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无论在哪儿都是生活(中国好书奖、老舍散文奖、冰心散文奖、人民文学奖特别奖得主肖复兴新作)
》
售價:HK$
52.8

《
隋唐与东亚
》
售價:HK$
63.8

《
理解集(1930-1954)(阿伦特作品集)
》
售價:HK$
118.8

《
智慧储能革命 揭示储能行业的技术路线与底层逻辑 洞见能源革命的未来图景
》
售價:HK$
86.9

《
身体知道幸福:发现感恩、幸福与喜悦的意想不到的方式 (美)贾尼斯·卡普兰 身体 幸福
》
售價:HK$
86.9

《
海外中国研究·道家与中国治道(国际汉学泰斗顾立雅集大成之作,一部打破哲学迷思的中国治道探源经典。开辟
》
售價:HK$
63.8

《
人体雕塑解剖学
》
售價:HK$
140.8

《
投喂AI 人工智能产业的全球底层工人纪实 詹姆斯·马尔登 著 聚焦AI产业链底层 技术伦理 社会观察
》
售價:HK$
75.9
|
編輯推薦: |
1. 根治现代病:“知而不行”的终极解药
你是否也陷入了“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困境?本书教你实践“知行合一”的心法,将知识转化为切实的行动力,彻底告别拖延、内耗与空想。
2. 在焦虑时代,修炼一颗“不动心”
世界越浮躁,内心越需要定力。本书带你学习 王阳明“事上练”的功夫,在纷繁复杂的职场、生活和人际关系中,锻造出沉着冷静、应对万难的强大心理韧性。
3. 汲取五百多年前的顶级智慧
本书完整呈现他从格竹少年到心学宗师的传奇一生,让你直接汲取顶级智者锤炼一生的思想精华与人生策略,来提升心力、果断决策、高效行动。
5. 读懂王阳明,就读懂了中国人的精神脊梁与行动智慧。
王阳明思想是无数人精神指南。读懂它,就能理解一种深刻影响世界的东方力量,获得超越时代的宏大视野与文化自信。
6. 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人生方法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建立内心的秩序与行动的勇气?答案在这里。
这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本随时可用的生命实践手册。每当迷茫、困顿、无力时,翻开它,总能获得新的启示和力量,陪伴你一生的成长与修炼。
|
內容簡介: |
这是近代著名学者王勉三写的一本关于王阳明的传记作品,主要介绍了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从他的家庭和幼年生活中,我们可以知晓王阳明的童年生活;从他少年时代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知晓他的游历的成果、性格及人生观的养成。他因遭人忌恨而被陷害入了大狱,后来又被贬谪到贵州隆昌去做驿丞,但他在困境中仍不失对生活的热忱。他蛰居龙场,一朝悟道,总结出了心学的智慧,并始终恪守着“知行合一”的人生信条
|
關於作者: |
生卒年不详。他是近代研究王阳明的著名学者。他潜心研究史料和典籍,用凝练的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了王阳明那波润壮阔的一生。他的主要作品有《王阳明生活》,这本书被许多研究王阳明学说的学者广泛证引,影响颇大。
|
目錄:
|
第一章:幼年生活与其家庭
第一节:时代的书香门第
第二节:奇异的诞生
第二章:不凡的童子
第一节:一个天才的小诗人
第二节:何为第一等事
第三章:少年时代之杨明
