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書城自編碼: 415808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區域經濟
作者: 蔡昉
國際書號(ISBN): 9787213120350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6.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砂与海之歌纪念画集
《 砂与海之歌纪念画集 》

售價:HK$ 107.8
大学问·月照崇徽:章献刘后与宋真仁之际政治
《 大学问·月照崇徽:章献刘后与宋真仁之际政治 》

售價:HK$ 107.8
荆棘里
《 荆棘里 》

售價:HK$ 47.1
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修订版
《 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修订版 》

售價:HK$ 107.8
拉开人生差距的关键能力
《 拉开人生差距的关键能力 》

售價:HK$ 65.9
创新无限:深圳奇迹启示录
《 创新无限:深圳奇迹启示录 》

售價:HK$ 75.9
大家京范 燕都掌故
《 大家京范 燕都掌故 》

售價:HK$ 96.8
写作革命2.0:在所有学科和年级中通过写作提升思维的指南(美国亚马逊高分畅销教育类图书)
《 写作革命2.0:在所有学科和年级中通过写作提升思维的指南(美国亚马逊高分畅销教育类图书) 》

售價:HK$ 65.9

編輯推薦: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蔡昉重磅新作
读懂中国未来十年城乡发展的“战略之书”

立足中国国情,实现“破界性”创新叙事
突破传统二元经济理论的西方局限和解释边界,构建契合中国特色的城乡发展分析框架跳出就“三农”论“三农”的碎片化视角,将农业农村问题置于新科技革命、人口结构转变与全球化变局的整体格局中审视紧密结合中国“未富先老”“人口负增长”等新阶段特征,系统回应中国式现代化亟待解决的时代命题
直面现实堵点,提出“精准化”实施路径
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户籍、土地、公共服务等城乡融合中的核心制度壁垒,提供兼具前瞻性与操作性的破解之道锚定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方向,为未来十年的城乡发展提供清晰坚定的行动指引明确“十五五”为关键窗口,擘画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书”与“路线图”
融合多元视角,打造“贯通型”思想资源
融汇经济学、社会学与公共政策等理论,严谨分析要素配置与效率问题,兼顾学术深度与政策实效依托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等权威数据,以图表直观呈现城乡收入差距、农业生产率变动等核心事实关注社会公平、人口流动、代际变迁等深层社会命题,使宏大主题与微观个体的命运紧密相连
內容簡介: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中,“三农”问题始终是关乎全局的核心议题。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一方面城镇化率稳步提升,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仍是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如何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现实难题,直接关系到14亿多人口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纵观世界现代化历程,城乡结构转型是各国必经之路,但中国的路径注定独一无二。我们拥有近5亿农村常住人口、3亿农民工,这一庞大群体的发展命运,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紧密交织。如何破除制度壁垒以提升农业效率?如何畅通要素流动以激活农村资源?如何完善社会保障让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这些问题也是制约乡村全面振兴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
本书是对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系统回应,聚焦于农业农村发展这一核心议题,深入阐述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机制、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并对“十五五”期间城乡融合发展提出前瞻性政策建议,既能为政府决策者和学术研究者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又能让社会公众理解和把握中国城乡发展的底层逻辑与未来走向。
關於作者:
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长期致力于中国经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三农”问题、劳动经济学、人口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收入分配和贫困等。
著有《人口负增长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挑战与机遇》《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意义》《中国经济增长展望: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等,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发展百人奖、中华人口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好书奖等。
目錄
绪 论
一、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来自共性的特征化事实
三、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路径
四、城乡整体迈入和各产业同步实现现代化
五、二元经济发展与二元社会结构
六、“十五五”是实现目标的关键期
七、本书的特点、结构和要点

第一章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窗口期
一、中国经济处在什么发展阶段?
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定性定量目标
三、人口转变与人口红利
四、人口负增长时代的新常态
五、从刘易斯转折点到库兹涅茨转折点
六、消除现代化途中的制度障碍

第二章 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
一、中国脱贫理念、实践和成就
二、摆脱绝对贫困对中国奇迹的意义
三、减贫实践及其成效的世界意义
四、乘势而上:乡村振兴的新实践
五、自立产业和自生发展能力

第三章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产业抓手
一、如何实现同步现代化?
二、农业强国的内涵与特征
三、农业劳动生产率徘徊之谜
四、新科技革命与农业技术进步
五、打破狭小经营规模的制约
六、制度创新与市场机制设计

第四章 农业农村的要素积累和配置
一、破除资源不足的迷思
二、资源配置和再配置的广阔空间
三、资本报酬递减并非注定
四、农业金融:超越“小”与“大”之争
五、让土地回归生产要素功能

第五章 新型城镇化:深度与广度
一、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般特征
二、中国城镇化:殊途同归和与时俱进
三、区域发展新格局与城乡均衡发展
四、城镇化内涵的延伸:县域与乡镇
五、全地域和全方位的农村现代化
六、户籍制度改革的激励相容

第六章 城乡迁移与促进社会流动
一、中国特色的两阶段迁移
二、农民工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
三、从横向到纵向的社会流动
四、现代化过程中的人口区域布局
五、乡村建设的本质和内涵

第七章 为什么要防止劳动力逆向流动?
一、内涵发生变化的“推力”和“拉力”
二、突破“有来有去”的流动模式
三、阻止“逆库兹涅茨过程”
四、超越就业创造的极限
五、新市民如何适应劳动力市场?

