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20世纪20年代日本侵华研究(抗日战争专题研究)
》
售價:HK$
162.8

《
物联网漏洞挖掘与利用:方法、技巧和案例
》
售價:HK$
108.9

《
家族财富管理:永续繁荣的智慧体
》
售價:HK$
74.8

《
让我留在你身边升级新版
》
售價:HK$
61.6

《
我在东汉学伤寒 全两册 仲景医案解读《伤寒论》
》
售價:HK$
63.8

《
长安四千年:都城史视角下的王朝兴衰史
》
售價:HK$
184.8

《
渔樵问对
》
售價:HK$
64.9

《
一起探索港珠澳大桥
》
售價:HK$
107.8
|
編輯推薦: |
本书通过“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教材探索”三大板块,系统呈现了作者对初高中阶段音乐教育的深度思考与实践经验。全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操作性的策略,又推动了音乐教育理念的更新,同时弥补了当前国内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不足,对提升初高中音乐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史炯华老师近六年来关于课题、课堂教学、市级学科新教材培训主旨讲座的合辑。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第一部分收录了课题研究成果共6项,均为上海市“德尚”德育实践研究课题、浦东新区教育科研课题、浦东新区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以及相应获奖课题成果。
第二部分呈现课堂教学成果4项,均为上海市、浦东新区教学展示课。
第三部分根据作者所做的两项市级学科新教材培训主旨讲座改写,分别为2020年上海高中非统编教材(艺术)培训暨研讨会和上海市2022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全员教师暑期线上培训内容,以及2024年上海市新课程新教材学科培训内容。
全书理论结合实践,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操作性的策略,又推动了音乐教育理念的更新,对提升初高中音乐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
關於作者: |
史炯华,正高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在读教育博士。第五期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史炯华艺术(音乐)高峰计划团队主持人、浦东新区史炯华音乐学科名师基地主持人,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音乐专委会副主任、浦东新区教育学会中小学音乐教育专委会主任、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
出版教学专著《高中音乐教学设计——基于学生学习的思考与实践》《乐学笃行——基于美国加州音乐教育见闻:中学音乐生活化教学实践探究》等2本,特色读本“音乐场馆·走进系列”丛书《东方艺术中心》《上海文化广场》《上海音乐厅》等3册。担任普通高中《艺术(选择性必修2) 音乐情境表演》教科书副主编、教学参考资料主编,《艺术(选择性必修5) 影视与数字媒体艺术实践》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编写人员,义务教育阶段《艺术·音乐》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三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主编。主持市、区级课题“生活元素融入学区思政课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中学艺术育德途径的实践研究”等12项。
|
目錄:
|
自序
第一编 课题研究
以音乐场馆为载体的中学音乐拓展课程实践研究
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中学艺术育德途径的实践研究
基于“情境体验”教学策略的初中音乐学科育德实践研究
初中音乐活动一体化的育人策略研究
第二编 课堂教学
网络时代的微电影
百花齐放锦绣中华
收获——丰收锣鼓
节日欢歌——金蛇狂舞
第三编 教材探索
高中艺术选择性必修教材内容架构介绍
——以《音乐情境表演》为例
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艺术·音乐》教材解析
|
內容試閱:
|
音乐,是人类情感最纯粹的流露,是跨越语言与文化的桥梁。
在音乐教育领域深耕廿余载,我始终被音乐的魅力深深吸引,也不断思索如何让这份魅力在课堂上绽放,让学生真正领略音乐的力量。我也始终坚信,音乐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点燃心灵的火种,是引导学生感受美、创造美、传递美的旅程。
《乐动心声——音乐教学的艺术与实践》汇集了我廿多年来在音乐教学领域的探索与实践,精选了四份课题研究报告、四堂教学展示课的设计与思考,以及两场初高中艺术、音乐教师全员培训的讲稿。这些文字记录了我对音乐教育的思考与感悟,也见证了我与学生们共同成长的点点滴滴。
四份课题研究报告,着眼于音乐学科的“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分别聚焦“音乐拓展课程的实践”“音乐活动的育人策略”“音乐学科的育德实践”以及“艺术育德的途径研究”等主题。这些研究源于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思考,也试图为基层音乐教师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与方法。
四堂教学展示课,涵盖了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每一堂课的设计都力求“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完满呈现,旨在通过作品深层的审美感知,优化学生的艺术表现与创意实践,真正达到文化理解。
两场教材培训的讲稿,是我作为高中艺术、初中音乐教材的编写者,从教材的编写背景、编写思路、教材结构、作品选择、实施建议等维度的思考和解读,旨在帮助基层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使用教材,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场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既收获了学生们对音乐的热爱,也收获了自我的成长。希望这本专著能成为音乐教育路上的一块基石,让我与同行们共同探讨、共同进步,让音乐的声音在每一个课堂上回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音乐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
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中学艺术育德途径的实践研究
课题“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中学艺术育德途径的实践研究”于2016年5月被正式立项为上海学校德育“德尚”系列研究课题基础课题(课题编号DS2016JC020),2017年9月正式结题。2017年9月获上海学校德育“德尚”系列研究课题优秀成果二等奖。
一、 现实背景
