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女性的奥秘
》
售價:HK$
85.8
《
理解人性:成熟不是看懂事情 而是看透人性 任何事件中 都别低估人性的影响
》
售價:HK$
61.6
《
看见情绪价值2(做个情绪自由的成年人 不要和别人一起欺负自己,你的情绪比全世界的期待都重要)
》
售價:HK$
54.8
《
罪案调查科:罪终迷局
》
售價:HK$
58.1
《
从达·芬奇到互联网 : 文艺复兴以来的技术与文化
》
售價:HK$
94.6
《
绑架游戏(东野圭吾相当出色的设定系推理)
》
售價:HK$
65.8
《
逆战: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之警示(日本财政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金子胜深刻解读日本经济 敲响中国警钟)
》
售價:HK$
74.8
《
不要担心2小时和8公里以外的事情(一本鼓励你用“微小的锚点”稳住“巨大的不确定”的心理指南!)
》
售價:HK$
54.8
編輯推薦:
◎作者权威。弗兰克?麦克唐纳是第三帝国研究专家、著名历史学家,其创作了一系列关于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作品。
◎通史写作。分年记录1933-1945年德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军事、政治等方面的进程,叙述内容广泛,对所有重要事件都有涉及,再现了历史发展的脉络,使读者对希特勒及其领导下的第三帝国的崛起、发展和衰亡有一个整体而全面的认识。
◎资料翔实全面。书中所引证的资料来源广泛,包括传单、演讲、报纸、政府文件、政党记录、军队备忘录、党卫军和外交部文件、战争审判证据、对当代证人的采访等。这些不同资料的相互补充,使读者对事件的全景有了丰富而生动的认识。
◎吸纳新近研究成果。相比于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希特勒传——从乞丐到元首》,本书初版于21世纪20年代,借鉴了政治、外交、经济、社会和军事等领域历史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于一些事件的解读、数据的统计更准确客观。
◎见解新颖独到。作者对每一年希特勒执政的解读,都是从汇集的资料中提炼出来的。作品挑战了几十年来形成的许多关于希特勒外交、种族政策及第三帝国内部情况的看法,并对长期以来关于大屠
內容簡介:
打破个人神话与极权主义刻板印象,揭示第三帝国兴亡史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兼顾上层决策与底层民众真实声音,构建全景式历史现场
1933年1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被兴登堡总统任命为联合政府的总理。在几个月内,他建立了独裁政权,监禁并杀害他的政治对手,恐吓不支持他的民众,并将犹太人赶出公共生活。他启动了一项军事凯恩斯主义的应急计划,通过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巨额的军备开支和取消外债来重振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在经历了经济大萧条的严酷岁月后,德国似乎已重生为一个残酷而坚定的欧洲大国。
从1933年到1939年,希特勒赢得了国内大多数人的支持。在国内取得胜利的同时,希特勒采取了狡猾的策略,让邻国相互对抗,借此等待时机,并最终在1939年全面进攻波兰。1940年初,德国处于其权力的顶峰。随后的几年里发生了许多关键性的战役和事件,第三帝国在政治、外交、经济和军事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溃败。1945 年5 月,希特勒去世,纳粹德国遭受失败。
弗兰克·麦克唐纳教授搜集了包括演讲、报纸、政府文件、政党记录、军队备忘录、党卫队和外交部文件、战争审判证据、证人采访、日记和回忆录等众多文献,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述了希特勒的统治如何演变、第三帝国如何从崛起到衰亡的过程。他本着客观全面的态度,通过众多文献资料的相互作用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希特勒,揭示了第三帝国背后纷繁的政治纷争、外交演变和残酷的民族矛盾,描绘了第三帝国命运的戏剧性变化。
