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泥土之美——探寻泥咕咕的手工艺与生活文化
》
售價:HK$
107.8

《
商业盈利模式一本通 可复制的生意经 让每一分钱聪明盈利
》
售價:HK$
57.2

《
新加坡环境发展史(1965-2015):迈向环境可持续发展之旅
》
售價:HK$
107.8

《
山水并野形图研究
》
售價:HK$
85.8

《
《陈氏香谱》之中国香道(中华经典生活美学丛书)
》
售價:HK$
74.8

《
历史的局外人
》
售價:HK$
63.8

《
肖邦钢琴作品全集 第二辑 套装全4册 波兰国家版 原版引进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推荐用书
》
售價:HK$
253.0

《
轻松读懂大唐风云三百年(全4册)
》
售價:HK$
262.9
|
內容簡介: |
《智慧应急场景管理》是北京邮电大学“十四五”规划教材(第三批),该书在规划和编写过程中,始终以剖析多元“应急场景”为主线,以“数据感知、交互信息、洞察分析、智能决策”为智慧逻辑,强调智能技术赋能传统应急管理经验式、粗放化的应急场景管理范式,向科学化、精准化和智能化转变,实现智慧应急场景管理的理念,强调以多元应急场景管理实际问题为导向,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智慧应急场景管理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复杂智能化系统,具有多元主体的泛在网络特征。
|
關於作者: |
王长峰,国家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一带一路”风险防控与智慧应急管理研究所所长,北京市首届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人社部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审专家。长期致力于智能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监测、机理、识别、预警、控制和智慧应急管理的理论、技术和应用研究。
张晓航,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应急管理学院双聘教授,新世纪人才。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统计系博士后。主持和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在Information Science、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等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5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数据挖掘、商务智能、风险建模、可信AI、因果推理。
|
目錄:
|
第1 章 引 论
1.1 概述和目的
1.2 智慧应急场景管理的重要性
1.3 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1.3.1 基本概念
1.3.2 组成部分
第2 章 智慧风险监测场景
2.1 风险监测指标体系构建
2.1.1 构建风险监测指标体系的依据
2.1.2 工具与技术
2.1.3 构建风险监测指标体系的结果
2.2 风险监测方案制定
2.2.1 制定风险监测方案的依据
2.2.2 工具与技术
2.2.3 制定风险监测方案的结果
2.3 风险监测实施
2.3.1 风险监测实施的依据
2.3.2 工具与技术
2.3.3 风险监测实施的结果
2.4 风险监测数据质量评估
2.4.1 风险监测数据质量评估的依据
2.4.2 工具与技术
2.4.3 风险监测数据质量评估的结果
2.5 风险监测数据存储
2.5.1 风险监测数据存储的依据
2.5.2 工具与技术
2.5.3 风险监测数据存储的结果
2.6 智慧风险监测之智慧
第3 章 智慧风险识别场景
3.1 风险源识别
3.1.1 风险源识别的依据
3.1.2 工具与技术
3.1.3 风险源识别的结果
3.2 风险因素识别
3.2.1 风险因素识别的依据
3.2.2 工具与技术
3.2.3 风险因素识别的结果
3.3 风险等级划分
3.3.1 风险等级划分的依据
3.3.2 工具与技术
3.3.3 风险等级划分的结果
3.4 风险关系分析
3.4.1 风险关系分析的依据
3.4.2 工具与技术
3.4.3 风险关系分析的结果
3.5 智慧风险识别之智慧
第4 章 智慧风险评估场景
4.1 构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4.1.1 构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依据
4.1.2 工具与技术
4.1.3 构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结果
