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棒针编织阿兰花样背心马甲
》
售價:HK$
65.8

《
大明300年 推演关键性事件 锁定冲突 重构大明300年棋局 剖析帝国兴亡的核心规则
》
售價:HK$
74.8

《
时刻人文·西汉官吏的选任与迁转(郡县起,三公终,揭示西汉两百年官吏迁转的制度逻辑)
》
售價:HK$
129.8

《
陵迟:鲁国的困境与抗争 精装
》
售價:HK$
96.8

《
梁启超:维新1873—1898
》
售價:HK$
96.8

《
黑格尔世界史哲学疏证:自由诸形态论(刘小枫主编;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
售價:HK$
96.8

《
广雅·法史万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撷英(通过礼与法、情与法的关系,展现法律史背后的文化史。)
》
售價:HK$
86.9

《
要有光
》
售價:HK$
75.9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冯北仲的中篇小说集,包括《卡夫卡的妄想》《带哨的笛声》《四块玉》《去往迪拜的路上》《背着问号的老牛》《地球引力》,沿袭了作者对高级知识分子题材的关注,反映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面对爱情和生活以及人性不同的样态,全方位体现了作家的“意识”程度,是映照作家灵魂的又一面镜子。
|
關於作者: |
冯北仲,陕西理工大学副教授,中国作协、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文学院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九届高研班学员。出版长篇小说《遗园》《看不见的力量》。在《文艺报》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遗园》获第五届柳青文学奖“长篇小说奖”,汉中市首届“五个一工程”奖;《看不见的力量》入选《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4年第四季度影响力文学类书单。
|
目錄:
|
卡夫卡的妄想 /001
带哨的笛声 /032
四块玉 /081
去往迪拜的路上 /152
背着问号的老牛 /211
地球引力 /269
|
內容試閱:
|
自 序
第一次,我给自己的书写序。同样是第一次,我出小说集。
理性如一张巨大的网,紧紧裹住我。莫名的痛感袭来,也夹杂着无法言喻的快感。我决定,以自序的名义,写出无拘无束的话,不用任何规定的程序和体系。
为什么写作呢?我问自己的同时,似乎在问所有写作者,为什么我们以巨大的热情构建一个“隐喻”的世界?没错,这属于写作发生学的领域。写作,永远走在路上。在路上的“发生学”处于“进行式”状态——是动感的起伏的多样的,不同的写作者以不同的样态共同去完成一个“发生学”的庞大建构。于我来说,用“无意识”三个字作为解答,以我的人生经历为证据。
从小立志当作家,这种话我从别处听得多了,与我无缘。我是从人生半道开始写作的,与“从小”距离了“几十年”之久。几十年,在历史的长河里,连一粒尘沙也不抵,却对一个人来说,是半辈子,或一辈子。
三十五岁,我开始写作。
具体算来,三十二岁开始萌生念头,接着就进入酝酿,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信心和决心,一副成竹在胸的姿态。当时,同学们一股脑儿争先恐后去读博,而我选择了别人眼中“冒险”的写作之路。如今想来,佩服自己当年的勇气,也感慨在日后现实中付出了沉重代价。固然,年轻人任性(我认为自己是年轻人)有道理,而脱离了原有上升的轨道,生存还是毁灭?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道理也罢,问题也罢,既然像赴死的壮士一般选择了,遇到任何困难,必须继续前行,没有退路。骨子里到底还有一股倔强!写作不需要道理(所谓的问题也并非来自本身),如喝白水似的,没滋没味,却从心理上和精神上救赎了自己,称得上救命之物。同样,我还以人生经历为证据。
