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体脂肪的秘密
》
售價:HK$
75.9

《
社会史:理论与实践(增订版)(德国著名社会史学家于尔根·科卡重要文集。全面展现德国社会史学派的兴起与
》
售價:HK$
107.8

《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 首次系统论述时间观疗法 菲利普·津巴多 著 自我觉察 活在当下 津巴多 心理学 当
》
售價:HK$
75.9

《
亲爱的族人:菲利普王之战的新叙事(横扫北美史学界各项大奖 以印第安女王视角重写北美大陆的反殖民之战)
》
售價:HK$
140.8

《
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
》
售價:HK$
93.5

《
什么是新疆
》
售價:HK$
195.8

《
多资产多策略投资实战
》
售價:HK$
97.9

《
乳腺整合肿瘤学 国际经典乳腺肿瘤学译著 一部聚焦乳腺肿瘤综合治疗的实用专著
》
售價:HK$
140.8
|
內容簡介: |
本书收录了法国人类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基拉尔写于1950年代到1980年代末的文章,从其独特的人类学视角出发,对马尔罗、普鲁斯特、圣-琼·佩斯、司汤达、瓦莱里、尼采、瓦格纳等艺术家进行了再解读,主要探讨了摹仿欲望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以及对这一欲望的书写与表达带来的小说与艺术形式的转变,并思考了艺术在当今时代的人类学价值,以及现代精神的未来出路。本书是基拉尔将其“模仿欲望—祭牲机制”理论延伸至艺术领域的重要著作,有助于读者深化对艺术与宗教、暴力和祭牲关系的理解,对文学、艺术史、宗教等领域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启发意义。
|
關於作者: |
勒内?基拉尔(René Girard,1923—2015),当代最具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人类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与杜克大学终身教授。因创立“欲望-模仿”理论享有国际盛誉,在文学、哲学、心理学等领域产生深刻影响。主要作品有《祭牲与成神:初民社会的秩序》《欲望几何学》《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莎士比亚:欲望之火》等。
主译者简介:曹丹红,1999年进入南京大学法语专业学习,2008年取得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国巴黎索邦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法国文论。已翻译出版《日常生活颂歌》《柏拉图的理想国》《身体日记》《马拉美: 塞壬的政治》《批评与临床》(合译)《艺术家的责任》(合译)等多部法国重要文学与社科类著作。
|
目錄:
|
序言 ………………………………………… 1
前言 ………………………………………… 1
圣 琼·佩斯作品中的历史 ………………… 1
安德烈·马尔罗《希望》与《阿尔滕堡的
核桃树》中的人类与宇宙 …………… 20
瓦莱里与司汤达 …………………………… 33
小说何去何从 …………………………… 56
安德烈·马尔罗的悲剧人文主义 ………… 69
普鲁斯特与自恋神话 ……………………… 85
尼采与矛盾 ……………………………… 118
《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神话及其解构 ………………………………… 143
附录
小说的转向:从主人公到作家 …………… 191
文学与人类学 …………………………… 207
宗教,人类真正的科学 …………………… 221
