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理解集(1930-1954)(阿伦特作品集)
》
售價:HK$
118.8

《
智慧储能革命 揭示储能行业的技术路线与底层逻辑 洞见能源革命的未来图景
》
售價:HK$
86.9

《
身体知道幸福:发现感恩、幸福与喜悦的意想不到的方式 (美)贾尼斯·卡普兰 身体 幸福
》
售價:HK$
86.9

《
海外中国研究·道家与中国治道(国际汉学泰斗顾立雅集大成之作,一部打破哲学迷思的中国治道探源经典。开辟
》
售價:HK$
63.8

《
人体雕塑解剖学
》
售價:HK$
140.8

《
投喂AI 人工智能产业的全球底层工人纪实 詹姆斯·马尔登 著 聚焦AI产业链底层 技术伦理 社会观察
》
售價:HK$
75.9

《
诛仙.全6册(最新典藏版)
》
售價:HK$
348.5

《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实践解惑篇2025版 修订本
》
售價:HK$
54.8
|
內容簡介: |
本书全景式展现迄今评选出的34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用科普的视角阐释专业的生物圈知识,向读者介绍中国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下多样性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类型、发展历史、生物多样性,增进大众对我国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系统了解,提高生物保护意识。本书是一部由专业学者撰写的介绍生物圈保护区的高品位科普读物,全面展现中国世界生物圈保护的现状和成就。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体现了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的重大成果,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积极贡献,具有重要的出版价值和意义。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设立“人与生物圈计划”,旨在通过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是该计划的核心部分。本书以生动的图文叙事和通俗易懂的科普表达,全景展现中国36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自然瑰宝与人文智慧。通过系统梳理每个保护区的历史渊源、生态特色、保护实践与科研突破,深入浅出地解读专业生态知识,带领读者领略中国多样地理单元下的生物奇观。
|
關於作者: |
左平,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河流、湖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过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际项目3项及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主编及参编国家标准2项。
陈志洲,中国湿地保护协会理事,公职律师。关注法学与生态保护交叉领域研究,致力于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发展。领衔主持多项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修复工程及社区共管机制建设工作。
|
目錄:
|
序
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立传 向自然保护区守护者致敬 001
前言 001
生物圈保护区 001
人与生物圈计划 / 004
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 014
西南地区 025
依然在生长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 / 026
白眉长臂猿的栖息地——高黎贡山 / 047
“天空之城”——梵净山 / 061
全球最大的大熊猫饲养、繁殖与育幼基地——卧龙 / 072
高山喀斯特湖泊群与瀑布群——九寨沟 / 088
拥有约3400个钙华彩池的世界自然遗产地——黄龙 / 095
“稻城之魂”——亚丁 / 105
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热带雨林——西双版纳 / 117
“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茂兰 / 131
西北地区 139
岷山东端的物种宝库——白水江 / 140
神话中的西王母寓所——博格达 / 148
巍峨秦岭上的璀璨明珠——佛坪 / 159
秦岭金毛扭角羚的重要栖息地——牛背梁 / 171
东北地区 181
欧亚大陆东缘最高山系——长白山 / 182
中国火山之乡——五大连池 / 192
最完整的北温带红松针阔叶混交林——丰林 / 200
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之一——兴凯湖 / 208
黄海与渤海的分界标——蛇岛—老铁山 / 214
华北地区 223
中国特有的“使鹿部落”聚居地——汗马 / 224
中国游牧文明和蒙元文化的发祥地——锡林郭勒草原 / 235
大森林里的暗夜星空保护地——赛罕乌拉 / 244
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明珠——呼伦湖(达赉湖) / 255
华中地区 263
“华中屋脊”与高山“桃花源”——神农架 / 264
我国中部保存最完整的综合自然基因库——宝天曼 / 278
华东地区 285
模式标本圣地——天目山—清凉峰 / 286
半山半水伴人文,有诗有画焙茶氲——武夷山 / 297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 / 309
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 / 319
中国第一个海洋类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南麂列岛 / 329
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滨海盐沼湿地——盐城 / 341
华南地区 357
北回归线上璀璨的绿宝石——鼎湖山 / 358
南岭明珠——车八岭 / 367
华南之巅,漓江之源——猫儿山 / 376
三大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的汇集地——山口 / 388
附 录 2025年拟增补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 399
周 至 / 400
大青山 / 408
致谢
|
內容試閱:
|
序言:
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立传
向自然保护区守护者致敬
乙巳盛夏,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到了,夏日明媚,万物可爱。一部由左平、陈志洲合著,将于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样书放在我的案头,文字还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仔细翻阅,那清晰的架构、丰富的图文以及生动的表达,一下子吸引了我。
该书以全球视野和全景视角,展现了我国34 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1 年就提出了“人与生物圈计划”,在我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理事会主席时,中国的人与生物圈计划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杰出典范,这些生物圈保护区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自然宝库,更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示范窗口。它们,如同镶嵌在中华大地上的璀璨明珠,构成了中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也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在生态保护领域的智慧与担当。
