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儿童与青少年异常心理学(第四版)
》
售價:HK$
217.8

《
积弊:清朝的中叶困境与周期感知(一部政治思想史力作,反思传统时代的王朝周期)
》
售價:HK$
86.9

《
从概念到思维——写给法科新生的12堂法学导读课
》
售價:HK$
74.8

《
甲骨文丛书·尼罗河的源头:非洲大湖地区两千年
》
售價:HK$
107.8

《
一语胜万言
》
售價:HK$
49.5

《
朱子的穷理工夫论 , 香江哲学丛书
》
售價:HK$
104.5

《
雾越邸暴雪谜案:全2册(綾辻行人作品)
》
售價:HK$
141.9

《
数据资产:从价值评估到价值管理(数字化转型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
售價:HK$
74.8
|
編輯推薦: |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双重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命题。本书立足跨学科视角,构建“理论模型 实践路径 技术赋能 风险治理”四位一体的研究体系,系统探讨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的协同发展机制。
|
內容簡介: |
本书通过解构非遗的文化基因价值与文旅产业逻辑,揭示二者在文化传承、经济转化与产业升级中的互嵌关系,奠定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提出“资源 市场 技术”的三元互动模型,建立协同度测评指标体系,为后续研究提供方法论支撑;同时聚焦实践创新,从主题旅游开发、数字技术应用到跨境融合模式等,探索非遗活态传承与文旅价值转化的多元路径;并对商业化冲击、传承人断代等问题提出治理方案。本书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践验证相结合,旨在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范式提供相应的参考,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
關於作者: |
程伟,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副教授,199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95年进入旅游行业,长期从事旅行社业务、旅游教育培训、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与研究等工作。作为“双师型”教师,深耕职业教育多年,注重产教融合,擅长将行业发展融入教学。2010年起担任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考评专家;2016年获评北京市职教名师;曾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本人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研究方向:旅游资源、旅游职业教育、旅游服务技能提升、文旅融合发展等。
|
目錄:
|
第一章 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的协同逻辑基础
第一节 非遗保护的内涵与当代价值001
第二节 文旅融合发展的演进路径与趋势005
第三节 协同机制的理论框架与构成要素010
第四节 非遗与文旅的互嵌与共生关系012
第五节 政策环境与协同发展的现实动因019
第二章 非遗保护的文化基因与经济转化路径027
第一节 非遗文化基因的解码与传承机制027
第二节 传统工艺类非遗的现代化活化模式031
第三节 口头与表演类非遗的传播机制创新036
第四节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类非遗的社会传承040
第三章 文旅融合的产业逻辑与发展范式045
第一节 文旅融合的产业边界与协同效应045
第二节 沉浸式体验与场景化消费趋势050
第三节 非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路径059
第四节 文旅IP开发与品牌策略体系066
第四章 非遗与文旅协同机制的理论模型构建077
第一节 系统论视角下的协同机制分析077
第二节 非遗-文旅协同发展模型构建081
第三节 资源—市场—技术三元互动机制085
第四节 协同机制的动态演化路径建构090
第五节 协同度测评指标体系设计与优化094
第五章 非遗与文旅协同的实践路径探索099
第一节 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的策划与实现099
第二节 社区参与地方性知识再生机制104
第三节 非遗工坊与文旅综合体的协同模式107
第四节 节庆活动的文化转化与旅游植入策略114
第五节 教育研学背景下的非遗活态传承路径122
第六章 非遗与文旅融合的创新模式与技术驱动131
第一节 “非遗 数字文旅”沉浸式应用场景131
第二节 非遗跨境融合与区域联动机制137
第三节 非遗授权开发与文创产品设计逻辑142
第四节 非遗主题住宿与旅游空间再造148
第五节 非遗IP与影视动漫的融合传播路径153
第七章 数字化技术赋能下的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159
第一节 区块链技术在非遗确权与追溯中的应用159
第二节 元宇宙与非遗数字场景构建163
第三节 大数据支撑下的精准化文旅营销169
第四节 人工智能技术对非遗传承的辅助模型173
第八章 协同机制中的挑战与系统性风险治理181
第一节 商业化开发对非遗文化本真的冲击181
第二节 非遗传承人断代与人才保障机制184
第三节 文旅开发过程中的生态承载风险189
第四节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路径194
第五节 突发事件冲击下的系统韧性评估198
第九章 面向未来的非遗文旅融合战略思考203
第一节 国家文化战略与非遗文旅协同方向203
第二节 区域协调发展与非遗资源整合机制207
第三节 国际传播背景下的非遗品牌建设212
第四节 多元主体共治共享机制的构建路径217
第五节 推进协同机制法治化与制度化的展望221
后记225
参考文献229
|
內容試閱:
|
在中华民族长达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十分鲜明的地域特性,还拥有着颇为深厚的历史底蕴,并且具备独特的审美属性,已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支撑所在。它一方面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以及集体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也构建起了代际传承以及文化复兴方面的精神联结纽带。处在当代社会快速发生转变、全球文化呈现出多元并存这样的一种语境情况之下,怎样在确保非遗文化保持其本真状态的基础之上,达成它与现代经济社会相互融合发展的目标,这无疑已经变成了文化战略相关研究领域里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内容。
