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写作革命2.0:在所有学科和年级中通过写作提升思维的指南(美国亚马逊高分畅销教育类图书)
》
售價:HK$
65.9
《
理想国译丛073——他们也是幸存者:纳粹大屠杀亲历儿童的人生与记忆
》
售價:HK$
107.8
《
蝴蝶的世界:它们的自然史与多样性
》
售價:HK$
140.8
《
礼记训纂 全2册 十三经清人注疏
》
售價:HK$
162.8
《
可持续盈利 可再生战略变革释放企业发展潜力(剖析当下环境挑战,探讨企业应对策略,推动企业可持续盈利)
》
售價:HK$
74.8
《
拒斥死亡(文明本质上是一场抵御死亡恐惧的集体英雄主义骗局)
》
售價:HK$
76.8
《
牛津通识读本·世相I(中英双语 全五册)收录《全球化面面观》《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国际移民》《人
》
售價:HK$
214.5
《
什么是教育 “轴心时代”提出者雅斯贝尔斯毕生教育思想精华
》
售價:HK$
74.8
編輯推薦:
本书主要面向关注大学生创业的高校师生和研究人员,同时也适合希望较为深入了解大学生创业议题的各界读者参考。
內容簡介:
本书从社会资本、创业过程和创业生态系统等理论视角出发,对“双创”时代的大学生创业的整体情况和典型案例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和典型高校的实践分析,应届毕业生创业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大学生创办的独角兽企业案例分析,大学生创业的生态系统的特点及组成要素等。此外,本书还对近年来兴起的返乡创业、社会创业和基于平台的创业进行了探讨,主要关注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社会经济后果,大学生社会创业者的特征、优势与制约因素,基于平台创业的特点以及如何助力大学生群体更好地利用平台创业。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主要面向关注大学生创业的高校师生和研究人员,同时也适合希望较为深入了解大学生创业议题的各界读者参考。
關於作者:
郑路,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清华大学社会学系长聘副教授,数据科学院RONG教授,苏世民书院兼聘教授,社会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社会学系兼职教授。目前的研究项目主要集中在企业社会责任、创新与创业、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大数据分析与运用等领域。学术论文发表于“Strategical Management Journal”,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Social Forces”、“Social Science Research”、“China Quarterly”、“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社会学研究》、《金融研究》等国内外刊物,并著有《Data You Need to Know about China: Research Report of China Household Finance Survey》 (2014, Springer出版社),《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s and Examples》(2017,SAGE出版社)。荣获过《社会学研究》创刊百期论文奖(2004)、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2012年双年会论文奖(宏观类)、中国新闻传播学学会学术奖二等奖(2018)等学术奖励。
目錄 :
优质章 引言 1
优质节 研究背景 1
第二节 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5
第三节 大学生创业的特点 7
第四节 大学生创业政策 8
第五节 部分高校的实践 29
第二章 理论与研究框架 40
优质节 社会资本 40
第二节 创业过程理论 47
第三节 创业生态系统 53
第四节 本书研究思路 57
第三章 大学生创业率研究 59
优质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59
第二节 不同学历层次创业率 61
第三节 不同高校类别创业率 62
第四节 不同高校类型创业率 65
第五节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创业率 66
第六节 不同城市级别创业率 69
第七节 大学生创业率的回归分析 72
第四章 大学生创业实践研究:以在校创业的大学生为例 86
优质节 外卖平台的先行者—张旭豪 86
第二节 大学期间的连续创业者—刘靖康 91
第三节 “姚班”诞生的AI独角兽
—印奇、唐文斌、杨沐 94
第五章 大学生创办的独角兽企业:以北京为例 99
优质节 北京的独角兽企业 100
第二节 创业机会 107
第三节 创业团队 124
第四节 资金来源 128
第六章 大学生创业的生态系统 134
优质节 大学创业生态系统 134
第二节 政府 137
第三节 高校 142
第四节 风险 145
第五节 企业 146
第七章 大学生返乡创业 150
优质节 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背景 150
第二节 返乡创业政策 151
第三节 返乡创业的类型 154
第四节 返乡创业的功能 157
第五节 影响返乡创业的因素 159
第六节 案例研究 163
第七节 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特征总结 171
第八章 社会创业 178
优质节 社会创业的相关概念 178
第二节 社会创业绩效的度量 188
第三节 资源拼凑理论 190
第四节 中国社会创业现状 193
第五节 大学生社会创业 195
第六节 大学生社会创业案例 198
第九章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创业 206
优质节 背景和概念界定 206
第二节 政策文件 210
第三节 创业与就业的分类框架 214
第四节 平台创业者的界定 219
第五节 平台劳动者工作特征 226
第六节 平台创业者工作满意度 235
结语 245
参考文献 247
內容試閱 :
前 言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早在2017年8月,习近平
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的回信中就写道:“祖国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希望你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理念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首次提出,此后被简称为“双创”。2015年3月的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战略高度。截至本书完稿时,“双创”已经走过了优质个十年,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尤其是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不仅指引了“双创”的未来发展方向,也为大学生群体投身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精神引领。
“双创”战略自2015年正式提出以来,在国家层面形成了覆盖全面、体系完整的政策框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的措施,包括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优化融资环境、提供创业孵化器及创新平台等。这些政策有效激活了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推动了范围内创新创业活动的蓬勃发展。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初创企业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迅速崛起,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各类“双创”平台已遍布各省市,包括众创空间、孵化器、科技园区等,为创新者和创业者提供了从技术支持到市场拓展的全方位服务。创新创业不仅直接推动了经济增长,还间接带动了大量就业,特别是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就业选择。