關於作者:
弗兰克·麦克唐纳(Frank McDonough)
第三帝国研究专家。麦克唐纳在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学习历史,在兰开斯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多次参与电视和广播节目的录制,2012 年为《国家地理杂志》拍摄了六集系列节目《纳粹秘密》,2014 年为《探索频道》拍摄了十集系列节目《纳粹党的崛起》。
麦克唐纳撰写了许多关于第三帝国的书籍,广受好评,包括《希特勒和纳粹德国》(Hitler and Nazi Germany ,1999)、《纳粹德国的反对派和抵抗》(Opposition and Resistance in Nazi Germany ,2001)、《希特勒、张伯伦和绥靖政策》(Hitler, Chamberlain and Appeasement ,2002)、《大屠杀》(The Holocaust ,2008)、《希特勒和纳粹党的崛起》(Hitler and the Rise of the Nazi Party ,2012)、《盖世太保》(The Gestapo ,2015)。
目錄 :
目 录
前言
1933年 民主和共产主义被摧毁
1934年 血腥清洗
1935年 摆脱凡尔赛
1936年 奥林匹克盛会
1937年 虚假的平静
1938年 极度焦虑
1939年 希特勒的种族战争
1940年 闪电战
1941年 歼灭战
1942年 排犹战
1943年 大退却
1944年 大溃败
1945年 柏林的葬礼
后记 希特勒的阴影
致谢
注释
內容試閱 :
前 言
德意志第三帝国由阿道夫?希特勒控制。希特勒夸口说第三帝国会存续1000年,然而,它只存在12年零4个月就灭亡了。希特勒破坏德国的民主,企图武力征服世界,下令进行恐怖大屠杀,这些都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到1941年底,希特勒征服的土地比尤利乌斯?恺撒、匈奴王阿提拉和拿破仑征服的土地都要多。希特勒阴魂不散,一直存在于政治讨论、现代文化、大众媒体和历史争辩中。希特勒不仅是无尽恐怖的缩影,也是无穷魔力的源泉。
《希特勒与第三帝国》分两卷讲述1933年至1945年第三帝国的历史。我将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讲述。本书每一章涉及一个特定年份,针对这一年将作出详尽的讲述。每一章的不同部分涉及各个相关主题,为探讨历史事件提供进一步的背景知识。这样,读者可以看到事件是如何演变的,从而了解希特勒统治的整体发展过程。
我认为,结合分析和解释讲述历史的方法比主题结构式讲述方法更可取。主题结构法可能更适合大学生,他们通过课程单元了解历史事件的各个方面,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采用这种方法极为困难。每年都有很多涉及第三帝国历史各个方面的新书问世,但很少有通史出版,因此撰写一本此类新书大有必要。
第一卷《崛起》涵盖时间为1933年至1939年,从希特勒密谋掌权开始,到1939年德国军队快速占领波兰后不久结束。第二卷《衰亡》从1940年德国准备进攻西欧开始,继而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战役和大屠杀,到1945年德国惨败结束。每一卷都可以作为对每段时期的单独记录和论述,但两卷合在一起构成一部希特勒1933年至1945年统治德国时期的全面历史。这两卷书取材广泛,包括书信、演讲、报纸、政府文件、政党档案、军队备忘录、党卫队和外交部文件、战争审判证据、当代证人访谈、日记和回忆录。有的材料反映上层人士的观点,有的材料则展现下层普通人的反应。随着这些不同观点相互补充、印证,历史事件在我们面前展开一幅幅丰富而生动的图画。在借鉴政治、外交、经济、社会和军事等领域历史学家的主要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这两卷书最终得以完成。