这里,我想着重说的,是这部书从三个维度凸显出来的鲜明特点。
第一,注重立意高度,主题内容突出独特性。这部书的书名直接告诉我们,这是一部为中国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立传、向自然保护区守护者致敬的书。这是国内第一部以“中国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为写作对象、全面介绍该类保护区的图书,可谓立意高远、主题独特。我从书中读出的是作者选题的创新性和构思的科学性。从人与生物圈计划到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从全球视野到中国特色,该书向我们描绘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设立宗旨、主要功能、发展历程,以及我国的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和重大成效。
第二,把握叙述尺度,文献资料彰显权威性。显然,《中国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既是一部写给业内人士的专业图书,是保护区守护者的案头工具书,也是一部关于生态保护教育的科普作品。因此,文献资料的权威性尤为关键。作者严谨细致,较好地把学术表达和科普传播有机融合,体现了三大特点:一是采用新的前沿资料,所引数据截至2025 年8 月;二是文献来源权威,所有文献和数据要么来自国内权威部门,要么出自国际权威机构;三是参考书目的清单完整,既有脚注,每章最后还标注参考文献,让读者一目了然,实现了有迹可循、有据可查。
第三,选准表达角度,语言文字体现生动性。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从亚洲的“天堂走廊”、青藏高原的亚洲水塔、梵净山的“天空之城”、大熊猫的外交范例、九寨沟的多彩瀑布、徐霞客的长江河源之考,到蛇岛的“老铁山鸟站”、汗马的“冰上森林”、喀斯特的“绿野仙踪”、白水江的浪漫传说、天山上的雪莲花、牛背梁的“秦岭四宝”、“火山之乡”五大连池、赛罕乌拉的暗夜星空保护地、大九湖湿地的“桃花源”、南麂列岛的“海上神农架”、盐城湿地的丹顶鹤、猫儿山的“茶船古道”……作者讲得头头是道,读者读得津津有味,于不知不觉中,已经跟着书本游览了34 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见证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秀成果。
总而言之,该书所介绍的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的自然生物宝库、独特的产业与文化形态,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百科全书”。让人欣喜的是,两位作者的研究背景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一位专注于学术理论探索,另一位则长期从事基层实践工作。这种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合作模式,将为生态保护领域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路径,或将对相关研究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我们必须明白,“人与生物圈计划”所倡导的“从科学的角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理念,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契合;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所秉持的绿色发展思维,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脉相承。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盐城湿地,600 余只丹顶鹤从滩涂中优雅起飞;神农架的原始森林里,2025 年的第一只金丝猴幼崽正紧紧依偎在母亲怀中,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远在中国西南的梵净山林区,黔金丝猴于树间跳跃,冷杉幼苗在人工培育下成活率达80%以上……这些生动的画面,正是中国34 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日常缩影,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活见证。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应该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更应该转化为全人类的行动。这一理念,既是本书的价值所在,也是我写这篇序言的责任所系。
试读:
人与生物圈计划
一、地球与生物圈2号
地球与人类演化过程
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形成于137.7亿年前,由一个奇点剧烈爆炸而成。
大爆炸发生87亿年后,即距今50亿年前,太阳系开始形成。
大约46亿年前,原始地球形成。随后,地球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为太阳系中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蓝色星球。
如果我们把地球的历史浓缩为1 天中的24 小时,那么地球上的生物是如何演化的呢?
?午夜0 点,地球形成;
?03:54:43,原始海洋形成;
?07:05:01,蓝细菌出现,开始制造氧气;
?14:29:04,真核生物出现;
?18:42:49,多细胞生物诞生;
?21:08:05,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几乎出现了所有的生物门类;
?21:25:32,无脊椎动物进入巅峰时代,低等植物登陆;
?22:48:23,恐龙兴起,原始哺乳动物诞生;
?22:49:13,进入古近纪,灵长类开始出现,有花植物兴起,鸟类迅速分化;
?23:52:42,进入新近纪,森林古猿出现;
?23:59:11,进入第四纪,开启人属的演化之旅;
?23:59:28 与23:59:59,人类两次走出非洲,在最后一秒的时间里,人类逐渐进入定居时代,开创了辉煌灿烂的地球文明。
24小时的最后一秒,经过一次次科技革命,人类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直到开启人工智能时代。
人类出现后,地球每天都在翻开它的崭新一页。但与长达46亿年的地球历史相比,人类历史实在是太短暂了。
所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如同浩瀚的河流,不断奔涌着,裹挟着人间过往,一去不复返。人类立于匆匆洪流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个体审视生命意义的终极哲学问题之一。迄今为止,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完美答案。
如果把“我”换成“人类”,那么“人类要到哪里去”,是到外星系拓展生存空间吗?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外星系移民或许将成为现实。
回到人类本身。我们睁开眼睛观察着这个世界,但眼见就一定为实吗?
根据瑞利判距b,肉眼在最佳光线下能看到的最小尺寸是20~50微米。我们知道,很多微生物个体是远远小于这个尺寸的。因此,面对庞大的微生物群体,如果不借助显微镜,我们根本认识不到众多的细菌、病毒、古菌等。所以,在显微镜出现之前,人类并不知道微生物的存在,也无从认知分子、原子的内部结构。
从光学角度来说,人眼的识别范围受限于可见光。例如,人眼只能识别波长为380~780纳米的可见光段,虽然包含了彩虹中的全部七种颜色,但对小于380纳米的紫外区段和大于780纳米的红外区段,肉眼则无能为力。
这就是说,我们只能在有限的尺度和范围内观察周围的现象。因此,我们对自然界事物的感知是片面的。我们认知新事物的过程如同盲人摸象,即便有了初步了解,随着时空变换,亦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感。因此, 时间与空间尺度即时空尺度,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核心概念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