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北派2:西夏梵音(网络原名《北派盗墓笔记》)
》
售價:HK$
52.8

《
当代中国经济讲义
》
售價:HK$
151.8

《
40堂生死课(国内生死学教育先行者、广州大学胡宜安教授25年孜孜讲述,百万人慕名追听的“人生必修课”
》
售價:HK$
63.8

《
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看日本系列)
》
售價:HK$
61.6

《
砂与海之歌纪念画集
》
售價:HK$
107.8

《
大学问·月照崇徽:章献刘后与宋真仁之际政治
》
售價:HK$
107.8

《
荆棘里
》
售價:HK$
47.1

《
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修订版
》
售價:HK$
107.8
|
編輯推薦: |
《沿着喜马拉雅的脊背旅行》是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编辑出版的散文集,收录的散文作品,描绘西藏自然景观、文化魅力与历史底蕴,礼赞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它记录西藏历史变迁、社会进步与各族人民的团结奋进,展现新时代西藏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
內容簡介: |
《沿着喜马拉雅的脊背旅行》是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散文作品集,收录了40多位作家以散文的形式对西藏的深刻感悟与细腻描绘,包含李文珊、秦文玉、马丽华、王宗仁、塔热·次仁玉珍、赵乐斌、杨星火、加央西热、扎西达娃、平措扎西、吉米平阶等。展现了西藏丰富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文化魅力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不仅是对西藏自然风光和文化传统的记录,更是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深情礼赞。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西藏的历史变迁、社会进步以及各族人民的团结奋进,感受西藏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活力。
|
關於作者: |
西藏作家协会成立于1981年,是中国作家协会团体会员。它致力于团结西藏文学工作者,推动文学创作与研究,培养文学人才,维护会员权益,促进文化交流。协会现有会员179人,其中少数民族作家占比57%。其通过组织活动、开展创作、加强理论研究等方式,为繁荣西藏文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
目錄:
|
001 沿着喜马拉雅的脊背旅行 李文珊
006 神歌(节选) 秦文玉
013 昨天的太阳,永恒的太阳(节选) 马丽华
023 歌的高度 王宗仁
032 热田赋 杨星火
036 藏北驮盐(节选) 加央西热
053 聆听西藏 扎西达娃
059 寻找阿古顿巴 平措扎西
066 叶巴的灯光 吉米平阶
071 啊,拉萨雨 白玛娜珍
074 我认识的北京籍西藏女兵 冉启培
083 乡村俱乐部里的小歌星 白玛玉珍
089 拉萨,我在这里路过爱 格 央
096 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 凌仕江
099 藏家人 陈跃军
102 初识阿里 高宝军
109 寂寞古道铃声远去 尼玛潘多
116 甜甜的忧伤 央 珍
