以西安这座古都为“主角”,横跨从夏代到清代的4000年历史时光,从西安起源开始,讨论历代为何又如何选择西安成为古都的过程,继而以西安失都为对照,进一步解析一代代都城战略决策与国政方针的配合程度,以及最终的政治收益能有几何,兼谈其他古都的形成与发展,全画卷式展示西安历代定都的博弈细节。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于朝阳,历史领域作家。常年深耕西安城市历史主题内容创作,连载的西安都城史系列视频深受观众喜爱。已出版《秦亡汉兴:从秦制的困局到汉制的超越》。
|
目錄:
|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崇周大推想
第一章 古都起源探秘
第二章 夏:崇伯与西土
第三章 夏:青铜变局下的关中
第四章 商:商代崇国寻踪
第五章 商:西伯昌拔崇
第六章 西周:周武王剪商
第七章 西周:赫赫宗周
第八章 西周:东南与西北
第九章 西周:秩序的崩溃
第二部分 秦汉大一统
第一章 秦:彼黍离离,周秦换位
第二章 秦:从栎阳到咸阳
第三章 秦:虎视东方
第四章 秦:骤之的秦帝国
第五章 西汉:金城千里锁天府
第六章 西汉:神宫起建章
第七章 西汉:汉武帝西略
第八章 西汉:无乱而终的西汉
第九章 新/玄汉:历劫失都
第十章 东汉:京畿大后方
第十一章 东汉:烽火照西京
第十二章 蜀汉:还都之愿
第十三章 西晋/前赵:失败的救亡之都
第三部分 隋唐铸盛世
第一章 前秦:擦肩而逝的大一统
第二章 后秦/北魏:死路与出口
第三章 西魏/北周:西方的逆袭
第四章 隋:又一次大一统
第五章 隋:乡怨大兴城
六章第 唐:长安差点儿失都
第七章 唐:两京之争
第八章 唐:破局砥柱山
第九章 唐:安史之乱背后的东都
第十章 唐:泥潭中的大唐长安
第十一章 唐:长安最后的荣光
第十二章 唐:雄都的末日与谢幕
第四部分 宋明称大府
第一章 宋:常被想起的京兆
第二章 元:世祖分地王关中
第三章 明:最后一缕王气
第四章 清:跨越两千年的末世对望
|
內容試閱:
|
内文节选 序
市面上关于中国古都以及长安古都史题材的图书,已有众多佳作珠玉在前。但这些书多从城市史学、城市科学、考古学和历史地理学等方面出发,研究古都本身的城市属性,很少结合史事去剖析历代政治人物议都、择都、定都、迁都的决策过程,对历代帝王通过驻跸地点变动,以多都制转移实际政治中心为筹码,从而在激烈的政治博弈形势中取得主动权的做法,更是少有着墨。
都城的选择,对一个政权,尤其是地广人众的半壁王朝或统一王朝而言,是关乎根基和国本的,足以称之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政治战略抉择。历代大大小小的政权,因都城选择不当或迁移不合时宜,有与政权壮大机遇失之交臂的,有引发朝堂全面政治斗争的,更有迅速分裂、灭亡的。韩愈说:“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这些都说明,要厘清古代政治史,要剖析帝王的政治手段和方法,都城问题都是一个绝对不应绕开的议题。想要全方位看明白古代政治史,必不能绕开都城史。
本书的创作思路,是将“天下”形势、社会阶层结构、生产力条件等宏观面的历史演变作为分析背景,将古代政治人物所面临的具体都城选项、定都博弈、基本盘战略、决策心理等微观面作为阐述对象。本书跳脱出既往的讨论建筑、形制、布局、古迹等以城论都的古都分析框架,以史论都,以事观城,把一系列定都事件放到整个中国大历史变迁中,更深入地去窥探古都变迁和政治中心转移背后的历史动因。
本书以长安这座古都为“主角”,横跨从夏代到清代的四千年历史时光,把长安放到国史而非地方史、城市史的框架中,讨论历代政治人物为何又如何选择长安为古都,并进一步解析一代代帝王的都城战略决策与国政方针的配合程度,以及最终收获多少政治利益;同时介绍了其他古都的形成与发展;展示了中华古都变迁的全景画卷。
