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积弊:清朝的中叶困境与周期感知(一部政治思想史力作,反思传统时代的王朝周期)
》
售價:HK$
86.9

《
从概念到思维——写给法科新生的12堂法学导读课
》
售價:HK$
74.8

《
甲骨文丛书·尼罗河的源头:非洲大湖地区两千年
》
售價:HK$
107.8

《
一语胜万言
》
售價:HK$
49.5

《
朱子的穷理工夫论 , 香江哲学丛书
》
售價:HK$
104.5

《
雾越邸暴雪谜案:全2册(綾辻行人作品)
》
售價:HK$
141.9

《
数据资产:从价值评估到价值管理(数字化转型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
售價:HK$
74.8

《
时代狂澜与士人心波:晚明传奇中的情与理研究
》
售價:HK$
96.8
|
內容簡介: |
水、能源与粮食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开展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研究已成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课题。《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研究》围绕水、能源、粮食三大关键资源的纽带关系展开深入研究,结合地理学与经济学理论,以中国各省(区、市)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为研究对象,通过投入产出法、系统耦合模型、可变模糊评价模型等多种方法,系统探讨了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的关联机制及其演化规律,提出了针对全国及不同区域的协同安全对策,为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
目錄:
|
目录前言第1章 绪论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1 研究背景 11.1.2 研究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41.2.1 水足迹与碳足迹研究进展 41.2.2 虚拟水研究进展 71.2.3 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关系研究进展 81.2.4 韧性研究进展 29参考文献 31**篇 理论篇第2章 地理学基础理论 492.1 自组织理论 492.1.1 耗散结构理论 502.1.2 协同学理论 512.1.3 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协同演化的自组织特征 522.2 自然资源重建理论 532.3 资源流动理论 53参考文献 55第3章 经济学基础理论 573.1 博弈论 573.1.1 传统博弈论 573.1.2 演化博弈论 573.1.3 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的演化博弈特征 593.2 比较优势理论 613.3 资源替代理论 613.4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623.4.1 生命周期评价法核算能源水足迹 623.4.2 电力虚拟水转移 65参考文献 66第二篇 实证—国家篇第4章 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关系辨析 714.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714.1.1 粮食生产水足迹测算 714.1.2 能源、粮食生产对水资源的竞争模型 714.1.3 投入产出模型 724.1.4 能源相关的水资源消耗量和水资源相关的能源消耗量计算 764.1.5 生态网络分析方法 764.1.6 协同演化模型 784.1.7 力学均衡模型 844.1.8 探索时空数据分析方法 864.1.9 数据来源 884.2 基于水足迹视角的中国能源-粮食生产对水资源竞争关系研究 884.2.1 中国能源-粮食水足迹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894.2.2 中国能源-粮食生产对水资源的竞争关系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954.2.3 中国能源-粮食生产对水资源竞争指数时空交互特征分析 994.3 基于IO模型和ENA法的能源-水资源耦合关系分析 1024.3.1 中国能源、水资源消耗分析 1034.3.2 能源-水资源耦合系统属性 1274.3.3 能源-水资源耦合系统行业间动力学分析 1334.3.4 中国省际及行业间能源和水资源流动 1594.4 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协同竞争关系研究 1754.4.1 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有序度指标体系构建 1754.4.2 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有序度时空演变特征 1764.4.3 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有序度一致性分析 1914.4.4 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协同竞争关系分析 1944.5 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协调性测度及差异化调控 2014.5.1 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协调性时空分异特征 2014.5.2 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协调性差异化调控策略 2124.6 结论 220参考文献 221第5章 基于网络DEA模型及SNA法的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效率测度 223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235.1.1 群组前沿模型 2235.1.2 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 2255.1.3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2265.1.4 网络DEA模型 2275.1.5 SNA法 2315.1.6 数据来源 2345.2 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345.3 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效率测度及时空格局演变分析 2355.3.1 共同前沿与群组前沿下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效率对比分析 2355.3.2 不同前沿下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效率平均值及技术落差比率 2375.4 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研究 2405.4.1 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分析 2405.4.2 块模型分析 2455.4.3 群组前沿下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效率空间分布特征 2475.4.4 基于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的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效率空间特征分析 2495.5 结论 253参考文献 253第6章 基于GTWR模型的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效率驱动机理分析 2556.