122 西藏的蓝天之下 次仁罗布
127 哭泣的石头 亚 依
130 西藏片段 敖 超
153 狮泉河桥北 闫振中
161 她在年轻时 鄢 然
166 羌塘往事 叶玉林
182 定日,青春的另一个窗口 杨金花
191 十年等一回,只为途中与你相遇 子 嫣
200 记忆美妙 通 嘎
205 高原墓地 吴雨初
210 说离愁 央吉次仁
218 芒康:时间深处的光芒 纳穆卓玛
223 拉萨的那些日子 褚 一
230 家住澜沧江畔 德 西
236 西藏:圣境与天路 朱寒霜
243 莫非文成 李雪艳
248 致信远方 达娃央金
252 那座叫普仓的村子以及家乡的河(散文组章) 杨 乐
263 小城的时光静静地流 益西曲珍
294 飘扬在羌塘草原的情思 周伟团
|
內容試閱:
|
沿着喜马拉雅的脊背旅行
◎ 李文珊
不久前,我沿着喜马拉雅的“脊背”,在西藏南部边缘地区做了一次走马观花式的旅行。说起西藏高原,人们会立刻联想起“风雪”二字,其实,百万大山的“世界屋脊”并不都是银装素裹,比如我所访问的喜马拉雅山区,虽被人称作“雪的家乡”,但它的南麓却是一片绿色海洋。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流,飘飘忽忽地游荡到这里,被高耸的喜马拉雅排峰挡住去路,欲进不能,后退不得,只有在山腰间盘桓,在山脚下“流窜”,这就形成了最适宜植物生长的阴雨而温和的气候。特殊的自然条件,创造了瑰丽的自然景色:山脚下鸟语花香,飞流瀑布;山腰间青松翠竹,一片葱茏;山顶上冰峰挺立,银光闪烁。
这里是祖国的西南边地,与六个国家和地区毗邻。往往是隔一条河,一座山,或者隔一块草地,一个丘陵,就是异国他乡;对面的村落、人畜抬头可见,鸡犬之声相闻。祖祖辈辈生长在这里的边民,为保卫祖国疆土,开拓和发展边境地区的经济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愧为祖国的好儿女。
我旅行的第一站,是位于中尼(尼泊尔)边界最前沿的樟木口岸。这是目前西藏境内唯一的通商口岸。真是“十里不同天”!到达樟木的前一个多小时,我们还在冰封雪冻的银色世界里行进,眼前扑面而来的竟是翠绿的群山,玉米、小麦生长旺盛的台地,山花烂漫的原野。
十年前,樟木还是一片荒僻的山谷,只有少数从事农牧业生产的边民居住,今日已是一座漂亮的边城。十里长的“N”字形街道弯来绕去,居民已有一千多人。入夜远眺,幽静的深谷中层层灯火,灿如繁星。
在樟木口岸稍事休息,我又急匆匆地赶赴属于这个口岸管辖、夏尔巴人聚居的立新公社。过去,夏尔巴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商业和农副业生产。在他们住地的周围,多是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山,既适合牦牛生长,也宜于黄牛繁殖。在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统治下,比之腹心地区的农奴,他们的地位更低下,生活更困苦,被统治者叫作“光屁股的野人”“会说话的猴子”,他们以竹木搭成的窝棚栖身,以野菜和叫作“贡斋”的玉米面粥糊口,终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尤其是文化落后,走遍村村寨寨,也找不到一个识字的人。
顺着原始森林中的一条蹊径,我爬上爬下艰难地向前走着。亚热带的气候,两小时的奔波,使我大汗淋漓,很想找个处所歇歇脚,不料山回路转,丛林中突然出现一块开阔地带,几十幢白得刺人眼睛的二层吊脚楼,错落有致地摆布在山脚下和道路旁,一种特别新鲜的感受,早将旅途的疲劳驱散。再往前走,便看到了三三两两在田间、牧场劳作的青年男女。男人们着西服上装和窄腿裤,妇女们穿艳丽的衬衫和多褶花裙;为防雨雾,不论男女又都在外面罩一件白羊毛短毡衣,看上去,显得精神而洒脱。