在创作过程中,我本想仅以定都长安的那些朝代展开讨论,却发现几个关键问题不解决,便讲不好古都的故事。
第一个问题是,在第一个定都长安的朝代——西周之前,长安是否从未登上过历史的舞台?如果不讲透这个问题,似乎长安都城史的骤然开启只是一次毫无积淀、基于运气的意外。这对于历史本质规律的揭示,无疑是残缺的。
笔者有着绕开尚未面世的证据,通过可能性分析提前触碰真相的小小“野心”,故而将探讨都城史的跨度提至四千年前,将城市历史直直插入了关于远古时代的内容。这段时期的历史信息虽然有考古发现的大量器具文物作为印证,但出土的文字证据依旧极度匮乏。各种文献记载之间也多有矛盾,本书中势必会有所取舍。笔者在这部分结合远古时代的考古信息,以及夏、商、西周时期的考古与文献信息,进行了猜测与假想性质的推演,才勉强将信息更为匮乏的西安一地之历史补充完整。为了探究古都的形成原因,而不是片面陈述古都之成就,本书对远古时代的王朝历史和地缘格局,也结合都城史做了大量的分析、推演和假想,试图还原出早期社会演变中符合客观规律和常规逻辑的部分。
当然,即使仅做可能性分析,也必须是文献有依,考古有迹。本书第一部分“崇周推想”,便是以文献中的崇国丰镐说为依,以考古学中客省庄二期文化及相邻考古学文化系统的相关发现为迹,对西安作为上古崇邑及周都的历史,进行一场合理的发散性想象,力图逼近远古社会和早期历史中纷杂难辨的众多真相之一。
虽然在当代的考古进展下,笔者的很多观点和说法暂时难以被证实,但本书也尽可能避免推理链条相对于现象本身存在的时间过于长、过于曲折,尽可能做到自洽。
第二个问题是,如果只讲定都长安的那些朝代,这样断断续续地以果推因,更容易向帝王一己喜好的主观层面去解释都城史,更容易向城市史光辉一面去片面展示,无法将政治、经济、军事等客观形势的演变全景展现。只有同时探讨长安因何屡屡失都,把那些长安不做都城的时期,尤其在唐朝之后再也不复为都的时期加入讨论,才能讲清长安为何屡屡为都,直到盛唐。
任何一座古都,都有其成为都城的优势,也有相较于其他古都的劣势。如果存在占据绝对优势的古都,那么政治中心就不会反复迁移。任何一种都城战略抉择,都有收效和代价。做定都决策的历史人物也面临着各种时代局限性,无法随心所欲地去选择。因此,定都与失都,恰好是一座古都优劣势的客观反映,一体两面。因此,本书也将一一探讨未定都长安的朝代,这是为了更完整深刻地阐释都城博弈背后的历史规律。在中国历史前半段,长安与洛阳常交替为都;在中国历史后半段,政治中心东移至北京;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是本书试图探讨的规律。
第三,乱世与治世,地缘格局不同,政治制衡形势不同,主次矛盾不同,帝王对都城议题的优先级认识不同,都城的功能与都城博弈的激烈程度亦有差别。
每个朝代,若都用一个模式去解释每段择都史,难免抓不住时代的脉搏,失焦于阶段性的主要矛盾。因此本书每个章节的分析侧重点不尽相同。比如,在秦汉部分,本书着重于地缘分析,毕竟秦汉是帝制时代大地缘格局的形成阶段。而在魏晋南北朝部分,则结合乱世中各种维度的社会矛盾进行分析。隋代部分强调帝王个人主观决策对都城格局的影响。唐代部分则将个人主观决策背后的经济形势、地缘形势和阶层构造,做进一步的延展性探讨。而对于宋代以后的朝代,因政治、经济中心东移完成,则突出转移前后两大历史阶段的对比,挖掘暗藏在王朝周期性更迭背后的更大的时代之变。
本书内容纵贯上下四千年,很多词语、术语的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并不相同,尤其是有一些词语的古义与其现代含义不同。笔者在书中依照史料使用了这些词语——显然,历史作者们并不能预知词义的演变,但很有必要在此厘清概念,避免让各位读者产生困惑。
