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近代中国的个人、社会与国家

書城自編碼: 415673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中國史
作者: 张瑞德
國際書號(ISBN): 9787100250245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 2025-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184.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国石窟音乐图像大典
《 中国石窟音乐图像大典 》

售價:HK$ 294.8
希波战争
《 希波战争 》

售價:HK$ 96.8
泥土之美——探寻泥咕咕的手工艺与生活文化
《 泥土之美——探寻泥咕咕的手工艺与生活文化 》

售價:HK$ 107.8
商业盈利模式一本通 可复制的生意经 让每一分钱聪明盈利
《 商业盈利模式一本通 可复制的生意经 让每一分钱聪明盈利 》

售價:HK$ 57.2
新加坡环境发展史(1965-2015):迈向环境可持续发展之旅
《 新加坡环境发展史(1965-2015):迈向环境可持续发展之旅 》

售價:HK$ 107.8
山水并野形图研究
《 山水并野形图研究 》

售價:HK$ 85.8
《陈氏香谱》之中国香道(中华经典生活美学丛书)
《 《陈氏香谱》之中国香道(中华经典生活美学丛书) 》

售價:HK$ 74.8
历史的局外人
《 历史的局外人 》

售價:HK$ 63.8

編輯推薦:
本书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综合研究近代中国的个人、社会与国家。
內容簡介:
全书分为三辑,分别对应书题中的“个人”、“社会”与“国家”。辑一“生命史与集体心态”,偏重于以心理学和心态史研究方法剖析“个人”;辑二“社会阶层与流动”,主要借助社会学方法研究中国社会层面问题;辑三“国家的形塑”从政治学视角讨论中国近代农业、交通,以及国民党政府的机构运作和军事。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引入是作者对历史学研究方法的补充,也可看作其史学研究的求新求变尝试。此书仍注重史料文献的丰富扎实,以史带论,带来本书流畅、平易、可读性较强的特点。本书主题新颖,研究视角独特,对丰富和加深我们认识与理解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具有一定的意义。
關於作者:
张瑞德,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曾任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兼副所长,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所、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问学者,日本东京大学外国人客员研究员,北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客座特聘研究员。现任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主要著作包括专著:《平汉铁路与华北的经济发展(1905—1937)》、《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管理的研究—政治层面的分析(1876—1937)》、《抗战时期的国军人事》、《无声的要角:蒋介石的侍从室与战时中国》、《战时国民政府军政人才培养》(与冯启宏合著)、《抗日战争与战时体制》(合著),论文集《山河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队战力》。
目錄
自序 史无定法 固本求新——一个史学工作者的跨领域学思历程
生命史与集体心态
自传与历史
心理学理论应用于中国传统传记研究的一些问题
蒋梦麟早年心理上的价值冲突与平衡
严复对斯宾塞社会有机论的介绍与曲解
想象中国——伦敦所见古董明信片的图像分析
