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灯火无边

書城自編碼: 415823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周荣池
國際書號(ISBN): 9787530692974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74.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礼记训纂  全2册 十三经清人注疏
《 礼记训纂 全2册 十三经清人注疏 》

售價:HK$ 162.8
可持续盈利 可再生战略变革释放企业发展潜力(剖析当下环境挑战,探讨企业应对策略,推动企业可持续盈利)
《 可持续盈利 可再生战略变革释放企业发展潜力(剖析当下环境挑战,探讨企业应对策略,推动企业可持续盈利) 》

售價:HK$ 74.8
拒斥死亡(文明本质上是一场抵御死亡恐惧的集体英雄主义骗局)
《 拒斥死亡(文明本质上是一场抵御死亡恐惧的集体英雄主义骗局) 》

售價:HK$ 76.8
牛津通识读本·世相I(中英双语 全五册)收录《全球化面面观》《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国际移民》《人
《 牛津通识读本·世相I(中英双语 全五册)收录《全球化面面观》《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国际移民》《人 》

售價:HK$ 214.5
什么是教育 “轴心时代”提出者雅斯贝尔斯毕生教育思想精华
《 什么是教育 “轴心时代”提出者雅斯贝尔斯毕生教育思想精华 》

售價:HK$ 74.8
创建强势品牌(典藏版)
《 创建强势品牌(典藏版) 》

售價:HK$ 130.9
美绘聊斋志异
《 美绘聊斋志异 》

售價:HK$ 131.8
启微·红帆:中国东南诏安湾的港口、船货与海洋遗产
《 启微·红帆:中国东南诏安湾的港口、船货与海洋遗产 》

售價:HK$ 107.8

編輯推薦:
在时代浪潮深处,每一个书写乡土的人,都是万家灯火中的观察者与叙述者。我们为什么会思念故乡?我们如何在城市中寻找内心的居所?我们是否能在写作中安顿灵魂?带着这些思考,作者穿行于城乡之间,文字中既有悲悯的眼光,也有温暖的抚慰,映照出中国人在剧烈变化中的精神波动与文化根系。《灯火无边》是一本关于当下的书,一本讲述“我”如何面对城市、回望乡村、与现实共处的书,是一次文学的深度漫游,也是一场现实与精神的双重照见。
內容簡介:
《灯火无边》是一部关于故乡与他乡、现实与理想的散文集。从对城乡变迁的思索,到对过往记忆的温柔回望,再到对当下生活的深情安放,全书以离乡者的眼光,于万家灯火中凝视城乡之间的脉动,丝缕勾勒成真切细腻的精神地图。作者在城乡之间穿行,用文学的笔触回应“在乡”“离乡”与“他乡”的人生命题,以诚挚之心梳理乡土中国的复杂情绪,旨在为一个时代留下一部温厚之书。
關於作者:
周荣池,江苏高邮人。著有散文集《父恩》《一个人的平原》《村庄对我守口如瓶》《村庄的真相》,长篇小说《单厍》《李光荣下乡记》等文学作品十多部,曾获茅盾新人奖、百花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等奖项。
目錄
上篇 城思
灯 火 003
上 街 016
奔 波 029
流 浪 043
面 色 057
断 桥 071
洞 燃 084
星 空 097
中篇 望乡
角 落 113
酒 场 127
归 途 139
闹 寿 152
造 饭 164
孤 村 180
鱼 虾 192
亡 虫 205
下篇 安身
蜗 居 219
楼 上 232
租 客 248
澡 堂 261
短 雨 276
夜 食 290
票 根 302
无 边 322
后记:在城乡之间的事实 334
內容試閱
灯火



