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20世纪20年代日本侵华研究(抗日战争专题研究)
》
售價:HK$
162.8
《
物联网漏洞挖掘与利用:方法、技巧和案例
》
售價:HK$
108.9
《
家族财富管理:永续繁荣的智慧体
》
售價:HK$
74.8
《
让我留在你身边升级新版
》
售價:HK$
61.6
《
我在东汉学伤寒 全两册 仲景医案解读《伤寒论》
》
售價:HK$
63.8
《
长安四千年:都城史视角下的王朝兴衰史
》
售價:HK$
184.8
《
渔樵问对
》
售價:HK$
64.9
《
一起探索港珠澳大桥
》
售價:HK$
107.8
編輯推薦:
《北京物流产业创新发展与政策》全书分为七章,首先阐述了城市物流产业系统、组织及战略发展的相关理论,结合发达国家典型城市物流发展经验,探讨北京市物流产业创新与发展的路径。本书对北京物流产业创新发展的剖析深度贴合区域实际,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是政府部门制定政策、企业规划发展、研究者开展课题的优质参考资料,建议作为物流领域相关工作、学习与研究的核心书目使用。
內容簡介:
本书首先对城市物流产业发展的基本理论进行阐述;其次,选取有代表性的城市物流产业发展进行案例分析,并总结这些城市发展物流产业的先进经验;第三,对北京事物流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阐述;第四,北京物流产业发展战略思路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第五,对北京未来物流产业创新发展路径提出创新性的发展思路;第六,北京物流产业组织发展政策提出建议。
關於作者:
陆华,1977年6月出生,湖北洪湖人。北京物资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物流学会理事,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并获博士学位,获荷兰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双硕士学位。在运输、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冷链物流等方面从事科研教学工作近18年,有丰富的教学和研究经验。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0余篇、SCI1篇(JCR 2区),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出版专著2部、教材1部。主持或参与项目共24项,其中,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主持或参与项目包括“全球供应链重构及我国对策研究”“北京应急物流新体系构建研究”“西部陆海新通道广西物流业发展规划”“北京空港型物流枢纽规划”“通州末端配送体系规划研究”“雄安新区冷链物流规划”“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下的物流设施布局优化研究”等。
目錄 :
第一章 城市物流产业系统及组织
第一节 城市物流产业系统
第二节 城市物流产业组织
第二章 城市物流产业战略发展及路径
第一节 城市物流产业创新发展战略演变
第二节 城市物流产业战略选择
第三节 城市物流区域协同战略
第四节 城市物流产业创新路径
第三章 发达国家典型城市物流发展经验
第一节 国内外典型城市物流发展案例分析
第二节 国内外物流业发展新趋势
第四章 北京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北京市物流业发展环境
第二节 北京市物流产业运行情况
第五章 北京物流产业发展战略
第一节 北京市物流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第二节 北京物流产业发展定位及重点
第六章 北京物流产业创新发展路径
第一节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
第二节 国际物流供应链组织模式创新
第七章 北京物流产业组织发展政策
第一节 物流产业协同组织发展政策
第二节 物流产业组织发展投融资政策
第三节 物流产业营商环境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现代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随着新兴技术迭代与流通体系的深刻变革,共享、融合、开放的时代趋势加速形成,物流业正处于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阶段。在城市生产消费格局深刻调整、基础设施网络持续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的共同推动下,物流领域的创新探索已逐步启动。现代流通体系的痛点正越来越集中于中转和末端两大环节,而这两大环节的空间载体都是物流枢纽。因此,以城市为切入点优化物流枢纽布局,将成为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支撑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着力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部署要求必须打通国内生产、流通、分配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有效衔接。在此背景下,我国物流业发展将呈现双向化、多样化、数字化的新特征。在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下,物流组织的数字化进程不容忽视。物流与制造业、消费端的融合将更加紧密,物流数据和科技正成为优化物流组织的重要力量。新发展格局还将对物流通道和物流枢纽布局产生根本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以沿海为主导的组织体系,将逐步演化为沿海与内陆、内陆与内陆的区域货物流向,进而推动物流枢纽功能与服务组织的变革。
北京作为“四个中心”战略定位的城市及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不仅是我国对外合作交流的“第一国门”、“一带一路”建设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更是双向辐射国内外市场空间范围最广的核心航空枢纽节点。作为特大型城市,北京受到空间资源、交通承载、能源环境等现实制约,客观上要求物流业调整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创新商业模式、加强区域联动、实现集约式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物流领域尚未出现大范围、多样化、深层次的创新实践,物流创新对全社会物流效率提升的带动作用尚不显著,尚未成为北京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在新发展格局中,北京物流业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机遇,坚持“服务为先、有序疏解、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发展思路,加强对物流创新发展的引导与支持,尽快构建以多元创新为动力的物流发展全新格局,助力我国从物流大国向物流强国迈进。作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北京应充分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通过创新城市物流产业的空间布局、组织模式及服务业态,提升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带动更多地区融入国内大循环。这一过程既能降低城市产业运行的物流成本、增强物流产业竞争力,又能进一步提升北京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需以物流枢纽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