4.2 量化定性评估指标
4.2.1 量化定性评估指标的依据
4.2.2 工具与技术
4.2.3 量化定性评估指标的结果
4.3 无量纲化定量评估指标
4.3.1 无量纲化定量评估指标的依据
4.3.2 工具与技术
4.3.3 无量纲化定量评估指标的结果
4.4 设置指标权重
4.4.1 设置指标权重的依据
4.4.2 工具与技术
4.4.3 设置指标权重的结果
4.5 进行智慧评估
4.5.1 进行智慧评估的依据
4.5.2 工具与技术
4.5.3 进行智慧评估的结果
4.6 智慧风险评估之智慧
第5 章 智慧风险预警场景
5.1 构建预警指标体系
5.1.1 构建预警指标体系的依据
5.1.2 工具与技术
5.1.3 构建预警指标体系的结果
5.2 监测预警指标
5.2.1 监测预警指标的依据
5.2.2 工具与技术
5.2.3 监测预警指标的结果
5.3 预测预警指标
5.3.1 预测预警指标的依据
5.3.2 工具与技术
5.3.3 预测预警指标的结果
5.4 设置预警阈值
5.4.1 设置预警阈值的依据
5.4.2 工具与技术
5.4.3 设置预警阈值的结果
5.5 预警可视化
5.5.1 预警可视化的依据
5.5.2 工具与技术
5.5.3 预警可视化的结果
5.6 预警控制
5.6.1 预警控制的依据
5.6.2 工具与技术
5.6.3 预警控制的结果
5.7 智慧风险预警之智慧
第6 章 智慧应急防控场景
6.1 制定智慧应急防控方案
6.1.1 制定智慧应急防控方案的依据
6.1.2 工具与技术
6.1.3 制定智慧应急防控方案的结果
6.2 构建智慧应急防控体系
6.2.1 构建智慧应急防控体系的依据
6.2.2 工具与技术
6.2.3 构建智慧应急防控体系的结果
6.3 细化智慧应急防控政策
6.3.1 细化智慧应急防控政策的依据
6.3.2 工具与技术
6.3.3 细化智慧应急防控政策的结果
6.4 执行智慧应急防控方案
6.4.1 执行智慧应急防控方案的依据
6.4.2 工具与技术
6.4.3 执行智慧应急防控方案的结果
6.5 优化智慧应急防控流程
6.5.1 优化智慧应急防控流程的依据
6.5.2 工具与技术
6.5.3 优化智慧应急防控流程的结果
6.6 发布智慧应急防控信息
6.6.1 发布智慧应急防控信息的依据
6.6.2 工具与技术
6.6.3 发布智慧应急防控信息的结果
6.7 智慧应急防控之智慧
第7 章 智慧应急预案场景
7.1 智慧应急预案体系设计
7.1.1 智慧应急预案体系设计的依据
7.1.2 工具与技术
7.1.3 智慧应急预案体系设计的结果
7.2 智慧应急预案管理
7.2.1 智慧应急预案管理的依据
7.2.2 工具与技术
7.2.3 智慧应急预案管理的结果
7.3 智慧应急预案业务模型设计
7.3.1 智慧应急预案业务模型设计的依据
7.3.2 工具与技术
7.3.3 智慧应急预案业务模型设计的结果
7.4 智慧应急预案生成
7.4.1 智慧应急预案生成的依据
7.4.2 工具与技术
7.4.3 智慧应急预案生成的结果
7.5 智慧应急预案验证
7.5.1 智慧应急预案验证的依据
7.5.2 工具与技术
7.5.3 智慧应急预案验证的结果
7.6 智慧应急预案执行监控
7.6.1 智慧应急预案执行监控的依据
7.6.2 工具与技术
7.6.3 智慧应急预案执行监控的结果
7.7 智慧应急预案绩效评估
7.7.1 智慧应急预案绩效评估的依据
7.7.2 工具与技术
7.7.3 智慧应急预案绩效评估的结果
7.8 智慧应急预案之智慧
第8 章 智慧应急救援与处置场景
8.1 成立现场指挥部
8.1.1 成立现场指挥部的依据
8.1.2 工具与技术
8.1.3 成立现场指挥部的结果
8.2 前期评估
8.2.1 前期评估的依据
8.2.2 工具与技术
8.2.3 前期评估的结果
8.3 智慧应急救援与处置方案制定
8.3.1 人员搜寻与营救方案制定
8.3.2 人员疏散与安置方案制定
8.3.3 现场医疗救助方案制定
8.3.4 伤员转运方案制定
8.3.5 心理救助方案制定
8.3.6 应急物资筹集方案制定
8.3.7 应急物资的运输与分配方案制定
8.3.8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抢修与保护方案制定
8.3.9 公共卫生管理方案制定
8.3.10 社会动员方案制定
8.3.11 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方案制定
8.3.12 防止次生灾害的方案制定
8.3.13 舆情监测与信息发布方案制定
8.3.14 维护社会稳定方案制定
8.4 智慧应急处置实施与调整
8.4.1 智慧应急处置实施与调整的依据
8.4.2 工具与技术
8.4.3 智慧应急处置实施与调整的结果
8.5 后期评估与总结
8.5.1 后期评估与总结的依据
8.5.2 工具与技术
8.5.3 后期评估与总结的结果
第9 章 智慧应急恢复与重建场景
9.1 智慧应急恢复与重建的准备
9.1.1 组织机构建立
9.1.2 调查与评估
9.2 智慧应急恢复与重建的方案制定
9.2.1 扶持政策的提出
9.2.2 产业结构调整与生产力布局
9.2.3 城乡居民住房的恢复与重建
9.2.4 基础设施的恢复与重建
9.2.5 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与重建