现代性批判的新路径(代译后记) ……… 245
|
內容試閱:
|
“我不希望这本书仅仅被当作一部美学论著。这种享受对我来说是陌生的。实际上,艺术只有在能够加剧时代的焦虑感时才会令我感兴趣。只有这样,它才能实现它的揭示功能。”2008年,基拉尔略带情绪地用这段话结束了他为本书所撰写的前言。这篇前言是对录制下来的一场对谈的说明,对谈本身是巴黎蓬皮杜中心举办的“圣迹”展其中一场活动。基拉尔并不想让人觉得他支持这一活动,因为这次展览汇集的作品让他回想起1947年“他离开欧洲时的感受”,当时他感到艺术逐渐非人化,逐渐堕落为一些形式,越来越不具备超越时代暴力的能力。这也是他接受我们的提议,将他的几篇文章结集成册的一个原因,因为这样能更好地让他的读者理解他对现代艺术与生俱来的不信任感。我们即将读到的文章首先研究的是圣琼·佩斯与马尔罗、瓦莱里与司汤达,随后是弗洛伊德与普鲁斯特,最后是尼采与瓦格纳。通过一幅幅“双联画”,基拉尔定义了一种悖论美学,这种美学每一次都与艺术姿态背道而驰。我们由此能够理解,20世纪最具末世色彩的思想之一正根植于对作为“浪漫的谎言”变体之一的唯美主义的拒绝中。
事实上,不考虑这部作品的基调,将是对它的真正背叛。从1950年代开始,这部作品就已经投入对某种可能性的世界末日的思想。基拉尔是在1947年,即原子弹在广岛爆炸两年后、氢弹在朝鲜战争期间发明五年前抵达美国的。这些事件令他恐惧,他一度考虑离开美国前往南方。但是,1947年抵达纽约时,基拉尔并非默默无闻,他甚至受到过现代艺术最具影响力的圈子的欢迎,因为他不久前刚在阿维尼翁教皇宫克莱芒礼拜堂举办过展览,当时还头顶展览成功带给他的光环。这次展览由基拉尔与伊冯娜·泽沃斯和她的朋友夏皮尔共同组织。基拉尔曾亲自前往毕加索的工作室,借来了之后在他家乡展出的画作,同时展出的还有勃拉克、马蒂斯、莱热及其他很多画家的作品,由此开创了在阿维尼翁戏剧节期间举办战后大型现代艺术展的传统。因此,2008年,基拉尔不可能支持他抵美后便拒绝的东西。他在美国所写的最早期的评论有关马尔罗与圣琼·佩斯的作品,这两位作家都曾遭到先锋派艺术家的强烈鄙视。
组织这场对谈的初衷是为了宣传一场现当代
艺术展。但基拉尔将这场录制下来的对谈命名为《历史感》,由此在蓬皮杜中心策展人提到的意义之外强加了另一重意义,悄无声息地在这一活动的中心放置了一枚炸弹。这次活动展出的是创作于1950年代至1990年代的作品与表演,并且将宗教再次流行的语境考虑在内———曼哈顿世贸中心双子塔的倒塌象征着宗教的血腥回归。因此,基拉尔没有过多谈论阿维尼翁那场原本有可能令他成为艺术品商人的展览,反而更愿意花时间谈论荷尔德林或尼采身上特有的热情与抑郁的令人眩晕的交替,这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基拉尔看来,这两位19世纪最伟大思想家身上的这种不稳定性是某种症候,折射出思想家与神性所保持的暧昧关系中的现代意识。两位思想家都受到混沌的伤害,他们对这种混沌的直觉比瓦格纳的更强大也更危险,瓦格纳太擅长自然地往返于异教世界与基督教世界之间。这两位作者,基拉尔整整一生都在探究他们,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解释了1913年上演的《春之祭》的导演尼金斯基的疯狂。尼金斯基最后一次在公众面前跳舞是在1945年,那一天,他终于结束了长达四十年的幽闭生活,那一天,原子弹在长崎爆炸。
因此我们会明白,这本书绝不是一部“美学论著”。它呈现的是,从作品的开头直至结尾,基拉尔不断表达着对某种表现为疯狂渴望断裂的“艺术时髦主义”的拒绝,以及从更广泛角度说对艺术仪式主义,也就是对艺术扬言取代神性的野心的拒绝。在他1957年发表的有关小说未来的文章中,年轻的基拉尔还期待着小说体裁的更新,期待着能够超越某些小说家对他们自己作品的蔑视,这些小说家试图使自己的作品变得更为“科学”(左拉)或更为“形而上学”(布朗肖)。不过,在1957年被他视作实现这一更新的典范作家的普鲁斯特,对于1978年的基拉尔来说已成为最伟大的自我反思理论家,其直觉甚至超越了弗洛伊德。从他自己的“小说的转向”中产生了一种具有系统性的文学思想,于他而言,小说与其说是一种艺术体裁,不如说是特别具备某种潜在知识的场所。