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可持续盈利 可再生战略变革释放企业发展潜力(剖析当下环境挑战,探讨企业应对策略,推动企业可持续盈利)
》
售價:HK$
74.8

《
拒斥死亡(文明本质上是一场抵御死亡恐惧的集体英雄主义骗局)
》
售價:HK$
76.8

《
牛津通识读本·世相I(中英双语 全五册)收录《全球化面面观》《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国际移民》《人
》
售價:HK$
214.5

《
什么是教育 “轴心时代”提出者雅斯贝尔斯毕生教育思想精华
》
售價:HK$
74.8

《
创建强势品牌(典藏版)
》
售價:HK$
130.9

《
美绘聊斋志异
》
售價:HK$
131.8

《
启微·红帆:中国东南诏安湾的港口、船货与海洋遗产
》
售價:HK$
107.8

《
全球公民教育:批判性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售價:HK$
74.8
|
內容簡介: |
刘宝莱大使从1967年开始,先后在中国驻摩洛哥、苏丹、科威特、阿联酋、约旦等使馆工作,并曾任中国驻阿联酋、约旦大使,经历了中阿关系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双方关系逐渐走向灿烂辉煌。《中东变局追踪实录》一书收录了刘宝莱大使对中东局势的追踪与感悟,真实反映了中东国家局势及热点问题近年来的变化,介绍了我国对一些双边关系、多边关系和重大事件的原则立场,以及中外领导人的外交活动,也有刘宝莱大使对未来中阿关系发展前景的思考和展望,对于中阿关系研究学者、外事人员和其他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来说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關於作者: |
刘宝莱,1941年生,山东人。1965年进入外交部,早年在中国驻摩洛哥、苏丹、科威特大使馆工作。曾任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参赞、副司长,中国驻阿联酋、约旦大使,外交部外事管理司司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秘书长、副会长,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理事,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外交部老外交官诗社副社长等职。现任外交部老干部笔会副会长。
出版诗集《锦绣世界》《持节行吟集》《雅志诗词选集》,专著《出使中东》《中国驻中东大使话中东?约旦》;主编《共和国外交往事》《共和国外交往事2》《破解中东乱象》《中国和约旦的故事》等。
|
目錄:
|
序:勤于职守 奉献不凡
前言
第一章 中东变局十年
阿拉伯世界正面临新挑战
2011年中东局势回眸
2012年中东离乱纷纷未见天
2013年中东局势的六大特点
2014年复杂多变的中东乱局
2015年中东局势的稳与变
2016年中东地区局势新演变
2017年复杂多变的中东地区局势
2018年中东地区局势的几个看点
2019年中东局势曲折多变
2020年中东地区局势的六大看点
2021年中东地区局势的发展变化
第二章 中东变局中的热点问题
伊核问题
美伊擦枪,未必走火
伊核谈判缘何再延“大限”
伊核协议多赢共赢
俄伊会形成同盟吗?
特朗普退出伊核协议将开启“潘多拉魔盒”
美伊交恶祸及中东
叙利亚问题
当前叙利亚局势及其发展前景
美为何向叙递橄榄枝
阿勒颇胜利意义重大
从索契大会看复杂的叙利亚和谈进程
特朗普打击叙利亚的四重目的
扭转戈兰高地政策,美国又给中东添乱
“伊斯兰国”问题
埃及为何痛打IS
“釜底抽薪”打击IS
IS 为何瞄准欧洲?
IS 为何不断制造恐袭?
伊拉克政府何以能收复摩苏尔?
摩苏尔大捷意义重大
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衰而难除
也门问题
“利比亚效应”难进也门
复杂莫测的也门乱局
也门实现脆弱停火
多重因素促也门战局积极变化
第三章 外交往事
难忘的留学岁月
我在苏丹的外交生涯
记苏丹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尼迈里访华
记中国援建苏丹项目竣工
科威特见闻
我所认识的科威特已故埃米尔贾比尔
中科“非常时期”互访意义非凡
我所认识的传奇总统扎耶德
我与约旦的情缘
震惊世界的两大事件
同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的交往
开罗之行
走进德黑兰
|
內容試閱:
|
1941年7月15日,我出生在山东省章丘县(现称“济南市章丘区”)博平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为躲避日寇大扫荡,1943年6月,我们全家搬到了济南市历下区。当时,父亲刘清泳在济南“庆昌油坊”做会计。1947年,我入济南市历下区小学读书。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我与小伙伴曾到大街上看解放军入城,场面十分壮观。但随后,国民党飞机天天对济南狂轰滥炸,弄得人心惶惶,多人逃离,“庆昌油坊”也关了门。为安全起见,当年父亲只好携全家回到已解放的老家博平村务农。1949年1月1日,博平村办小学,学制6年,我报名入学。因个头大,我被选为班长。1950年,我加入少先队,任中队长。1951年,我又任大队长,时常参加义务劳动。1955年,我小学毕业,成绩优异。至今,我仍记得当时美好的情景,记得村里的“小桥流水人家”。我小时候放过牛,割过草,捡过粪,种过地,拉过水车,挑过担,推过独轮车,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有着亲身的体会和感受。20世纪50年代,老家经济困难,那片靠天吃饭的土地遇到大旱总是颗粒无收,有时连麦种都收不回来。乡亲们都为实现温饱而披星戴月,辛勤耕耘,把汗水洒在自家的小块土地上。“不干活没饭吃”这句大实话深深地植根于我幼小的心灵,成为我人生的座右铭。我的父亲自然是家庭的支柱,天天劳碌于祖上留下来的五亩薄地,奔忙于家中的茶米油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