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教育人类学田野研究十二讲(教育人类学研究丛书)
》
售價:HK$
42.9

《
古代以色列人及其宗教的兴起
》
售價:HK$
74.8

《
动物社会的生存哲学 : 探索冲突、背叛、合作和繁荣的奥秘
》
售價:HK$
97.9

《
猫和花草的刺绣
》
售價:HK$
53.9

《
《史记·货殖列传新诠》 一篇学问世故、治身治国的文章;一个经济、教育大学者的经世解读;奇伟文章在乱世
》
售價:HK$
41.8

《
博物馆里的中国 故宫
》
售價:HK$
85.8

《
海洋治理与中国的行动(2024)
》
售價:HK$
107.8

《
阿萨姆茶园:一部环境文化史
》
售價:HK$
107.8
|
編輯推薦: |
作者以贴近现实、富于思考与反思的精神,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对互联网、数字时代的艺术、观看和现实感受进行阐释,提出诸多新颖的观点。
|
內容簡介: |
今天,互联网将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团体和个人整体性地连接在一起,本书追溯了数字化网络社会环境下的艺术是如何诞生而来的,并引导读者思考以下问题:互联网是否改变了我们看待图像以及与图像建立关系的方式?不断发展的技术、庞大的信息流以及愈加深入的屏幕化生存如何改变了人们的感知系统?从eBay拍卖到增强现实,身处不同背景的艺术家如何通过这些技术创造出以技术为决定因素的新的情感表达方式?本书是一部半回忆性叙述、半批判性分析的作品,对所有关心互联网后人类文化情境的读者来说都很有价值。
|
關於作者: |
奥马尔?科莱夫,博士,英国皇家艺术学会(FRSA)院士,作家、策展人和主播,专注于艺术、政治、城市化和新兴技术的交叉领域。目前担任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马尼洛高级策展人和全球项目主任。曾先后担任伦敦白教堂画廊策展人、曼彻斯特康纳豪斯和HOME的资深策展人,以及利物浦艺术与创意技术基金会策展人。策划或联合策划了一百多个展览、委托项目和特别项目,包括2015年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塞浦路斯馆、2012年利物浦双年展、以及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的V-A-C馆和2019年第14届沙迦双年展等。
杨梦娇,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杂志编辑、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
|
目錄:
|
1
再见,世界!
在数字世界的碎片中航行
10
互联网之后的艺术观看
44
新的自我
62
触摸我
77
不要控制我
98
和我一起玩
115
别拍我,我已准备抗议
126
朝向一种新的数字代谢
140
附 录
157
后记
|
內容試閱:
|
读者指南
道格拉斯 ? 库普兰( Douglas Coupland )在《比特腐烂》 ( Bit Rot,2015 )中对人类在 21 世纪的生存现状进行了准确的 描述。 在我与他本人讨论这本书的内容时,库普兰表示我们 眼下的状况就是觉得自己正在坠入一个深不见底的“兔子洞” ( rabbit hole )。 如他所言,今天的世界已经成为一个永远需要 探知、不断消逝、使人迷惑且持续更新的场域 —这不禁令人 疑问:我们还能从兔子洞的另一端掉出来吗?本书就是对如上状 况的一份导引性指南,也可被用作学习如何以多种方式看待当今 世界的工具包。 本书尤其关注人们通过“变动的自然”去理解 和体验艺术及艺术周边空间这一议题,借鉴了约翰 ? 伯格( John Berger)的《观看之道》( Ways of Seeing ,1972 )、阿尔文 ? 托 夫 勒( Alvin Toffler)的《未来的冲击》( Future Shock,1970 ) 等书,提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我们正在“观看”的世界究竟 意味着一种解放还是一个陷阱? 1978 年,丹尼斯 ? 里奇( Dennis Ritchie )和布莱恩 ? 柯林汉( Brian Kernighan )在他们共同编写 的《C 程序设计语言》中示范了首个 C 语言编程代码“Hello, World”(你好,世界),本书的标题,“再见,世界! ”即是对 这个著名代码之可能性的一次回访。 第一人称视角的“再见, 世界! ”也指向过去十年间我作为一名策展人的困惑,即在 21世纪这个处于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创作和展出艺术的意义究竟为 何?此外,我还想强调一点,这本书并不提供确定性的结论,只 是对今天艺术家们高度多样化的创作生成快照,同时也试图对这 些尚处于变化中的复杂情形予以解释,并希望借此帮助读者审视 他们看待和介入当代视觉文化的方式。
|
|