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无人机技术 未来趋势与实际应用
》
售價:HK$
184.8

《
谁在研究中国:海外中国研究中心要览
》
售價:HK$
88.0

《
小白理财进阶之道:富爸爸的财富花园+财务自由笔记+有钱人穷的时候都在做什么(共3册)
》
售價:HK$
197.3

《
谎言的逻辑:洞悉谎言背后真实的心理和人性 专享版
》
售價:HK$
54.8

《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新版 一部古罗马史 汗青堂丛书022
》
售價:HK$
140.8

《
陈舜臣近代史三部曲 甲午战争 太平天国兴亡录 走向辛亥
》
售價:HK$
249.7

《
希腊精神——一部文明史(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售價:HK$
85.8

《
世界文明史(上)
》
售價:HK$
209.0
|
編輯推薦: |
散文集《行云》关注文学表达、叙事结构和历史描述的准确性。作者建议强调散文的流畅性,确保文字通畅,同时加强对南方山水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以提升读者的历史感知。所选文章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南方山水和风物的独特感悟,着重审视文字的修辞和情感表达,描写细腻而具有感染力。同时,注重叙述线索的连贯性,确保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沉浸在南方山水的美丽风光和自然魅力中。
|
內容簡介: |
《行云》以典雅的语言和充满现代气息的叙事,书写散布于南方的山水、历史、风物。文字介入现实,也介入人的日常。《行云》所选取的是一件件具体之物,一个个鲜活之人,笔意在细微处,在情深处,在寻常处。文章写山水之态度,人心之温度,文化之厚度,作者从事物的来路中感知时间的隽永,在城乡边界观察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在文字的世界中,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层层叠叠的地址之上堆积着无数往事,寻常物事的背后隐藏着有趣的灵魂,辛弃疾、王阳明、汪大渊、八大山人……一长串的名字状若行云,随风而逝,但在作者的解释与重建中他们又变得具体可感。访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在摇曳多姿、意象纷呈的文字背后,作者观看山水、重温经典、同时也进行着自我身份的确认。
|
關於作者: |
朱强,1989年出生于赣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南昌,《百花洲》执行主编。著有散文集《墟土》《起风》《行云》等。获得首 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散文奖、第四届丰子恺散文奖、首 届 江西文艺创作奖等。《行云》入选2024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
|
目錄:
|
上卷
地址簿里的日常
山藏
整年
客路行
云有无帖
生活颂歌
下卷
瓷上景德
出山
行砖小史
绘事
墟土
八大山人隐居史碑考
用“ 老灵魂”蒸腾出“ 少年气”(访谈)
|
內容試閱:
|
地址簿里的日常
—
没料到天有那么寒,时间仿佛又转身折回,让错过春天的人,重新经历一遍。大雨过后,地面还是湿的,到处是春天热闹后的残局,满地是雨打风吹落的花与叶子。抬头看见人家的阳台上有一对摇曳的烛火,屋子的黑暗背后有一个试图和天地对话的人。猛然想起,今天的另一个身份,四月初一。古人的人间四月,白居易到庐山看桃花的日子。买菜的居民已陆陆续续地返回,一个中年男子从口罩后面吹出了几声清脆的口哨,他在努力附和枝头的鸟鸣。鸟鸣得更欢了,它显然也把这个中年男子当成了嘤嘤求偶的另一只鸟。
到菜场买了一些本地农民种的辣椒。细长条的线椒,俊俏中带着一股文人的傲气。放砧板上切,辣味就从明亮的绿色中迸出来,满眼睛都是辣味。汹涌的辣,老远就把人呛得眼泪直流,辣椒和从赣南带来的腊舌头、腊肉一起炒。赣南赣北都在一口黑漆漆的铁锅里了。腊味在赣南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年货,寻常人家,正月之后的很长一段日子,餐桌上的几个碗里,都是过年吃剩的腊货,它们作为年的某种残余,总要把年的氛围延续到春深时节。此后的日子,从一日南风,一日北风,到三日南风,一日北风,南风呼呼地吹,它彻底占据了上风,把人的腿脚都吹软了。门和白墙上的汗珠子也挂不住了,没来得及吃完的腊货,因此也有了南风味。到此时,年才总算完了,餐桌上过时的菜碗一个个撤下来,换上了当季的菜蔬。