多年来,我如一只东奔西跑、不知疲倦的豹子,一方面握笔在暗夜里纵横天地,另一方面于白日里为稻粱谋。几番辗转,我回到了家乡陕西,居于秦岭深处了。回忆是人生的扑克,甩来甩去,在翻阅中体味,此乃人之常情。回首过往,积攒的压力和苦闷太多了。风风雨雨如闪烁的烛光,不断提示我,需要再次作出选择,是适应社会去改变自己,还是孤往前行将所思所想写出来?我毫不犹豫选择了“思考”和“孤往”。不久,我便远离了人群。不是生活抛弃了我,是我主动走向了孤独——长居在连城山下的陕理工北校区。如此,仍以我人生经历为证据。
生存方式决定生活状态。如果条件允许,每个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选择意味着面向或是背对众人的姿态,预示了后续的生活情状。人与群体的关系,取决于个体对群体的认知。关系本是个复杂的概念,各种关系更是错综繁杂,作出选择是理性的判断,是对自我认知的实践,这需要坚定而决绝的勇气。
毋庸讳言,我一度陷入精神困境。我有自知之明,思虑再三,奔赴了宁静的山中。我如一个坐着轮椅的病人,摇晃着破碎的身心,安居于秦岭深处的连城山下了,借助教书、读书和写作进行“疗伤”。我整理自己,以文字为药,救治自己忧郁的精神,也救治同我类似的人……思绪繁纷,如一棵粗壮大树,叶叶叠加,光影交错,勾起了点点滴滴。一个个熟悉的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如满天星辰璀璨了我大脑的天空。我为他们痛苦、喜乐和忧心。我像一个孱弱且清醒的病人,一边救治自己一边感念他们——我熟悉的,不熟悉的,或者从他们口中听说的。于是,产生了一些中短篇小说,如《卡夫卡的妄想》《四块玉》《带哨的笛声》等等。一个个的他们——小说的人物,有现实中鲜活的原型,共同进入一个“隐喻”的世界,完成了生命旅程的喜怒哀乐,一个如美国作家欧茨所说的“反世界”文本诞生了。因此,他们是我小说中具象展现的证据。
写作是作者“主动进取”的行为,从内心出发的,具有强烈的进攻性(也称为激情)。所谓“主动进取”的本质,是写自己,忠诚于生命本色,杜绝取悦他人。一切主动进取的根源,来自情感缺失——不言自明的人性。这世上,没有哪个人,愚蠢到本性需求受到约束还在沾沾自喜,没有的。只有在任性情况下,愚蠢的念头才会发生,会为“愚蠢”而进一步去“实施愚蠢”。当“愚蠢”被认为是“幸福”时,便是自食恶果。纵观人类史上的某些辉煌,往往与这种“恶果”紧密相连。所以,伟大的“辉煌”与“任性”有关。
我一直认为,小说是虚构的想象的艺术,再怎么形容,都不过分。一个作者拥有的权力,便是竭尽所能去想象,很任性地想象,尽可天马行空。我以写作的过程,以一个自认为是年轻人的任性,作为我为什么写作且执着坚持的证据。
通过写作,我救赎自己。我是哪个自己?或许不止我一个。世上的病人有多少,估计是数不清的。我感念他们,更是理解他们,说得好听点,是同情,是悲悯,是怜爱,把他们变成一个个人物,在我的文字里演绎出无奈、挣扎、徘徊、误解、偷情、无耻等等,化为“隐喻”的“反世界”里那几缕飘然的青烟,“任性”地舞动在纸上,很自由的,很潇洒的,梭织出另一个世界的模样……
我不喜欢说假话,但写作往往在说假话,而且说得随心所欲,理直气壮。
说假话的过程是实施任性又愚蠢的“无意识”,连续的文字构成的动态图景,便是写作“发生学”指向的所有内涵和意义。我享受着“任性”造成的“恶果”,欣赏着“无意识”与“发生学”媾和的辉煌大厦,我的脸上露出了“愚蠢”和“幸福”混杂的微笑。
我写出了无拘无束的话,没一点章法。今天的我,做到了。请不要用所谓的规定和体系来框缚我,既然我承认自己是病人,就拥有胡言乱语的资格。
请不要说我过于自恋,我有的是自信、胆量和证据。
2025年4月25日星期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