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汉英对照)(国家博物馆“国际交流系列”丛书)
》
售價:HK$
587.6

《
世界在前进
》
售價:HK$
81.4

《
文以载道: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
》
售價:HK$
88.5

《
高句丽史
》
售價:HK$
184.1

《
随他们去:别把精力浪费在无法掌控的事情上
》
售價:HK$
81.4

《
聊斋志异:2025全新插图珍藏白话版(全4册)
》
售價:HK$
588.8

《
史记的文化发掘:中国早期史学的人类学探索
》
售價:HK$
199.4

《
风起红楼:百年讹缘探秘
》
售價:HK$
221.8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日本刑事法学权威学者田口守一教授近三年独著的重要学术专著,分六章、14小节,立足于大陆法系刑事诉讼法的研究趋势,围绕刑事诉讼法的构造,系统分析了当下世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如“新时代当事人主义”“职权主义的转变”“企业犯罪与刑事司法的国际趋势”等,进行了系统、完备的阐述、分析与论证。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是为数不多值得国内学者和法学院学生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
關於作者: |
田口守一,1944年生于日本岐阜县,日本著名法学家,当代日本刑事诉讼法学界具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1967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法学部,1980年以博士论文《刑事裁判的约束力》获得早稻田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爱知学院大学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95年任早稻田大学教授,2014年被授予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从1990年开始十余年担任日本司法考试委员会委员(刑事诉讼法)。早年师从日本著名法学家、早稻田大学原校长西原春夫先生。曾多次到中国参加学术活动和讲学,并受聘担任中国政法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学术成果包括:《刑事裁判的约束力》(成文堂1980年版)、《基本论点刑事诉讼法》(法学书院1989年版)、《刑事诉讼法》(弘文堂1996年初版)、《资料刑事诉讼法》(成文堂1995年版,2000年改订版)、《刑事诉讼的目的》(成文堂2007年版)等。
张凌,1956年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吉林大学法学博士、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博士。中国犯罪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第四分院专家咨询委员,陕西省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
主要学术成果包括:专著《注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刑法》(日文版)、《日中比较有组织犯罪论》(日文版)等,译著《日本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的目的》、《刑事辩护的技术与伦理:刑事辩护的心境、技巧和体魄》、《日本刑法及特别刑法总览》、《日本刑事诉讼法律法规总览》、《日本司法制度法律总览》等。
于秀峰,吉林省人。北京德恒(深圳)律师事务所主任,吉林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吉林大学商学院经济学博士后,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部。深圳市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人大代表,深圳市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深圳市(法制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深圳国际仲裁院仲裁员、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北京大学法学院等多所院校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员、客座教授。