我站在城市中心的天桥上看灯火璀璨,眼前繁忙的现实像壮阔奔涌的河流。
作为一个身居城市的农民后代,我偶尔会矫情地思考灯火和速度。我没有能力赞美一些风驰电掣的场景。天桥正好在形式上横亘于来往的轴线,让我在川流不息的时光中片刻背对不该被忽略的城市情境。当我转往另一个方向张望着人与车不断地离开,更加确认我们已然身在受益其中的城市,言语或者文字间的疑惑与不安可能更是因为深爱。
此刻,我想到自己的村庄南角墩——她一定已经沉沉睡去,不会在意一个子孙出走他乡后的挂念。村庄未曾面对过如此的明亮和迅速,人们以往甚至畏惧光亮,因节俭将光亮调节到最小限度。农民甚至不太相信阳光的真实,当他们见到明亮的阳光照在自家门口,会自卑地觉得那是过于偏爱的眷顾。夜间若是有些月色,母亲就借着蒙在窗户上的塑料纸透进来的光线,在手头的忙碌间结束一个又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也许父亲的鼾声就是她的光亮,那些带着酒味的动静支撑起无数的寒来暑往。
我知道想完全背对眼前的城市是痴心妄想,只有上坡后再经对面下坡才可能抵达我们必然而合理的归路。下坡路是我的回程却又被往上的人群阻拒着,无数陌生的人们要通过我下坡的路径逆流而上去到他们对面回家之路。我们都是彼此的路人,共用同样的通道来来往往。我是这个城市的访客,他们也未必真的是回家。最艰难的是骑车上坡的人们,平坦的坡道像在设限或取笑,动能和努力在抵抗着物理与生活的缄口不言。我自然熟悉城市必然存在的艰难。当见到笨重的电车努力往上攀爬时,外卖员手柄上的僵持与脚下的摩擦,让我想起了当年南角墩拖着板车上坡的父亲。他现在已经苍老得只剩下咳嗽和畏缩,过往的一切仍会让我体会到深切的疼痛。我只能暂时忽视呼啸的车流与眼前的人们背道而驰,直至回到地面都没有消散内心的不安。
城市的北风奇冷,它一定是从更遥远的北方赶来的。夜色中的街道似乎看透了我这名进城者的心思,努力把一幕幕忙碌而艰辛的场景展现给我看。我走到道路转角的地方,陡起一阵更强烈的风,它从一块巨大的塑料布上掠过,直奔我卑怯的脸面扑来。那种深切的寒意无从用任何词语表达。正在修缮的路牙边,几名工人忙着给施工场地铺上我以为村庄里才能见到的塑料布。那曾是一种很昂贵的农资,用来遮风挡雨或者御寒保暖。 我想到春天里孕育棉花苗的温棚,想到梅雨季节披在麦秸上的遮挡,想到秋收后藏着稻谷的掩护,也想到冬天蒙在窗棂上与寒风的周旋。这些后来被我写出深情的场景,无不都是一块厚实的塑料布所承载的。
我知道正是因为如今我背对了某些场景,才敢大张旗鼓地提到曾经的苦楚。我以为一块塑料布已经残余在河边淤泥里成为不可降解的记忆时,却在繁华的城市夜景中重逢了它的身影。 寒风见了陌生人像是兴奋起来,在工人师傅手上拼命地鼓动着。这种场景曾经太熟悉了——多少个突然起了风雨的深夜父亲叫醒母亲和我,勒令和他一起去扯着塑料布掩盖屋外瘦弱的粮食。一家三口扯着一块疲惫的塑料布,总会有一个角不安地扬起,生性暴躁的父亲也无可奈何。风雨之夜我们无比慌张和难堪的场景许多年后仍历历在目。
眼下,在城市的灯火里依旧重演着同样令人焦躁不安的场景。因为面对城市及其辉煌的灯火,工人似乎在努力地掩饰着自己的情绪,人们看似从容的举止是向城市示好与妥协——他们不就是当年在夜色里慌张而暴躁的父母么?
工人师傅眼睛里一定没有“建设”这个词,就像农人不会用“生长”去叙述庄稼成熟的细节,生活只是力气与土地的周旋。村庄的生长在水土泥泞中,城市的进展在水泥坚固内,相同的是都由父辈用塑料布盖上保温的襁褓才让日子生生不息起来。作为一个村庄的离开者在城市遭遇这样的场景,我于寒风里体会到了城乡之间共有的艰辛。我本来误以为自己早置身事外了,所以才敢一次次地把真情实感说出来。岂料我蜗居的城市角落并不真实,或者说我根本没有真正抵达过现实。
我逃跑一样离开现场。身后工地的裸土被一种劣质的绿色网袋遮掩着,如此似乎土地的实情就不会被暴露。泥土在村庄里是司空见惯的,在城市它们却难觅影踪。泥土被实用体面的水泥覆盖起来,从此大地上再也不见水与泥。此夜见识裸露的部分泥土算是我的运气,让我重温了无数个夜里父母们在风雨中与大地的周旋。一切更像是一场艰苦而唯美的表演,是被城市化定义的劳作和生长。对于一个出走者我并未伤情,脚下的崎岖不平可能才是生活无可背对的现实。