现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比如,“国”的古今含义不同,“国”与“朝”的概念也不同。古代中国人奉行一种地域、文化、民族、疆界等多维度标准相杂糅的天下观。“朝”对应天下,“国”则对应区域。我们今天所说的“国”,是疆域型的现代主权国家。而在远古时代与夏、商、西周时期,“国”不仅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甚至不一定指代某个独立的行政单元,而仅仅是指某个方位、地域。如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一句,其中的“国”就是指洛阳一带的居中区域。东周开始,“国”通常被认为是诸侯国,是由一方诸侯作为统治者的独立行政单元。
秦实现大一统之后,“国”则更多是指藩国、封国,用来区分天子和朝廷直接行政管辖的大一统中原文化区和在边疆实行自治的属国。中原王朝称自治区域为藩国,而藩国常称共主王朝为大国、上国。
在国之上,则是“朝”。“朝”最早是指夏、商时期方国君主朝觐共主,如《史记·夏本纪》中就写到“朝天下”,天子共主统治天下就是“朝”。后来,“朝”被延伸为王朝。藩属国承认皇帝为天子、共主,是王朝的一部分,相比统一行政的朝廷辖区,自治程度很高。
在秦汉统一前后,王朝概念也略有不同。秦汉统一之前,实行分封制,天子所直接管辖的王畿区域通常较小,诸侯国均拥有很大的自治权。王畿内也有公卿的采邑。秦汉大一统之后,实行以朝廷垂直管理为特征的郡县制,诸侯王的封国也逐渐由朝廷直接治理。因此,中华腹地往往是治权统一的状态,统治王朝仅仅是在边缘地带对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区域设置自治权较高的藩属国。
夏以前的“朝”,更像是万国之首。夏到周的“朝”,更像是国上之国。而秦统一后的“朝”,内涵上大体等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统一的中国。再如,本书中的“华夏”一词,在不同阶段也有一些含义差别。
比如,西周时期的华夏,更多是指诸华、诸夏,泛指包含周人在内的夏朝时期古国、方国联盟成员,是一个文化圈概念。到了东周,“华夏”在尊王攘夷的思潮下,成为汉民族前身之族群概念。秦汉大一统之后,“汉人”之民族概念产生,“华夏”则更多指奉行中华文化理念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的代指。
又如,今人更多熟悉的“训政”一词,是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概念。但早在1898年戊戌政变以后,慈禧以光绪的名义颁布的圣旨中就已经使用到该词:“因念宗社为重,再三吁恳慈恩训政。”因此,本书也提及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为“训政”。
本书作为通俗读物,为了方便大众阅读,还使用了一些我认为更适合入门历史读者理解的词汇。其中有一些学术界并不普遍使用,或者在学术界有不同看法。如“城邦”一词,我认为这个中文词语从字面上更容易被国人理解:邦即国。城邦是指一个独立、自主、单独的以城镇为中心的国家,也就是城市国家。
但这个字如其义的汉语词语,由于在西方历史译著中被译为(古希腊)“城邦”,且“古希腊城邦”这个概念又被广泛接受,许多人便先入为主,将其与西方历史中的城邦画上等号,国内学术界论及早期城市国家时,多想绕开它,用新创词指代中国早期城市国家。因此,考古学界已故泰斗苏秉琦曾提出了考古学意义下的“古国”概念,用其来形容中国早期城市国家。但对于非专业的大众而言,“古国”一词无疑也是多义词,古代的、古老的国家皆可称为古国。比如,最深入人心的古国,就是包含中国在内的四大文明古国。学术界、专业人士做研究时自可辨析词义,但大众读者难免望文生义。这可能会干扰通俗历史读者的阅读兴趣,以及对这类概念的理解。