主要学术成果包括:发表《市场经济与刑事执法观》、《证券犯罪的刑罚适用与司法强化》、《论日本经济犯罪国际化问题》等近20篇较有影响的学术论文。独著《证券犯罪经济学分析》,译著《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的目的》、《刑事辩护的技术与伦理:刑事辩护的心境、技巧和体魄》、《日本刑法及特别刑法总览》、《日本刑事诉讼法律法规总览》、《日本司法制度法律总览》。
|
目錄:
|
目 录
第一部分 刑事诉讼的构造
第一章 新时代的当事人主义
摘 要
第一节 重构当事人主义诉讼构造论
一、引言
二、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的融合
(一)问题所在
(二)司法机构的组织和运作
(三)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的融合
三、当事人主义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主体性
(一)当事人主义与正当程序论
(二)当事人追行主义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主体性
(三)刑事司法制度改革与当事人主义
四、当事人主义的范围
(一)多元化的刑事司法制度
(二)诉讼参与者的多元化
五、结语
第二节 日本当事人主义的变迁和挑战
一、引言
(一)爱知学院大学任教20年和早稻田大学任教19年
(二)笔者与“当事人主义”的关系
二、日本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法的出现
(一)职权主义和“技术性当事人主义结构”
(二)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法的出现
三、当事人主义的转变
(一)当事人主义与正当程序
(二)理念论与构造论
四、时代的变迁与刑事诉讼理论
(一)1989年的世界和日本
(二)司法制度改革的时代
(三)第二次司法制度改革
五、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法的重构
(一)构建新的当事人主义模式
(二)诉讼目的论的重构
(三)诉讼构造论的重构
六、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法的立法课题
(一)侦查程序
(二)公诉程序
(三)审判程序
七、结语
第二章 职权主义的转变
摘 要
第一节 “核心司法”与职权主义
一、引言
二、职权主义的含义
三、判例中的职权主义
四、结语
第二节 诉因与法院审判的范围
一、引言
二、部分起诉与犯罪的成立
三、诉因设定的合理性
四、对诉因之外事实的审判
五、结语
第三节 法院的要求解释说明义务
一、引言
二、法院在庭审前整理程序中的要求解释义务
(一)引言:以最高法院(第二小法庭)平成二十七年(2015年)5月25日裁决为中心(载《刑集》第69卷第4号,第636页)
(二)平成二十七年(2015年)裁决的事实和裁定要点
(三)裁定要点分析
(四)对平成二十七年(2015年)裁决的另一种解读
三、法院在审判程序中的要求解释义务
(一)引言:以东京高等法院平成二十八年(2016年)1月20日判决为中心(载《判例泰晤士》第1425号,第226页)
(二)平成二十八年(2016年)东京高等法院的案例和判决要点
(三)判决要点分析
四、结论
第三章 刑事司法的多元化结构
摘 要
第一节 诉讼主体的多元化
一、引言
二、弹劾主义与诉讼主体
(一)德国法中弹劾主义的诉讼主体论
(二)日本法中弹劾主义的诉讼主体论
三、诉讼主体的扩大
(一)德国法中诉讼主体的扩大
(二)日本法中诉讼主体的扩大
四、当事人主义与诉讼主体
(一)当事人主义与诉讼的承担者
(二)重新构建承担者论
五、结语第二节 事实认定的多元化
一、引言
二、最高法院刑事局的草案
三、事实认定的实体论和程序论
(一)事实认定论的构造
(二)事实认定的程序
四、事实认定的多元化
(一)事实认定与当事人的作用
(二)事实认定的合理性
五、结语
第三节 刑事程序的多元化
一、引言
二、审讯可视化及其意义
(一)审讯的录音录像
(二)可视化的课题
(三)收集讯问以外的陈述证据
三、引入新的侦查方法
(一)新侦查方法的课题
(二)辩诉交易的制度化
四、审理的应有状态
(一)“核心司法”观念下的庭审程序
(二)刑事司法实务中的起诉标准
(三)实体真实主义的意义
五、结语
第四章 刑事诉讼的参与者
摘 要
第一节 公费刑事辩护制度的意义和功能