在我看来,后面章节中讲述的重大事件不太容易受任何简单论题的影响。但是,我根据汇集的资料对每个历史事件所作的解读,清楚表明了我对每个时期的观点,而且新的见解不断涌现。这两卷书将纠正几十年来形成的许多关于希特勒外交和种族政策及第三帝国内部情况的错误看法。
研究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历史的书籍汗牛充栋。学术历史学家中长期以来存在的分歧(“意向论者”认为希特勒是全能的“第三帝国的控制者”,而“结构论者”认为他是统治一个混乱政治体系的“软弱独裁者”),现在似乎没有定论。在不同的政策领域,支持这两种观点中的任何一种都是可能的。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德国几个世纪以来走的均是一条非正常发展的“特殊道路”(Sonderweg),拒绝民主和现代化,而支持建立欧洲帝国的军国主义和贵族意愿。这使得德国军国主义及其与希特勒的联系似乎完全不可避免。然而,德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不同于其他主要欧洲国家的观点如今被认为是有缺陷的,且具有太强的决定论色彩。
将第三帝国描绘成极权独裁政体的作家也是如此。典型的例子之一是,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在《极权主义的起源》(1951年)[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1951)]一书中指出,希特勒的政权与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政权非常相似。然而,实际上,德国公众抱怨和批评的自由度比人们以前所认为的要大得多。极权主义的原有概念现在看来似乎具有很大缺陷,不能很好地解释希特勒的统治。
即使希特勒不上台,德国在此期间仍然可能出现右翼民族主义联盟。德国政坛的保守主义权力掮客不接受德国在“大战”中的失败,完全蔑视民主。一个由军队支持的右翼民族主义政权几乎肯定会试图修改《凡尔赛和约》(大多数德国人认为该和约严重不公),他们甚至可以在英国和法国政府的支持下这样做。然而,如果没有希特勒的领导,很难说这样一个保守的民族主义政权会实施基于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思想的大屠杀。
因此,希特勒及其激进的民族社会主义是1933年至1945年德国所发生事件的核心所在。如果阿道夫?希特勒不曾来到这个世界,德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可能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但是,希特勒并没有创造促使他从政并使其成为领袖的具体环境。没有“大战”和德国强烈的屈辱感,纳粹党就无须存在。
德国在1918年的战败导致魏玛共和国成立,其存续期为1918年至1933年。成立伊始,魏玛共和国就遭受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双重困扰。1919年至1923年,它在军队的帮助下才幸存下来。德国几乎因1923年的大通胀而崩溃。1924年至1929年,美国的贷款给魏玛共和国带来了某种程度的经济稳定,但在1929年股市崩盘期间,这些贷款被很快收回。当时德国出现了“银行挤兑”,失业人数从1929年10月的160万飙升至1932年2月的612万。政府支付不起失业救济金,人们的痛苦雪上加霜。侥幸保住工作的人工资减少。随着农产品价格暴跌,农村地区出现了饥荒。德国经济的崩溃导致人们对民主更加不信任,许多人渴望出现一个强有力的领袖来振兴国家。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阿道夫?希特勒走上了历史舞台。随着他从激进边缘走向政治主流,他所在的纳粹党在这场严重的经济衰退中声望急剧上升。1928年,只有2.8%(81万)的人投票支持纳粹党。1930年,这一比例跃升至18%(640万人)。到1932年7月,纳粹党的投票支持率达到37.2%(1370万人)。这个结果证明,在他上台之前,他在选举中的受欢迎程度达到了顶峰。在1932年11月的选举中,纳粹党的支持率下降了4%。同样,德国共产党(KPD)的投票支持率在1928年至1932年间从10%增加到17%。将这两组数据结合起来可以看出,到1932年7月,这两个政党获得了54.2%的德国选民支持。