文旅融合属于文化和旅游跨界协同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它给非遗的活态保护以及创新转化开拓了全新的路径。借助旅游场景的融入以及文化内容的拓展延伸,非遗不再仅仅局限于博物馆展柜以及田野考察当中,而是以更具沉浸感、互动性以及市场化特点的形式走进了大众的生活之中。这样的融合一方面提升了非遗的传播效率以及社会方面的关注程度,另一方面也为非遗赋予了新的功能价值以及经济层面的意义。
本书把“协同机制”当作理论核心,试着全面且系统地答复非遗保护和文旅融合里“守与变”“传与用”“静与动”存在的张力悖论,弄清楚其内在的逻辑以及运行的机制,搭建起有理论创新价值以及实践指导意义的协同发展体系。在编写期间,综合运用了文化人类学、旅游管理学、教育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视角,还借助区域案例、政策演化、产业结构等实证材料,努力从价值层面、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全方位地揭示非遗文旅融合的深层结构。
全书总共设有九章,从协同逻辑基础方面开始,接着是文化基因解码、产业路径演化、机制模型构建等内容,还有实践路径探索以及技术赋能创新等方面,另外涉及系统风险治理以及战略前瞻规划,从而形成了一套逻辑较为清晰且层层递进的结构体系。尤其是在第七章至第九章这一部分当中,着重关注数字化、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元宇宙等前沿技术在非遗文旅当中的实际应用场景,试着为“非遗 科技 文旅”的融合开拓出更具指向未来的路径选择方式。
此书并非将非遗当作静态的文化标本来看待,而是把它置于流动社会里的“活态系统”当中,着重指出其主体性与互动性、区域性与全球性、历史性与未来性这些相互交织的关系。在这样的重构之上,便要强调非遗保护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抢救性记录”或者“展演性重构”这种程度,而是应当去构建起一个有多元主体一同参与其中、跨界资源能够联动起来,还有法制以及制度这两者给予双重保障的“协同机制共同体”。
本书一方面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依据以及系统的建议,另一方面也给地方文旅实践者、非遗传承人还有高校研究者带来可操作性强较强的实践模型与评估工具。期望凭借这一研究成果,促使非遗保护工作从“政府主导—文化自守”这样的封闭格局走向“协同共治—社会共享”的多元参与格局,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及创新发展提供学理层面的支持。
本书是长期开展田野调查、实际项目运作以及深入理论思考所积累成果的集中呈现,能够顺利完成得益于众多学界前辈先行开展的研究工作以及地方政府、各类文化机构给予的实践层面的合作配套。大家都知道,非遗保护本就属于一项持续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且充满诸多挑战的庞大系统工程,只有始终秉持着问题导向这一原则,运用结构性思维去分析思考,并且积极开展开放式合作,才能够在当下这个时代的大潮之中留存住文化的根脉,激发出其内在活力,从而迈向美好的未来。
第一章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的协同逻辑基础
第一节非遗保护的内涵与当代价值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还蕴含着文化密码以及精神底蕴,它构成了维系文化认同以及文化自信极为关键的纽带。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再加上现代化进程不断向纵深方向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一种双重境遇。从一方面来讲,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数字化都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这使得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非遗赖以生存的土壤以及传承的渠道也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国家在文化战略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部署,并且文化自觉也在普遍地觉醒,这就为非遗的守护以及延续开拓出了全新的历史机遇。
一、非遗保护的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各民族代代相传并且当作文化遗产一部分的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其具体范围包含了传统口头文学及其所依托的语言载体;从这样的定义当中能够察觉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十分突出的民族特性、地域特色、历史延续性以及生命活力,它是各民族智慧结晶与文化创造力的一种鲜活体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础,其实是对文化多元性以及传承机制展开的一系列深入思索。步入21世纪之后,伴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全世界范围内那种文化趋向一致的现象变得越发明显,各个民族所特有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被消融掉以及流失的风险。
二、非遗保护的当代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主要就体现在它身为民族文化认同以及文化自信的关键载体这一点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然深深扎根本民族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但是民族身份的一种象征,还是培育民族认同感极为宝贵的资源。在当下这个全球化的语境之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并推动其传承,这对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言是很有帮助的,它能够进一步巩固我们的文化立场,维护文化安全,促使中华文化能够更好地迈向世界舞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的一种活态传承形式,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以及文化基因,这无疑也是中华文化连续性以及创新性的重要体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保护价值,主要体现于促进社会和谐以及维护文化多样性这两个方面。就其一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扮演着连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角色,它能够起到促进相互间交流以及增进理解的作用,并且还是凝聚各族人民极为重要的力量。