北洋时期的礼俗与宗教
在轰炸的阴影下——抗战时期重庆民众对空袭的心理反应
当红灯笼球挂起——阶层、性别、族群与战时重庆民众的防空经验
社会阶层与流动
测量传统中国社会流动问题方法的检讨
民国时期的社会阶层与流动
抗战时期大后方工商业者的心态与行动
战争与工人文化——抗战时期大后方工人的认同问题
国家的形塑
中国近代政府与农业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
近代中国的技术转移—以铁路事业为例
穿越界线—中国铁路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抗战前十年的国民政府体制及其运作
国民革命军的制度与战力
附录 张瑞德先生访问记录
內容試閱
2019年,笔者在西安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客座期间,承蒙李继凯院长邀请,在大陆出版一本论文自选集。笔者结束西安客座返台后,继续在“中研院”服务(担任兼任研究员),由于个人忙于修改另一本书稿,直至今日终于看到这本小书即将付梓,就教于大陆读者,感到十分欣慰。本书为笔者从历年所写论文中择选未曾收录于已出版专书者,编选而成。
笔者自1971年9月考入成功大学历史系,进入历史学这一行,转眼已超过五十年。由于治学过程中好读各种杂书,因此所做研究常会流露一些非传统历史学的痕迹,选题、分析架构和角度,偶尔也会与众略有不同。五十年来累积了一些经验和心得,谨借此文和大家分享。
一、个人生命史与集体心态研究
本书在编选的过程中,一如整理抽屉中的老旧照片,不断勾起各种酸甜苦辣的回忆。例如《测量传统中国社会流动方法的检讨》一文,是笔者于大学时代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刊登于著名的《食货杂志》(创刊于1934年,为陶希圣所创办,现已停刊),曾让我备受鼓舞。政治、社会精英的社会流动为当时的热门议题。1960年代初期,由何炳棣、许倬云等学者开启风气,台湾学者受到他们的影响开始跟进,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所推动的中国区域现代化大型研究,也采用此种分析方法研究政治、社会精英,其中尤以李国祁用力最深,著有《中国地方志研究;清代基层地方官人事嬗递现象之量化分析》(1975年)共三册。当时史学界尚未流行使用电脑,李氏利用内地十八行省府州县的地方志(各采三分之一以上的抽样)进行量化分析,全靠人工计算,工程之大,可以想风。笔者在大学时代受到学界前辈的影响,有此习作,乃是其来有自。台师大的历史所向与“中研院”近史所关系密切,许多课程均由近史所研究人员开设,长达近十年,院、所主管(李国祁、张朋园、林明德)均出身于近史所。研究生论文选题受到“中研院”学风的影响甚大,笔者就读期间有一些同学的论文以领导阶层或社会精英群体为题,也就不足为奇了。近年社会流动的研究,在李中清、陈志武等学者的推动下,再度成为热门议题,学者陆续建置了许多大型数据库,利用量化史学、数字史学(digital history)和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研究,颇有一些令人刮目相看的研究成果。
本书所收录的《蒋梦麟早年心理上的价值冲突与平衡》和《心理学理论应用于中国传统传记研究的一些问题》两篇论文,均为笔者在台师大就读期间所发表,写作期间曾向念心理学的高中同学丁兴祥请教。丁兴祥后来赴美专攻历史心理学和质化研究,返台后在辅仁大学长期推动心理传记的研究,并与大陆学者合作,于2012年创办《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集刊),发刊迄今,被称为“辅仁学派”。笔者对于人类心理层面历史的兴趣后来则转向集体心态史(history of collective mentality),不再作心理传记的研究。最近看到一篇大陆学者所写介绍心理传记研究史的文章,根据该文作者的考证,中文世界的第一篇心理传记研究论文,为1987年香港学者邹秉洛所写《中国青年导师鲁迅之性格及其发展》一文。事实上,台湾学者利用心理传记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历史人物,自1970年代初妨期即已开始,笔者上述1981年发表的《心理学理论应用于中国传统传记研究的一些问题》一文即为研究综述性质文章,读者可以参看。