我旅居城市的第三个早晨开始厌倦食堂餐盘里的食物。这大概不应该是一个农家子弟的做派,而事实上我是借此表达对丰盛现实的胆怯,更是觉得生活因为修辞过度而暗生不安。我以前从来不用傲慢的态度去对待食物,但饱腹后的闲暇生出令自身都厌恶的矫情,就像村里的狗毫无缘由地在深夜里狂吠。这是一种古怪的抒情,但人似乎并不如一条狗克制。它们会蜷缩在自己的角落里,由自认的气味和场域来限定自我。人们却总是在设限的同时越界,并且琢磨出许多似是而非的理由。
饥饿不再是面对餐食的理由,这让我想背对现实而怀旧。我深切地经历过饥饿,当然这并非是乡下人的专利。我一直记得那个下午,日后想起来就像是读一段怪异的文字般刻骨铭心。冷漠的寒风逼得人饥饿而惶恐,我不时惦记着家里悬在板壁上瘦弱的咸肉。肉是冬至期间杀猪后腌制起来的,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应付不久后的年关。肉身被晒得流油但并不能映照出生活的富足,割开的伤口被绳扣撕扯得局促不安,细小的孔洞里藏着生活的困顿。真切的饥饿逼出人的勇气,我私自举起菜刀割下一块肉切碎,投进铁锅里煮出雪白的汤来。
那个下午我一直为自己的举动感到惶恐,但腹中空空的事实逼迫着我莽撞行事。待乳白的汤沸腾到如文章高潮至极点时,我撒下了一把纤细的面条。面条不是村里日常的食物,其间已经生出细小的蛾虫。我咽着口水等待汤汁翻滚耗散,渐熟的面条像退潮时的海货水落石出。我把手里攥着的一把蒜花撒入——这是整个仪式的关键时刻,而后急切地连汤带水全部打捞进碗里,又用一瓢冷水让滚热的铁锅恢复了冷静。筷子在手上已然跃跃欲试,口水甚至比曾经沸腾的汤汁更加热烈。咸味一下子进入口腹,一种确定无疑的快感蓬勃在周身。我面朝锅台吃下这碗面,是想背对身后不堪的现实。这碗面好像让我逃避到一个仙境般的时空,我甚至没有听见三叔进门的脚步声。他看着我咬肉的时候也下意识地咬了咬牙,面颊上现出一道艳羡的神情。他看看我的碗以及锅里漂着油花的汤水,又转身看看那块肉上的伤口后默默地走了。
我擅自偷吃的事情并没有引来不好的后果,穷困潦倒的父亲却向来不反对吃喝。我从此记住一种深切的饥饿,那是日后再丰盛的餐食也无法安慰消弭的滋味。日后只要感到饥饿,我就会想起那块晒出油脂和盐霜的猪肉。令人惶恐的是,眼下难得再有一种饥饿的感觉,日子像是过得失去了知觉一样。
于是一个在城市的夜晚,我刻意等到灯火阑珊无比饥饿时才与同行者上街觅食。我们点的菜是一条三斤二两的草鱼。面对几种不同种类的鱼,我选择了自己家乡常见的草鱼。这并不是寄予什么思乡之情,只是这种选择似乎在味觉和心理上更安全。江水或者海里的鱼,总有一种他乡的隔膜味道,这是无法准确描述但却真实存在的感受。我瞟见它在后厨被果断屠杀时师傅咬着牙脸上显示出来的决绝表情。一条鱼成为一堆肉躺在丰富的配菜里呈现于桌面时,我首先想到了它的表情——它会不会是一条带着故乡脸色的草鱼?
一条鱼当然有自己关于故乡的情绪,尽管它已经被生杀与烧烤的技术所毁灭,在芜杂的配菜中掩饰了自己的脸色。正准备举筷大快朵颐时,一名中年妇女提着把铲子走过来——她凭经验预见到锅具会煳底的状况,熟练地将鱼稍稍拨动控离底部,一股淡淡的焦香随之升腾起来。我没有专注于她娴熟的动作而是斜视了她的表情,那是一张接近苍老的朴素脸庞,没有一丝城市人的傲娇倒是显得有些怯懦。她一定是从农村来城市不久,没有养成那种老到的面色。作为一个敏感的乡下人,我特别在意城市的脸色。她陌生而略显焦灼的面庞十分亲切,它属于农村并且没有一丝的卑微。她又因为有些生疏而局促不安,这是村里人进城常具的神情。他们在村里的桌边不会如此,但当来到城市会有自觉的克制,从来不会僭越别人的生活氛围。他们正是我们的父母或乡邻,在老家的生活里同样是儿女,有兄妹也会为人父母。无数的他们来到繁华的城市,只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而首先是改善了城市的生活。他们无从也不需要有任何排斥城市的心念,靠着手脚的力气把打工的时间用好就是称职的民工。
就在我漫游于思索时,手机微信弹出一条语音留言。这位“好友”对我而言其实也算路人,他的微信名非常简单朴素:连文活禽。他在我生活的城市小区楼下菜场经营活禽宰杀。我们认识不久便加了微信联系,他告之因为租金摊位太高将要离开了。他让我有需要就微信告知,会按时送来所需。他大概还琢磨了我朋友圈的内容,知道了我老家的村庄叫南角墩。他熟悉那个地方,还经常和村里一个姓马的朋友喝酒。我认识老马,其也是我父亲的酒友,也许他们都与我的父亲较量过酒。他搬离菜场之后我订过几次老母鸡,他总是一早就在楼下打电话等我。 我穿着睡衣下楼的时候,俨然一名漫不经心的城里人。他并不清楚我做什么生计,称呼我“老板”只是一种很通俗的称谓。我因要离开城市出差很久,出发前订了好几只草鸡。其间他时不时会发一些信息给我,无非是他在乡下养鸡场的场景以及从网上复制来的警句名言或祝福语。
我知道这条讲方言的语音别人听不懂,便在熙熙攘攘的大厅里外放了:老板,你在城里吗?在的话晚上来我这喝杯酒,几个朋友聚一下。我知道即便身在高邮也不会去赴约,但我确实被他的真诚直率感动了。他心里没有我们所纠结的城乡之别。他的邀约就像是南角墩的人们站在门口喊一位邻居来吃饭——城市不也是一个相对人口众多的村庄吗?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