第一节:慷慨的游踪
第二节:新婚
第三节:学生生活
第四章:应试生活
第一节:“三人好做事”
第二节:两次京师会师的失败
第三节:少年时代的矛盾个性
第五章:初入仕途的政治生活
第一节:游历心得的贡献——御边政策
第二节:九华山之游
第六章:改过自新的生活
第一节:溺于词章仙佛之最后觉悟
第二节:授徒讲学
第七章:贬谪中的虎口余生
第一节:抗疏入狱之生活
第二节:艰难困苦的途中
第八章:龙场生活
第一节:初至龙场
第二节:哲学上惊人的大发明
第三节:几封书信的力量
第四节:贵阳讲学
第九章:谪限满期后的升迁
第一节:治庐陵县
第二节:昌明圣学的时代
第三节:遨游啸咏山水的生活
第四节:纯孝至情流露的《陈情表》
第十章:剿平诸寇
第一节:倡行十家牌法
第二节:肃清贼寇
第三节:偃武修文的时期
第十一章:讨逆戡乱
第一节:扑灭宁王的逆焰
第二节:功成以后的谗谤
第十二章:晚年的生活
第一节:重返故乡
第二节:再平贼寇
第三节:大哲学家最后的人生
附录:
人物小传
阳明的根本思想
阳明的教育思想
宋明理学
知行合一与致良知
阳明与晦庵
与徐爱论学
|
內容試閱:
|
导言
我们中国有件极可珍贵的宝物,可惜遗失在日本去了,现在愿我们大家,赶快去拿回来,自己享用,不要长此让它留在异国,替异国去发扬文化,扩张国力;而我们失主,不闻不问,还是摆起“天朝大国”的架子,以为本国的宝物很多,遗失了一二个,算不了怎么一回事,那就太可惜,而且是太不对呀!
这件宝物,是怎样一件东西呢?它有怎样的价值,可令人珍贵呢?遗失了不拿回来,有怎样的利害呢?想要明了这几个问题,须得请看下面的答案。
这件宝物,不是别的东西,就是曾经支配中国思想界,有百余年之久的“王学”!
至于要明了“王学”的价值,与其极可珍贵之点,则请先看几位明眼能识宝物的大家,对此宝物的评估:
黄梨洲说:
有明学术,……自姚江指点出“良知”,……便人人有个作圣之路,故无姚江,则古来学脉绝矣!前夫阳明者,皆阳明之导河;后夫阳明者,皆阳明之华胄。……要皆以“王学”为中心。
毛大可说:
顺治末年,……赖世祖曰:“守仁之学,有似孟子。”……皇上谕之曰:“守仁之学,过高有之,未尝与圣学有异同也。”大哉王言!盖自是,而姚江绝学,经二圣断定,千秋万世,又谁敢有非之者!
梁启超说:
至于“王学”的大概,……可以说:“‘王学’是中国儒教、印度佛教的结合体。”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结婚所生的儿子。”……实在说来,明末的一百年内,“王学”支配了全中国,势极伟大;我自己很得力于“王学”,所以极推尊他。
好了,即此评估,已可了然“王学”的价值之一斑,不必再去“繁征博引”了。
以上是评定“王学”的价值,极可珍贵,值得我们加以研究奉行的。至于王阳明的本身,是否也值得研究,我们再看几位大儒,对于阳明本身下的批评怎样:
刘蕺山说:
周子其再生之仲尼,明道不让颜子,横渠紫阳亦曾思之亚,而阳明见力,直追孟子。自有天地以来,前有五子,后有五子,斯道可谓不孤。
毛大可说:
尧舜相禅,全在事功;孔孟无事功,为千秋大憾。今阳明事功,则直是三代以后,数千百年一人。即令无学,亦既在孝弟忠信、正谊明道、志士仁人之上;而学复如是,虽使亲入圣门,亦应不出由赐下。
黄道周说:
文成出,而明绝学,排俗说,平乱贼,驱鸟兽……自伊尹以来,乘昌运,奏显绩,未有盛于文成者也。
梁启超说:
阳明才气极高,不但学问,便是事功也很伟大。
好了,有了这以上的批评,也可想见其余了。为使读者深一层地易于认识阳明起见,作者特再下一个简而且浅的介绍:“阳明不仅仅是一个大哲学家,而且还是大文学家、大教育家、大军事家、大政治家。他的文学天才、教育主张、军事学识、政治才能,在在均能与他的哲学相媲美。别人纵博而不能专精,他却是愈博愈专愈精,他所以能超越前人之处即在此。”