社会阶层(social stratification)系指每个社会中所存在的不公平(social inequality)的组织架构;而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则系指各个社会中个人(有时是团体)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清代的社会阶层,具有以下几项特征:
第一,是个阶级开放(open-class)的社会。社会的阶级开放,系指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向上或向下流动,缺乏法律上的障碍。中国的特殊之处,在于精英人口(elite population)(包括有功名者、地主、富农、富商)的不断流动。
第二,是个单轨(single-career)的社会。仕宦之途为人人所向往,因此中国社会可称为单轨社会。虽然自明代中叶以后,从商的风气开始流行,但是这些行业仍和宦途有关,他们接受官僚的价值观念,并且模仿他们的生活方式。在有些国家(如日本和俄国),阶级具封闭性,使得大多数人不能升至精英的职位,获得事业的多方面发展。
第三,特殊人才出自某些特定区域。同乡关系的重要,使得某些地方专门出产某些特殊人才(如钱业人才和幕吏)。会馆的组织在各大城市的生活中均占重要地位。在其他近代化以前的社会中,同乡关系也存在,但是中国由于缺乏法人组织、专业团体和固定的都市精英阶层,因此同乡关系更加重要。
第四,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由于中国的阶级开放、人口增长迅速,加上诸子均分的财产继承习惯,土地并未有集中于少数人之手的现象。90% 以上的土地属于自耕农所有,和欧洲贵族或农奴主拥有大块田产不同。
第五,佃农也大多为雇农。由于继承或买卖,土地分割情形严重,因此在大多数地区,自己耕种或是发佃耕作要比雇工耕作来得有利。租佃制加上小农经济,使得农村没有严格的阶级区分。许多人既是自耕农又是佃农,和有些社会地主和雇农(或农奴)间的界限森严大不相同。
至于清代的社会流动,就整体而论,农民阶层和精英阶层内部的流动,要较日、俄等国为大,工商阶层也是如此。进出精英阶层的流动(阶级间的流动)则更为频繁。更有进者,清代的富农能轻易地转为商人,反之亦然,和日、俄等国大不相同。或许中国只有在一方面落后,即穷人极难经由城市部门(urban sector)获得向上流动。中国的城市部门相对地小,未曾经历快速的成长,并且为本地人的子弟和外来的会馆所掌握,因此因穷困而离乡的农民不可能受到欢迎。在日、俄等社会,由于身份(status)固定,因此限制了阶级间流动的机会。另一方面,在中国社会中,缺少中介组织(intermediate organizations),或许减少了流动的机会,也使得社会流动较为仰赖家庭。
传统中国社会,除了统治阶层外,一般可分为士、农、工、商及贱民五个阶层。此种区分方法,主要系根据职业及统治者所认定的社会地位秩序。但是实际上,商人的地位高于农、工,尤其自明清以后,商人的地位上升。民国成立后,解放贱民,至少在法律上已无贱民存在。故本节略作调整,依知识分子、商、工、农的次序,分别加以讨论。研究此一时期社会流动所需的数据极为缺乏,因此仅能从社会阶层的变动略作观察。
…………
民国成立后,直至1949 年,中国的社会阶层和流动,具有以下几项特征:
第一,阶级开放。民国成立后,满汉平等,贱民解放,法律上对于社会流动的限制更为减少。
第二,科举制度废除后,社会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知识分子不再视仕途为唯一的出路,不过仍保有传统士大夫的生活方式。新式教育兴起后,由于学校多设于城镇,教育费用及生活费用相对高昂,为一般子弟所无力负担,教育在传统中国所具备的社会流动功能大受影响。新式教育所培育出来的知识分子,每多不愿在农村就业,使得城乡人才的分布不均。
第三,传统中国许多专门知识系通过师徒制传授,加上血缘、地缘关系的运用,使得某些特殊人才(如钱业人才和幕吏)常出自某些特定地区。自新式教育发达后,各种专门知识均可由学校习得,专门人才也就逐渐取自学校,不过血缘、地缘关系在职业流动上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四,自清末民初起,商人所扮演的角色较过去更为重要,社会地位也有整体提升,甚至有人弃官从商,商人子弟(许多甚至具有高学历)也多愿继承父业,或从事相关的商业活动。
第五,工人阶级逐渐扩大。抗战期间,后方兴办工业,技术工人供不应求,导致经济地位的提升,工人中出身农人者较其他职业者为多,不过农人在进入工厂前,大多先在城市中经历过一段过渡时期,而非由农村直接进入工厂。
第六,在农村中,直至战前,租佃比率并无多大的变化,土地并未有逐渐集中的趋势。一般农民由于无力供给子弟受较多的教育,因此除了从军外,不易在农业之外改变地位。由于工资偏低、地价高昂、农场面积狭小及农业技术落后,即使是在农业阶梯上攀登,也非易事。相对地,下降流动却十分容易,原因在于分家制度、重男轻女的观念,以及天灾人祸等。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