借助对非遗展开的保护举措,可促使社区成员间的认同感得以增强,同时也能强化他们的归属感,进而推动社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实现稳定的状态。从另一个层面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所以说保护非遗实际上就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守护行为。在当下的中国,非遗保护已经不再是单一部门单独开展的行为,而是逐渐发展成为有多个领域广泛参与到其中的社会行动,而且“非遗热”的态势也在持续不断地升温,在各类传播平台当中,非遗所蕴含的内涵以及自身所具备的价值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由此便形成了一种全社会共同投身于非遗保护工作的良好生态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拥有的经济价值,在文化资源转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方面有所体现。随着文化产业持续蓬勃发展起来,文旅融合也不断深入推进,在这样的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核心文化资源,其经济价值一天比一天更加突出。从一个方面来讲,借助于创造性转化以及创新性发展的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转变成为文创产品、旅游产品还有文化服务,以此来创造出经济效益,推动相关产业不断发展。从另一个方面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传统知识、技艺以及理念,对于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以及低碳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非遗保护内涵与价值的现实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文化传承创新有着深远影响,主要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工作正是这一“两创”方针的具体实践。通过发掘、梳理、研究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让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生机与活力,实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强化中华文化的创新力与竞争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积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以及增进人类共同福祉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增进相互了解以及促进文明对话的使命。借助非遗保护以及国际合作的方式,能够在不同文明之间增进相互的理解与尊重,共同去应对全球性的挑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处的战略地位,具体表现为它对于文化自信自强以及文化强国建设起到的重要支撑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其是增强文化自信、开展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资源所在。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系统性的保护举措,便能够更为出色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方面的诸多需求,有力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进程,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给予强大的精神动力以及文化层面的有力支撑。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它的内涵以及所具有的价值早已突破了单纯的保护文化的范畴,进而转变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的一项战略性资源。对非遗保护的内涵还有其当代价值展开系统的梳理之后,能够得出如下认识:(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呈现出多维度、多层次的特点,就概念界定而言,非遗包含了各族人民代代相传下来的各式各样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同时还涵盖了与之相关的实物以及特定场所;(2)从理论依据的角度来讲,非遗保护源自对于文化多样性以及文化传承所形成的深刻认知;(3)就制度体系这一方面来看,我国已经构建起了以政府作为主导力量、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到其中的多层次保护格局。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拥有的当代价值是多元且综合的,在文化这个层面上,非遗成为民族文化认同以及文化自信极为重要的承载者;(4)在社会这个层面上,非遗能够推动社会和谐的形成,并且对文化多样性起到保护的作用;在经济这个层面上,非遗能为文化资源向其他形式的转化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赋予新的动能。这些不同的价值维度彼此之间相互交织在一起,相互间起到促进作用,共同组合成了非遗保护的价值体系。在新时代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这一价值体系不断地得以拓展并且进一步得到深化,从而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给予了重要的支撑。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具备战略性的考量以及前瞻性的特点。就国内方面而言,非遗保护能够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的转化以及创新性的发展,进而强化文化自信自强。从国外层面来讲,非遗保护可以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彼此借鉴,讲好中国的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舞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出自中国智慧以及中国方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