一、引言
二、公费刑事辩护制度概述
三、公费辩护的意义
四、刑事辩护的职能
五、结语
第二节 市民参与刑事裁判
一、引言
二、司法改革与市民的视角
三、《意见书》及其立法
四、裁判员裁判的实施状况
(一)2009年的实施状况
(二)裁判员的感受
(三)法官的感受
五、对裁判员裁判的评价
六、结语
第三节 市民参与刑事司法和诉讼理论
一、引言
二、从庭审改革论看市民参与刑事司法
三、从事实认定论看市民参与刑事司法
四、民主化理论中的市民参与刑事司法
五、结语
第四节 犯罪被害人参与诉讼程序
一、被害人的发现:20世纪70年代
二、被害人的复兴:20世纪80年代
三、被害人立法的确立:21世纪
四、被害人立法的进一步发展
五、被害人参加制度的问题
六、结语
第二部分 合意制度与企业犯罪
第五章 合意制度的理论和程序
摘 要
第一节 合意制度的比较法特征及其研究课题
一、引言
二、合意制度概述
(一)合意制度立法理由
(二)合意制度的概要
三、日本合意制度的法律地位比较
(一)日本合意制度与美国法的比较
(二)日本合意制度与德国法的比较
(三)日本法存在的问题
四、合意制度的理论问题
(一)协助型合意模式的问题
(二)关联性的含义
(三)自我认罪型合意制度立法的必要性
(四)作为合意制度基础的当事人主义
五、合意制度的程序问题
(一)问题所在
(二)合意程序中当事人的平等地位
(三)法院对合意程序的审查权限
六、结语
第二节 合意程序的适当性
一、引言
二、不适当的合意程序
(一)适当与不适当的判断标准
(二)不适当合意的形态
三、不适当的合意与法院的审查
(一)引言
(二)法院对合意程序正当性的审查权限
(三)法院的审查方法
四、结语
第三节 合意程序的透明度:德国合意制度的适用
一、引言
二、德国刑事诉讼中合意制度适用情况调查
(一)2013年联邦宪法法院判例
(二)访谈调查
三、德国刑事诉讼中合意制度的运行情况
(一)合意的现状
(二)合意程序的参与人员
(三)合意的事项
(四)作为合意构成要素的自白
(五)为达成合意的协商
(六)制作协商记录
(七)协商记录的例子
四、结语
(一)德国合意制度的未来
(二)联邦宪法法院的合宪性判断
(三)与日本法的比较
第六章 企业犯罪与刑事司法的国际趋势
摘 要
第一节 日本法律对企业犯罪的反应
一、引言
(一)企业犯罪的动向
(二)关于企业犯罪的主要论点
(三)最近法律修改情况和今后修改计划
二、刑事制裁
(一)刑事制裁制度概要
(二)刑事制裁的实体要件
(三)刑事制裁程序与权利保障
(四)小结
三、行政制裁
(一)行政处罚制度概述
(二)行政制裁的实体要件
(三)行政制裁程序与权利保障
(四)《反垄断法》修正计划
(五)小结
四、没收财产
(一)没收财产制度概述
(二)没收财产的要件
(三)财产没收程序与权利保障
(四)小结
五、企业犯罪制裁制度与合规计划
(一)合规计划的概要
(二)企业犯罪制裁制度与合规计划的意义
(三)合规计划的情况调查
(四)小结
六、总结和建议
(一)总结
(二)建议
第二节 德国的企业犯罪与违反秩序法
一、引言
二、德国《违反秩序法》概述
(一)《违反秩序法》的历史
(二)《违反秩序法》的法律框架和违反秩序的含义
三、《违反秩序法》的实体法
(一)实体法的构成
(二)企业的违法行为与违反秩序法
四、《违反秩序法》的程序法
(一)总论
(二)行政机关的罚款追缴程序
(三)法院的征收程序
五、罚款程序与刑事程序
(一)适用于经济犯罪的刑事程序
(二)刑事程序存在的问题
六、结语
第三节 企业犯罪的刑事对策和非刑事对策
一、引言
二、国际刑法学会认识到的问题
三、第三分组会研究的问题
四、第三分组会筹备会议
五、结语
第四节 国际刑法学会关于企业犯罪的决议
一、引言
二、决议的要点及其意义
(一)国际刑法学会第三分组会决议的要点
(二)决议的意义
三、对日本法的启示
四、结语
附件:国际刑法学会第三分组会关于企业犯罪的决议(全文)
术语索引
译后记
|
內容試閱:
|
中文版序言
拙著《刑事诉讼的构造》中文版由法律出版社出版了,我感到无比喜悦,也倍感荣幸。
刑事诉讼构造论作为刑事诉讼的基础理论,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诉讼构造才能实现刑事诉讼的目的。因此,在理论上,刑事诉讼的目的论是先行的。传统的理论认为,刑事诉讼的目的是获得有罪判决,但这种狭隘的观念已经逐渐消失了,而绝大多数人认为刑事诉讼的目的是通过正当程序快速解决刑事案件,恢复法秩序和社会秩序{参见[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的目的》(增补版),张凌、于秀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但是,即使规定了上述刑事诉讼的目的,与之相适应的诉讼构造也有多种形态。就像以登上日本最高的富士山为目标,可以选择吉田路线、御殿场路线等好几条登山路线一样,以同样的诉讼目的为目标,也可以考虑多种多样的诉讼构造。