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或NSDAP,即纳粹党)于1920年2月24日在慕尼黑成立。它主要由退役士兵组成,这些人认为德国没有输掉“大战”,而是被共产党人和犹太人在国内“从背后捅刀”。共产党人和犹太人被认定为民族社会党或纳粹党的主要敌人。
该党领袖阿道夫?希特勒是一个杰出的公共演说家,他利用这种不满情绪,试图通过推翻巴伐利亚地方政府在1923年11月夺取政权。然而,慕尼黑的“啤酒馆暴动”(Beer Hall Putsch)失败了,很快被军队镇压。希特勒因“叛国罪”被捕,并被判处5年徒刑。在264天的监禁期间,他改变了策略,决定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合法获取政权。他还认为,如果要合法赢得权力,就需要传统保守派的支持。
纳粹党的支持者最初是来自农村新教地区的中低阶层选民。到1932年,希特勒吸引了德国大城市中产阶级的支持,包括白领、医生、公务员、独立商人和小商人。他们纷纷投票,掀起巨大的支持热潮。希特勒设法团结保守派选民。在一个现代民主大国,没有哪一个政党能如此迅速地从默默无闻中崛起。
希特勒对追随者的承诺是,他只是想建立一个稳定的、团结的、无阶级的“民族共同体”(National Community),给混乱的德国带来秩序和稳定。他将通过实施公共工程项目和创造就业来缓解大萧条造成的困难。德国经济将进行重组,为国家利益服务。犹太资本家对国家财政的控制将被削弱。希特勒的想法深受人们欢迎,特别是对德国中产阶级最有吸引力。
年迈的保罗?冯?兴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总统对希特勒的声望和纳粹党在选举中的强势表现感到震惊,他试图建立一个右翼专制政权,将希特勒和纳粹党排除在外。欠完备的《魏玛宪法》第48条赋予他在紧急情况下拥有无限权力,依此他任命了3位保守派总理:首先是海因里希?布吕宁(Heinrich Brüning,1930—1932年在任),然后是弗朗茨?冯?巴本(Franz von Papen,1932年6—11月在任),最后是库尔特?冯?施莱歇尔(Kurt von Schleicher)将军(仅任职57天)。事实证明,这3位总理都非常不受欢迎,没有一人堪当政党领袖大任。
希特勒后来声称他于1933年1月30日“夺取了政权”,但事实上,他被任命为总理是完全合宪合法的。兴登堡总统被狭隘保守的顾问团说服,认为希特勒应该获得掌权的机会,并且或许可以控制他为己所用。因此,1933年的德国,没有像1917年的俄国和1789年的法国那样发生暴力革命。
希特勒上台时面临一个巨大困境,而且他从未完全解决这个困境。他的统治始于一个联盟,联盟成员包括他自己和纳粹集团,以及传统的保守派、军队、公务员官僚和大企业利益集团。他绝不是保守势力的傀儡,但为了推行他的政策,他不得不经常征得保守势力的同意。此外,他提出的一个无阶级的、和谐的民族共同体的乌托邦式愿景,从未与德国的任何根本性社会变革或经济变革相配套。资本主义是旧保守秩序的核心,而且在希特勒统治下,资本主义基本没有受到挑战,也没有经历改革。公务员——只要他们不是犹太人或左翼成员——仍然保留原有职位,他们的职业前景基本不受影响。司法长官和监狱长仍然是旧式保守派,而德国警察仍然是政府雇员。而且,新成立的负责追捕政治对手的盖世太保从现有警察队伍中招募了新成员。最后,军队仍然独立于希特勒政府,因此他需要军队的支持才能继续掌权。
重整军备是各方一致同意的政策。这项政策很受欢迎,因为它承诺降低失业率,援助重工业。希特勒认为,强大的武装力量会加强他在外交谈判中讨价还价的能力。他的主要目标一直是洗雪德国在“大战”后遭受的耻辱。因此,他的主要盟友是军队和大企业,两者都是非纳粹组织。
希特勒与其保守派伙伴联合(以及纳粹党与大多数德国人联合)的另一个出发点是,他们都渴望修改《凡尔赛和约》,他们普遍认为《凡尔赛和约》是协约国为保持德国衰弱和卑微而实施的一个阴谋。希特勒怀有的长期目标是挑起种族战争,以为德国人赢得“生存空间”(Lebensraum),但在德国军事实力尚薄弱时他不能公开暴露这一点。在公开场合,他建议适度修改《凡尔赛和约》。但是,在私下里,他鼓吹通过野蛮征服和种族优势扩张领土。