一幢吊脚楼前的草坪上,说说笑笑,非常热闹,原来是这家要办喜事,人们正在搭彩棚和酿制玉米酒。既然碰上了,哪有不登门祝贺的道理?我步上楼梯,穿堂入室,嘿!屋内花团锦簇,喜气洋洋。新郎叫顿珠,共青团日喀则地委的干部,新娘叫索拉姆,樟木口岸友谊宾馆的服务员,此刻都不在场,不知干什么去了,忙上忙下招待宾朋的,是位一身夏尔巴装束,修长、俊俏的姑娘。她落落大方地自我介绍,自己是新郎的姐姐嘎美玛,在民族学院学习八年,刚毕业回来。
过去听人说,夏尔巴人有“抢婚”的习惯,几个青年冷不防从森林里奔出,抓住过路的姑娘,蒙住她的头背起就跑,只要不被人追回,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某个青年的妻子。此刻我便不揣冒昧地问道:他们这次办喜事是不是也要“抢”?围坐在一起的人们都笑了,七嘴八舌地说,这种习俗早已改变;现在即便有人“抢婚”也只是个形式,并不是真正的抢,因为男女双方早已恋爱成熟。一位爱说笑话的长者更风趣,说:你别看被“抢”的新娘又叫又闹,好像很不乐意,那不过是做个样子给人看罢了,她心里恨不得早点让人“抢”呢!
笑过一阵之后,我又祝贺嘎美玛大学毕业,她站起来文静地说,她并非夏尔巴的第一个大学生,在她之前,已有四个夏尔巴青年读完大学了。
告别了美丽的夏尔巴村寨,我折回来,翻上喜马拉雅的“脊背”,来到聂拉木县的充堆。“充堆”系藏语,意为物资集散地,多年来,这里总是中、尼两国边民进行小额贸易的一个场所。这里五光十色的商品摆满一地,几种语言交错地使用着,边民们平等友好地用羊子交换大米、干辣椒,用藏毯、干奶渣交换尼龙纱和廓尔喀刀,一些悠闲的外国游人、香客也夹杂其间,东游西逛。
边民贸易市场的西面,正在建设一个规模宏大的新村,藏、汉合璧式的新楼房整齐地排列两旁,宛如城市里的一条街。我信步走进木匠阿旺的新居时,差不多迷茫了,楼房建筑之漂亮,室内陈设之讲究,若非亲眼所见,我决然不敢置信。
但眼前是活生生的现实,用进口铁皮做屋顶的楼房,盖起来不到半年,墙壁尚未干透;用白色尼龙纱绷的顶棚也还是崭新。木匠夫妇睡的是描花的双人钢丝床,床上的被褥干净、厚实、好看。落地玻璃窗,擦拭得如同明镜,房间里充满阳光,暖烘烘、明晃晃。窗前摆着一排整洁、柔软的厚垫和一对沙发,那是接待客人和全家人喝茶的地方,沙发对面的藏式立柜上放着收录两用机。靠墙安着一个两千瓦的大电炉,上面正煮着茶,热气腾腾,香气扑鼻……
再看看阿旺本人,也远非我想象中的木匠师傅。他上穿件深蓝色的尼龙太空服,下穿一条西式料子裤,精精干干,文文雅雅,要不是两只粗糙的大手还带着体力劳动的痕迹,人们也许会把他当作一位工程师哩。当地的同志告诉我,过去,这一带边民异常贫困,年年冬天都要出国当背夫。走时,背一筐子破烂,归来,破烂一筐,成群结伙,蹒跚于风雪荒野。可是,就在这贫瘠的喜马拉雅的“脊背”上,今天却出现了奇迹般的变化。
变化从何而来?厚道的阿旺这样回答:一靠辛勤劳动,二靠国家帮助,归根到底靠共产党的好政策。
我又访问了从国外归来不久的赤列家。那天,承包甜茶馆的赤列出门办货,我们没有见上,看到的是他的妻子拉琼,那个从楼上供奉着释迦牟尼铜像的小经堂里走出来的弱小的女主人。他们这幢楼不比阿旺家的小,使用面积也在100平方米以上,仓库里的粮食、衣被和风干的牛、羊肉很充足,只是室内的陈设尚待筹办。其原因是众所周知的。游子回归,“母亲”更加关怀备至,他们除享受了同阿旺家一样多的盖新房补助,国家还救济了盖新楼、做家具所需的全部木材,并另外救济他们四百元现金。乡亲们也给了他们更多的温暖,盖楼时大家主动帮忙出工,新楼落成,全村干部、群众又连着三天前来祝贺,大家捧着青稞酒、酥油茶,带着洁白的哈达,深情地祝贺他们的乔迁之喜,“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还在很结实的地板上一遍又一遍地跳起欢快的踢踏舞。高兴之余,头发已经花白的女主人慨然愧悔地说:“怨我们糊涂,听信了坏人的胡言乱语……要是这二十多年一直在家乡,那该有多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