9.2.6 心理干预
9.2.7 废墟清理与废物管理
9.2.8 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9.3 智慧应急恢复与重建的方案实施与调整
9.3.1 智慧应急恢复与重建的方案实施与调整的依据
9.3.2 工具与技术
9.3.3 智慧应急恢复与重建的方案实施与调整的结果
9.4 智慧应急恢复与重建的验收与总结
9.4.1 智慧应急恢复与重建的验收与总结的依据
9.4.2 工具与技术
9.4.3 智慧应急恢复与重建的验收与总结阶段的结果
9.5 智慧应急恢复与重建之智慧
第10 章 智慧应急场景管理之“三制”
10.1 智慧应急场景管理之体制
10.1.1 智慧应急场景管理之体制的依据
10.1.2 工具与技术
10.1.3 智慧应急场景管理之体制的实施结果
10.2 智慧应急场景管理之机制
10.2.1 预防准备机制
10.2.2 监测预警机制
10.2.3 信息报告和共享机制
10.2.4 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
10.2.5 社会动员机制
10.2.6 信息发布和舆情引导机制
10.2.7 快速应急响应机制
10.2.8 智慧决策机制
10.2.9 现场评估反馈机制
10.2.10 纠错改进机制
10.3 智慧应急场景管理之法制
10.3.1 智慧应急场景管理之法制的依据
10.3.2 工具与技术
10.3.3 智慧应急场景管理之法制的实施结果
第11 章 智慧应急场景管理之IT 技术
11.1 感知数据
11.1.1 感知数据的依据
11.1.2 工具与技术
11.1.3 感知数据的应用结果
11.2 交互信息
11.2.1 交互信息的依据
11.2.2 工具与技术
11.2.3 交互信息的应用结果
11.3 洞察分析
11.3.1 洞察分析的依据
11.3.2 工具与技术
11.3.3 洞察分析的应用结果
11.4 决策行动
11.4.1 决策行动的依据
11.4.2 工具与技术
11.4.3 决策行动的应用结果
第12 章 应急场景管理之典型案例分析
12.1 典型场景案例一:油机废气致人死亡事故
12.2 典型场景案例二:管道人孔内的毒气毒死两人事故
12.3 典型场景案例三:操作失误酿成中断通信事故
12.4 典型场景案例四:感应电流击伤事故
编后语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序
进入21 世纪,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智慧应急管理的普及和应用日新月异,给智慧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和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和挑战。2022 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国发〔2021〕36 号)提出:到2025年,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国家应急能力体系,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全面加强,应急管理法治水平、科技信息化水平和综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全社会防范和应对处置灾害事故能力显著增强。到2035 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大国应急体系,全面实现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
随着智能技术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从“互联网 X(场景)”“智能 X(场景)”到“人工智能(AI) X(场景)”数智化转型认知的逐渐升级,全面剖析“应急场景”、厘清多元应急场景的业务流、揭示应急场景多源异构数据信息流,再探究“智能技术”“应急场景”和“场景管理”深度融合之关键问题,实现智能技术赋能应急场景管理,达成由“应急智脑”调配应急资源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亟待构建“智慧应急场景管理”理论体系。
本书在规划和编写过程中,始终以剖析多元“应急场景”为主线,以“感知数据——交互信息——洞察分析——决策行动”为逻辑主线,强调智能技术赋能传统应急场景管理,由经验式、粗放化的管理范式向科学化、精准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贯彻智慧应急场景管理的理念,强调以多元应急场景管理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书作为高等院校课程教材,也可以用于各行业企业相关专业人员和政府部门的认证培训。
王长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