希特勒政府与保守派精英之间的一个主要冲突领域是教会政策。希特勒本想将路德新教纳粹化,但在遭到激烈的有组织抵抗后被迫放弃了这一计划。天主教一直持续与希特勒政府发生冲突,德国天主教徒不断受到迫害。到1939年,希特勒用纳粹主义取代基督教的计划显然落空。
即使是激进的纳粹组织,如党卫队[Schutzstaffel(SS)]和冲锋队[Sturmabteilung(SA),又称褐衫军(Brownshirts)],也不能保证可以进入权力中心,而是必须与保守派主导的国家机构一同运作。海因里希?希姆莱(Heinrich Himmler)领导的党卫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势力强大的组织,但该组织的军官是从受过大学教育的青年人中招募的,其中许多人在1933年并不是纳粹党员。
希特勒还承诺通过清除民族团结的“敌人”来改善德国社会。这些人包括共产党人、工会成员、自由主义者和犹太人,以及“反社会的”局外人,如流浪汉、惯犯、长期失业者、妓女,还有被界定为“种族不健康者”,尤其是身体残疾者和精神残疾者。所有这些群体都被逐渐边缘化和拒之于民族共同体外。
希特勒明白将德国社会纳粹化是一项长期工程,可能需要数十年才能完成。在短期内,他需要获得公众对他思想的支持,因此宣传工作成为纳粹政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希特勒忠心耿耿的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Joseph Goebbels)控制了报纸、广播等宣传机器和德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为元首希特勒及其目标开展宣传。
《希特勒与第三帝国》承认阿道夫?希特勒对于他所执掌政府的意识形态特权——尤其是军事特权——所具有的核心重要性,并且恢复他在中心舞台的位置。然而,读者在本书中也会发现,希特勒经常被迫妥协,具有政治灵活性,他表现出的政治灵活性比人们普遍认识的要大得多。希特勒的行动通常是预先策划的,但有时他不得不对自己控制之外的事作出应对。在1933年至1939年这段时间里,与其说他是一个计划大师,不如说他是一个灵活应变、见风使舵的大师。
1933年 民主和共产主义被摧毁
5月17日,希特勒执政以来第一次发表关于外交政策的重要讲话。他在1925年出版的著作《我的奋斗》(Mein Kampf)中,概述过一套清晰的外交政策目标。在许多外文译本中,这部分内容经常被省略。希特勒的第一个目标是废除《凡尔赛和约》,但这仅仅是德国极端军国主义通过重整军备得以复苏的第一阶段。希特勒计划最终在东欧获得“生存空间”,这个目标意味着最后要与苏联一决雌雄。沿着这条道路,他要确保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所有讲德语的人都被纳入大德意志帝国。希特勒意识到,这样一个计划会遭到法国——也许还有英国——的反对,但他希望英国允许他在欧洲自由行动,以换取德国保证大英帝国的利益及其制海权。
德国外交部同意希特勒的许多外交政策目标,但外交部官员担心这位纳粹领导人可能因行动过快而无法实现这些目标,从而刺激英法两国发动一场预防性战争。在4月7日的内阁会议上,传统保守派外交部长康斯坦丁?冯?纽赖特提交了一份详细的外交政策文件,他在文件中说德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必须是修订《凡尔赛和约》。然而,由于德国陆军和海军力量目前比较薄弱,要达到即使堪比波兰军事实力的程度也需要5年时间。因此,他说在“可预见的未来提出边界领土修订问题是不明智的”。
纽赖特补充说,刺激法国也必须避免。中心目标是修订适用于东欧部分的《凡尔赛和约》。应该鼓励讲德语的少数民族在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进行抗争。与苏联的友好关系应暂且维持,因为德国是苏联最大的工业品供应国,还因为苏联是“反波兰的”。与波兰订立任何协议都是“不可取的”。一段时期的平静可以“使我们更有效地恢复(军事)实力”。纽赖特还建议与英国和意大利密切合作。简而言之,纽赖特建议,“现政府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为巩固国内纳粹政权和加速重整军备计划提供外交掩护”。德国外交部长的这些观点表明,希特勒在外交政策上的观点是广泛共识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修订《凡尔赛和约》的承诺。