1. 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召开
2015年12月17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乌镇召开,会议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关于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其中第二点提出“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专家、学者认为,共治也是一种文化共识,当前互联网的平台是以技术承载文化,让多种优秀文明达成一种“价值文明”后,用文化的发展来超越现阶段经济的不平衡,最后达到和而不同的“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各种各样的文化因交流而相互理解,因理解而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而互联网是信息传播集大成的最新工具,其使用的便利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为文化的交流互鉴提供了最好的平台。
2. 国家教育发展的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和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三个方面的要求,并提出了以“三通两平台”建设工程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变革。上海市二期课改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标志,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媒介、认知的工具、管理的手段、组织的平台”。由此可见,基于网络的学习是信息时代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互联网 教育”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随着信息化的推进,网络学习环境不断改善,网络学习工具不断丰富,网络学习资源不断创生,网络学习必将成为学生最实用、社会最经济的学习方式。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颁发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 艺术学科的育德价值
曾有研究表明:基础教育阶段应该是打开人类感知系统通道的关键时期,其中眼睛的感知占81%、耳朵的感知占13.5%、手的触觉感知占3.5%,可以通过艺术学科(音乐、美术学科)加强儿童视知觉的观察能力及听觉的敏锐度。而又恰恰是通过音乐、美术教育,播下美的种子,让每一个学生知道艺术的美感;同时,美好的艺术激发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人们追求美的同时得到了真,追求美的同时提升了道德修养,即善。在整个人类历史中,艺术联系着人类想象与存在的最深刻问题,成为理解生活、完善生活的关键核心。艺术可以让学生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艺术的世界、生活的世界和心灵的世界。黑格尔说过,“艺术最接近信仰,艺术可以超越一切肤色、种族和宗教。”
5. 美国《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提出
2010年3月,美国教yu部教育技术办公室正式发布了题为“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提出了一个技术推动的21世纪学习模式,围绕“学习、评价、教学、基础设施、生产力”五方面,提出了主要发展目标和建议,为教育提供了一张如何使用技术变革教与学的蓝图。其序言中提到,“基于技术的学习和评价系统不但是改进学生学习的关键,还是为各层次教育系统改进提供数据依据的关键……教育系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发挥学习科学和现代技术的杠杆效应,为所有学习者创造有吸引力的、有实效的、个性化的学习经历和能反映学生日常生活和未来实际的评价体系。”美国充分利用技术放大教育资源、发展教育游戏、开发教育评估系统,激励学生利用技术来持续地学习,利用技术来提高教育生产力。
二、 创新亮点
本课题研究以“互联网 ”作为研究的实践背景,通过互联网技术的运用,结合中学艺术课堂教学,对如何发挥艺术学科育德途径进行研究和实践,旨在通过“教学内容的育德途径”“教学方法的育德途径”“教学评价的育德途径”等研究和实践,真正使艺术学科在学校美育工作中发挥应有的功效和价值。
三、 理论和实践意义
1. 理论意义
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变革,艺术学科作为学校美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蕴藏着许多育人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探究在“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艺术学科育德的有效途径,从而更好地发挥艺术学科在学校美育教育中的功效,凸显艺术教育的育人价值。
2. 实践意义
第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系。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信息的互通有无,尤其是一些互联网上的低俗、低劣的信息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三观”形成。通过艺术学科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并运用,通过不同育德途径的实施,引导学生初步形成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体系,建立正确的“三观”。
第二,帮助艺术学科教师增强育德意识。在学校艺术学科的教学工作中,艺术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其自身的艺术技能的提高,如歌唱水平、演奏水平、绘画水平等,以及对艺术作品的技巧方面的分析,如音乐作品表演的难易程度、绘画作品的创作功力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不仅要让艺术教师运用互联网技术,更是从艺术作品的内涵出发,展现艺术作品的“内在美”,从而增强艺术教师的学科育德意识。
第三,促使学校建立提升育德氛围。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成绩的提升,更是学生生活世界、精神世界的提升。良好的学校育德氛围,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一辈子的影响力”。许多教师认为,育德是学校德育部门、班主任的事情,与科任教师没有太多的关系。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不仅要帮助所有教师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更要带动、促进学校育德氛围的建立、提升。在校园整体育德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帮助学生走向正确的、丰富的人生旅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