我们看了上面的说话,已都知道王阳明是极有价值可以研究的一个人了;而他的学说,尤其是有研究的价值了。
既然是王阳明与他的学说,都有可研究的价值,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去研究呢?研究之先,应从何处下手呢?
这也不用多谈,当然应该先从他的生活方面下手了。梁启超说:“居恒服膺孟子知人论世之义,以谓欲治一家之学,必先审知其人身世之所经历,盖百家皆然;况于阳明先生者,以知行合一为教,其表见于事为者,正其学术精诣所醇化也。”这几句话,真是确切而有至理。“经历”即是生活,要是想研究“王学”与王阳明,则非先从阳明生活方面下手不可。
阳明的生活,是个容易叙述的吗?不,不容易。虽然有年谱、行状等参考,然而决不能学写誊清账簿一般依样葫芦,有一件写一件的呆板工作。如若是这样“誊清”式写的阳明生活,倒不如直截了当的,看年谱、行状,还比较的好些。
综计他一生的生活,学骑射,学任侠,学词章,学佛修道,讲学化夷,投身政海,削平盗逆……许许多多的事迹,也不是这样一本小册子,所能叙述得完;更不是学殖荒落的我,所能胜此重任!
最后,我敢大声告诉读者说:
第一,这本《王阳明生活》,乃是作者初次的试作,目的在借以引起读者研究阳明生活的兴趣。
第二,这本《王阳明生活》,是备作读者研究“王学”一个小小的参考资料。
第三,这本《王阳明生活》,是个催起读者、收回遗失在日本的珍贵宝物之推动机。
第二节:两次京师会师的失败
浙江乡试已毕,在家就取朱熹所著的遗书,沉思研读,欲求宋儒格物之学。有一天想到先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于是就取竹来格,格来格去,结果还是格不出其理,由苦思而致得疾了。这种研究学问的精神,就是后来造成他哲学发明的因子哩。
因格物不得其理,渐觉这圣贤二字,自己是没有分了。连圣贤的道理,都不能明,如何可以做圣贤呢?此路不通,于是又去研究词章之学,打算做一文学家了。
到了次年春季,就是会试京师的时期,阳明与试,不料落第而归。以一锐进的少年,忽然遭了这一个打击,心里的不快,是不言可喻。但我们莫误会了他,不是为落第、得不着仕禄而不快,他实在是抱着一腔爱国的热忱,未曾发泄,不能不借这科第,作为进身阶梯,方可立功报国,显亲扬名;若是以为他是急于求进为利为禄,那就未免误解了他哩。
在那时,有个宰相李西涯,素来是很器重阳明的。见他这次落第,心里非常惋惜。并且还对阳明慰藉着说:“你这次科第,虽然失败;但来科的状元,是一定会归你的。”又戏请阳明作一篇《来科状元赋》,他也就提起笔来,略不思索,一挥而成。当时在座的诸老,无不赞称之为“天才”,西涯也自佩服赞赏不已。
后来这事,渐渐传将出去,便有许多人嫉妒起来,说:“要是让阳明真个作了状元,他的眼中,还有我们这些人吗?”于是一个天才卓越、意气飞扬的少年,几成了众矢之的。
过了三年,又要京师会试。预备做来科状元的阳明,因遭忌抑者的暗算,结果大失所望,还是“名落孙山”。与阳明同舍应试下第的人,都以这落第为耻,非常懊丧;哪知阳明,却完全不以为意,反来慰藉着别人说:“这应试落第,算得什么一回事呢?诸君还以此为耻么?我却是以不得第而动心,方才为耻哩!”大家不由得不佩服他的胸襟阔大。真的,对于科第荣辱,实在不在阳明的心上,得了也没有什么可骄,失了也没有什么可耻。看他后来,对他的门人徐爱说“君子穷达,一听于天,但既业举子,便须入场,亦人事宜尔。若期在必得,以自窘辱,则大惑矣。……”的一篇话,就可知道他这时,不是矫情骗人了。