希特勒在5月17日帝国议会演说中大量引用纽赖特备忘录的内容,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非常通情达理的印象。这是一种典型的口是心非。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在外交政策方面,希特勒私下里所坚持的与他在公开场合所表达的完全是两码事。台下的希特勒是一个好战分子,但台上的他似乎是一个和平追求者。希特勒在他的“和平演说”中一开始就指出,《凡尔赛和约》的缺陷导致当前国际关系动荡。事实证明,1919年要求德国缴纳战争赔款是弄巧成拙的做法,因为这造成了严重的经济问题,使德国无力支付赔款。给德国打上“大战”有罪方标签是协约国所犯的另一个重大错误。战后完全解除德国的武装也是不公平的,这在整个欧洲历史上都是闻所未闻的。
希特勒强调,他领导的革命主要目标是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恢复德国的国内和谐。第一,结束共产党颠覆活动,建立一个无阶级的民族共同体;第二,解决失业问题;第三,建立一个能够担任世界其他国家合法合作伙伴的威权领导层。
希特勒接着说,德国非常支持裁军原则,但前提是其他国家在权利平等的谈判中必须把德国视为平等的合作伙伴。他补充道,德国的最终目标不是发动进攻性战争,或以某种方式将东欧部分地区“德国化”,而是确保德国自身的安全。他最后警告其他国家,如果德国不能获得平等待遇,就不可能继续成为国际联盟成员国。
在英国,《泰晤士报》认为,德国要求获得与其他国家平等的待遇是“不可反驳的”。鲜有外国观察家认识到希特勒绝不会仅仅满足于修改《凡尔赛和约》。美国记者、美联社柏林分社社长路易斯?P.洛克纳(Louis P. Lochner)是对局势过于乐观者的典型代表,他说:“独裁者的有趣之处在于,他们在外交政策上像羔羊一样温顺,墨索里尼、希特勒、斯大林、毕苏斯基等人就是明证[约瑟夫?毕苏斯基(Józef Pi?sudski,1867—1935)是波兰将军和政治家],因为他们知道在巩固国内权力方面有很多困难。”不相信希特勒的话的人很少。美国驻柏林总领事乔治?S.梅瑟史密斯(George S. Messersmith)敏锐地认识到,希特勒在军事力量薄弱的时候会公开支持和平,但德国最终会“竭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世界其他国家”。
5月18日,希特勒继续实施对国际媒体的魅力攻势,他接受美国流行杂志《科利尔周刊》(Collier’s Weekly)记者托马斯?伊巴拉(Thomas Ybarra)的采访。希特勒被记者描述为“有礼貌、有分寸且有政治家风度”,并且记者引用他的话说:“无论之前发生过什么暴力事件,现在都已过去。德国极其平静,没有一条街道、没有一所房子被摧毁。哪里有他们所说的恐怖?”他否认纳粹与国会大厦纵火案有任何牵连,并长篇累牍、义愤填膺地谈论应对共产党威胁的重要性。
5月28日,希特勒在外交政策上又取得了一个成功,当天纳粹党在波兰自由城市但泽(Danzig)的选举中获得50.1%的选票,在71个议会席位中获得38席。纳粹党得票增加33.7%。在当地纳粹领导人阿尔贝特?福斯特(Albert Forster)的支持下,纳粹参议院议长赫尔曼?劳什宁(Hermann Rauschning)博士在但泽成立了一个新的纳粹政府。这一新进展明显推动了希特勒将但泽收归德国的长期目标。
5月31日,一项宏大的创造就业计划在内阁会议上获得批准。“第一个莱因哈特计划”(First Reinhardt Programme)是纳粹广泛宣传的减少失业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该项目将获得总计10亿马克拨款(一大笔政府支出),主要用于住房和道路建设。预计将有60万人实现就业。
6月1日,《减少失业法》(Law for the Reduction of Unemployment)获得通过,喊出的口号是“为工作而战”(Arbeitsschlacht)。东普鲁士政务官埃里希?科赫(Erich Koch)成为这场帮助人们重返工作岗位运动的倡导者。该运动在这个地区获得巨大成功。希特勒当政时,这个落后的农村地区有13万登记失业人员。7月16日,失业人员数字降至零。
