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物皆有时:中世纪的时间与生活
》
售價:HK$
96.8

《
英特纳雄耐尔——《国际歌》的诞生与中国革命
》
售價:HK$
184.8

《
心悦读丛书·善与恶的距离: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学
》
售價:HK$
74.8

《
崇祯七十二小时 大明王朝的最后时刻【万有引力书系】
》
售價:HK$
85.8

《
跟着TED学科学:物理
》
售價:HK$
55.0

《
希特勒与第三帝国(全二册)(第三帝国通史写作的里程碑!7年魔鬼养成期+6年帝国崩塌录=13年人类至暗
》
售價:HK$
206.8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东亚的车舆社会史
》
售價:HK$
196.9

《
大西洋现实主义:帝国与国际政治思想的德美交汇
》
售價:HK$
87.8
|
編輯推薦: |
一本书讲清女性主义是什么,读懂女性主义,读懂当下的生活从18世纪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权辩护》到当代#MeToo运动,以浪潮为脉络,清晰梳理自由主义、激进派、马克思主义等女性主义流派的核心主张聚焦母性神话、职场性别分工、性暴力等当下热议话题,从日本“美龄论争”中职场妈妈的困境到欧美反色情运动的争议,精准戳中女性在家庭、职场、社会中遭遇的隐形束缚案例横跨东西方,通过对比欧美“成为男人”与日本“歌颂母性”的女性主义路径,展现多元可能性,让不同立场的读者都能找到思考入口梳理沃斯通克拉夫特、麦金农、上野千鹤子等重要女性主义者的活动事迹与理论观点,同以轻松笔触还原历史现场,图文结合,兼顾学术严谨性与可读性
|
內容簡介: |
我们何以成为当下的女性?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以沃斯通克拉夫特、麦金农、上野千鹤子等重要女性主义者为轴心,以4次女性主义浪潮为纬、重要历史事件为经,勾勒出近200百年间女性主义运动发展的全貌。
作者用讲故事的方式,描绘女性主义运动取得突破的瞬间,闪耀着激情与智识的前辈身影,各大主要流派及其论争。展示出前人为扩大女性生存空间所做的努力,以及当下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种种变革。
这是一本包罗万象,可以按图索骥、轻松翻阅的女性主义小百科,为读者提供思考的抓手与行动的燃料。
|
關於作者: |
[日]山口真由
1983年生于札幌市,东京大学法学部毕业后,历经财务省、法律事务所工作,后赴哈佛大学研习家族法,2017年于纽约取得律师资格。回日本后进入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法学政治学研究科博士课程,2020年博士毕业。现任信州大学特聘教授,著有《是高学历精英女生不行吗》《向“普通”的家庭道别》等多部作品。
|
目錄:
|
第一章 法国大革命与欧洲,女性主义的萌芽——女性主义第一波浪潮
1 从“难道人类仅等于男性吗”开始 ………… 2
2 英国女性主义的先声 ………… 15
第二章 “麦当劳化”和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第二波浪潮
1 “理想生活方式”的诞生 ………… 28
2 来自贝蒂·弗里丹的冲击 ………… 36
3 20 世纪 60 年代,女性主义的复活 ………… 44
第三章 激进女性主义诞生——女性主义第二波浪潮(20世纪 60 年代后半叶)
1 “妇女解放运动”的萌芽 ………… 52
2 “个人的就是政治的”………… 60
3 将性的不均衡理论化 ………… 64
4 将枪口对准色情行业 ………… 69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希望——女性主义第二波浪潮(20 世纪 70 年代前半叶)
1 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婚姻 ………… 84
2 家务劳动的理论化及其始末 ………… 92
3 “完美”理论的局限 ………… 101
第五章 不同性质的文化女性主义——女性主义第二波浪潮(20 世纪 80 年代)
1 男女之间存在本质差异 ………… 110
2 她们心中的“男女平等”………… 117
3 与生态女性主义合作 ………… 124
第六章 性感与赋权观念的冲击,二元性别的解体——女性主义第三波、第四波浪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
1 想穿的衣服,喜欢的男人,属于我的人生 ………… 130
2 第三波浪潮的涌动与核心 ………… 136
3 第四波浪潮:女性主义是可以在网上轻松和任何人谈论的 ………… 142
第七章 日本的女性主义——在欧美影响下的独立发展
1 对母性的赞扬 ………… 154
2 20 世纪 70 年代,妇女解放运动的火花 ………… 162
3 20 世纪 80 年代的“美龄论争”………… 165
4 生态女性主义论争中的母性议题 ………… 170
5 日本女性主义的特征 ………… 174
