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财富的灵性法则
》
售價:HK$
49.5

《
经纬度丛书·三国关键之战:决定历史走向的13场战役
》
售價:HK$
74.8

《
动物结构与造型图谱 骨骼×肌肉×立体造型×生活百态
》
售價:HK$
98.8

《
救命有术
》
售價:HK$
74.8

《
中国历代图书总目·哲学卷(全20册)
》
售價:HK$
2200.0

《
RNA时代(诺奖得主解密RNA分子如何创造生命的新奇迹)
》
售價:HK$
86.9

《
无论在哪儿都是生活(中国好书奖、老舍散文奖、冰心散文奖、人民文学奖特别奖得主肖复兴新作)
》
售價:HK$
52.8

《
隋唐与东亚
》
售價:HK$
63.8
|
編輯推薦: |
1.专业的编写团队。由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组织编写。
2.面向青少年系统讲解粮食知识,帮助青少年初步构建粮食谱系。
3.语言风趣,知识严谨,表述活泼。
4.专业的插画师精心绘制的原创插画,让科学的抽象概念变得鲜活灵动。
5.跟着主人公踏上温情的粮食科普之旅。
6.听完一个故事认识一种粮食,读完一套书成为粮食“小专家”。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套写给青少年的普及粮食知识的科普图书。选取29种粮食作物,著成粮食类科普图书。作为一部粮食科普图书,以父子旅行开篇,在周游全国的途中,“偶遇”各地特色粮食大田美景,进而引发孩子求知兴趣,由爸爸以讲故事的形式,为儿子科普各种粮食作物的“前世今生”、美食佳肴、生长特点、科学原理、营养健康等全面丰富的趣味知识。每个故事结尾引用诗歌一首,兼顾文化底蕴的点缀。图书以图配文的方式,每个故事用原创文字加原创插画形式展示。
|
關於作者: |
刘明,博士,研究员,现任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粮油加工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粮油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休闲食品分会理事。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功能性粮油资源科技服务团团长。在科技研究和科学普及等领域均有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参编《全谷物营养健康与加工》《中国粮食大辞典》等著作3部;多年负责粮食科技成果宣传与科普推广工作,努力将粮食科技成果写在校园内、社区里、舞台上、新媒体中,为提升居民粮油营养素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目錄:
|
上册
001
跟着粮食去旅行——稻谷
009
跟着粮食去旅行——黑米
017
跟着粮食去旅行——小麦
027
跟着粮食去旅行——玉米
037
跟着粮食去旅行——大麦
047
跟着粮食去旅行——青稞
057
跟着粮食去旅行——谷子
065
跟着粮食去旅行——高粱
073
跟着粮食去旅行——燕麦
081
跟着粮食去旅行——黍子
091
跟着粮食去旅行——糜子
099
跟着粮食去旅行——薏米
中册
001
跟着粮食去旅行——荞麦
011
跟着粮食去旅行——藜麦
021
跟着粮食去旅行——马铃薯
031
跟着粮食去旅行——番薯
041
跟着粮食去旅行——山药
049
跟着粮食去旅行——芋头
059
跟着粮食去旅行——木薯
下册
001
跟着粮食去旅行——大豆
009
跟着粮食去旅行——黑豆
019
跟着粮食去旅行——花生
027
跟着粮食去旅行——绿豆
035
跟着粮食去旅行——红豆
043
跟着粮食去旅行——蚕豆
051
跟着粮食去旅行——豌豆
059
跟着粮食去旅行——鹰嘴豆
067
跟着粮食去旅行——豇豆
075
跟着粮食去旅行——油茶籽
|
內容試閱:
|
当博士爸爸带着小帅驾驶房车驶出城市,车轮碾过田埂的那一刻,一场关于“粮食”的奇妙旅行便已启程。在《中国粮食地理》第一季《跟着粮食去旅行》中,我们以29种粮食为向导,穿越平原与山地,对话农民与匠人,在袅袅炊烟与阵阵麦浪中,触摸中国粮食的温度与厚度。这套科普书不仅是父子俩的旅行日记,更是一封写给土地、写给历史、写给每一位读者的“粮食情书”。
粮食是中国的生命密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粮食生产始终是这片土地的命脉。从东北平原的大豆,到江南水乡的籼稻,从黄土高原的小米,到青藏高原的青稞,29种粮食作物如同29颗明珠,串联起我国“南稻北麦、东粮西牧”的地理格局。作为人口大国,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近20%的人口,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这份“中国饭碗”的底气,源于自然的馈赠,更源于世代农耕文明的积淀。
粮食是历史的“隐形书写者”。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将中国农耕史推至7000年前;战国时期的李冰治水让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秦统一六国的物质基础;明清时期的“湖广熟,天下足”,标志着长江流域成为维系国家命脉的粮仓。从以“社稷”二字象征国家(“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到“民以食为天”的古训,粮食不仅塑造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版图,更融入了民俗文化——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腊八的杂粮粥,每一种食物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道出了粮食安全对国家稳定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我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培育推广超级稻、耐盐碱新品种等,建立粮食储备与应急保障体系,以政策“组合拳”筑牢粮食安全防线。同时,“节粮减损”成为社会共识,从“光盘行动”到全链条减损技术推广,对每一粒粮食的珍惜,都是对“端牢饭碗”的有力回应。
给青少年的“粮食启蒙”。“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曾是古人对脱离生产的批评,而今天,城市里的青少年对粮食的认知也日渐模糊。本书以“旅行 科普”的形式,让小帅(也让每位小读者)在东北黑土地上认识大豆的前世今生,在湖南了解人们在驯化和食用稻谷中显示的智慧,在陕西窑洞品尝糜子面馍的千年味道。我们希望通过故事化表达,让青少年不仅认识粮食,更能理解“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成为爱粮节粮的“小小践行者”。
本书的诞生,离不开多方支持。中国科协科普图书选题类项目为创作提供了核心指导,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支持的“科创中国”农户绿色储粮技术服务与科学普及项目,让专业知识得以转化为大众语言。在此,谨向两个项目的各位专家、组织者致以诚挚谢意。
感恩同行者。感谢在调研途中接待我们的农户、农业科研人员、非遗传承人,他们的故事与智慧是本书最鲜活的素材;感谢朱震、张自力、王颖、吴跃、潘治利等专家为本书赐予珠玉之言,其精辟见解和热忱推荐,不仅启思读者,更令本书添辉;感谢山西(忻州)杂粮出口平台有限公司、黑龙江省五常金禾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山西龙首山粮油有限公司、安徽燕之坊食品有限公司等匠心企业惠赠使用精美的大田、近照、原粮等实物图片,为本书增添了弥足珍贵的视觉注脚;感谢编辑团队在文字打磨、图文设计中的匠心付出;感谢插画师小树同学,以笔为杖,为本书精心勾勒出一幅幅独具匠心的原创图片,让科学的抽象概念变得鲜活灵动;感谢家人朋友的理解与鼓励,以及其他为本书倾注智慧与心血的各位专家学者,让这段“粮食之旅”得以圆满。
最后,由于笔者学识有限,书中对粮食历史、地理的解读或有疏漏,田野调查中的观察也可能不够全面,恳请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愿这套科普书能成为一座桥梁,让更多人走进粮食的世界,读懂中国的“根”与“魂”。
《中国粮食地理》编委会
主编:刘明
2025年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