这无疑是纳粹经济奇迹的一个明证。事实上,这件事是经过精心安排并通过强制手段来完成的。当地失业人员被无情地强迫进入所谓的“同志营”(Kameradschaftslager),然后被强迫长时间工作,或者开垦荒地,或者播种庄稼。另一个落后的农村地区诺特海姆获得16万马克拨款,设立类似的公共工程项目。1月份,诺特海姆镇有653名登记失业人员;到7月24日,登记册上再无一名失业人员。这些人也是被强迫工作。他们无法再领取失业救济金,只能从事报酬低的农业工作。由于这些创造就业计划的实施,农村地区失业率确实下降了,但这只是通过强迫劳动者从事繁重劳动的方式实现的。
6月8日,在柏林召开的一次内阁会议上,一项秘密的大型重整军备计划的细节被曝光。从1933年到1941年的8年间,政府将拨款350亿马克巨额资金用于该计划,每年44亿马克。这意味着军备开支大幅增加。例如,以前年度军队预算一直是7亿到8亿马克。希特勒准备拨付尽可能多的资金来重整军备,而没有真正考虑这样做对德国经济的影响。
1933年至1937年德国重整军备计划最重要的人物是雅尔玛?沙赫特博士,他在商界备受尊敬,被认为是一位可靠的人。1933年3月17日,他取代保守派汉斯?路德成为帝国银行行长(沙赫特在1923年11月至1930年3月曾担任该职)。沙赫特的任命被视为希特勒新政府将具有温和特点的可喜迹象,希特勒政府因此受到金融界的广泛欢迎。但沙赫特有多温和?1931年以来,他公开支持纳粹党,并受到希特勒的信任。在希特勒逐渐掌权过程中,他甚至将希特勒介绍给商界要人。
正是沙赫特的金融杰作使德国大规模重整军备成为可能。他提出了印刷秘密政府债券(被称为Mefo票据)的计策。这些借据随后通过一家名为冶金研究公司(Mefo GmbH)的控股公司发给武器制造商。这种Mefo票据被用来支付承包商的各种费用,然后承包商可以在银行将这些票据兑换成货币。第一批Mefo票据在1933年秋天发行,但这项计划直到1934年春天才全面实施。这是一个“先购买后付款”计划,会增加数十亿马克的政府赤字。希特勒有意通过在战争中进行领土征服来偿还这些债务。在纽伦堡审判中,沙赫特声称,他曾反对操纵整个德国经济为战争做准备的想法。他曾呼吁将国内生产总值的5%至10%用于国防支出。然而,他的计划成为建立庞大军工联合体的起点,该联合体致力于创建大规模的军火工业。正是这个重整军备计划降低了失业率,而不是装门面的创造就业计划。
6月17日,希特勒任命希特勒青年团首领巴尔杜尔?冯?席拉赫(Baldur von Schirach)为德意志帝国青年领袖。他当时只有26岁,但提拔年轻人担任重要职务是希特勒政府的一个特色。纳粹集团中大多数重要人物都不到40岁。纳粹党员的平均年龄是30岁。席拉赫是一位德国贵族后裔,1925年加入纳粹党。他经常出现在纳粹集会上,尤其是在纽伦堡年度集会上的希特勒青年节,他还经常向德国青年介绍希特勒的演讲内容。
希特勒政权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争取年轻人。希特勒青年团(Hitlerjugend)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是冲锋队早期的一个分支组织。1932年,希特勒青年团有3.5万名团员。到1933年底,大约有200万年轻人加入。到1936年,团员数量增长到600万。到实行必须加入的1939年,90%的德国年轻人是希特勒青年团的团员。“你必须记住,”乌尔姆市(Ulm)女学生伊丽莎白?哈特内格尔(Elisabeth Hartnagel)回忆道,“希特勒上台时,人们非常激动。所有教科书、报纸、电影和广播都在宣扬纳粹思想。年轻人很难做到不想加入纳粹党。”
希特勒青年团鼓励德国年轻人接受纳粹的种族纯洁、纪律和服从等观念。在每周例会和夏令营中,重点是体能训练、射击练习和团队建设竞技会。对男孩来说,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学校纪律被打乱,因为希特勒青年团领袖经常挑战老师,质疑他们对希特勒的忠诚。批评政府的父母要冒着被自己孩子指责的风险。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受到影响,因为希特勒青年团团员们被告知,身体健康远比学历出众重要。然而,总的来说,大多数男孩似乎更喜欢运动和野营,而不是接受意识形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