在“双创”时代,大学生创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既具备理论上的深远意义,又具有现实层面的广泛影响。首先,从理论上看,大学生作为知识、创新能力和思想活力最集中的群体,是创新创业者的重要构成。研究大学生创业行为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不仅能为创新理论提供新视角,也能丰富创业学科的理论基础。通过理论的系统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独特优势与挑战,从而为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支持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从现实角度来看,大学生创业对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能够开辟新的就业渠道,还能为经济注入新的创新活力。此外,许多高校已经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创业辅导和实践机会,培养了大量的青年创业者,他们在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为了对“双创”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笔者首先从创业政策和代表性高校的实践出发,从创业教育、减少阻碍、资金支持和商务支持四个维度来对大学生创业政策和实践进行了归纳总结。这些政策措施针对大学生缺乏创业经历和资金来源等特点,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空间、资金等物质支持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教育体制支持,并通过举办创业竞赛等方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和展示平台,助力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其次,为了解大学生创业的整体情况,本书分析了567所高校的2018年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现大学毕业生创业率整体低于1%,且本科生群体的创业率高于研究生群体。进一步对本科生创业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院校类型、高校所在城市的风险数量对本科毕业生创业率有显著的影响,体育、艺术类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创业率高于其他类型的高校,城市风险数量对于本科毕业生创业率有促进作用。这一结果说明高校专业类型的因素和高校所在地的创业环境显著影响了本科毕业生的创业率,也体现了城市级别的区域创业生态系统对于大学生创业的促进作用。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的创业率信息更多反映的是大学生毕业即创业的整体情况,它没有展现大学生的创业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也未能包括那些积累了部分工作经验之后从事创业的大学生群体。因此,本书对毕业即创业大学生的典型案例,以及总部在北京、由大学生创办的独角兽企业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有超过七成的独角兽企业的创始人为工作后创业,即便是那些毕业即创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多数也有过工作、实习或者创业的经历;从独角兽企业创始人的学历背景来看,71%的创始人在北京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另一个地域特征是这些企业的总部所在地,其中总部位于海淀区的比例达到了67%,而且又集中于“中关村—上地—西二旗”一带,该区域也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域。
从创业过程的角度,本书将大学生的创业机会分为模仿成熟模式、技术更替和细分市场三类。其中,技术更替是大学生创业机会的主要来源,移动互联网因其兼具技术性和市场性的双重特征,和大数据、人工智能一起,成为近十几年技术更替的主要驱动力量。社会网络在大学生寻找创业合伙人和获取时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次创业潮多基于“同乡”关系不同,当代大学生主要的社会网络变为了同学、校友、同事和朋友关系,这些社会网络产生于大学、企业等创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中。创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还包括政府、风险等要素或者参与者。自“双创”政策实施以来,政府通过举办创业大赛的方式直接为大学生创业者搭建舞台,还以政策引导的方式推进大学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政府的创业政策还可以通过税收优惠等方式,优化大学生创业的外部环境。高校不仅为大学生创业者构建了同学、校友网络,还通过创业教育、孵化器等方式,直接培养大学生创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提供实践空间和机会。风险不仅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一些风险还会利用自身的社会网络为企业寻找关键岗位人才,并通过扩展人脉等方式帮助企业的发展。在一些创业企业重大战略决策中也可以看到风险的身影,如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合并案,可以认为风险是“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包括工作经验、市场认知和创业经验在内的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可以帮助大学现创业机会,在企业中形成的同事网络也是大学生创业重要的社会资本。通过案例分析还发现,一些初创企业在创业生态系统中也发挥了和成熟企业类似的作用。
除了这些传统的商业创业之外,大学生群体在返乡创业、社会创业等领域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书以湾头和沙集两个淘宝村为例,展现了大学生群体返乡创业如何将新兴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引入家乡,并通过自身实践和乡村的熟人社会特征激活乡村创业资源,引导并帮助乡村居民参与到电商行业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创业者提升了村民的市场地位和自主性,并为乡村带来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伴随着直播、短视频等新的传播形式的出现和发展,这些返乡创业群体也将这些模式引入乡村,通过直播等内容创作的方式展示乡村面貌、推动乡村特色产业。这些被称为“新型职业农民”或者“新留守青年”的返乡创业者,正在成为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这些返乡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实现的社会价值与社会创业也有一定契合之处。社会创业是通过经济手段实现社会价值创造的活动,大学生群体是社会创业者的主要构成部分,除了具有利他动机明显、社会责任感强、综合素质等优势之外,也存在创业领域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