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556.1.1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2556.1.2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2576.1.3 数据来源 2606.2 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效率影响因素变量选取 2606.3 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效率空间异质性检验 2636.3.1 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效率全局空间自相关 2646.3.2 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效率局部空间自相关 2656.4 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效率时空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2666.4.1 传统回归模型检验结果 2666.4.2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结果稳健性检验 2686.4.3 各影响因素时间演化分析 2696.4.4 各影响因素空间差异性分析 2736.5 结论 284参考文献 285第7章 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韧性测度 2867.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867.1.1 可变模糊评价模型 2867.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907.1.3 探索时空数据分析方法 2917.1.4 数据来源 2927.2 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韧性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2927.2.1 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韧性时间序列分析 2927.2.2 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韧性空间格局分析 2947.3 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韧性时空交互特征分析 3027.3.1 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韧性LISA时间路径变化分析 3027.3.2 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韧性LISA时空跃迁分析 3097.4 结论 310参考文献 311第8章 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韧性与效率耦合分析 3128.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128.1.1 系统耦合模型 3128.1.2 复合系统协同演化状态动力学模型 3148.1.3 数据来源 3158.2 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韧性与效率演化分析 3158.2.1 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韧性与效率演化的剪刀差分析 3158.2.2 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韧性与效率演化耦合度分析 3218.3 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韧性与效率协同演化分析 3248.4 结论 326参考文献 327第9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产品和能源贸易下的水资源流动研究 3289.1 研究区概况 3289.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319.2.1 水足迹贸易量测算 3319.2.2 水足迹测算 3319.2.3 位序-规模法则及分形模型 3339.2.4 城市*位度 3349.2.5 引力模型 3349.2.6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分析方法 3369.2.7 数据来源 3389.3 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产品和能源虚拟水贸易格局 3399.3.1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 3399.3.2 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产品虚拟水贸易格局 3409.3.3 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能源虚拟水贸易格局 3619.4 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产品和能源虚拟水贸易分形特征研究 3649.4.1 农产品虚拟水贸易分形特征 3649.4.2 能源虚拟水贸易分形特征 3729.5 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产品虚拟水贸易的驱动因素 3799.5.1 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产品虚拟水贸易面板数据检验 3799.5.2 实证结果分析 3829.6 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产品和能源水足迹贸易驱动因素 3869.6.1 农产品水足迹贸易驱动因素 3869.6.2 能源水足迹贸易驱动因素 3909.7 结论 393参考文献 397第三篇 实证—区域篇第10章 基于足迹视角的东北三省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评价 40110.1 研究区概况 40110.1.1 自然资源概况 40210.1.2 社会经济概况 40210.1.3 粮食生产现状 40310.1.4 粮食生产的能源和水资源消耗情况 40310.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0410.2.1 基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碳足迹计算方法 40410.2.2 基于彭曼公式和绿水、蓝水足迹计算框架的水足迹计算方法 40510.2.3 自然断点法 40610.2.4 相关系数法 40610.2.5 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 40610.2.6 数据来源 40710.3 东北三省36市(州、地区)粮食生产的碳足迹分析 40710.3.1 粮食生产碳足迹的时空特征分析 40710.3.2 粮食生产碳成本时序分析 41010.3.3 粮食生产碳效率时序分析 41210.3.4 粮食生产碳足迹空间分析 41410.4 粮食生产的碳足迹空间自相关分析 41910.4.1 全局自相关分析 41910.4.2 局部自相关分析 41910.5 东北三省省会城市粮食生产碳足迹影响因素分析 42310.5.1 沈阳市粮食生产碳足迹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2410.5.2 长春市粮食生产碳足迹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2510.5.3 哈尔滨市粮食生产碳足迹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2610.6 东北三省36市(州、地区)粮食生产的水足迹分析 42810.6.1 东北三省36市(州、地区)粮食生产的水足迹时序特征分析 42810.6.2 东北三省36市(州、地区)粮食生产的水足迹空间特征分析 43410.7 粮食生产的总水足迹空间自相关分析 43910.7.1 全局自相关分析 43910.7.2 局部自相关分析 43910.8 结论 443参考文献 445第11章 中国西北地区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协同演化研究 44711.1 研究区概况 44711.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4811.2.1 哈肯模型 44811.2.2 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协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911.2.3 指标权重确定 45111.2.4 数据来源 45211.3 中国西北地区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协同演化结果分析 45311.3.1 中国西北地区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协同演化序参量识别(**阶段) 45311.3.2 中国西北地区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协同得分时空变化规律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