因此,正是在脱离艺术本身的过程中,这位《追忆逝水年华》的勤奋读者构建了他的思维,将自己最初的文学直觉延伸至人类学和人文科学领域。我们看到他对艺术的不信任并非仅仅是对“时髦主义”的拒绝,它实际上源于现代文化已枯竭的直觉,这种文化与古老的宗教一样,建立在献祭的暴力之上。因此,一切看来都像是基拉尔的理论工作声称要完结文学,“完结”这个动词在此具有双重意义。有些人认为这一野心具有黑格尔色彩,它与大部分小说创作背道而驰,而大部分小说创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仍在若无其事地继续进行。然而,昆德拉本人不是在1989年向基拉尔坦白,如果他在开始创作之前读过《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那么他在写一些短篇小说时可能会遭遇很多困难? 我们必须赋予这一评论以它应有的高度。
艺术“时髦主义”使我们对世界视而不见。在基拉尔看来,由于痴迷于某种错误的原创性观念,譬如瓦莱里那想要绝对独立于他人的纯粹“自我”观念,现代艺术家被与同时代人的竞争所吞噬。当他最大程度地脱离世界时,他总是想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然而,“小说的转向”所致力实现的,正是重新确立与我们自己以及与他人的关系。“但这种断裂”,基拉尔明确道,“不是由小说家完成的。”它来自别处,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西方伟大作家都无法摆脱基督教结构,无论这是否出于他们的本意。因此,天才小说家与自己的人物融为一体,甚至与他们一起死亡,并在“小说的真实”的光芒下重生。“转向”后的主体是一个“复活的主体”。只有他才能讲述自己入地狱的经历,如今的他已不是当时的他,如今的他从此能用回溯的目光来审视当时的自己。朝圣者就像但丁穿越地狱的每一层那样,将经历摹仿性竞争的所有阶段,并将最终摆脱他人的困扰。他可以与诗人一起进入一个不存在任何嫉妒关系的天堂。这就是“真正的文学”的道路,它脱离了克尔凯郭尔所说的“审美阶段”,抵达了“伦理”与“宗教”的层次。因此,经历“小说体验”的人,是那个被某种根本性的断裂重新置于人际关系中央的人,这一断裂令他既从自己也从别人那里解脱,摆脱了他本人和其他人给他制造的障碍。
本书汇集了一位习惯于令作品进行对话的伟大比较学者的文章,是两场对谈的延续,并在附录中记录了第三场对谈。基拉尔很喜欢这种类型的访谈,因为在此类访谈中,他所说的“个体间性”维度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同时伴随着风险与惊喜。这位理论家把他的研究场域变成了一个相遇、竞争以及被超越的冲突的场所。对自己而言的死亡、对他人而言的重生,但同时也是对他人而言的死亡、对自己而言的重生:这就是“小说的转向”的双重运动。艺术正是在这一点上,通过,将我们从美学中解放出来而超越了自身。在美学中,令维尔迪兰夫人陶醉的创造者的神圣化伴随对读者、听众或观众的奴役。“转向”后的艺术家则直面世界,只有这种“启蒙”才令他改变。“复活”是指老人的死亡,新人的诞生。对于那些不会追随基拉尔直至其直觉终点的人,那些因此错过他那启示录般的极端性———换言之他那“揭示”力量的人来说,摹仿理论的工具只能充当借口。这些人一面使用这些工具,一面声称自己超越了《祭牲与成神》的作者,自认为没有被他的“灾难论”所愚弄。因此,他们忘记了或不想看到他的传记所揭示的东西②:这位逃离欧洲的作家亲历了世界的疯狂,并从中获得了某种智慧,这一智慧今天十分触动我们,因为它建立了希望。艺术“只有在能够加剧时代的焦虑感时”才会令他感兴趣。正如古老宗教的祭司冒着身体和灵魂的危险进行他们的仪式,真正的创造者与混乱游戏,以便某种话语从中涌现,这话语不依赖于他们,它将在古代世界崩溃的中心,告诉他们,告诉我们:“意义与生命合而为一。”
伯努瓦·尚特
特雷弗·克里本·梅里尔
(曹丹红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