后记 ………… 178
|
內容試閱:
|
“虽然我不是女性主义者……”
很多人在谈论性别时,总会把这句话摆在最前头。不可思议的是,我们明明本着一种特定的观念在讨论问题,却并不清楚女性主义的真实样貌究竟如何。
去年我在某大学的课堂上谈到女性主义,班上一个女生说,她总觉得女性主义是一种碰不得的东西。在她心里,女性主义好似一本只看封面就感觉难以接近和理解的书,因此只能留在书店货架上落灰,从未被人翻看。
女性主义之所以会给人留下这种印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是大众对女性主义的不理解。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小学社会教科书上有这样一张照片:一群剪了娃娃头、戴着眼镜的女护士在医院前示威游行,高举的横幅上写着“辛苦、肮脏、危险”,以及“环境恶臭、薪资微薄、劳碌无休、有家难回、健康受损、婚恋无望”1 等九个“K”打头的词,还有“不是 3K 职场而是 9K 职场之中的我们”1 等抗议口号。
一些素来轻率的男生看到照片之后大嚷:“结不了婚何必怨职场,明明是自己的问题!”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可以说,当时我们根本无法理解照片中女性紧咬双唇的表情中包含的决心及背后的深意,只把她们当成了揶揄和嘲笑的对象。
其二,部分自称女性主义者的人,对于女性主义让人望而却步的现状,难道就没有责任吗?
时至今日,我仍清楚记得年轻时参加过的一次学习会。大家在会议上展开了关于严惩强奸罪的讨论。一位女性发言人反复呼吁:“女性不同意的性交统统算强奸。国外的法律都是如此,日本已经落后了!”
出于一种纯粹的求知欲,我想搞清楚在强烈要求客观性的刑法中,这种以女性主观态度为必要条件的难题,其他国家究竟是如何将其制度化的。于是我在现场向发言人发出提问,她却怒吼道:“你自己查!”我顿时哑然。
正是这样的事,让大众和女性主义者之间生出误解,之后更造成鸿沟。
如果大众为女性主义贴上敌视男性的标签,认定它就是在歇斯底里地反复强调一些古怪主张,并把它归为无法理解的少数派,那么部分女性主义者为了回应偏见,就有可能变得更加固执和激进。除了理性的沟通,女性主义者还要因为受攻击而耗费唇舌。
我想跨越这道鸿沟,去了解何为女性主义。对我而言,学习的源头永远是书本。女性主义相关的书籍比比皆是,在图书馆里,它们占据了好几排书架。有的内容比较专业,主要分析某个外国思想家的难解观点,也有一些从作者自身经验出发的随笔性著作。
但我需要一本没有太多个人色彩且相对客观的书。内容并非深挖某一点,而是较为全面地展现这一领域的全貌。我想了解编织出女性主义这一匹布的横线和纵线,也就是说,了解女性主义历史的经纬。又或者,我想成体系地了解女性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情况。而能够涵盖以上需求的理想作品,却一本也找不到。
既然如此,不如自己写一本好了。这就是我写作本书的契机。
不过,我很快就开始后悔,觉得自己的决定太过草率了。为了改变与性别以及性存在有关的现状,来自世界各地、有着各种生活背景的人都在将自身热情转化为行动。女性主义正是无数转化瞬间所形成的集合体,因此,其深度和广度都没有边际。并且对这一领域了解得越多,就越难把握住它的全貌。尽管如此,我还是用了几年时间撰写这本书。
首先,我发现女性主义正逐渐成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养。长久以来,无论公司还是个人,都在追求对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理解。而且在日本,说到多样性,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性别。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多元化世界中的人来说,一点点表达失误就可能给别人带来伤害,甚至是致命打击。因此,为了更好地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不单要明白一些形式上的禁止事例, 还要进一步掌握性别理论的概要。
更重要的是,我十分敬佩那些穷尽一生投入女性主义这一深奥课题的人,被他们身上闪耀的智慧和热情之光深深迷住了。在过去,世博会的会场中总是展示先进的火车和汽车,好似将未来直接呈现在了大家眼前,令人心潮澎湃。如今,它则成了展现世界各国贫富差距的教育场所。即使大脑可以理解这么做是正确的,我们的内心也不会产生任何躁动。这种多样性的展示,不过是受到了正确性这一责任感的驱使,本应带来的乐趣和振奋却丧失殆尽。这种多样性,又能打动多少人的心呢?女性主义亦是如此。思索这个问题时,我想到了那些女性主义运动活跃的时代,异彩纷呈的运动与人们的激情跃入眼帘,我感到出乎意料地有趣,随即深深沉迷其中。我渴望将内心的兴奋表达出来,正是这番热情帮我克服了在这片深邃广袤的领域中写作的困难,成为推动我前进的最强力量。
这本书并不想让读者俯首帖耳地接受规训,更不是什么谴责檄文。只希望难得拿起这本书的你不要立刻合上它,请花些时间去读一读,好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