首先,一个国家的诉讼构造,往往是由其具体的刑事法律制度的特色或司法文化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日本的诉讼构造论也与迄今为止日本刑事法制的形成有密切关系。明治维新后,最初制定的刑事诉讼法是以法国法律(《治罪法》)为基础的,但当时并没有引入与日本司法文化不相适应的陪审制度。此后,日本制定了以德国法律为蓝本的刑事诉讼法(大正《刑事诉讼法》),但并没有采纳德国刑事诉讼法的核心——起诉法定主义,而是采用了与日本司法文化十分亲近的起诉裁定主义。太平洋战争战败后,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引进了诉因制度等英美法的诸项制度,但作为英美刑事诉讼法基础的有罪答辩制度被搁置了下来。就这样,长达150年的日本刑事法制的形成过程,正是摸索适合日本的诉讼构造的历史。现在,日本刑事诉讼的基本构造被理解为所谓的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构造,但摸索更好的诉讼构造的努力在今后仍会持续下去。
其次,诉讼构造论中,既有反映一个国家鲜明特色的要素,也包含各国共同的普遍课题。例如,探讨适合轻微案件的程序和适合重大案件的程序,建立多元化的诉讼制度,也可以说是各国共通的课题。关于这一点,日本也有略式手续和即决程序等。而且,为了使刑事案件得以解决,最重要的是被告人也能接受对自己作出的判决,从这一观点出发,就应当尽可能保障被告人在刑事程序中的主体地位。在日本,被告人供述自由的保障体系等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确立的。此外,刑事裁判中适用的法律规范,只有在国民充分理解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作为规范的功能,因此有必要建立不仅有法律专业人士而且有普通市民参加的刑事程序的制度。推进国民参与刑事裁判,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趋势,在审判体制方面,日本也采用了裁判员制度。
再次,刑事诉讼的构造论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各国的特殊性和植根于刑事诉讼本身的普遍性。本书在日本刑事诉讼构造论的总论方面,提出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在日本有机融合的个人观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上所述的多元化刑事司法制度和程序参与者的主体地位等问题;在各论方面,笔者选择了有关难以查明案件的合意制度以及应对企业犯罪的多机关协作机制。各论涉及的这些问题,与其说是日本法探讨的特殊问题,不如说是当今世界各国讨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总之,诉讼构造论这一基础理论,与时代的前沿问题相比,还不能完全触及实务上的深层次问题,但应当认识到这些基础理论是刑事诉讼的根基,它支撑刑事诉讼法学,我们将不断努力探讨这些基础理论。本书从这一视角出发,以日本法为基础,对刑事诉讼的构造进行了论述,如果能对中国的研究者有些许参考价值,对笔者来说是意外之喜。
最后,衷心感谢翻译本书的张凌教授和于秀峰律师。他们至今已经翻译了我的多部刑事诉讼法著作,为推进日本法与中国法的比较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我对他们的学术贡献深表敬意。另外,我的刑事诉讼法教科书{[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第7版),张凌、于秀峰译,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翻译出版之后,资深出版人杨大康先生又协助促成出版本书,他对中日学术交流有深刻理解,对此,我再次表示感谢和敬意。借此机会,对陈光中教授和中国刑事法研究者表示感谢,在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同仁的努力下,举办了《刑事诉讼法》(第7版)中文版发行仪式,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陈光中先生在会上对拙著作了详细评论,我衷心感谢陈光中先生对我的恩情,也感谢参加发行仪式的各位中国刑事法研究者。日本出版社成文堂社长阿部成一先生爽快地同意了本书中文版的出版,再次表示衷心感谢。
2023年6月吉日
在绿意渐浓的东京小金井寓所
田口守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