春天的厨房弥漫着一股守旧之气,旧本来就是用来守的,因为旧却并不只有陈旧,旧里面也有许多温暖明亮的东西,腊肉、腊肠、腊猪肝、还有各种腌熏的年货,它们绵延的味道里蕴藏着天长地久的客家新年的气息。但是年还没有享用足够,日子就翻到了另一页。春天的脚步已经从厨房开始进入人家了。水从不锈钢水龙头里哗哗地流出,被清水淋洗过的菜叶,绿油油的,好像从梦境中拉出来的一颗大脑被灌入了某种清醒的意识。春笋、春韭、荠菜、香椿、西红柿、菠菜、香菜络绎不绝地从外面搬进了厨房。红、绿、青、蓝,咿咿呀呀。它们像用清脆的嗓子把外面各种物事说出来。原本昏暗的厨房也有了山明水秀的色彩。尤其是卷心菜,赣南人叫包菜,叶子裹得结结实实。包菜叶子被一张张扒下,像裹得紧紧的心事被扒开,越往里面,叶子就越嫩,颜色也逐渐变浅,像吹弹可破的肌肤。赣南人碗里的包菜,几乎都是清炒,至多淋一点麻油,菜叶甜丝丝的。南昌人口味重,炒包菜都不忘淋几圈老抽。菜出锅,黑乎乎的,色香味里面有一股老生开腔的气场。
来南昌十余年,无论是性情还是饮食习惯,我依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赣南人,赣北与赣南,在地理上都塞进了赣江。 江水穿城而过,两地人的生活与历史的背景里都弥散着重重的水腥味。赣北在文化板块上,属于吴头楚尾,楚人的狂狷与吴人的经世致用,杂糅成赣北人的独特气质。赣南人的生命底色完全是一派月白风清,骨子里的淳朴从来都没有被勾兑过。春天的下午,我习惯性地坐在客厅的一张藤椅上,思想古今,偶尔想到曾经住过的地址。以前的人,都喜欢在院子里弄个摇椅,目光幽幽地望着屋里或者门外。日子悠悠下。柴米油盐酱醋茶,串联起无数个日日夜夜。生活的本质,到底不脱这庞大的日常。人们在吃饭睡觉穿衣行走的间隙,心里偶尔也涌现出一些宏大理想。 眉宇间跳脱着一股勃勃英气。 表面上看,这个住址,好像是与以前住过的任何地址身份上划清了界限,它由过去的砖木结构的瓦房变成了钢筋混泥土的单元楼。尤其是它的大门,再也不至于为了讲风水而摆出一个奇怪的角度。它面貌一新,灯火辉煌,充满了乙烯和甲醛的气味。敞亮的飘窗和阳台替代了过去院子的功能,这里有另一重天地。但是,只要你住进去。在里面呼吸、言语、如厕、欣喜或愤怒,过去房子的许多气息又一样不少的卷土重来,让你觉得旧地址已经被灵魂附体,旧日子总是如影随形,再怎么除旧布新也逃不脱它的重重魅影。于是,你也学会了逆来顺受,习惯新环境的关键——是习惯与过去的事物相处。
厨房里的燃气灶上架着一口黑漆漆的钢精锅。这种锅子,而今早已经被当作了古董,很少有人用了。它乌黑的外表是多少个日子熏染的结果。以前的人会把这层黑黑的东西刮下来,当药引子,不知可治什么病。总之,民间的学问广大无边。没有什么是无用的,它们隐藏在日常之隅,冷不丁地,就被人搬出来,派上用场。厨房里的钢精锅里发出咕嘟嘟的声音。炖骨头汤的香味已经从厨房里飘到了客厅。灶台上,文火如豆,就像慢性子的儒雅之士,他的思想对人的渗透总是微乎其微。 尽管汤已经好了,可是却并不急于关火。想着有一锅汤在火上不停地炖着,心里就觉得许多的事仍在进行。
厨房让处于时间里的人,看见了锅碗里蒸腾起来的繁盛的日子。过日子,也就意味着时间不再以昼夜交替的形式简单重复。日子不再是时间本身,日子里面,融进了人的悲欢离合与朝思暮想。人们利用时间,摆满月酒,成家立业,吃团圆饭、祝寿、婚嫁、生子、颐养天年、寿终正寝。日子里冒着丝丝的热气,而厨房就是一个保温容器。
住楼里的人,彼此之间尽管少有往来,但是家家户户的消息却因厨房上下传递。装抽油烟机时,抽油烟机的锡箔管通向幽深的烟道,二楼在炖猪脚,七楼在蒸熏肉,九楼在煮花生。还有十三楼、十五楼的菜籽油、牛油散发出来的诱人香味。漆黑的烟道中什么也看不见,抽风机就负责把千家万户的气息推向这根深深的管道。它们之前,互相连接,让我想起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中提到的那些生铁水管。在这个巨大的城市中,很多东西之间看似无关,但是交错的排水道、烟道、水管、天然气管道却把其无形地串联起来。没有谁能够真正摆脱掉这种隐蔽的联系。尤其是,天气稍稍变暖,有些东西更藏不住了,坐在客厅里,突然闻到被太阳晒得活跃的花香。这种花香一层一层地递过去,像《红楼梦》里周瑞家的来到贾府里送宫花。那种花香像是面粉做的,纷纷扬扬。数十层楼的地方,都能够强烈地闻到。花气袭人知昼暖。语言和词语,已经在试图对世界作出判断。 生活就是一大堆的词语,有用的无用的词语,塞满了房间和房间里的所有柜子。 人就像是流动的水或飘浮的花香。 经常是人在屋子里睡觉,身体和意识就滑到了屋子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