两次的失败,在普通人,是无有不懊丧万状的;然而阳明却不如此。他回到余姚时,与一般朋友,反在龙泉山寺,结起诗社来。每日拈题分韵,大作其诗。阳明的文学天才,本就超群绝伦,无出其右;而他的诗,更是旁人莫能及。那时,有个致仕方伯魏瀚,也是个作诗的能手,原是阳明的父执。有次与阳明共登龙山,对弈聊诗。不料所有佳句,总是被阳明先得了去,魏瀚实在佩服到了极点,连说:“你的才太高,我惟有甘拜下风,退避数舍。”可惜他在少年时代的作品,集里大多数未曾收入。有人说,这是因他年少的作品,未臻炉火纯青之候,故不收入集中。但我们可以断定的,魏瀚既是个雄才自放的老诗人,也这样的佩服,被他压倒,作品当然总还不坏。惜乎我们不能一读,真是一个遗憾啊!
第三节:少年时代的矛盾个性
在余姚住了些时,仍又到京师来。这时边警甚急,举朝仓皇,朝廷想推择一个有大将之才的去捍卫国家,抵御外侮。可是一般醉生梦死的朝臣,谁都不敢负起卫国御侮的责任;即使有一二忠义奋发之士,但又非大将之才,不能荷此重任。阳明感到国家需材如此之急,而真材又如此之缺乏。专靠文事,是不足卫国御侮的。于是就立志从事兵家之学,并慨然说:“武举之设,仅得骑射击刺之士,而无韬略统驭之才;平时不讲将略,而欲临时备用,不亦难乎!”本来,阳明对于骑射,早就娴习,对于军事学识,也受过了许璋的传授;但因为专心文事,所以对于军事一道,倒忽略未讲求了。这次受了边患复炽的感触,又才觉得军事之学,是不可抛弃,而且很为重要。于是便把兵家的秘书,一一精研熟究起来。
要是说起阳明少年时代的个性,却是一个极矛盾,而又极可笑的。一会儿抱着极端入世主义;一会儿又抱着极端出世主义。一会儿要学文;一会儿又要学武了。一会儿报国心极重;一会儿又一切都不愿管,只抱个人享乐主义,入山修道了。这大概是他太富于冲动性的原故,只要环境一有转换,他便会受这转换的冲动,把原来的宗旨、心情,都给改变了,连他自己都拿不定。你看他刚才把一切抛开,专致力于研究兵法,预作他日为国效忠,这是何等爱国精神的表现!可是,不久他就变了宗旨,又去弃武习文了。依然又去研究哲学了。
自从探求格物之理不得,乃去致力词章艺能之学,后来又觉这是不足以通至道的学问,也没有什么大用处,便就遗弃,仍复回头研究哲学。又因自己所学不足,想遍访天下名师益友,互相切磋启导。但又不遇,他已徘徊歧路,惶惑莫知所从了。
有次,又去翻阅朱熹的书籍,忽读到上光宗的疏内有段“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的话,心中很悔以前自己的错误,虽然探讨甚博,却未循序致精,宜乎无有所得。于是,一反前之所为;又循其序,思得渐渍洽浃。但是,物理终是物理,吾心还是吾心,总判然是两样东西,不能融合为一。愈思脑筋愈模糊,愈不能得其解了。沉郁既久,老病复发,他更觉得这“圣贤”二字,自己确实没有分了。
因两次沉思朱熹的学说,不得其解而致病,使他渐感觉朱子的哲理,有许多短缺地方,不得不另图开辟。结果,便造成千古炫耀,与朱学并驾齐驱的“王学”。
为厌弃哲学,又偶闻道士大谈其养生之论,“圣贤”已知无分,遂想跟着道士入山修道,去讲养生的学问,不再过问世事。这个念头一起,他的人生观,陡地又变了。
一时要报国,一时又想入山;一时想做圣贤,一时又想讲养生;一时热度,几达沸点;一时又降到冰点之下。学业复杂,信仰无定,我们无以名之,惟有名之曰:环境冲动的矛盾个性而已。
弘治十二年,阳明已有二十八岁。在这年春季,又届会试之期,想入山做道士的念头,已经收起;又是豪兴勃勃,要来雪以前二次之耻了。揭榜之日,赫然名居南宫第二,赐二甲进士出身第二人。虽然不是状元,却比状元也差不了几多。有志者事竟成,以前之二次失败,就是助成这次的成功。较之一般稍为失败,而就气沮神丧、不再求前进的少年,真有天渊云泥之比呀!
一脚跳进了宦海,生活上自然起了大大的变化。这次试中,就是生活转变的一个大关键。我们看他少年的生活,已闭幕了;而政治的生活,却启幕将开始表演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