笔者的一大创作理念就是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讲清原本最抽象、最晦涩难明的事情和道理,这也是本书的目标。《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一书中,其实也将“古国”的内涵阐释为“社会确已进入了早期城邦式原始国家的阶段”,“不迟于四五千年前大体都进入了古国时代,亦即城邦、万国林立的时代”。可见,其实考古学界也是认同中国存在城邦阶段的。古国就是城邦。本书为便于
理解,则直接采用城邦、城邦联合体等词语来描述中国早期社会的原始国家。
“二元帝国”“二元政治”等词亦然,原多为西方作者使用。学术界对北魏前期胡汉杂糅的二元政治体制、二元性也多有论述。但施展在《枢纽:3000年的中国》一书中,更直接使用二元帝国的概念描述北魏早期格局。受此启发,笔者认为就北魏末期出现,一直到隋唐日臻完善的两都制和二元格局而言,“二元帝国”恰可点出相隔数百年乱世的隋唐大一统与秦汉大一统之区别,故在本书中使用这样一个概念。
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本书还借助了古人的一些话术、概念来解释不同时代实施的具有共性的战略。如夏、商史料极度匮乏,很难说清楚当时的人如何描述四面八方,因此本书将商、周之际的东土、西土、南土、北土、中土一系列概念向前延展至夏代。类似的情况,还有将春秋战国时高度凝练的合纵、连横等外交词汇,用到了后世如三国时期。
跨古今中外地借用词汇概念,大幅拓展词汇使用的历史场景,只为方便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不同时代间相同的历史规律。古今词汇,只要概念不冲突,叙事不错位,含义足够清晰准确,措辞足够凝练,笔者均尝试加以利用。需要说明的是,此类用词仅为个人观点表达,若读者存在不同见解,我愿意持开放态度虚心接受。
本书中沿用史料中的“西戎”“戎狄”“蛮夷”“东夷”“蛮族”“胡人”“杂胡”“五胡”等古代称谓,均不带有任何歧视性色彩。这些词汇虽在现代语境中易引发歧义,但其在古代文献中的原初含义并无贬低之意。例如,“西戎”“东夷”等概念,本是早期华夏文明对不同文化族群的客观指称,历史文献更有“戎禹”“禹出西羌”等记载,将华夏文明缔造者之一禹与“戎”“羌”相联系。
为确保历史解读的准确性与完整性,避免信息在转译过程中产生扭曲,本书基于历史语境与学术规范,保留了这些古称。采用这一处理方式,仅为还原历史本貌,既不代表作者认同现代语境下的歧视性内涵,更不包含任何对少数民族的不尊重。事实上,本书始终秉持各民族平等的理念,着重展现历经四千年民族大融合,中华各族人民携手共创辉煌历史的壮阔图景,特此郑重说明。
四千年历史浩瀚如渊,非一人之力所能尽述。本书仅是我个人深耕历史研究的心得结晶,在尊重史实和学术定论的基础上,融入了个人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与见解。书中虽包含诸多观点性内容,但无论如何推演论证,皆以确凿史实为据,绝无背离历史真实与学术规范之意。书中观点皆为一家之言,对于事实陈述与观点阐释的边界划分、论证逻辑的严密程度,恳请读者独立思考、审慎甄别,对于推论按需采撷。
纵论古今难免有得有失,感谢读者包容。希望拙作能够抛砖引玉,为读者打开一扇窗,带给大家更多历史思考的启发点和新思路,这便是本书创作的初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