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匠心传承:山西非遗日历·2026年·木版年画
》
售價:HK$
151.8

《
唐诗中的历史:战争、王朝与兴衰之歌 追随唐人“诗路”印记剖析大唐历史盛衰
》
售價:HK$
74.8

《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概论
》
售價:HK$
96.8

《
诸葛亮:三国时期的真正主角
》
售價:HK$
64.9

《
甘肃道教碑刻集(全三册)
》
售價:HK$
1078.0

《
《吉檀迦利》(英汉双语对照)泰戈尔创作的一部“奉献给神的祭品”的作品 冰心文学奖获奖者王钦刚新译作
》
售價:HK$
54.8

《
画中观器:明画里的家具
》
售價:HK$
308.0

《
梵蒂冈图书馆藏中国传统古籍善本总目提要
》
售價:HK$
82.5
|
編輯推薦: |
1.追求理论前沿:融合接受美学、现代叙事学、现象学等文学理论的最新的,并已经得了普遍认同的研究成果,摆脱传统行文方式,以逻辑清晰严密的论述将儿童文学规律理论化地表现出来,体现理论前沿性。
2.选编大量文学作品,操作性强:作品选讲与理论并重,授课顺序灵活,适应不同教学时长需求,方便教师教学操作,适合课堂教学。教材选编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在论述上摆脱“论点+例子”的行文方式,使学习者可以通过作者更加深刻地领会理论的内含。
3.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内容实用:针对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适当介绍基本文学理论,从一般文学引入儿童文学。精选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兼顾经典与低幼,紧密联系儿童文学与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既满足教学需要,又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材料,内容实用。
4.配教学参考资料: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并选取其他作品进行讲解。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内容,对教材进行选择、加工、改造,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还配有教材思考题的答题要点,供学生自查练习。
|
內容簡介: |
《儿童文学(第二版)》是面向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及儿童文学爱好者的教材,核心围绕儿童文学理论、作品分析与教学实践展开。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将理论阐释与经典作品分析融合,穿插讲述儿童文学体裁知识与代表作品,并涵盖儿童文学发展史。教学使用方面,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提出差异化教学策略,提供灵活的课时与内容分配建议,给予教师充分的二次创作空间。此次修订优化了作品选编,使内容更浅近通俗,更新了理论章节,并完善配套教学参考资料,兼具学术深度与教学实用性。
|
關於作者: |
吴其南,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儿童文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已出版的专著有《中国童话史》(1992)、《童话的诗学》(2000)、《<围城>修辞论》(2005)、《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化阐释》(2012)、《从仪式到狂欢——20世纪少儿文学作家作品研究》(2014)、《成长的身体维度——当代少儿文学的身体叙事》(2017)、《走向儿童文学的新观念》(2017)《中国古代童话文学研究》(2020)、《童谣:民族的摇篮曲》(2025)、《不对称的镜像——中西儿童文学理论对话录》(2025)等。3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其中1次是重点课题。2次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黄夏青,温州理工学院中文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儿童文学教学、研究与翻译工作。已翻译出版《梦中小屋的安妮》《壁炉山庄的安妮》《彩虹幽谷》《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等儿童文学作品。
|
目錄:
|
前言
说明与建议
第一章 儿童文学基本理论
第一节 儿童文学的文学属性
第二节 儿童文学的文体依据
第三节 儿童文学与社会现实
第四节 儿童文学的创作
第五节 儿童文学作品
第六节 儿童文学的接受
第七节 儿童文学的功用
第二章 诗歌(一)
第一节 童谣作品选讲
第二节 童谣理论知识
第三章 诗歌(二)
第一节 儿童诗作品选讲
第二节 儿童诗理论知识
第四章 小说(一)
第一节 童话作品选讲
第二节 童话理论知识
第五章 小说(二)
第一节 儿童小说作品选讲
第二节 儿童小说理论知识
第六章 散文
第一节 儿童散文作品选讲
第二节 儿童散文理论知识
第七章 图画书
第一节 图画书作品选讲
第二节 图画书理论知识
第八章 戏剧影视文学
第一节 儿童戏剧影视作品选讲
第二节 儿童戏剧理论知识
第三节 儿童电影理论知识
第四节 儿童电视理论知识
第九章 中国儿童文学简史
第一节 早期准儿童文学
第二节 清末民初中国儿童文学的自觉
第三节 “五四”时代精神与儿童文学
第四节 红色儿童文学
第五节 近40年儿童文学的发展
第六节 电子传媒和当前儿童文学面临的危机
|
內容試閱:
|
在师范院校和一般院校中的教育学院及人文学院开设儿童文学课程,已有颇久远的历史(至少从“五四”时期便开始了)。其间虽然几经起落,但如今已非常普遍了。原因很简单,这是由这些学校和专业的学生将来的工作对象与工作性质所决定的。高等师范院校人文学院、教育学院的学生,以及一般院校教育、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去中小学工作,其工作对象主要是少年儿童。因此,学一点儿童文学,熟悉一些儿童文学作品,有一些儿童文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一些少年儿童阅读文学作品的规律,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是有益的。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助于语文课的教学