第八章 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
一、农村居民收入及其构成
二、防微杜渐:阻断贫困的根源
三、人口金字塔和收入橄榄型
四、中等收入群体的培育重点

第九章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一、城乡收入差距的整体影响
二、城镇化:扩大还是缩小收入差距?
三、“弱势产业”还是“人数悖论”?
四、突破劳动生产率的“天花板”

第十章 新一代农村劳动者和创业者
一、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
二、人力资本贡献:从就业到创业
三、人力资本培养:从教育到“干中学”
四、人口发展新常态下的教育深化
五、以配置均等化破解发展不平衡

第十一章 如何倚重“三农”扩大内需?
一、庞大人口与超大规模市场
二、挖掘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
三、对农业农村投资的新境界
四、扩大内需的新型城镇化效应

第十二章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
二、构建中国式福利体系的时间窗口
三、在城乡一体化中释放生育潜力
四、破解农村养老的世纪难题
內容試閱
本书尝试从学术的视角切入,研究和阐释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讨论与之相关的理论问题,剖析现实难点和堵点,进而提出政策建议。基于作者的研究背景和知识积累,本着扬长避短的原则,本书力图在研究方法和叙述手段上体现一些自己的特色,也希望能够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在政策方面能够有所助益。
首先,把农业农村放在国民经济整体背景下观察和认识。在经济学说史上,多位经济学家从产业的角度对国民经济进行结构性划分,分别定义了第一产业(primary sector)、第二产业(secondary sector)和第三产业(tertiary sector)。这个划分本身,就在一定意义上暗示了三个产业形成发展的历史顺序、相互之间的联系和此消彼长的趋势。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或初级产业,是产业结构变革的起点。农村是城乡两大地域划分的重要一方,是城市化的出发地,与城市发展从来具有相辅相成、荣衰与共的关系。
各国发展经验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产值和就业份额下降是一个“铁律”,但是,这并不改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固然表明农村作为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区域的相对作用趋于式微,但是并不意味着可以受到忽视。对于有着14亿多人口以及庞大农村地区的中国来说,尤其需要创造一种格局,使农业农村的相对份额下降与牢固基础地位之间始终保持有机统一。在研究中,把农业农村发展置于宏观经济格局之中,把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在理论上认识、在政策上确立、在实践中落实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先地位。
其次,把农业作为一个能够自立自强的产业,把农村视为一片可以大有作为的天地。在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上,都经历过农业农村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原始积累的过程。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农业农村也为国家工业化做出过重大的要素贡献。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资源要素无偿或者不等价地向工业和城市单向流出的经历,也是在改革之初农业农村处于发展滞后状态的原因。因此,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一个必要的补课阶段。
展望未来,宏观政策给予农业农村以更高的优先地位,国家财政金融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都是需要坚持的方向和方针。与此同时,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完成乡村振兴的各项任务,终究要靠产业和地域自身的活力。仅仅依靠来自外部的支持和补贴,无法形成一个有竞争力的农业,也不足以建成一个成色十足的富足农村。因此,本书既探讨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支持,更突出研究农业如何改变“弱势产业”的地位,农村如何成为吸引资源的天地,务农如何获得堪与其他职业相比的收益。
再次,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放在制度建设上面。我们都观察到,一些领域的改革在必要性和紧迫性上,多年以来具有来自各方面的较大共识,在政策上也早有部署,甚至制定了相关的具体措施,然而,实质性进展并不明显。旨在促进农民工在城镇落户的户籍制度改革,就是一个这样的改革领域。影响改革进程的主要原因之一,无疑是影响措施落地的激励问题,特别是参与各方的激励相容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例如,户籍制度改革有利于增加劳动力供给、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扩大消费,因而可以产生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改革红利。然而,现实中改革的埋单者与改革红利的获得者不是同一个主体,因而存在着付出与获得之间的不对称现象。具体来说,一方面,地方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要为规模扩大的新市民提供更多的基本公共服务,是主要的支出责任人;另一方面,这一改革带来的供给侧和需求侧收益并不完全是地方性的,而是具有惠及整体经济的正外部性,因此,推进改革的积极性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是不对等的。
从其他一些具有碎片化特征的改革措施中,也可以观察到类似的情形。找到破解这一难题的出路,需要超越零打碎敲的政策思路,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从更为根本性的制度建设着眼进行顶层设计。只有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从更高的层面建立起新体制的四梁八柱,为改革和政策调整树立起规范性的框架,才能使具体措施之间产生合力,达到纲举目张、四两拨千斤的改革效果。
最后,把农业农村现代化置于新科技革命和更高版本的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正处于以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 新材料、空间技术等突飞猛进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时代。全球化虽然遭遇到逆流,但是,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供应链重组、科技合作,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行动,都仍然以强大的动力维系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同时改写了经济学的一些传统假设,也应该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思路增加新的维度。例如,各种颠覆性新技术与互联网及其平台的结合,特别是数字技术转化为数字经济,进而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不再表现为传统的“机器替代人”的自动化模式,也就是说新科技及其应用方式,不仅可以替代劳动力,还可以替代资本、土地和其他要素,或者延展各种要素的使用深度,也预期可以改变市场效率,因而使经济活动较少受到报酬递减现象的困扰。这些新科技、新现象、新趋势将重塑农业农村发展的模式,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提供新的机遇。
根据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全书的章节安排和结构布局大体上反映在五个板块的设置中。第一个板块切入主题,指出在历史性地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过程中,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正处于关键的时间窗口。第二个板块强调农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以及从此出发的要素动员和配置过程。第三个板块着重讨论城乡关系变化、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推动方式,特别突出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对于缩小收入差距及至破除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意义。第四个板块着眼于研究农村人口红利的潜力、人力资本积累的路径,以及农业农村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第五个板块论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以及中国式福利国家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