中小学语文课文虽然不都是儿童文学作品,但编选者在编选这些课文的时候,肯定会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化水平和艺术接受能力,所选范文也必然向特定年龄段儿童的一般接受能力靠近。近半个世纪,甚至近大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过程中,一直贯穿着选文应更重工具性还是更重人文性的争论。虽然二者都有道理,但人文性只是在近二三十年的时间里才得到真正的关注和重视。翻阅近年来出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无论是供学生课外阅读的泛读选本,还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精读课文,重视人文性,突出优秀文学作品的选择和编排,都是突出的倾向。以统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为例,就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羿射九日》《咕咚》《小蝌蚪找妈妈》《落花生》《西门豹》《去年的树》《七色花》《丑小鸭》《巨人的花园》《神笔马良》《卖火柴的小女孩》《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等神话、童话、儿童小说,以及大量写儿童和儿童生活、适合儿童阅读的古典寓言、诗词、散文等。如果学生在求学阶段读过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学习过一些儿童文学理论,这对他们未来从事相关工作肯定是有益的。
2 有助于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一般有两套,一套用于课堂教学,一套供课外阅读,课外阅读的一套所选的课文比课堂教学的多,内容也稍微深一些,其中文学作品也更多一些。这套教材主要是供学生自己阅读的,但也是中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如能花一些时间对学生做阅读指导,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教材外,儿童文学的阅读主要在课外进行。在大众传媒被普遍使用的今天,进入文学的门槛大大降低,人们获得文学产品越来越容易,用于读作品、看电影、看电视、上网的时间也越来越多。过去,人们将小说等教材以外的书视为“闲书”,不让孩子接近,现在这种做法是越来越难了。在大语文的视野下,课外阅读本来就是学习的一部分。但课外阅读容易出现鱼龙混杂的问题。由于儿童辨别能力差,一些负面的东西,甚至是文化垃圾,都奔涌而来。这时,适当的引导与辅导是非常必要的。老师如果能了解儿童阅读心理,了解儿童文学,肯定也是有益处的。
3 有利于教师自身文化修养、艺术修养的提高
有人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了,还读什么儿童文学?其实,好的儿童文学是老少咸宜的,它们和一般文学的差距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大。儿童文学主要是供少年儿童阅读的,在校生读懂这些作品通常没有太大的困难,但要真正理解这些作品,并在以后的工作中真正运用这些知识,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年龄是被象征性地置于生物学隐喻中的一种文化建构”(斯捷潘语),一些看似明显自然化的东西,其实是高度文化的和具有文化定性的。儿童文学以少年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但这不一定意味着其内容形式都是由少年儿童决定的。儿童文学更多反映的是成年人的社会和人生理想,是成年人对下一代以及自身未来的设计。若不了解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组织状况及当时的文化与美学思潮,要很深入地理解这个时代的儿童文学,是不大可能的。即使仅从形式上看,儿童文学也未必都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简单。儿童文学是一门课程,要真正学好它,一样要付出努力。
儿童文学是一门综合课程,既包括儿童文学理论,也包括儿童文学作品选讲和儿童文学史。不同的学习可以有所侧重,但总体上应有一个综合的把握,尤其应该注重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本书主要是为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编写的教材,也可供对儿童文学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相对于传统的儿童文学教材,我们在本教材上所做的努力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追求理论的前沿性。对于一本以理论阐释为主要内容的教材而言,具备前沿性,应该是不言自明的。可是在儿童文学这个领域,事情似乎又没有这么简单。儿童文学本就浅近,在文学大系统中处于边缘位置,人们以为其理论含量有限,因此真正有识者对其关注向来寥寥。现在儿童文学中的许多理论多是由创作者提出来的。创作者有新鲜的感受,但有时却短于理论上的深思熟虑,只是,在儿童文学刚刚自觉的时候,人们的认识都处在较低层次,这种情况的负面影响尚不明显。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量西方的文学理论被引入国内,拉开了理论与常识的距离,再固守创作者的个别感受,或把理论建立在常识的基础上,就有些难以为继了。曹文轩曾提出要用术语思维,甚是。这在儿童文学教材的编写中是可以作为钥匙时刻牢记的。本教材力图将接受美学、现代叙事学、现象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合进来,在论述上,也努力摆脱“论点 例子”的行文方式,力求逻辑清晰严密,将儿童文学的规律理论化地表现出来。
二是力求好操作,适合上课。高校的文学课,一般分三部分: 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讲,这三部分在儿童文学中都存在,但我们在给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上课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高校的儿童文学课,有的作为必修课,有的作为选修课,无论是哪一种,如果一两个学期都讲儿童文学理论,要有好的效果是很难的。实际上,在高校中,真正读过一些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学生并不多。在学生没有大量感性阅读的情况下,一味地对他们讲理论,也非文学教学的正途。本教材作品选讲和理论并重,选编了较多的儿童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上课时,用较多的时间讲析作品。在授课顺序上,既可以按现教材的顺序,先讲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然后再讲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可以先讲理论知识,再分析作品。本教材大体是按每周三节课、上一个学期来设计的,若每周两节课、上一个学期,或每周两节课、上两个学期,则需适当地少讲或多讲一些作品,理论和文学也可以相应地讲得稍微简略或更加详细些。
本教材于2011年8月第一次出版,这是第一次修订。本次修订偏重在局部,论述思路和大的框架——理论阐释和文本选讲并重,未作明显改动。在第二章至第八章中,还是先讲几篇范文,而后上升到理论,但教师不按这个顺序授课也是可以的,如先讲理论知识,再讲作品。相对而言,本教材对所选作品作了较大调整,删去了一些较难的作品,选入更多适合低幼儿童阅读的作品,包括一些被选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总体上更趋浅近通俗。对部分理论也作了改动,如“图画书”一章,几近重写。同时,改正了一些明显的错讹,在编排和印刷上也作了不少改进。此外,还重新编写了一份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下载网址: have.ecnupress.com.cn)
欢迎使用本教材的教师、同学及其他读者对本教材提出宝贵意见。
2025年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